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的生命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识,生命,春江花月夜,意象,宗教,人生,士人。
春的生命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孙军[1](2016)在《一夜一惆怅,一生一绝唱——《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分析及其生命意识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用"月"这一意象为脉络,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一、望月思考的哲人形象分析《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写,又以月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初唐诗歌创作的新趋势,即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诗人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月"是诗中(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6年94期)
董书兰[2](2012)在《在赏春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天到了,各种小生命在春姑娘的轻呼中纷纷地在大地中灿烂地绽放。学生经过了一个冬天的约束,浑身攒足了劲,一个个总想往田野里跑。我想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教育的好机会,于是就在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带着学生到田野里去。一路上,学生就像刚出巢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蹦蹦跳跳,来到了一片碧绿的草地边。几个性急的学生早已跑进草地玩耍起来,小草被踩得东倒一片、西倒一片。看到这种情景,我问学生:"小草是不是很可爱呀?"学生齐声回答着:"是。""那么,小草知道痛(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小学)》期刊2012年11期)
葛力力[3](2012)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生命意识是文学的根本并探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所研究的新领域,从生命意识的提出与界定出发,分析了其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表现及该作品旷达基调的时代原因,认为张若虚独特的生命意识是该作品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11期)
贾超芝杉,商昌宝[4](2011)在《梁遇春的强者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梁遇春的散文中充满了其自身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对黑暗、死亡等事物的深入思考。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敢于直面人生,并懂得如何生活的强者。但从表面看来,他的文字与这一切并不相符,这也因此导致倪伟等学人通过这些看似悲伤、低沉的文字叙述,并结合五四启蒙运动后期精神价值缺失的背景,得出梁遇春是一位无力面对现实的弱者青年的结论。(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谈春蓉[5](2011)在《由春的意象探寻古人的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解读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春"意象,分析唐宋时期"春"意象含义,然后通过这些含义探究古人的生命意识。(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1年01期)
马晗敏[6](2010)在《宗教情怀与现实人生的完美结合——试析《春桃》生命意识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地山后期创作的作品《春桃》,历来被认为是其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表面看,该篇一扫作者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把笔触伸向了中国当时普通民众的现实人生,通过塑造春桃这个人物形象,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品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宗教,但其中仍然隐含着作者的宗教情怀,流露了他徘徊于宗教净土与世俗烟火之间的迷惘困惑的心理意绪。本文将从宗教精神和现实人生两个视角解读《春桃》中的生命意识。(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期刊2010年10期)
邱婧,朱瀚[7](2009)在《宗教语境下《春桃》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地山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当中是一朵奇芭,他的作品植根于中国,却有着宗教学的视角以及宗教精神,其后期作品《春桃》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宗教,但是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宗教精神。本文将从宗教精神的角度去解读许地山及其作品《春桃》中的生命意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09年15期)
颜军[8](2008)在《士人生命意识的深度显现——论《春江花月夜》的主旨》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初士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流传至今,对其旨意,历代主要有家园意识、宇宙意识和自我意识之说。叁种说法各有其理却缺乏根基,这个统一的根基就在于生命意识。家园意识、宇宙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士人生命意识觉醒后叁个不同向度的深度显现。(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孙晓飞[9](2007)在《解读咏春诗中的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冬索春敷,夏茂秋落,朝阳暮雨,晓风残月,自然景物在四时代序、昼夜交替的时间变化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意识当中,春天似乎比其它季节复杂一些,春生春萌,春花春荣,春去春回,花开花落,既昭示着生命的枯萎和死亡,也昭示着生命的复苏和活跃。这两种人生体验都集中发生在春季,所以变化无常的春天景象和乐生恶死的多味人生,容易产生更多的诗情。(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期刊2007年05期)
张鹏振[10](2005)在《梁遇春散文的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梁遇春散文的生命意识是矛盾的,作家既希望生命具有火一般的形态:自然、自由、热烈,像流浪汉那样享用生命,又无奈地看到生命理想的坠落——“梦”的残破、“泪”的干涸和“笑”的变形,其生命意识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春的生命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天到了,各种小生命在春姑娘的轻呼中纷纷地在大地中灿烂地绽放。学生经过了一个冬天的约束,浑身攒足了劲,一个个总想往田野里跑。我想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教育的好机会,于是就在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带着学生到田野里去。一路上,学生就像刚出巢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蹦蹦跳跳,来到了一片碧绿的草地边。几个性急的学生早已跑进草地玩耍起来,小草被踩得东倒一片、西倒一片。看到这种情景,我问学生:"小草是不是很可爱呀?"学生齐声回答着:"是。""那么,小草知道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的生命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孙军.一夜一惆怅,一生一绝唱——《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分析及其生命意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
[2].董书兰.在赏春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2
[3].葛力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J].名作欣赏.2012
[4].贾超芝杉,商昌宝.梁遇春的强者生命意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谈春蓉.由春的意象探寻古人的生命意识[J].文学教育(上).2011
[6].马晗敏.宗教情怀与现实人生的完美结合——试析《春桃》生命意识的体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
[7].邱婧,朱瀚.宗教语境下《春桃》中生命意识的体现[J].青年文学家.2009
[8].颜军.士人生命意识的深度显现——论《春江花月夜》的主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
[9].孙晓飞.解读咏春诗中的生命意识[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
[10].张鹏振.梁遇春散文的生命意识[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