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超: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论文

李超超: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看待人民方面的一种基本的态度和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其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论述,但是对人民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对人民观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主体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基于唯物史观发展而来的一种理论[1]。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出现以前,在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关于人民的思想,但是都是将人民看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并没有从人民的本身出发,直到马克思的出现才对人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在马克思人民观中,马克思驳斥了以往的以统治阶级为出发点的各种观念,提出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是人民,而非以往观念之中的英雄或者少数人。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每一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民以及相关的民生建设。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的党是人民的工具等等。从这能够看出,我国的每一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当前,在十八大结束以后,习近平再次对明确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因此,我们必须在新时代中,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马克思人民观的观点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来探究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一)社会的主体力量是人民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这一观点是颠覆以往英雄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马克思人民观中,马克思将人民本身作为出发点,指出了世界的发展就是人民的发展,是人民劳动史的发展,而人是社会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是具体的人[2]。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存在,因此是每一个劳动者以相关的实践活动组成了历史和属于人类的社会。而恩格斯也指出是劳动者创造了一切,是劳动者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由此就可以看出恩格斯对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中作用进行了明确和肯定,强调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

In Finding Nemo,we follow(跟随)Marlin as he looks for his son Nemo.On the way,he becomes good friends with Dory.Dory is a friendly and cute fish.But she has a bad memory(记忆).

(二)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人民

首先,马克思以人民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来思考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他认为人民是直接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人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马克思认为,人民是价值的评价主体[3]。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价值的创造是以人民为主导的,因此,人民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了价值评价。因此,人民以此为基础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这就推动人民必须要不断地进步和创新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价值。最后,人民是价值的享用主体。自阶级社会出现以来,虽然人民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压榨和剥削,人民并没有享受到自身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应该将人民从阶级压迫中解救出来,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三)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是人民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为一种重要的观点,其本身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现实工作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愿望。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本质特征

社会的发展是人民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评价,而评价标准也随之诞生。当前,谁才是评价标准在整个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评价标准有两种,一是生产力的标准,二是人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马克思认为人本身的实践活动是受到客观条件所限制的,但是社会的发展也会受到人民的主观实践活动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的发展会随着人民的各种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不是能够完全依照自身的规律来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意义最终还是会体现在人民身上,所以只有人民才能够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准。

(一)科学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从人民的主体地位出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因此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价值,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先进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和实践。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一种类存在物,并且强调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的人是类存在物事实上是一种实践行的存在,人具备有实践性。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由于人是现实中的人,并且需要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够创造属于人的世界,而那些将所有的东西进行神秘化、神话化的理论,都能够能实际中找到相对应的依据和原型,并且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是进行实践活动的群体,即人民,是人民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如果没有人民,历史将会不复存在。

(三)实践性特征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处于一定的高度来看待所有关于人民的问题。首先,马克思最先提出了颠覆以往的思想,确定了人民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体[4]。在很长时间以来,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和权力都是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广大人民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管制的状态,统治阶级认为人民是无知的、是非理性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人民的实践活动,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我们知道,共产党是具备先进性的工人阶级领导的政党,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人阶级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第二,工人阶级没有占有上产资料;第三,工人阶级是依靠自身劳动来满足自身生活发展需求的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具备先进性特征的。

(四)阶级性特征

首先,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具体来说应该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合理增加一线人员所占的比例,这是因为在一线的农民以及工人等等最能够直接的反映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5]。二是要提升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监督力度。其次,加强民主制度改革,保障人民能够依法行使合理的民主权力,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将相关的民主政策落到实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威望。最后,加强法律建设,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是要体现出法制和民主的和谐统一,法律的意志要落在人民的意志之上,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二是要由人治向法制进行转换,消除官就是法、权力错位等现象的出现,摆脱人治的限制,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样才能够做到依法治国。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价值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世界的发展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那些急需变革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被认为可以适应任何社会的真理,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其也具备科学性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中,其始终坚持人民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体,始终坚持人民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人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享用主体和价值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共产党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以人民为主体的基础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时间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考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科学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我国的发展和崛起,并在不断总结我国成功崛起的经验,以人民为基础来解决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一)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当前,我国所走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需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新的国际变化。首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把控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市场和政府之间的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一是要充分的遵循市场变化的规律,二是也要发挥好政府在市场中的引导功能,使市场有目的、有方向的发展。其次,要以科学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我国要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等等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自己的自主创新。最后要促进农村发展和建设。我们知道,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建设,一是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是要充分结合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三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改革政治体制,健全人民民主

任何政党中的属性都会存在阶级性,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共产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政党,其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和需求。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只有在斗争过程中将自身建立成为和旧政党不同的政党,才能够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从这就可以看出,阶级性是人民观的基石,如果阶级还存在,那人民就必须要联合起来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长期以来,人民创造了所有的财富和价值,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存在,使得人民的劳动和成果发生了分离,统治阶级占据了所有的生产资料,人民却一无所有。马克思认为全球的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争夺生产资料,成为社会财富的真正享用者。

六是监督检查。《条例》明确要建立统一的太湖流域监测信息共享平台。规定两省一市行政区域边界水域、主要入太湖河道控制断面、太湖流域重点水功能区等流域重要控制断面由太湖局负责有关监测,同时《条例》还规定发现水功能区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闭其入湖口门并组织治理,主要入太湖河道控制断面未达到阶段水质目标的可暂停办理有关项目审批审查手续,并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条例》将有利于从流域层面客观地监督有关地方依法开展综合治理的成效,是开展检查考核和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三)加强人民觉悟意识

人民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因此只有人民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升,社会发展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社会发展才会加快。首先,要开展全民阅读,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人民的思想水平和知识,促进人民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社会主义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创新力、创造力才能够越来越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快的发展。其次,要鼓励人民参加实践活动,提升人民实践能力。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做主的国家,只有人民都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加强人民实践,不断提升人民的建设能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快实现我国的中国梦。

四、结语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中,而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因此我们当前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认知和劣迹必然会存在不足和缺陷,还需要不断的深化研究,并且当前还需要对习近平同志的新思想不断进行深化、拓展以及延伸,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以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让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创造出一个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未来。

资金是灌区建设的保障,可以有效提升灌区建设的质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维护管理的投入。因此,应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大资金的引进力度,使社会各界人士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灌区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中来。

[ 参 考 文 献 ]

[1]李庆云.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王育松,王令金.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7(01):42-45.

[3]包月强,赵王青.论习近平人民观及其时代意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4):11-15.

[4]邹安乐.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新时代人民观[J].前线,2018(10):56-59.

[5]翚婷.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在我党实践中的丰富与发展[D].浙江师范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D252;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7-0266-02

作者简介:李超超(1982-),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签:;  ;  ;  ;  ;  ;  ;  ;  ;  ;  ;  ;  

李超超: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