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沉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形貌,合金,酸根,泥岩,晶粒,钢砂。
界面沉淀论文文献综述
许婷,方晓英,朱言利,王铭,尹文红[1](2018)在《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沉淀相的晶粒取向及界面特征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基于Rodrigues-Frank(R-F)空间的取向差分析方法研究双相不锈钢中过饱和铁素体(α)经1323K沉淀析出的奥氏体(γ)相的晶粒取向和界面(晶界和相界)特征分布。结果表明:α晶粒经ε=2预先轧制变形后,γ析出相具有较强的织构,晶粒内取向差呈现以小角度晶界为主,孪晶界次之的晶界特征分布,这些晶粒与α基体的取向关系满足K-S,N-W和Bain关系的数量基本相当。具有相同取向而未经轧制变形的α晶粒沉淀析出的γ晶粒取向基本随机分布,与基体的取向关系主要以K-S为主;但内部发生孪晶的γ晶粒与基体不再满足K-S关系,其周围的相界约有1/4满足35°/〈110〉的新型取向关系。(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杨芸,张承志,唐闻强[2](2017)在《浅谈砂-泥岩界面碳酸盐溶解-沉淀反应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石油地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无论是石油所处的区域还是其内部结构都逐步的形成系统,在石油地质中沉积在盆地中的砂-泥岩界面的碳酸盐溶解-沉淀反应对石油的开采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本文就针对砂-泥岩界面碳酸盐溶解-沉淀产生的反应对石油地质的意义进行浅析。(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袁芳,刘志勇,杨世通,王祥科,王殳凹[3](2016)在《铀酰和砷酸根在针铁矿/水界面的共吸附和共沉淀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核素、阴离子污染物和天然矿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其在环境体系中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和归趋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理论形态模拟、静态批实验和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表征探讨了不同环境化学条件下铀酰和砷酸根在针铁矿表面的共同吸附行为和微观赋存形态。宏观实验结果表明,共存的砷酸根在pH<6时促进铀酰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表面络合物和沉淀的形成。在pH>6时,低浓度的砷酸根(13.3μM)对铀酰的吸附影响较小;而高浓度的砷酸根(133μM)则会和铀酰形成水溶性的络合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铀酰的吸附。PXRD分析表明,铀酰和砷酸根浓度分别为50和133μM的共吸附体系在接触一天后会形成砷铀矿[UO_2HAsO_4.4H_2O]和钠铀云母[Na_2(UO_2AsO_4)_2·3H_2O]混合沉淀,接触时间延长到叁天时出现了亚稳态的[UO_2(H_2AsO_4)_2·H_2O]相,最终在七天后全部转化为具有良好结晶度的钠铀云母相。这一研究发现可以用于准确预测铀酰和砷酸根在复杂环境体系中的形态稳定性,同时可以为寻求有效的铀污染治理措施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6-07-01)
孔祥文[4](2016)在《共沉淀法制备赤泥基水滑石及其EVA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阻燃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盐酸活化后的氧化铝工业固体废弃物拜耳赤泥,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g/Al/Fe-CO_3 LDHs、Zn/Al/Fe-CO_3 LDHs和Mg/Al/Fe-BO_3 LDHs叁类水滑石;随后选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硅烷偶联剂KH-550两种改性剂对Mg/Al/Fe-CO_3 LDH-B进行了改性处理,并运用XRD、FT-IR、SEM、TGA和活化指数等测试方法对LDHs的结构性能、改性效果和改性剂用量等进行了表征测试。采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了与合成水滑石相应的EVA/LDHs复合材料,并采用极限氧指数(LOI)、锥形量热仪(CCT)、烟密度测试(SDT)、热失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TG-FTIR)等手段对EVA/LDHs复合材料的燃烧、抑烟以及热分解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活性指数、拉伸测试等方法对其界面特性、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XRD的测试结果证实,拜耳赤泥经过盐酸活化预处理后,添加不同比例的Mg2+和Zn2+,采用共沉淀法,通过导入碳酸根阴离子,可以成功制备出结晶度高、晶型良好的水滑石;合成的EVA/LDH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阻燃和热稳定性能,复合材料的LOI值较EVA有显着提升,部分样品的LOI值超过了29%,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等参数均有大幅降低,其中添加了50%Mg/Al/Fe-LDH-B的ELDH2样品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仅为199.2 kW/m2,总热释放(THR)仅为110.7 MJ/m2;比EVA的峰值热释放速率(1694.8 kW/m2)和总热释放(179.4MJ/m2)下降显着,而且复合材料还表现出良好的抑烟效果,同样是ELDH2样品,点火状态下,光通量在测试时间内一直大于90%;此外,TGA测试结果显示,水滑石在高温时有助于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提高,但是在低温时加快了EVA的脱羧过程。(2)XRD和FT-IR的测试结果表明,硼酸根成功的插入水滑石层板,合成了晶型良好的硼酸根插层水滑石;阻燃测试表明EVA/BO_3-LDHs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阻燃抑烟性能,其中EBLDH3复合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最佳,其LOI值为27.3%,PHRR可降低至238.4 kW/m2,光通量始终在70%以上;TGA测试说明硼酸根的插入可使得水滑石的热稳定性有所提升。(3)XRD、FT-IR、SEM和接触角测试说明SDS对水滑石插层改性和KH-550的表面改性均取得了成功,SDS阴离子插层进入了水滑石的层间,改变了水滑石的晶体结构,而KH-550表面改性只是附着在水滑石表面;多种测试手段表明KH-550的最佳用量为3%,改性后的水滑石由亲水性转变成疏水性;阻燃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EVA/LDHs复合材料的阻燃、抑烟及热降解稳定性均得到一定的提高。力学拉伸性能结果表明,SDS插层改性能显着提升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EVA/LDH-SDS的断裂伸长率值由改性前EVA/LDH-CO_3的37.5%增加到223.4%;KH-550对LDHs的表面改性既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又能提高复合体系的断裂伸长率,EVA/LDHSSi-3的拉伸强度由EVA/LDH-CO_3的6.3 MPa提升到9.8 MPa,断裂伸长率则提升到426.7%,有机改性可以极大的改善赤泥基水滑石在EVA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从而改善复合材料的阻燃及力学性能。(4)基于盐酸活化后拜耳赤泥,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的水滑石以及通过改性处理后的改性水滑石均可以作为阻燃添加剂应用于EVA,复合材料良好的阻燃抑烟、热分解及力学性能,为赤泥基水滑石的合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拓展了赤泥基水滑石相关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6-04-28)
赵宇辉,王丽芬,刘杰,侯华[5](2016)在《Ni_(75)Al_(6.5)V_(18.5)合金沉淀过程界面演化的微观相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模拟了Ni_(75)Al_(6.5)V_(18.5)合金的早期沉淀过程。通过分析原子演化图像、原子的占位几率,探讨了沉淀机制及一些非平衡现象。结果表明,可迁移界面均具有特定的原子跃迁模式,且原子跃迁呈现一定的规律。其中,异相界面(100)D∥(200)L和(100)D∥(200)L·1/2[001]在迁移前后,均保持原来的界面结构不变,而(200)D∥(100)L·1/2[100]迁移后形成(200)D∥(100)L,且这两种界面交替出现;L12相向DO22相的转变是异相界面迁移诱导的过程:两相界面处的Ni原子选择最优路径跃迁至最近邻的Al格点上,V原子则迁移向DO22畴内部,Al则向外迁移至两相界面处。异相界面迁移以原子跃迁和替换模式进行,遵循阻力最小和行程最短的规律,即L12相向DO22相的转变过程表现出热力学和动力学最优化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6年03期)
解华,李春林,刘娜,魏迎旭,林炳承[6](2015)在《微流控芯片界面沉淀法制备单分散氧化硅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硅(SiO_2)微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光学、催化等领域。微米级的SiO_2微球具有多孔结构,经常被用作流化床催化剂载体或光子晶体单体,这些应用对SiO_2微球的均一性、单分散性及球形度均有较高的要求。而通过传统方法如化学沉淀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等制备的SiO_2微球粒径通常在亚微米级,且粒径很难控制[1],很难满足上述应用需求。因此发展一种新的方法来制备性质均一、单分散的SiO_2微球,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技术是一种以在微尺度空间对流体和粒子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其传质传热快速均一、可精确控制反应条件,近年来已经成为材料合成研究的有力工具[2]。本实验室发展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界面沉淀法,制备单分散微米级别的SiO_2微球。该方法在PDMS芯片上,通过水油两相流体剪切生成前驱体液滴,然后再通过液滴界面导入碱性沉淀剂,在线固化制备均一微颗粒(图1)。通过调芯片结构、流速,可以控制颗粒的大小;通过调节沉淀相中的沉淀剂含量,可以改变颗粒的比表面积(136-606 m~2/g)和孔径分布(17-41A)。以该方法制备颗粒,在室温条件下可即实现在线固化,不易发生融合,因此得到的材料粒度均一性远优于市场销售的产品,变异系数CV可达2%以下(图2)。由于沉淀反应发生在两相界面,不易阻塞通道,因此可长时间生产。该方法可拓展至其他氧化物制备,如Cu/Zn混合氧化物空心微球、Fe/SiO_2单分散微球等。通过对pH值等微环境的精准控制,可灵活调节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等性质,这对传统制备方式是很难实现的。该法制备的SiO_2微球粒径均一,可作为流态化模拟的模型粒子;利用其较大的比表面积担载催化剂,还可填充进芯片微反应器,进行催化反应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上)》期刊2015-10-25)
张文征[7](2015)在《沉淀相形貌和择优界面上的奇异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择优界面与界面能的奇异性的对应关系,提出界面结构奇异性作为简单的判据,这包括位错结构的奇异性,以及界面松弛成为位错之前匹配点团簇分布的奇异性.基于奇异位错结构的分析和O点阵理论,建立了以可测倒易矢量Δg为参数的表征择优界面的普适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解释钛合金,不锈钢,镁合金等材料中沉淀相的形貌.(本文来源于《材料与冶金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庞玉璇[8](2015)在《体扩散和界面扩散下Ni-Al合金沉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镍基高温合金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抗氧化和抗热腐蚀等综合性能,是高温、高压等复杂环境下部件制造关键用材。合金在高温下服役过程中,原子的扩散引起γ'强化相的成分、微观组织变化,导致合金的性能退化。因此,研究合金中原子的扩散对设计、改善和提高合金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相场方法,分别建立体扩散和界面扩散控制的相场模型。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和半隐式傅里叶谱算法,在傅里叶空间中对Ginzburg-Landau和Cahn-Hilliard控制方程求解,模拟Ni-Al合金在不同扩散控制下的丫→γ'有序相沉淀过程,探明γ'的尺寸、体积分数、粗化速率和成分的变化规律。在体扩散控制下,形核阶段,随着扩散的加快,γ'相难以形核,初始核心数量较少。随着时效过程的进行,γ'相通过吸收γ中溶质原子而逐渐长大,基体中溶质原子的过饱和度逐渐减小。粗化阶段,扩散系数越大,γ'相平均半径越大,γ'相的粗化速率加快,γ相中过饱和度减小越快,γ/γ'相间界面宽度越窄。在界面扩散控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Al浓度的降低以及弹性应变的作用,γ'相达到平衡时的体积分数、平均粒径、粗化速率均减小。此外,与体扩散相比,界面扩散下的γ'相达到平衡时的体积分数、平均粒径、粗化速率都增加。在体扩散控制下,γ'相界面迁移需要溶质原子在基体中的长程扩散,γ'相界面迁移速度较慢;而在界面扩散控制下,γ'相界面迁移仅取决于界面最前沿原子跃过界面γ'相界面迁移速度相对较快。(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1-01)
戴付志,张文征[9](2014)在《双相不锈钢中沉淀相平衡形貌及界面结构的原子尺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验测量的位向关系,利用原子尺度计算研究了双相不锈钢中杆状奥氏体沉淀相的平衡截面形貌.计算结果显示:沉淀相的平衡形貌含有2个主要择优刻面,且面积近似相等.因此,沉淀相计算截面形貌近似为菱形,与实验观察形貌基本吻合.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给出了主要择优刻面上的具体位错结构,也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李爱红[10](2012)在《Ni_(75)Al_xV_(25)合金沉淀过程界面演化规律的微观相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镍基高温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蠕变强度、抗疲劳性能、抗氧化和抗热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制造工业中的热端部件,其中加入铝、钨、钼、钴等元素形成共格有序的A_3B型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强化相,可进一步提高合金高温强度,材料的界面如晶界、相界和表面等对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弹性畸变能会引起沉淀相的位向性,反位缺陷则降低合金的层错能以及反相畴界能,均不同程度的对合金的强度、韧性、塑性以及抗蠕变性能等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以叁元Ni_(75)Al_xV_(25-x)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语言编程,通过模拟镍基合金的沉淀过程,对有序相的界面演化规律做了系统研究,同时分析了弹性畸变能、反位缺陷对界面演化的影响。通过模拟不同浓度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沉淀过程,发现L1_2同相间、DO_(22)同相间以及L1_2相和DO_(22)相异相间可分别形成四种、八种、四种界面结构类型:其中两种非迁移界面,且沉淀过程中界面结构保持不变;有七种迁移界面,五种迁移前后界面结构保持不变,两种迁移界面迁移前后界面结构发生变化。弹性畸变能使沉淀相形貌由椭圆状不规则分布变为带状规则分布,界面分布由无序杂乱状变为具有明显取向性;随着弹性畸变能的增大界面取向性更明显,并沿着弹性“软”方向分布,形成高度择优取向的排列方式。弹性畸变能对Ni_(75)Al_(10)V_(15)合金沉淀过程中Ll_2同相界面和Ll_2相与DO_(22)相间异相界面结构类型没影响,当考虑弹性畸变能时,DO_(22)同相界面增加了两种界面结构类型(1 00)_θ//(200)_θ和( 001)_θ//(200)_θ;界面处Al原子置换V原子的过程有抑制作用,弹性能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随着Al:V值的增大,α位的Al_(Ni)的反位缺陷减小,V_(Ni)的反位缺陷不变;β位的Ni_V和Al_(Ni)反位缺陷均变小,Al原子较容易占据DO_(22)结构的α位;Ni3V相反位缺陷处形成了两种DO_(22)相和Ll_2相异相界面。(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2-06-05)
界面沉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石油地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无论是石油所处的区域还是其内部结构都逐步的形成系统,在石油地质中沉积在盆地中的砂-泥岩界面的碳酸盐溶解-沉淀反应对石油的开采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本文就针对砂-泥岩界面碳酸盐溶解-沉淀产生的反应对石油地质的意义进行浅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沉淀论文参考文献
[1].许婷,方晓英,朱言利,王铭,尹文红.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沉淀相的晶粒取向及界面特征分布[J].材料工程.2018
[2].杨芸,张承志,唐闻强.浅谈砂-泥岩界面碳酸盐溶解-沉淀反应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石化技术.2017
[3].袁芳,刘志勇,杨世通,王祥科,王殳凹.铀酰和砷酸根在针铁矿/水界面的共吸附和共沉淀机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6
[4].孔祥文.共沉淀法制备赤泥基水滑石及其EVA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阻燃与力学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5].赵宇辉,王丽芬,刘杰,侯华.Ni_(75)Al_(6.5)V_(18.5)合金沉淀过程界面演化的微观相场模拟[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6
[6].解华,李春林,刘娜,魏迎旭,林炳承.微流控芯片界面沉淀法制备单分散氧化硅微球[C].第18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上).2015
[7].张文征.沉淀相形貌和择优界面上的奇异结构[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5
[8].庞玉璇.体扩散和界面扩散下Ni-Al合金沉淀行为[D].南京理工大学.2015
[9].戴付志,张文征.双相不锈钢中沉淀相平衡形貌及界面结构的原子尺度计算[J].金属学报.2014
[10].李爱红.Ni_(75)Al_xV_(25)合金沉淀过程界面演化规律的微观相场研究[D].中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