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界面张力论文_杨洪,王美洁,王容军,熊启勇,孔新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水界面张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表面活性剂,燃料油,体系,纳米,矿化度,烷基苯。

油水界面张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洪,王美洁,王容军,熊启勇,孔新民[1](2018)在《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Texas-500型旋滴法界面张力仪,测定了4种聚氧乙烯醚羧酸盐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TH油田脱水原油在80℃、不同矿化度条件下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了矿化度及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油水界面张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高矿化度下也具有较好的界面活性,一定范围内,矿化度的增加有利于界面张力的降低,但存在一个最佳矿化度值使得界面张力最低;当表面活性剂亲油基相同时,随着氧乙烯链节的增长,界面张力逐渐减小,且达到最低界面张力所需矿化度的范围也是逐渐降低的;当亲油基和亲水基相同时,亲油基含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2018IPPTC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3-27)

王健,吴一慧,邓虹,金庭浩[2](2018)在《纳米SiO_2/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液体石蜡为油相,考察了疏水性纳米SiO_2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的协同效应,以及Na Cl浓度对复配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纳米SiO_2与SDS和CTMAB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且油水界面张力在400 s内变化明显,超过600 s后几乎不再变化;质量分数0.004%的纳米SiO_2与SDS和CTMAB复配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0.001 mol/L升至0.1 mol/L),协同效应越来越不明显,但表面活性剂浓度稀释至0.1 mmol/L后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差;随着NaCl浓度升高,与单一表面活性剂相比,SDS/SiO_2协同作用先增强后减弱,CTMAB/SiO_2协同作用持续减弱且200 s内界面张力变化幅度较大;纳米SiO_2与OP-10之间未观察到明显的协同作用,但OP-10分散稳定性强,即使在高矿化度也具有良好的分散能力。(本文来源于《能源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田婧,朱友益,于朋,樊剑,罗幼松[3](2017)在《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体系获得超低油水界面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窄馏分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 3#)与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复配,并测定复配体系对十二烷/水溶液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阴离子HABS 3#与非离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两性离子椰油酰胺甜菜碱(CAB-35)、阴离子窄馏分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 1#)复配后,均能在总浓度为0.01%时,在一定的复配比例下,使得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10~(-3)mN/m),而与阳离子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后,体系对油水界面张力反而升高。获得最低油水界面张力时的复配比例分别为AEO-9含量15%,CAB-35含量40%,HABS 1#含量10%,CTAB含量0。(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陈中伟,孙俊,王力坤,吴其飞,徐斌[4](2017)在《适宜无机盐及浓度抑制麦胚脂肪酶存在时油水界面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无机盐稳定化脂肪酶的潜在机理,该文以小麦胚芽脂肪酶为研究对象,基于界面酶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添加浓度介于1.0×10-9~1.0×10-2 mol/L的Na~+、K+、Ca~(2+)、Mg~(2+)的氯化物对小麦胚芽脂肪酶存在的油-水界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小麦胚芽脂肪酶体系浓度为1.7×10-6 mol/L时,一价金属中Na~+更有利于抑制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P<0.05),对麦胚脂肪酶存在时的油水界面特性影响也较大;二价金属离子Ca~(2+)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趋势与一价离子不同,在高浓度时反而增加界面张力;当油水界面上存在脂肪酶的催化底物(叁油酸甘油酯)和产物(油酸)时,添加浓度分别为10-6、10-6、10-4和10-9mol/L的Na~+、K~+、Ca~(2+)、Mg~(2+)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降低麦胚脂肪酶的作用效果,叁油酸甘油酯存在时Mg~(2+)的作用效果最明显(P<0.05),油酸存在时Na+的作用效果最明显(P<0.05)。综上,无机盐金属离子主要通过影响麦胚脂肪酶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及底物结构状态起到钝化麦胚脂肪酶的作用,该结果可为麦胚脂肪酶存在时界面的活性调控及麦胚的稳定化处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5期)

李辰[5](2017)在《复合驱采出液油水界面张力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原油与ASP叁元体系间的界面张力有着多种影响因素,利用Tx500c型界面张力仪测定它随碱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浓度、温度及碱类型的变化,发现除个别由于矿化度等问题影响出现的跳点外,界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和碱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又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弱碱降低界面张力的效果好于强碱。同时也研究了破乳剂对界面张力及乳化性能的影响,发现破乳剂会使表面活性剂和碱浓度高的体系界面张力增大,较低的体系界面张力降低,乳化稳定性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2-01)

贾旭宏,魏建龙,邢航,肖进新[6](2016)在《基于全氟丁基的氟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全氟丁基为基础的、在酸性环境中具有高表面活性的叔胺盐酸盐型阳离子氟表面活性剂C_4F_9SO_2NH(CH_2)_3NH(CH_3)_2+Cl~-(简称PFB-MC)的油水界面张力以及不同添加物的影响。通过界面张力测定,考察Na Cl、盐酸、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正己醇,以及烷基叁甲基氯化铵〔CnH_(2n+1)N(CH_3)_3Cl,n=12,16,18〕对PFB-MC水溶液-正庚烷界面张力的影响。分别测定PFB-MC与烷基磺酸钠CnH_(2n+1)SO_3Na(n=4,6,8)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及正庚烷-水界面张力,并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的界面张力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NaCl、盐酸、脂肪醇均能使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但仅降低1~3 m N/m;烷基磺酸钠与PFB-MC表现出很好的协同性,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显着降低(降低4~9 m N/m),且界面张力随烷基磺酸钠碳链的增长而降低;而PFB-MC与SDBS复配由于溶解性的原因体系界面张力很高,其清液的界面张力为18.6m N/m。(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6年07期)

蒋庆才,周永生,崔文龙,王车礼[7](2016)在《380号燃料油的四组分分析及其油水界面张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铝吸附色谱柱将380号燃料油分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用元素分析、凝胶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四组分进行性质分析和结构表征;测定了燃料油及其四组分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考察了水相p H、盐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80号燃料油的四组分中芳香分含量最大,沥青质和胶质含量(w)约30%,沥青质比胶质含有更多的杂原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沥青质的氢碳原子比最小、芳香碳率最大;沥青质比胶质含有更多的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官能团,故分子间氢键作用强烈;四组分的油水界面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沥青质界面活性最大;由于380号燃料油及其四组分中酸性基团占优势,在强碱性条件下它们与水的界面张力大幅下降;水相盐浓度对380号燃料油及其四组分的界面活性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6年05期)

耿杰,陆屹,李笑薇,郭春萍[8](2015)在《复合体系与原油多次乳化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叁元复合驱驱油机理,深入研究复合驱油过程中原油与复合体系两相流体在地层中多次接触乳化过程中界面张力变化规律,在地层温度45℃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含水率下强碱叁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多次乳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与原油多次接触乳化后,具有较强地保持超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水相分别与上相油和原油间界面张力能够达到超低的乳化次数随含水增加而增加;乳化次数相同时,水相与原油间界面张力低于其与上相油间界面张力;随着乳化次数增加,叁元体系与原油间最低界面张力值有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无论是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还是与上相油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时的乳化次数二元体系都多于叁元体系,说明复合驱注入段塞优化时可适当考虑二元体系。(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5年12期)

蒋庆才,周永生,曾桂凤,周国平,王建浩[9](2015)在《燃料油四组分分析及其油水界面张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铝吸附色谱柱将380CST燃料油分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用元素分析、凝胶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四组分进行分析和结构表征;测定了燃料油及其组分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考察了水相p H值、盐浓度对燃料油及其组分模拟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80CST燃料油中芳香分含量最多,沥青质和胶质含量约30%。沥青质比胶质含有更多的杂原子,平均分子量较大,氢碳原子比n(H)/n(C)最小,芳香碳率fA最大。红外谱图表明,沥青质比胶质含有更多的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官能团,分子间氢键作用强烈。四组分油水界面张力大小顺序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沥青质界面活性最大。由于燃料油及其组分中酸性基团占优势,在强碱性条件下它们与水的界面张力大幅下降。水相盐浓度对380CST燃料油及其组分的界面活性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7)

刘同庆,董金凤[10](2015)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中纳米粒子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技术是提高叁次采油采收率的必然选择。论文研究了油酸钠分别和八烷基叁甲基溴化铵(OTAB)、碳酸钠~([1])两个复配体系,固定油酸钠和八烷基叁甲基溴化铵(OTAB)以及碳酸钠的质量比,分别加入一系列浓度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测得的油水界面张力呈现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纳米固体颗粒能够吸附在油水界面上,与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协同作用~([2]),促进油水界面张力进一步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分会)》期刊2015-07-17)

油水界面张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考察了疏水性纳米SiO_2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的协同效应,以及Na Cl浓度对复配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纳米SiO_2与SDS和CTMAB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且油水界面张力在400 s内变化明显,超过600 s后几乎不再变化;质量分数0.004%的纳米SiO_2与SDS和CTMAB复配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0.001 mol/L升至0.1 mol/L),协同效应越来越不明显,但表面活性剂浓度稀释至0.1 mmol/L后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差;随着NaCl浓度升高,与单一表面活性剂相比,SDS/SiO_2协同作用先增强后减弱,CTMAB/SiO_2协同作用持续减弱且200 s内界面张力变化幅度较大;纳米SiO_2与OP-10之间未观察到明显的协同作用,但OP-10分散稳定性强,即使在高矿化度也具有良好的分散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水界面张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洪,王美洁,王容军,熊启勇,孔新民.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研究[C].2018IPPTC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论文集.2018

[2].王健,吴一慧,邓虹,金庭浩.纳米SiO_2/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J].能源化工.2018

[3].田婧,朱友益,于朋,樊剑,罗幼松.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体系获得超低油水界面张力[J].应用化工.2017

[4].陈中伟,孙俊,王力坤,吴其飞,徐斌.适宜无机盐及浓度抑制麦胚脂肪酶存在时油水界面张力[J].农业工程学报.2017

[5].李辰.复合驱采出液油水界面张力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6].贾旭宏,魏建龙,邢航,肖进新.基于全氟丁基的氟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J].精细化工.2016

[7].蒋庆才,周永生,崔文龙,王车礼.380号燃料油的四组分分析及其油水界面张力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6

[8].耿杰,陆屹,李笑薇,郭春萍.复合体系与原油多次乳化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J].应用化工.2015

[9].蒋庆才,周永生,曾桂凤,周国平,王建浩.燃料油四组分分析及其油水界面张力研究[C].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

[10].刘同庆,董金凤.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中纳米粒子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分会).2015

论文知识图

表面活性剂强化含水层修复技术示意图抽余油、胶质和沥青质模拟油的油水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相互作用对河间油...NNA-9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随矿...采出水过滤前后的油水界面张力浓度对SP二元体系油水界面张力

标签:;  ;  ;  ;  ;  ;  ;  

油水界面张力论文_杨洪,王美洁,王容军,熊启勇,孔新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