一、颌面部骨折的口内切口加面部小切口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兵武[1](2021)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比较应用术中CT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探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术中是否应用CT扫描辅助手术,将患者分为术中CT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后CT检查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行分割重建处理,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取11个解剖标志点,测量记录双侧标志点间对应的5段距离、3个角度,并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两组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双侧颧骨体垂直方向移位指标的差值及双侧颧骨额突下角的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颧骨体水平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颧骨体前后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的颧弓水平角指标差值和双侧颧突点水平角指标差值,术中CT组均小于传统对照组(P<0.05);术中CT组中有8位患者进行了术中修正,修正率约为26.7%。两组患者所历经的手术时间、其他术后评价指标(面部对称度、复视、张口受限、眶下区感觉麻木等症状)并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术中CT辅助手术可提高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第二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后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术中、术后CT检查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应用术中CT辅助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每位患者术中和术后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分割重建处理后,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择11个解剖标志点,并对相应标志点间的5段距离、3个角度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比较健患侧各指标术中、术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0名,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健侧与术中患侧和术后患侧比较中,颧弓突点水平角D1有显着差别(P<0.05),其余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术后患侧各指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诊疗中,可以替代术后CT复查,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术后疗效评估中也具有临床意义。
尹霞[2](2020)在《不同切口对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切口入路治疗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疗效、并发症以及美学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单侧闭合性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进行四点固定的72例患者,根据已选择的不同切口入路将研究对象分为头皮冠状切口组和颧弓位小切口组两组:其中选择下睑缘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联合头皮冠状切口入路的为第Ⅰ组;选择下睑缘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眶上眉弓切口联合颧弓位小切口入路的为第Ⅱ组。根据患者住院病历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病例选择不同切口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恢复情况、相关并发症(面神经损伤、张口受限等)情况以及患者和术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一般病例资料:第Ⅰ组手术时间为144.23±14.41 min、出血量为138.81±11.89 ml及术后住院时间为10.79±2.96 d;第Ⅱ组手术时间为126.52±13.47 min、出血量为97.82±10.57 ml及术后住院时间为8.27±3.24 d。2、骨折恢复情况:术后双侧面部对称,无明显塌陷畸形,恢复面部原有突度和高度;复查CT组间复位对位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未发生排异反应;3、并发症情况:第Ⅰ组患者切口相关的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高于第Ⅱ组;两组随访最终均无明显面神经损伤症状、张口受限均恢复。4、满意情况:第Ⅱ组患者满意率(93.10%)和术者满意率(86.21%)均高于第Ⅰ组。结论:1、头皮冠状切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尤其适用于移位明显,难于复位和各种粉碎性骨折等情况。2、对于颧弓处的单纯线性骨折,骨折移位不明显或临近的双线骨折,选择颧弓位小切口进行复位固定,可以明显减轻损伤,而不影响复位效果。
樊星,肖霞,高志彪,白振西[3](2020)在《髁突颈下部骨折口内入路与颌后入路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总结髁突颈下部骨折口内入路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2017年10月—2019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髁突颈下部骨折患者17例,其中实验组7例行口内切口内固定,对照组10例行颌后切口内固定,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骨折内固定情况、术后伤口感染率。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术后面部瘢痕、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2 h,对照组2.5 h。实验组7例均采取单钛板固定,对照组10例均采用双钛板固定。实验组术后2例发生伤口感染,感染率28%;对照组伤口未出现感染。实验组术后常伴开口受限及咬合关系不协调,均需配合颌间牵引1~2周左右,随访3个月开口及咬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术后开口受限较实验组轻,术后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正常。实验组术后面部仅遗留1~2个3 mm左右穿颊小切口,瘢痕不明显;对照组术后于颌后区遗留3 cm左右手术切口,瘢痕较明显。2组均未发现面神经损伤。结论:口内入路髁突颈下部骨折的治疗可以达到与颌后入路相近的疗效,面部遗留瘢痕较轻。但伤口感染风险高,视野及操作空间受限,手术创伤较口外入路大,术后需要配合较长时间颌间牵引,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时间较长。
图尔荪阿依·杰力力[4](2020)在《经下睑缘入路和经结膜入路在眶下缘骨折中的应用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经下睑缘切口入路和经结膜切口入路在眶下缘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我科收治的所有符合要求的眶下缘骨折患者共62例,术前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男女比例,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31例(男性22例,女性9例)分别采用经下睑缘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采用经结膜入路的手术方式。术后所有患者通过门诊,电话等手段随访6个月。结果:(1)比较下睑缘切口入路与经结膜切扣入路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两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下睑缘切口的患者中术后仍有眼球内陷的患者3例,有眼球运动障碍的患者3例,有复视的患者1例,术区感染的患者有3例,术区出血的患者有2例,有下睑外翻或收缩的患者5例,所有患者在术区皮肤留下瘢痕。行经结膜切口的患者中术后仍有眼球内陷2例,眼球运动障碍4例,复视2例,术区感染、术区出血的患者分别为有1例,并术区没有遗留瘢痕。(3)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组间下睑外翻或内翻、皮肤瘢痕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睑缘发生率较高,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切口均可有效的改善眼球内陷,复视,眼球运动障碍,但都有优缺点,下睑缘切口虽然手术视野大,但术后在术区遗留瘢痕,部分患者的下睑发生外翻或收缩;经结膜切口虽然术后不遗留瘢痕,但手术视野小。
张栋[5](2020)在《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方便选择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实施手术内固定的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纳入的对象,按照患者病历单双号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通过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或钛钉牵引术对对照组予以治疗,通过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对观察组予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对照组中有27例固定未移动,占67.5%,30例咬合功能完全恢复,占75.0%,29例外貌恢复满意,占72.5%,30例I期愈合,占75.0%;观察组中有37例固定未移动,占92.5%,39例咬合功能完全恢复,占97.5%,37例外貌恢复满意,占92.5%,38例I期愈合,占95.0%。观察组的固定未移动率、咬合功能完全恢复率、外貌恢复满意度和I期愈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8、6.419、7.581、8.022,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9,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能够实现良好的外形恢复,而且并发症少。
樊星,肖霞,高志彪,白振西[6](2020)在《内镜辅助下穿皮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下部骨折七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髁状突颈下部骨折口内入路穿皮内固定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经过口内入路手术治疗的7例髁状突颈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骨折内固定及术后伤口愈合等情况。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骨折内固定稳定可靠,效果满意;穿皮操作未发现面神经损伤及涎腺损伤;6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患者发生伤口积液感染,换药后好转,未影响骨折愈合;术后随访1~6个月,面部穿皮小切口疤痕不明显,患者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恢复满意。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口内切口穿皮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下部骨折,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不影响面部皮肤美观。
王章梅[7](2018)在《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术与传统颌面结扎固定术治疗9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对比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术与传统颌面结扎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开展传统颌面结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开展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7.78%高于对照组82.2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17.78%(P<0.05)。结论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疗效显着,安全性高。
姚正廷,王育新,赵军,马志方[8](2017)在《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过程中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口腔颌面外科15例使用局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行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5例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面形理想,面部对称,开口度恢复正常,眼球运动正常,复视消失。结论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位置隐蔽、复位精确、固定可靠,对于非粉碎性或非陈旧性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李晓晨,李敬东,李云霞[9](2017)在《颧弓骨折内镜引导下口内切口单端固定术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手术方法内镜引导下口内切口单端固定治疗颧弓骨折的护理实践经验。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行内镜引导下口内切口单端固定治疗颧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在围术期病情观察、术后护理、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方面的护理经验。结果 5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切口感染、血肿及气肿,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张口受限恢复快,术后面部外形恢复理想,牙齿咬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实行内镜引导下口内切口单端固定的颧弓骨折患者,护士给予规范的切口冲洗、张口训练、激励式心理干预、围术期健康指导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飞,布静秋,温伟生[10](2016)在《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2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2008年至2015年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20例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的特点、原因及切口选择进行分析。5例采用冠状切口+口内切口;12例采用面部小切口+口内切口治疗;3例因全身症状较重,未能行手术治疗。结果: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术前、术后颌面部症状较重,而采用面部小切口+口内切口治疗的,术后症状相对较轻,创伤小,恢复快。结论: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更为复杂,摔伤的比例较年轻人高,采用面部小切口+口内切口手术入路解剖复位固定更加适宜。
二、颌面部骨折的口内切口加面部小切口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颌面部骨折的口内切口加面部小切口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现状 |
1.2 术中成像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1.2.1 C臂机的特点与使用 |
1.2.2 术中超声的特点与使用 |
1.2.3 术中导航系统的特点与使用 |
1.2.4 术中CT的特点与使用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
3.1 研究一: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
3.1.1 病例资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2 研究二: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 |
3.2.1 资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附录 |
5.1 典型病例一 |
5.2 典型病例二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不同切口对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ZCF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前言 |
2.2 颧骨颧弓的生理解剖 |
2.3 ZCF病因及流行病学 |
2.4 ZCF临床表现 |
2.5 ZCF影像学检查 |
2.5.1 X线片 |
2.5.2 计算机断层扫描 |
2.5.3 超声成像 |
2.6 ZCF分类 |
2.7 ZCF的治疗 |
2.7.1 治疗原则 |
2.7.2 治疗目的 |
2.7.3 修复时机 |
2.7.4 骨折的治疗 |
2.8 ZCF治疗新进展 |
2.8.1 内镜辅助治疗 |
2.8.2 计算机导航技术 |
2.8.3 3D打印技术 |
2.9 总结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入选标准 |
3.2 分组情况 |
3.3 病历资料 |
3.4 手术方法 |
3.4.1 围手术期准备 |
3.4.2 手术过程 |
3.4.3 术后治疗 |
3.5 随访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结果 |
4.2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一般临床资料特点 |
5.2 颧弓位小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与一般并发症 |
5.3 颧弓位小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与面神经 |
5.4 颧弓位小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的手术选择 |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髁突颈下部骨折口内入路与颌后入路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材料和器械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经下睑缘入路和经结膜入路在眶下缘骨折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固定未移动率、咬合功能完全恢复率、外貌恢复满意度和I期愈合率 |
2.2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6)内镜辅助下穿皮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下部骨折七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和器械 |
1.3 手术方法 |
1.3.1 骨折显露与复位 |
1.3.2 骨折穿皮内固定 |
1.4 疗效观察 |
2 结果 |
3讨论 |
(7)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术与传统颌面结扎固定术治疗9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疗效评定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并发症发生率 |
3 讨论 |
(8)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手术切口 |
1.2.2 骨折复位与固定 |
1.3 主观评价 |
1.4 客观评价 |
2 结果 |
3讨论 |
(9)颧弓骨折内镜引导下口内切口单端固定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护理 |
1.3.1 术前护理 |
1.3.1. 1 病情观察 |
1.3.1. 2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
1.3.1. 3 术前准备 |
1.3.2 术后护理 |
1.3.2. 1 手术切口护理 |
1.3.2. 2 口腔护理 |
1.3.2.3张口训练 |
1.3.2. 4 心理干预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颌面部骨折的口内切口加面部小切口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兵武. 兰州大学, 2021(11)
- [2]不同切口对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D]. 尹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3]髁突颈下部骨折口内入路与颌后入路的临床效果比较[J]. 樊星,肖霞,高志彪,白振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02)
- [4]经下睑缘入路和经结膜入路在眶下缘骨折中的应用比较[D]. 图尔荪阿依·杰力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研究[J]. 张栋. 中外医疗, 2020(07)
- [6]内镜辅助下穿皮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颈下部骨折七例[J]. 樊星,肖霞,高志彪,白振西. 海南医学, 2020(04)
- [7]微小切口进路坚强内固定术与传统颌面结扎固定术治疗90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对比观察[J]. 王章梅.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52)
- [8]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J]. 姚正廷,王育新,赵军,马志方. 口腔医学, 2017(04)
- [9]颧弓骨折内镜引导下口内切口单端固定术的护理[J]. 李晓晨,李敬东,李云霞.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01)
- [10]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20例临床分析[J]. 陈飞,布静秋,温伟生.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