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从人的本质出发,深刻剖析了基督教产生的根源,并阐明了基督教的本质内核,即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思想,从而实现了基督教的人本化超越,深刻揭露了宗教的秘密,重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关键词:《基督教的本质》;根源剖析;本质内核;人本化超越
《基督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费尔巴哈通过批判传统的黑格尔思辨哲学以及传统的宗教观对人的本质的模糊和神对人的束缚,确立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这是一种建立在无神论基础上独特的宗教异化论。在这部著作中他深刻贯彻了他的新哲学原则,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基督教的根源、本质,并预测了基督教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一种宗教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
当前粮食的机械干燥方法主要包括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微波干燥、太阳能干燥、热泵干燥、就仓干燥、红外辐射干燥以及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等新型干燥技术,其中热风干燥技术依旧是应用较普遍的干燥技术[2]。为此,利用DHG-9240A型热风干燥试验装置进行试验,分析在不同温度、风速和物料薄层厚度条件下高水分小麦的热风干燥特性,并建立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数学模型,进而揭示高水分小麦的热风干燥规律和干燥机理,为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工艺建立及其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一、基督教的根源剖析
费尔巴哈首先分析了“宗教”的含义。从词源角度看,“宗教”一词在拉丁文和德文里均有“敬畏”之意。这种“敬畏”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超自然力的崇拜,认为这种超自然力是奇异的、神秘的,因而是令人敬畏的。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认识水平极其低下,无法用正确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和灾害等,使人只能听天由命,时刻面临危险,让人的潜意识和基因中存在一种普遍的、抽象的和无穷无尽的恐惧感。费尔巴哈也认为宗教不仅是恐惧感,也存在另外一种形式,“爱感”。当人面临危险时便希望得到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的帮助和解救。而一旦获救,人就会对神和上帝产生爱和崇拜之情。
费尔巴哈在批判基督教神学时,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宗教产生的根源。他首先批判了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宗教是由于永恒的宗教感情而产生的。”但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感情的实质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和意识的一种情感反映,它不是宗教产生的真正根源。另一观点认为宗教的出现是偶然的。费尔巴哈指出,宗教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1]“幻想、想象力是宗教及其对象即神的理论原因或理论根源。”[2]人对自然力的恐惧,才是宗教产生的根源,由于恐惧,人需要依赖上帝获得安全感和保护,因此上帝是人通过想象力而创造的一个全善、全知、全能的独立的精神存在。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人通过依赖感、幻想和想象等创造出来的,核心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人与宗教之关系,也就是要弄清楚人的本质与上帝、宗教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去剖析宗教产生的根源,使上帝的出现有据可循,这比以往哲学家分析的更为深刻。最值得肯定的是,他从“人”这个根本立足点出发,坚持人本学原则,通过复归人的本质批判了宗教神学,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以英美法系的美国为代表,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出发,从法律观念、诉讼构造、程序设计三个微观层面方面分析比较中美司法环境的异质性。
二、基督教的本质内核
“神是人本质的异化。”人把自身没有的某些能力和长处赋予上帝,让上帝帮助人完成人所无法完成的事,上帝成了人的精神依托。这使上帝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中的虚幻精神实体,与人相分离,使人难以认清。人赋予上帝以神性,神便带有人的特性,上帝就成了不受人控制的异化力量支配人,而且神的特性是超越了人所不能的东西。宗教世界里的“天国”其实是人的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对应存在。因此,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上帝是从人的本质分离、独立于人的感性存在。从人的角度来看,宗教是人本质的虚幻反映,实质与人相统一。宗教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
第二,费尔巴哈认为类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类”是一种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概念,突出了人的社会性,费尔巴哈“类”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总结:类是从众多事物的个性中抽象出来上升为普遍的共性。它是一种抽象、永恒的共性。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理解真正的人的本质,只能把本质抽象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4]马克思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去理解人的本质,而非抽象、片面地去理解。 因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给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表达:“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这个表述使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层面和逻辑,实现了从意识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是马克思人学观的一个重大突破。
如今,当我怀揣着文学梦,亦步亦趋来到北大之后,每天我只有珍惜,只有感恩,有时,我会担心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不在北大。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好,用我的笔勤奋地耕耘下去,纵然艰难,但身处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内,不对立就是进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第一,费尔巴哈认为本质是事物的独一无二的内在规定性。费尔巴哈在研究人的本质时,将人的自然性密切结合起来,他认为自然界赋予人以本质,因此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然的感性存在,即感觉。费尔巴哈的“感性”是指人的直观感觉,并非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使人能感知到的客观事物给人感官的刺激后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具体可感的现实存在,而不是虚幻的意识存在。因此,费尔巴哈从“感性”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理解人与神、上帝之间的关系。此外,作为本质,人的感性必须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人所固有的特征。“感性”作为人的真正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并非是单个人固有的感觉,而是类意识的感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做了总结和批判,他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看到了不同于思想客体的直观的感性存在,但是,他却没有把感性本身理解为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
第三,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上帝是人类本质的自我异化。他要通过批判宗教异化,把人与人直接联系起来,而不再需要经过上帝这个中介来联系。他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上帝和神,也并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这种创造就如同人照镜子似的,镜中人是怎样的,造出来的上帝便是怎样的,上帝其实就是人。上帝是人抽象出自己的本质,运用想象力把自己的某些品质、观念加以整合,创造出的独立的精神实体。正如费尔巴哈所阐述的,如果上帝是由一个哲学家创造的,那么上帝必然带有哲学家的特性。如果上帝是由一只鸟创造的,那么上帝的形象和特征也会如鸟儿一般,即人来创造上帝,上帝便带有人的诸多特性。“上帝”这个概念是人依据自己的想象力,联系自身的特征而创造出来的,所以,上帝就是人本质的反映。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上帝不过是人本质的虚幻反映,目的在于揭露宗教神学对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
费尔巴哈以“人”为核心基点分析了基督教,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人是一种自然的感性存在。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人对自然的依赖感使宗教的产生有了可依靠的基础,但同时人又幻想具有超自然力,希望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这样,人就神话了。上帝是人将自己的本质赋予了神性,即人性的神性体现,人将自身的本质与其剥离,赋予上帝以超能力,将上帝独立化为天国的信仰存在物,甚至还会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实体,赋予其某种灵性,再加以膜拜,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上帝。上帝是第一性的,实际上是人在无意识的崇拜属于自己的本质、意识创造出来的另一种存在,而人的本质丧失了第一性,被神奴役和迷惑。 因此,上帝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和异化。那么宗教的本质又是什么?
“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认为,“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属人的本质。”[6]他认为宗教不是神秘的,他把宗教世界归结为现实人类世界,从而找到了上帝与人的直接联系。宗教实质上是人为了服务自身,把自身的某些品质、特征、形象等独立化,创造出一个在云端存在的精神信仰物,费尔巴哈分析出不同于以往宗教神学论的宗教的根源和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其做了分析:“费尔巴哈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7]客观而言,费尔巴哈只是找到了宗教的世俗基础,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找到了一条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即从人类世界的自身矛盾运动出发去理解宗教,并在实践中将其革命化。
随着中国农村的快速城镇化,农民也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居住条件,对现代建筑有着强烈的渴求。在缺乏统一规划和正确理念引导的情况下,农村大量引入不符合当地条件的建筑材料和奇特的建筑类型,使得具有乡土特点的传统建筑日渐消失(图2)。这种对乡村建筑的误解也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三、基督教的人本化超越
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分析了基督教的根源和本质,并主张建立“爱的宗教”,本质是无神论,这是他所认为的宗教未来的发展方向。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宗教中心,将上帝排除在外,希望建立以“爱”为核心的社会,认为“爱”可以促进人本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他指出“爱”是人的本能,是人对人这种“类”存物的爱,现实中人与人的爱是无私、普遍的爱,即“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他认为只要把人与人之间的爱置于首位,那么宗教对人的异化和束缚便不复存在。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人的本质的剖析,表现出对人自身的关爱、尊重和观照,其中带有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一以贯之。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宗教哲学思想,批判了作为人的异化的宗教哲学和神灵世界,又批判了以“绝对精神”为本体的黑格尔哲学。他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探寻了人的自然属性,这使得整个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本体论的转向,即从研究神到研究人本身,开始关注人自身,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并且,他以“类”研究人的本性,认为人是一种类存物,具有类意识,以人的“类本性”为本体来理解世界,其实质是研究人的社会性的一种前奏,虽然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科学,但至少费尔巴哈作为先驱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使其哲学上升到了人类学高度,实现了基督教的人本化超越,更实现了从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向人本主义哲学的转向,虽然这个转向还不够完全正确和彻底,但是意义却十分深刻。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在宗教哲学史上有着独特价值,占据重要地位。它反映了费尔巴哈的无神论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其中蕴含着费尔巴哈丰富的宗教哲学思想。该书主要运用人本学的观点研究、批判基督教,探析宗教的根源和本质问题。它批判了传统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打破了唯心主义对哲学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占,重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以人本学为理论基点去分析宗教,以人的本质虚幻反映去追踪宗教的本质,最后给出解决宗教异化的途径,使人摆脱“神”的束缚,获得自身的解放。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可以说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先驱,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36.
[2][6]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70,44.
[3][5][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On Feuerbach’s Religious Philosophy in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LI Yu
(College of Marxism,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In The“Essence of Christianity”,Feuerbach profoundly analyzed the origin of Christianity and expounded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star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He thought that religion is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thus it realized the human-oriented transcendence of Christianity,and profoundly exposed the secrets of religion and reestablished the authority of materialism.
Key words: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source analysis;essence;human-oriented transcendence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9)04-125-03
收稿日期:2019-03-15
作者简介:李煜(1993—),女,甘肃东乡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黄曦瑶
标签:费尔巴哈论文; 宗教论文; 本质论文; 基督教论文; 上帝论文; 哲学论文; 欧洲哲学论文; 欧洲各国哲学论文; 德国哲学论文; 《甘肃高师学报》2019年第4期论文;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