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建筑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线建设,6214厂,空间形态,使用方式
居住建筑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曾瑜,秦丹尼,玄峰[1](2019)在《叁线建设厂区居住建筑空间形态演变及使用方式研究——以江西省6214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的叁线建设厂区之一的江西省6214厂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田野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讨了该厂内廊式单身宿舍和单元式家属宿舍居住空间形态及使用方式的变化过程,指出其居住功能成套化和空间使用独立化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空间演变与私密性和社会性等住宅社会功能的关系,为今后工业厂区内居住建筑环境的设计、改造和更新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孔俊婷,尹孟泽,孙腾辉,杨超[2](2018)在《我国北方居住建筑阳台形态优化及节能设计研究——以天津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我国北方居住建筑阳台发展的趋势。利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分析天津市居住建筑阳台能耗。为降低建筑能耗、获得最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分别从阳台进深、分隔方式和平面形式叁方面改进阳台的形态设计。最后以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自然资源为目的,提出我国北方居住建筑阳台优化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8年09期)
汤洪震[3](2018)在《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形态设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社会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住宅用地不断扩张,中国传统居住建筑正在日益消亡。新的居住建筑形式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模仿西方建筑的住宅社区,形成了中西合璧、杂乱无章的建筑景象,同时中国传统民居文化被搁置,造成了严重的古今脱节的建筑形式。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一路走来是中国和西方社会形态的共同点,但其发展又各具特色。入口空间作为建筑空间布局的开端,它保留了整个建筑的基本形制、装饰技艺、文化底蕴、艺术形式和社会思想观念等。本文从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着手,运用比较学来分析中国和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形态的异同。首先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简述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其次是分析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形态的演变,各个地域的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形态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寻找可继承性。再次是通过分析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的空间布局、组成要素、功能差异、装饰手法来分析各自的形态特征。通过分析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的差异,来归纳给当代住宅设计带来的启示、借鉴和传承,最后分析当代住宅入口空间设计应该具备的内容和设计手法。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民居入口空间形态比较研究,丰富了研究居住建筑发展的内容也弥补了研究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形态的空白。为当代地域性、民族性的新建筑形式入口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兰昱[4](2015)在《满族游牧民居住形态的建筑人类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满族游牧民的居住形态建筑进行分析。以建筑艺术为视角,对满足游牧民的人类学意义进行了研究。根据满族游牧民的居住形态,对满族游牧民的社会变迁、生产方式、生态观念和环境行为等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12期)
董亮,游畅[5](2014)在《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形态设计理念及建构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百科全书中,"屋顶"的定义是:房屋最上层起覆盖作用的围护结构,主要由屋盖、檐部、附件等组成。屋盖是屋面与支撑结构的组成体,屋顶的主要功能主体。檐部是屋顶与墙柱等支撑结构的连接部位及其延伸,女儿墙、天窗、烟囱等则是屋顶的附件。屋顶是建筑物实用与美观的重要功能主体,是建筑物的冠冕。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平顶建立了简洁实用的形(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4年10期)
屈逢阳[6](2014)在《日本养老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2003年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全世界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在我国社会养老需求的急速膨胀和养老建筑设计与建设相对滞后的背景下,探索与思考养老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显得极为迫切。未来我国的养老居住建筑设计不应当再止步于仅仅提供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应该更多的考虑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丰富与多变性以及对精神需求的满足。而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又是被养老建筑这种物质环境所限定和延伸的,所以有必要从建筑设计的空间形态入手,寻求人性化设计的解决之道。本论文在充分考察了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情况下确立了研究的对象范畴和研究方法。通过对老年人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了对应老年人各方面特点的设计要求,以备在后文中结合实际案例研究的经验结果提出相关的设计策略。通过对日本方面的文献整理归纳理清了日本养老居住建筑的发展沿革和类型划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的人文与经济情况,决定对适合于各种援助护理程度类型的日本养老居住建筑进行调研分析,分功能布局、公共活动空间、居室空间、护理单元4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结出实例当中这些空间的设计要点。根据这些案例中的优势与不足,论文最后提出了更加符合中国方面的相关功能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国内未来的养老居住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启发,并起到参考和指导性的作用,让我国的老年人能够更快地享受到个性化、高质量的生活条件,达到“有尊严的退休生活”这一基本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5)
廖文焕[7](2014)在《浅谈高层居住建筑顶部形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先简述高层居住建筑顶部的概念、发展史、设计风格及手法原则,再结合北京地区若干的高层居住建筑顶部形态设计实例,探讨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量快速建造所带来的高层居住建筑顶部形态的问题,就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并对高层居住建筑顶部形态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以期能为高层居住建筑顶部形态设计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4年06期)
陈璐静[8](2014)在《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居住建筑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居住建筑,对长春这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长春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造意义上讲,是为了满足迁入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员工及护路军将士的生活需要,从而修建的具有一定特殊文化内涵的居住建筑。这类居住建筑除了满足日常生活起居的需求外,也充分展现了俄国建筑师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的设计及个性化的建筑艺术形象追求,同时展现了俄罗斯建筑师在严寒气候下精湛的建造技术。因此本文以长春市中东铁路附属地居住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建筑形态学、类型学及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建筑的本体形态为本篇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建筑形态包括建筑的材料、建筑的形式以及建筑的内部构造几个方面。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总结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明确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从自然、社会、人文叁大方面来阐述中东铁路附属地居住建筑形成的主导因素。第叁部分针对居住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居住建筑的材料与技术、以及分析其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方式,研究长春中东铁路居住建筑技术形态特征。第四部分在研究结构形态的基础之上,对规划布局的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建筑内部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界面装饰等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外部形态分为结构性构件形态、功能性构件形态、装饰性构件形态叁类对建筑外部装饰构件的形式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对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居住建筑的形态研究,给长春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这一课题提供详实的资料。(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4-06-01)
吴彦博,何平,朱楠楠[9](2013)在《中国徽派建筑与韩国传统居住建筑文化及形态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和韩国传统居住建筑文化的分析比较为基础,阐述了两国居住建筑的差异是由社会、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着重截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徽派建筑与韩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及形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透过这两个地域的分析比较来理解现在的居住建筑文化,了解居住建筑的形态发展,以及双方居住建筑结构、空间、形态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对其了解与理解后,总结出中国与韩国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的特质。最终通过对各自特质的总结分析,获得两者最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周小舟[10](2013)在《绿色建筑人文理念下关中村镇民居居住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建筑同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村镇经济的飞跃,使得作为村镇生活基本载体的民居,在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新型建造技术的推广、现代建筑文化传播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下,其居住形态无法避免的进入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功能、技术与经济等各种矛盾始终困扰着现代村镇民居的建设,如何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村镇民居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为例,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新兴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并结合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关中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建筑形态及建造技术等进行分析研究,剖析关中传统民居的生态思想、生态技术,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采用“转译”的方法提炼出关中传统民居中符合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技术原型,并使之应用于现今关中村镇民居的设计中。试图发现一种适合关中村镇民居发展的生态原则及策略。并希望对类似的村镇民居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6-05)
居住建筑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了我国北方居住建筑阳台发展的趋势。利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分析天津市居住建筑阳台能耗。为降低建筑能耗、获得最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分别从阳台进深、分隔方式和平面形式叁方面改进阳台的形态设计。最后以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自然资源为目的,提出我国北方居住建筑阳台优化设计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建筑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曾瑜,秦丹尼,玄峰.叁线建设厂区居住建筑空间形态演变及使用方式研究——以江西省6214厂为例[J].中外建筑.2019
[2].孔俊婷,尹孟泽,孙腾辉,杨超.我国北方居住建筑阳台形态优化及节能设计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建筑节能.2018
[3].汤洪震.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形态设计比较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4].兰昱.满族游牧民居住形态的建筑人类学解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
[5].董亮,游畅.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形态设计理念及建构手法[J].中华建设.2014
[6].屈逢阳.日本养老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7].廖文焕.浅谈高层居住建筑顶部形态设计[J].中外建筑.2014
[8].陈璐静.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居住建筑形态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9].吴彦博,何平,朱楠楠.中国徽派建筑与韩国传统居住建筑文化及形态的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周小舟.绿色建筑人文理念下关中村镇民居居住形态研究[D].长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