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农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土壤,基因,基因工程,层析,拟南芥,糖苷酶。
土壤农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姚健,陈庆隆,钟国祥,桂伦,毕文慧[1](2017)在《来源于土壤农杆菌PJD-1-1的碱性β-葡萄糖苷酶的生产、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环境中筛选新的β-葡萄糖苷酶生产菌株,利用筛选平板涂布法从腐败的甘蔗叶中筛选目的菌株,从中筛选到1株能产β-葡糖糖苷酶的菌株PJD-1-1,16S r DNA鉴定该菌株为新型的土壤农杆菌。该菌株在20℃,初始p H 7.0,以乳糖为碳源,NaNO_3为氮源的条件下,其酶活性最高为3.92 U/mg。经硫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纯化倍数4.85,得率8.0%),SDA-PAGE分析表明得到一条分子量大小为40 k Da条带;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8.0;在低于50℃条件下保有较好的稳定性;Hg~(2+)和Ag~+对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中心可能含有硫醇基,Ba~(2+)、Ca~(2+)、Pb~(2+)、Co~(2+)、Zn~(2+)、Mn~(2+)、Na~+、K~+、EDTA和尿素对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该酶的温度稳定性、碱性特征以及对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等使其在食品及其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赵骏飞[2](2017)在《基于土壤农杆菌转化法高效构建产黄青霉tps1、tps2敲除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的几十年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产黄青霉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的工业生产菌株,分子改良和过程优化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青霉素工业化大规模发酵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传质和混合的限制导致环境梯度(如溶氧、底物、pH梯度等),进而限制了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效价、产率和得率。因此深入了解产黄青霉如何应对不同底物环境梯度,对指导菌株改良和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DeJonge等人在实验室模拟大规模反应器内的底物浓度梯度时,发现高产产黄青霉在应对周期性高、低糖浓度条件下,胞内海藻糖会周期性的合成和降解,形成无效循环,消耗额外ATP,进而影响青霉素合成。鉴于此,本课题主要研究海藻糖途径(部分)缺失对于菌体生长和青霉素合成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土壤农杆菌转化法成功构建了海藻糖循环途径tps1、tps2敲除菌株P.chrysogenum-△tps1和P.chrysogenum-△tps2。土壤农杆菌为高毒力的根癌农杆菌AGL-1,载体为pGreenⅡ-0179,筛选标记为博来霉素,实验对象为产黄青霉Wisconsin54-1255孢子。本实验条件下农杆菌的转化效率达到50%,其中发生同源重组的效率达到25%。海藻糖代谢途径的缺失,影响了产黄青霉孢子的形成,在PDA培养基中培养6天后,P.chrysogenum-△tps1只能产生少量孢子,而P.chysogenum-△tps2儿乎无孢子形成。相比于 Wisconsin54-1255,P.chrysogenum-△tps1和P.chrysogenum-△tps2 的菌丝更加透明,但是两种突变菌对葡萄糖的耐受性几乎和出发菌相同,在高糖浓度条件下生长状态与 Wisconsin54-1255 类似。P.chrysogenum-△tps1的比生长速率(μmax)为 0.175 h-1,与 Wisconsin54-1255 类似,基于底物的最大菌体的率YX/sx为2.185 CmolX/molS,是Wisconsin54-1255的0.59倍。在稀释率为0.05 h-1的恒化条件下,胞内海藻糖浓度降低,胞内葡萄糖降低,葡萄糖六磷酸、果糖-6-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浓度增加,且恒化过程中qo2达到1.906 mmol/gDW/h,是Wisconsin54-1255的1.1倍,实验结果表明海藻糖六磷酸合成酶的缺失使得菌体代谢活力旺盛,但青霉素最大比生成速率降低至Wisconsin54-1255的一半。P.chrysogenum-△tps2的μmax达到 0.204 h-1,是出发菌的 1.19 倍,但YX/Smax为3.081 CmolX/molS,是Wisconsin54-1255的0.84倍。在稀释率为0.05 h-1的恒化条件下,海藻糖六磷酸积累,浓度达到Wisconsin54-1255的17倍,胞内海藻糖浓度降低为Wisconsin54-1255的0.41倍,糖酵解中间代谢物葡萄糖六磷酸、果糖-6-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浓度降低,qo2,qco2为Wisconsin54-1255的0.95倍和0.82倍。实验结果表明敲除海藻糖六磷酸磷酸化酶后,菌体代谢活力降低,但恒化培养过程中青霉素比生速率成随时间一直增加,恒化培养300 h后甚至到达出发菌最大比产物生产速率。(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0)
秦超勇[3](2011)在《土壤农杆菌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是目前最常用的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农杆菌的Ti质粒包括了复制原点、vir基因、冠瘿碱代谢基因和T-DNA区域。在土壤农杆菌的T-DNA的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和结构是:乙酰丁香酮、T-DNA的右边界、vir基因的诱导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1年11期)
刘红玲,李小红,王彦芹,王爱英,祝建波[4](2010)在《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VirE2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VirE2基因原核表达蛋白,为研究其功能打下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根据发表的根癌土壤农杆菌(Agribacterium tumefaciens)C58Ti质粒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了C58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性区蛋白VirE2基因,连接T载体经测序,结果与发表的序列同源性达100%。将目的片段从T载体上切下,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化E.coli DH5α,筛选出阳性克隆,提质粒转化E.coliBL21,用IPTG诱导表达。结果:经SDS-PAGE电泳,发现与对照比较在略小于66kDa处有特异条带,与理论大小(63.5kDa)相符。结论:克隆的VirE2基因获得了原核表达。(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王彦芹,李小红,包慧芳,刘红玲,祝建波[5](2005)在《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蛋白基因VirD_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性区VirD1蛋白表现拓扑异构酶活性,能解除T-DNA边界处25bp重复序列的超螺旋状态,使外源基因的插入成为可能。本实验以C58菌株为模板,设计了一对含有BamHI和XhoI酶切位点的引物,成功克隆了VirD1基因,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VirD1,将其在宿主菌BL21中获得了表达,为将来构建含有VirD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协助目的基因转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刘红玲,朱新霞,祝建波[6](2005)在《根癌土壤农杆菌VirD_2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U.Washington发表的根癌土壤农杆菌(Agribacteriumtumefaciens)C58Ti质粒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含NcoⅠ、SalⅠ酶切位点,利用PCR的方法,扩增了C58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性区蛋白VirD2基因,连接T载体经测序与发表的序列同源性达100%。将目的片段从T载体上切下,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化E.coliDH5α,筛选出阳性克隆,提质粒转化E.coliBL21,用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发现与对照比较在近50kD处有特异条带,与理论大小(49.5kD)相符表明所克隆的VirD2基因获得了原核表达。(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05年03期)
戚元成,张世敏,宋安东,高玉千,胡渝[7](2005)在《土壤农杆菌介导的转GST基因拟南芥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耐盐相关基因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克隆到表达载体pROKⅡ中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GST,直接转化法转化土壤农杆菌,PCR验证后的阳性土壤农杆菌利用花序浸泡法转化拟南芥.转化子通过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初步筛选,用PCR方法进一步验证外源基因插入到拟南芥基因组中.通过几代选育得到了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拟南芥纯合品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刘刚,任作瑛,夏庆友[8](2004)在《土壤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已成为当今植物基因转化的主要方法,本文概述了植物遗传转化及土壤农杆菌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农杆菌Ti 质粒的修饰及其衍生的载体系统,重点论述了农杆菌Ti 质粒的结构与功能、转化原理及其方法,进一步阐明了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04-11-01)
刘红玲,祝建波,朱新霞,楚敏[9](2004)在《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性区VirD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U.Washington报导的根癌土壤农杆菌(Agribacterium tumefaciens)C58Ti质粒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利用PCR的方法扩增了c58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性区VirD1基因。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目的片段略小于500bp,与引物设计跨幅片段476bp相吻合。将此片段连接到T载体,经蓝白斑筛选、PCR鉴定、测序及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VirD1基因编码序列与报导的序列同源性达100%,说明通过PCR方法获得的VirD1基因片段是正确的,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和活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郑光宇[10](2004)在《土壤农杆菌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壤农杆菌转入外源基因是植物基因工程中的有效手段.为此,对土壤农杆菌转化系统中的载体系统、土壤农杆菌转化植物的分子机制以及土壤农杆菌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土壤农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的几十年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产黄青霉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的工业生产菌株,分子改良和过程优化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青霉素工业化大规模发酵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传质和混合的限制导致环境梯度(如溶氧、底物、pH梯度等),进而限制了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效价、产率和得率。因此深入了解产黄青霉如何应对不同底物环境梯度,对指导菌株改良和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DeJonge等人在实验室模拟大规模反应器内的底物浓度梯度时,发现高产产黄青霉在应对周期性高、低糖浓度条件下,胞内海藻糖会周期性的合成和降解,形成无效循环,消耗额外ATP,进而影响青霉素合成。鉴于此,本课题主要研究海藻糖途径(部分)缺失对于菌体生长和青霉素合成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土壤农杆菌转化法成功构建了海藻糖循环途径tps1、tps2敲除菌株P.chrysogenum-△tps1和P.chrysogenum-△tps2。土壤农杆菌为高毒力的根癌农杆菌AGL-1,载体为pGreenⅡ-0179,筛选标记为博来霉素,实验对象为产黄青霉Wisconsin54-1255孢子。本实验条件下农杆菌的转化效率达到50%,其中发生同源重组的效率达到25%。海藻糖代谢途径的缺失,影响了产黄青霉孢子的形成,在PDA培养基中培养6天后,P.chrysogenum-△tps1只能产生少量孢子,而P.chysogenum-△tps2儿乎无孢子形成。相比于 Wisconsin54-1255,P.chrysogenum-△tps1和P.chrysogenum-△tps2 的菌丝更加透明,但是两种突变菌对葡萄糖的耐受性几乎和出发菌相同,在高糖浓度条件下生长状态与 Wisconsin54-1255 类似。P.chrysogenum-△tps1的比生长速率(μmax)为 0.175 h-1,与 Wisconsin54-1255 类似,基于底物的最大菌体的率YX/sx为2.185 CmolX/molS,是Wisconsin54-1255的0.59倍。在稀释率为0.05 h-1的恒化条件下,胞内海藻糖浓度降低,胞内葡萄糖降低,葡萄糖六磷酸、果糖-6-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浓度增加,且恒化过程中qo2达到1.906 mmol/gDW/h,是Wisconsin54-1255的1.1倍,实验结果表明海藻糖六磷酸合成酶的缺失使得菌体代谢活力旺盛,但青霉素最大比生成速率降低至Wisconsin54-1255的一半。P.chrysogenum-△tps2的μmax达到 0.204 h-1,是出发菌的 1.19 倍,但YX/Smax为3.081 CmolX/molS,是Wisconsin54-1255的0.84倍。在稀释率为0.05 h-1的恒化条件下,海藻糖六磷酸积累,浓度达到Wisconsin54-1255的17倍,胞内海藻糖浓度降低为Wisconsin54-1255的0.41倍,糖酵解中间代谢物葡萄糖六磷酸、果糖-6-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浓度降低,qo2,qco2为Wisconsin54-1255的0.95倍和0.82倍。实验结果表明敲除海藻糖六磷酸磷酸化酶后,菌体代谢活力降低,但恒化培养过程中青霉素比生速率成随时间一直增加,恒化培养300 h后甚至到达出发菌最大比产物生产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农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姚健,陈庆隆,钟国祥,桂伦,毕文慧.来源于土壤农杆菌PJD-1-1的碱性β-葡萄糖苷酶的生产、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英文)[J].微生物学杂志.2017
[2].赵骏飞.基于土壤农杆菌转化法高效构建产黄青霉tps1、tps2敲除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3].秦超勇.土壤农杆菌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
[4].刘红玲,李小红,王彦芹,王爱英,祝建波.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VirE2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J].生物技术.2010
[5].王彦芹,李小红,包慧芳,刘红玲,祝建波.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蛋白基因VirD_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刘红玲,朱新霞,祝建波.根癌土壤农杆菌VirD_2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J].生物技术.2005
[7].戚元成,张世敏,宋安东,高玉千,胡渝.土壤农杆菌介导的转GST基因拟南芥的选育[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8].刘刚,任作瑛,夏庆友.土壤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C].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4
[9].刘红玲,祝建波,朱新霞,楚敏.根癌土壤农杆菌Ti质粒毒性区VirD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10].郑光宇.土壤农杆菌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