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却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O冷却率,热层密度,磁暴
冷却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舒莳,龚建村,刘四清,苗娟,李晓松[1](2014)在《NO冷却率在连续磁暴中对热层密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HAMP卫星加速度计数据,对2002年4月和2004年11月两个连续磁暴事件期间400 km高度热层大气密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扰动相近的连续磁暴发生时,热层密度对第一个磁暴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后续磁暴;磁暴间歇期有时会出现密度低值;磁暴恢复相,热层密度先于ap指数快速恢复至暴前水平,甚至更低;热层大气经验模式NRLMSISE00的预测结果中没有包含这些现象.利用TIMED卫星SABER辐射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同时段100~155 km高度NO冷却率的变化特点,NO冷却率在暴时的增大滞后热层密度2~6 h;磁暴恢复相,NO冷却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弛豫时间远大于热层密度.暴时增强的NO冷却率及其缓慢的恢复是导致热层密度响应幅度变小的原因,间歇期是否出现热层密度异常低值也与NO冷却率的增幅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承伟[2](2003)在《利用TOVS资料研究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我国东部由南至北,纬度分布不同的12站点43个夏季晴空大气样点、8个云雨大气的样点,利用TOVS(极轨卫星垂直探测)资料及地面观测资料,使用中分辨率大气辐射传输模式MODTRAN3,讨论当时大气中的太阳和地气系统的辐射情况,计算当时大气中的太阳加热率、红外冷却率。 在对晴空大气的计算中,本文对太阳的直接辐射与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讨论在不同的大气状况下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的情况,找出与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变化相关较大的因子—太阳天顶角和水汽条件、纬度;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纬度样本的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日变化及有云、有雨情况下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的变化情况:另外,文中通过改变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方法,讨论了它对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的影响。将个别站点大气辐射情况与实测值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结论比较,发现利用卫星资料来计算当时大气辐射状况是基本可信的。 本文的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的早、晚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的状况,及部分影响因子改变时的当地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期刊2003-12-01)
王建凯,陈渭民,吴鹏飞,蒋德明[3](2003)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太阳加热率和大气红外冷却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分辨率辐射计算模式 (MODTRAN3)和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格尔木、哈密、酒泉叁站的探空资料 ,对各站点夏季太阳直接辐射、向下总辐射和净辐射进行了计算 ,并进一步计算了大气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加热率和冷却率的一些特点。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加热率在 11km高度附近有最小值 ,夏季红外冷却率在 11km高度附近取得最大值 ,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对太阳加热率有较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王建凯[4](2003)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青藏高原地区以及其它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九个站点在夏季晴空条件下的56个样点,利用中分辨率MODTRAN3辐射模式和观测站的探空资料以及地面资料,计算出该站点上空不同海拔高度上大气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净辐射,进一步求出站点上空各高度层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 在计算过程中,对各样点的大气状况的基本参数,如空气密度廓线、温度廓线、比湿廓线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以数据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列出,较为清楚、详细的反映了实时大气的基本状况。同时反映了不同纬度样点的差别,以及不同地理条件样点的大气状况的差别。也有利于对辐射状况的进一步说明和分析。文中将加热率和冷却率的计算结果以及与之相关的模式计算结果(可见光波段的大气辐射收支和红外波段的大气辐射收支)以数据表和曲线图的形式列出。同时,将大气状况和辐射状况以及加热率和冷却率曲线一一对应,做到时间上的一致。文中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较为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加热率和冷却率的状况以及不同地域的差别。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大气辐射加热和冷却的一些特点。(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期刊2003-05-01)
苏文颖,陈长和[5](1998)在《气溶胶和水汽e型吸收对低层大气长波辐射冷却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带模式方法计算了低层大气的长波冷却率。结果表明,在大气低层窗区e型吸收的冷却率小于非窗区的水汽冷却率,约占总冷却率的1/3;气溶胶的长波冷却率小于水汽的冷却率,对总冷却率的贡献约为30%;大气低层总冷却率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汽冷却率的分布。(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1998年02期)
田文寿,陈长和,黄建国[6](1997)在《污染大气边界层的长波冷却率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大气气溶胶在长波窗区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以及水汽的连续吸收作用,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污染大气边界层的长波冷却率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当单位面积气柱中气溶胶含量为785.9mg/m2时,气溶胶的作用可使到达地面的长波向下辐射增大39W/m2。在大气窗区,大气气溶胶和水汽的连续吸收对长波冷却率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在水汽含量和气溶胶浓度较大的大气边界层内,水汽连续吸收的冷却率最大时可达1.3K/d,气溶胶的冷却率最大时可达到1.66K/d,二者对长波冷却率的贡献均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徐秀娟[7](1996)在《一氧化氮冷却率的变化及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最新的NO经验公式,计算了近两个太阳活动周期100-200km间NO的冷却率,研究了太阳和地磁活动对NO和O冷却率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NO冷却是120km以上热层的主要冷却过程.(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陈宏林[8](1995)在《血细胞稀释在心肺分流时对大脑冷却率直接影响的数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细胞稀释在心肺分流时对大脑冷却率直接影响的数学分析[英]/DexterF…//MedBiolEngComput.-1995,33(1).-24;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时,使大脑冷却是对神经进行保护的主要手段,最好的方案是在心肺分流时使大脑冷却。本文所探...(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期刊1995年06期)
石广玉,曲燕妮[9](1986)在《辐射模式对红外冷却率计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种精度可与逐线积分相比拟的新的红外透过率模式为基准,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辐射模式以及不同光谱资料对大气红外冷却率计算的影响.结果发现:光谱资料的不同对大气平流层红外冷却率的影响大于对对流层和地面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发现:比辐射率模式在CO_2和O_3长波冷却率的计算中带来较大的误差;使用CG近似的各种带模式方法都程度不同地带来误差;当用压力换算因子来处理大气非均匀路径时,不但应当对不同气体采用不同的n值,而且在不同的高度范围,同一气体的n值亦应不同.最后,我们表明了当用透过率相乘定律来处理重迭吸收带时,只有那些宽度小于15cm~(-1)的窄带模式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86年04期)
许黎,石广玉[10](1986)在《水汽红外冷却率的精确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一种新的红外透过率模式计算了对流层和平流层水汽的长波(0—2380cm~(-1))冷却率分布.在计算中,我们精确处理了频率积分以及非均匀大气路径效应.结果表明:在近地面层,大气窗区(730—1200cm~(-1))(主要是水汽连续吸收)对总的冷却率贡献很大,在1公里处大约占72%;通常所用的处理非均匀大气路径及漫射辐射的CG近似和1.66漫射因子近似,基本上适用于水汽冷却率的计算.在整个对流层和平流层,它们所带来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16K/日和0.19K/日.同时,我们还考查了水汽吸收系数的温度效应,计算截止高度和高度积分步长的取法以及用准灰体近似代替精确的频率积分等对水汽红外冷却率计算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86年03期)
冷却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了我国东部由南至北,纬度分布不同的12站点43个夏季晴空大气样点、8个云雨大气的样点,利用TOVS(极轨卫星垂直探测)资料及地面观测资料,使用中分辨率大气辐射传输模式MODTRAN3,讨论当时大气中的太阳和地气系统的辐射情况,计算当时大气中的太阳加热率、红外冷却率。 在对晴空大气的计算中,本文对太阳的直接辐射与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讨论在不同的大气状况下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的情况,找出与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变化相关较大的因子—太阳天顶角和水汽条件、纬度;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纬度样本的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日变化及有云、有雨情况下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的变化情况:另外,文中通过改变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方法,讨论了它对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的影响。将个别站点大气辐射情况与实测值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结论比较,发现利用卫星资料来计算当时大气辐射状况是基本可信的。 本文的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的早、晚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的状况,及部分影响因子改变时的当地太阳加热率与红外冷却率的变化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却率论文参考文献
[1].刘舒莳,龚建村,刘四清,苗娟,李晓松.NO冷却率在连续磁暴中对热层密度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4
[2].王承伟.利用TOVS资料研究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D].南京气象学院.2003
[3].王建凯,陈渭民,吴鹏飞,蒋德明.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太阳加热率和大气红外冷却率[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
[4].王建凯.我国部分地区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
[5].苏文颖,陈长和.气溶胶和水汽e型吸收对低层大气长波辐射冷却率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8
[6].田文寿,陈长和,黄建国.污染大气边界层的长波冷却率模式[J].气象学报.1997
[7].徐秀娟.一氧化氮冷却率的变化及其作用[J].空间科学学报.1996
[8].陈宏林.血细胞稀释在心肺分流时对大脑冷却率直接影响的数学分析[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5
[9].石广玉,曲燕妮.辐射模式对红外冷却率计算的影响[J].大气科学.1986
[10].许黎,石广玉.水汽红外冷却率的精确计算[J].大气科学.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