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反应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层,土石,水工,评价,方法,桥梁,线性化。
地震反应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亮,冯鹏飞,陈兴冲,宁贵霞,丁明波[1](2018)在《基于静-动力分析相结合方法的桥梁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强震下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桩基础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多级设防目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与合理取值。该文提出了两种计算模型:静力Pushover分析模型及动力SR分析模型。首先通过Pushover分析模型获得结构的能力曲线、性能点控制值及承台底平动与转动弹簧本构关系。然后采用动力SR分析模型输入地震波进行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获得结构的响应值,并与能力曲线控制点对比评价桩基础的抗震性能。最后以高速铁路32 m简支箱梁桥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S1期)
张永亮,卢肖素,陈兴冲,宁贵霞[2](2017)在《基于静——动力分析相结合方法的桥梁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强震下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桩基础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多级设防目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与合理取值。文中提出了两种计算模型:静力Pushover分析模型及动力SR分析模型。首先通过Pushover分析模型获得结构的能力曲线、性能点控制值及承台底平动与转动弹簧本构关系。然后采用动力SR分析模型输入地震波进行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获得结构的响应值,并与能力曲线控制点对比评价桩基础的抗震性能。最后以高速铁路32m简支箱梁桥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7-10-20)
范新海,马荣全,吴晓龙,付兴[3](2016)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停车楼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最大区别在于节点处理方法,现浇结构的节点通常采用刚接,而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往往只是耦合某一个或多个自由度,因此确保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反应装配式结构的动力特性非常重要。针对某装配式结构采用ABAQUS软件建模,文中介绍了节点的建模方法,同时采用ANSYS软件对ABAQUS模型进行了校核。最后对该模型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验算了底部剪力、层间位移及节点强度。通过对地震反应的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限值;多遇地震作用下,节点基本处于弹性状态,罕遇地震作用下,部分梁端节点、墙角节点屈服。(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赵剑明,王海峰,刘小生,陈宁,刘启旺[4](2015)在《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黏弹塑性模型的叁维真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比较了在场地波、规范波、实测波叁类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的加速度和动剪应力反应、地震残余变形、坝坡动力稳定性和大坝的抗震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叁类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场地波作用下大坝的动力反应最大。整体来看,场地波作用下的计算结果相对保守,满足规范波作用下的安全性是最低要求,实测波选择上存在局限性。所提出的有关规律和结论,可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赵剑明,刘小生,陈宁,刘启旺,杨正权[5](2013)在《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粘弹塑性模型的叁维真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比较了在场地波、规范波、实测波叁类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的加速度和动剪应力反应、地震残余变形、坝坡动力稳定性和大坝的抗震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叁类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场地波作用下大坝的动力反应最大。整体来看,场地波作用下的计算结果相对保守,满足规范波作用下的安全性是最低要求,实测波选择上存在局限性。所提出的有关规律和结论,可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期刊2013-09-21)
侯春林,李小军,潘蓉,朱秀云[6](2013)在《AP1000设计地震反应谱在具体厂址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AP1000设计地震反应谱(CSDRS)与各相关导则中定义的反应谱的对应关系,指出在特定厂址评价中,应基于同一标高比较厂址特定设计反应谱(SRS)和AP1000CSDRS。基于5种设计场地模型将AP1000CSDRS反演至设计基岩处和核岛结构基础底部,计算得到设计基岩处和结构基础底部的AP1000设计谱。计算结果表明,AP1000CSDRS不能包络已有核电厂核岛结构抗震设计采用的0.2g标定的RG1.60的设计反应谱;若在非硬质基岩场地建造AP1000核岛结构,应进行AP1000CSDRS的保守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刘佳林,张恺,刘福兴,侯玉培[7](2013)在《东营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地区基岩埋深大,100m无法钻至基岩输入界面且土层剪切波速无法达到500m/s,基于此拟合了55个钻孔的土层剪切波速得到东营地区土层剪切波速规律,改进了现有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改进后模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族波动程度减小,降低了地震动加速度设计谱的归准设计难度。(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3年07期)
沈建文,刘峥[8](2011)在《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的震级距离参数调整法及其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等效线性化波动法最主要的缺陷之一是,当基岩输入地震动较强时,高频段算得的放大倍率比实际场地的实测结果明显偏低。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该缺陷导致了低估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严重后果。为弥补等效线性化方法的上述缺陷,沈建文等(2010)提出了通过震级M和距离R参数修正等效线性化的方法EQLM(M,R)。本文指出应变折减系数对计算结果的重要影响,对土层反应的等效线性化方法EQLM(M,R)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同时结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算例,用设定地震确定了震级-距离,用EQLM(M,R)完成了土层反应的计算。(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1年03期)
赵剑明,岳松涛,陈宁,刘小生,王宏[9](2011)在《穿黄隧洞地基地震反应分析与液化可能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所在土层的空间及土性变化大,在地震时易产生不均匀变形,从而导致结构破坏。针对穿黄隧洞段地基,基于土体叁维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考虑孔隙水压力消散和扩散,建立了土工地震反应分析的叁维真非线性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及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利用土料动力特性的叁轴试验成果,对穿黄隧洞段地基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给出了地基的加速度反应、应力反应,并进行了地基的液化可能性评价,为隧洞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1年08期)
胡再强,李宏儒,陈存礼,代仲海[10](2010)在《栗西尾矿坝地震反应分析和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尾矿库进行加高后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进行分析,为对栗西尾矿坝的加高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实际钻孔勘探的成果,在确定了各分区-尾矿砂和初期坝堆石体模型的渗透系数、物理力学指标及加高方案下的浸润面分布条件下,采用等价粘弹性模型的叁维有效应力有限元法,对栗西尾矿坝加高以后的坝体进行了地震永久残余变形、液化分析和边坡稳定分析,求得残余变形、孔压水平分布场和边坡安全系数。【结果】在地震作用下,尾矿坝坝内在靠近水边的沉积滩液化区,由于其藏埋较浅加之高孔隙水压力梯度的存在,将导致沉积滩表面出现裂缝喷冒现象。【结论】在加高方案设计中应设排渗设施,以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尾矿坝边坡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9期)
地震反应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强震下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桩基础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多级设防目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与合理取值。文中提出了两种计算模型:静力Pushover分析模型及动力SR分析模型。首先通过Pushover分析模型获得结构的能力曲线、性能点控制值及承台底平动与转动弹簧本构关系。然后采用动力SR分析模型输入地震波进行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获得结构的响应值,并与能力曲线控制点对比评价桩基础的抗震性能。最后以高速铁路32m简支箱梁桥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反应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亮,冯鹏飞,陈兴冲,宁贵霞,丁明波.基于静-动力分析相结合方法的桥梁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J].工程力学.2018
[2].张永亮,卢肖素,陈兴冲,宁贵霞.基于静——动力分析相结合方法的桥梁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C].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7
[3].范新海,马荣全,吴晓龙,付兴.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停车楼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与评价[J].施工技术.2016
[4].赵剑明,王海峰,刘小生,陈宁,刘启旺.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与评价[J].水力发电学报.2015
[5].赵剑明,刘小生,陈宁,刘启旺,杨正权.不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与评价[C].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2013
[6].侯春林,李小军,潘蓉,朱秀云.AP1000设计地震反应谱在具体厂址评价中的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
[7].刘佳林,张恺,刘福兴,侯玉培.东营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改进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
[8].沈建文,刘峥.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的震级距离参数调整法及其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震灾防御技术.2011
[9].赵剑明,岳松涛,陈宁,刘小生,王宏.穿黄隧洞地基地震反应分析与液化可能性评价[J].人民长江.2011
[10].胡再强,李宏儒,陈存礼,代仲海.栗西尾矿坝地震反应分析和稳定性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