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化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耐久性,混凝土,氯离子,速率,防热,酚醛。
碳化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赵家琦,涂劲松,葛清蕴[1](2019)在《混凝土综合碳化速率系数模型与服役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分析混凝土结构的碳化耐久性,提出了综合碳化速率系数的基本模型。通过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随时间衰减特性及材料配合比参数等,收集标准实验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参数与碳化速率系数数据,基于相关系数法和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混凝土标准碳化速率系数的多因素预测模型,并据此建立了基于综合碳化速率系数的混凝土碳化耐久性服役寿命预测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国理[2](2018)在《混凝土碳化速率系数的多因素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混凝土快速碳化试验的数据,分析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矿粉掺量等材料参数对混凝土碳化速率系数的影响规律,然后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水胶比和矿物掺合料掺量的普通混凝土、掺加粉煤灰混凝土、掺加矿粉混凝土以及复掺粉煤灰矿粉混凝土的碳化速率系数多因素计算模型,最后结合相关文献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多因素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为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耐久性分析与设计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5期)
徐叶昕[3](2018)在《编织结构防热材料碳化层有效导热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典型的树脂基编织结构防热材料,高硅氧/酚醛和碳/酚醛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其机械性能和热物性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然而防热材料在烧蚀过程中形成的碳化层的热物性研究却鲜有报道。考虑到碳化层是烧蚀后防热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热物性参数是研究防热材料应用过程中传热特性不可或缺的关键参数,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测量,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预测模型。为获得可用于实验测试的碳化层样品,我们对防热材料进行了热重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了碳化实验,获得了高硅氧/酚醛、碳/酚醛以及纯酚醛树脂的碳化样品。通过对比防热材料碳化样品和烧蚀样品的组分与结构表征结果,发现防热材料碳化样品在组分和结构上与烧蚀样品基本一致,可作为防热材料碳化层进行研究。采用激光闪光法对碳化样品的热扩散率进行了测量,结合密度和比热容测量结果,获得两种防热材料碳化样品以及酚醛树脂碳化产物100~970 ℃温度范围内的有效导热系数。基于结构表征结果构建了由纤维束和酚醛树脂碳化产物组成的碳化层的有效导热系数分析模型,利用酚醛树脂碳化样品导热系数的测试结果,反演得到纤维束横向有效导热系数。为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采用纤维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同时结合经验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反演出的纤维束有效导热系数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反演所得纤维束横向有效导热系数是可靠的。将反演所得的纤维束横向有效导热系数代入经验模型,发现Clayton模型和Pilling模型分别适用于预测高硅氧/酚醛和碳/酚醛碳化样品的有效导热系数。此外以高孔隙轻质防热材料为对象,对叁相复合防热材料碳化层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了高孔隙轻质防热材料碳化样品常温到1350℃的比热容和常温到1400 ℃热扩散率,结合密度测量结果,获得了有效导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两相复合防热材料碳化样品,高孔隙轻质防热材料碳化样品的密度与有效导热系数均明显降低。防热材料织物铺层结构中会出现迭放错位和铺层角度,通过仿真研究了两者对碳化层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各层织物间发生迭层错位开始,到错位程度达到1/2单元,碳化层的有效导热系数先变大后变小,在1/4单元错位处达到最大。碳化层有效导热系数随织物铺层角度增大而增大。此外,基于不同铺层结构条件下碳化层有效导热系数随纤维束横向与轴向有效导热系数之比kt/ka的变化曲线,定义了无量纲值X,可以用于判别纤维束有效导热系数各向异性对铺层结构碳化层有效导热系数影响。研究发现,各层织物间迭层错位程度不会影响碳化层有效导热系数与kt/ka之间的关系,而铺层角度则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朱辉,封妍[4](2016)在《碳化对表层混凝土氧扩散系数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碳化对混凝土内部氧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应用中国矿业大学的混凝土氧气扩散系数的测试装置,在不同的温湿度和水灰比的条件下,对碳化混凝土进行氧气扩散系数的正交试验研究。试验所得的混凝土碳化对氧气扩散的影响规律,为钢筋锈蚀定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6年01期)
庞超明,高美蓉,徐剑,王伦,刘冠国[5](2011)在《试验方法及碳化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现场氯离子扩散系数测试方法 Permit法的可靠性及碳化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自然浸泡法、RCM法和Permit法对强度为35~80 MPa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测试结果的影响规律及碳化对3种方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试结果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其中Permit法测得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最低,且与RCM法规律更相似.对强度60 MPa以上双掺矿物掺合料或70 MPa以上高强混凝土,不宜采用RCM法和Permit法.碳化减少了自然浸泡时混凝土表面氯离子的富集,表层自由氯离子含量显着降低,计算得到的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却有所增加,但采用RCM法和Permit法的碳化后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吴国坚,金骏,王传坤,岳增国,许晨[6](2011)在《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碳化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氯盐浸泡和快速碳化试验,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碳化速率系数的影响规律。结合试验数据并通过现有模型对比分析,给出较为合理的粉煤灰影响系数表达式和建议取值。以普通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为基准,粉煤灰掺量的影响系数kF=D/DF0=4.03(mF/mF+C)2-2.48(mF/mF+C)+1.02;以普通混凝土的碳化速率系数为基准,粉煤灰掺量的影响系数kFc=1.07exp(2.16mF/mF+C)。(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1年08期)
金骏,吴国坚,翁杰,王传坤,岳增国[7](2011)在《水灰比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碳化速率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碳化速率是表征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指标。通过氯盐浸泡和快速碳化试验,基于试验检测和数据分析,研究了水灰比对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碳化速率系数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越大,氯离子扩散系数越大,但水灰比过小时水灰比对扩散系数的影响程度降低;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碳化速度越快。碳化速率系数与水灰比成线性关系。结合试验数据并通过现有模型对比分析,给出较为合理的粉煤灰影响系数表达式和建议取值。(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1年04期)
葛勇,袁杰,杨文萃,张宝生,于继寿[8](2010)在《冻融作用对引气混凝土钢筋握裹力、碳化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快速冻融试验、碳化试验以及NEL法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研究了冻融作用对引气混凝土钢筋握裹力、碳化深度以及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钢筋握裹力随受冻程度的提高明显降低,并且非引气混凝土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引气混凝土;引气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受冻程度的提高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0年S1期)
郑永来,郑洁琼,张梅[9](2010)在《碳化程度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碳化程度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通过室内混凝土快速碳化试验获得不同碳化程度的混凝土试块,再结合氯离子快速渗透试验,计算各混凝土试块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完全碳化试件与部分碳化试件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未见明显差别;而完全未碳化试件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最大,与已碳化试件有明显差距.混凝土的碳化会降低氯离子的扩散系数;碳化使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密实度提高,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氯离子向混凝土内部扩散,完全碳化试件的氯离子扩散系数约为未碳化试件的1/2左右.利用pH计对部分碳化试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刘海,姚继涛,牛荻涛,秦于越[10](2008)在《混凝土结构碳化耐久性的分项系数设计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这种方法根据描述耐久性劣化过程的数学模型,首先建立耐久性极限状态方程,再将环境作用与抗力作用的某个特征值与相应的分项系数代入极限状态方程,经验算就可在一定可靠度水准上得到耐久性设计参数的设计值。选用合适的设计参数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关键问题,设计参数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容易掌握的统计规律,且易为设计人员所接受。根据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碳化深度模型,建立了考虑保护层厚度与混凝土强度两个随机变量的碳化耐久性的分项系数设计方法,提出了碳化寿命准则极限状态的目标可靠指标的建议值,计算确定了保护层厚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目标可靠指标的分项系数,由此给出了碳化寿命准则的耐久性设计表达式。该耐久性分项系数设计法适用于一般大气环境下任意设计使用年限的不允许出现钢筋锈蚀的混凝土结构,根据设计表达式可直接确定满足耐久性要求的保护层厚度与混凝土强度。(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碳化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混凝土快速碳化试验的数据,分析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矿粉掺量等材料参数对混凝土碳化速率系数的影响规律,然后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水胶比和矿物掺合料掺量的普通混凝土、掺加粉煤灰混凝土、掺加矿粉混凝土以及复掺粉煤灰矿粉混凝土的碳化速率系数多因素计算模型,最后结合相关文献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多因素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为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耐久性分析与设计提供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化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明,赵家琦,涂劲松,葛清蕴.混凝土综合碳化速率系数模型与服役寿命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黄国理.混凝土碳化速率系数的多因素模型[J].山西建筑.2018
[3].徐叶昕.编织结构防热材料碳化层有效导热系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4].朱辉,封妍.碳化对表层混凝土氧扩散系数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J].四川水泥.2016
[5].庞超明,高美蓉,徐剑,王伦,刘冠国.试验方法及碳化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6].吴国坚,金骏,王传坤,岳增国,许晨.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碳化速率的影响[J].新型建筑材料.2011
[7].金骏,吴国坚,翁杰,王传坤,岳增国.水灰比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碳化速率影响的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
[8].葛勇,袁杰,杨文萃,张宝生,于继寿.冻融作用对引气混凝土钢筋握裹力、碳化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0
[9].郑永来,郑洁琼,张梅.碳化程度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刘海,姚继涛,牛荻涛,秦于越.混凝土结构碳化耐久性的分项系数设计法[J].建筑结构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