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其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推行仁义的方法
以人为本,本理国固。《霸言》篇围绕如何实现霸王之业展开讨论,主张君主“欲用天下之权,必先布德诸侯”,圣明的君主要“务具其备,慎守其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要以百姓为本,王者之心要方正而不偏执。该篇提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的治国理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一是君主应该让百姓能安定生活。“千乘之国得其守,诸侯可得而臣,天下可得而有也。”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这就是为什么“先王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能用天下之权。”君主一定要懂得“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要想拥有天下,必先争人。进一步指出“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意思是说,明君要想拥有天下,必须先争取人心,要广施恩惠,结交诸侯,这样坚持下去,百姓才会归顺,人心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强大。二是君主应该采用仁义德行治国。《霸言》中说:“无德而欲王者危”,告诫君主,如果缺乏德行而妄想称王称霸是很危险的。作为君主“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提出“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认为君主要想称王天下,必须懂得“德义胜之”的治国道理。不仅如此,“王者之心,方而不最”,成就王业者的心,必须方正而不偏执。只有君主实行公道之心、秉持公正理念,才能使百业昌盛,百姓顺从。因此,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要顺应民心,“立政出令用人道”;在执行政策法律时,要讲求公平正义,“以正使之”。这样以德义、人道理念来治国理政,体现了以德治国精神。三是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德政。《霸形》记述了齐国图霸的理论和实践。齐桓公问管仲:“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答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管子的回答明确指出民为君本,君主应当懂得怎样固本培元,巩固根本。百姓希望安居乐业,君主就要顺应民心。为此,他建议齐桓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齐桓公采纳了管子轻赋税、缓刑政、不劳民三项举措,并立即实施,用于治国实践。第二天对官吏颁布法令:“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通过实行这些仁义德政举措,齐国“民归之如流水”。
与时俱进,顺应民意。治国的基本要求,得天时是首要的,得人心是关键。《禁藏》篇指出:“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要遵从一年四季的季节规律,春夏秋冬顺时施策,不误农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才能富民强国。为此,要做到“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可以达到“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可见,按照时令规律,顺时施治,才能内外无忧,民富国强。他还进一步论述道,善于治国的君主必须首先了解百姓拥有土地的情况,要懂得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于百姓生产的重要性。“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因为满足百姓生活的条件是吃和穿,而食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和水。让百姓生存下去的食物产出是有一定标准的,“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也就是说,按照每人三十亩土地够吃一年,一亩收粮一石,一人就是三十石;瓜果蔬菜相当于十石粮,米糠秕谷和畜产品相当于十石粮,那么每人共有五十石粮食,还有布帛麻丝未计在内。可见,国家要按照这样标准,让百姓占有土地,最终才会做到“国有余藏,民有余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五辅》提出“德有六兴”,主张改善民生、疏导财货流通、改善交通、减税宽刑、救人之急、赈济灾害。首先就是关注百姓生产生活方面的“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要求君主及时下达发展生产命令,发展农业生产。《君臣下》说:“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其民也。民非其民,则不可以守战。”君主如果不及时发布政令而耽误了农时,致使百姓不成为其百姓,继而也就不能执行守战任务,这是君主的过失。为了避免过失,君主必须重视农业。适时发布君令,推行仁义之道。《山至数》说:“圣人理之以徐疾,守之以决塞,夺之以轻重,行之以仁义,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也。”是说圣明的君主要用政令的缓急来治理国家,用政策的放收来控制国家,用轻重之术来盈利,用仁义之道来推行,因而能与天地同存。强调这是成就王业的君主的根本纲领。“王者乘时,圣人乘易”。君主要审时度势,赈济不足的百姓。因为君主对百姓失去控制就是失去基础。《山至数》又说:“君敛三,上赋七,散振不资者,仁义也。五谷相靡而轻,数也;以乡完重而籍国,数也;出实财,散仁义,万物轻,数也。乘时进退。”这告诉君主要把握时机而实行进退,将国库粮食留存十分之三,其余十分之七全部放贷出去,赈济不足的百姓,显示自己的仁义。要采取多种办法来控制粮食价格,解救生活困难者。一是对付大夫,粮食分散导致谷价下跌;二是以乡、家的高价粮,来征敛大夫的粮食;三是投放粮食财货,散布仁义之名,平抑万物价格。成就王业的人要善于把握时机,圣明的君主要善于把握变化。
推行义体,导民行义。首先,实行七体,匡扶社会风气。《五辅》中,管子提出“民知德矣,而未知义”,劝导君主要“明行以导之义”,通过推行义来引导百姓,整肃社会风气,并详细论述“义有七体”:即“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是说,以孝敬父兄、慈爱和顺来供养家属,以恭敬忠诚来侍奉君主,以公正合宜来实行礼节,以严整谦逊来避免犯罪,以节俭省用来防备饥荒,以纯朴专一来防备祸乱,以协调和睦来防备敌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因此说“义不可不行也”。
其次,设立官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国准》论述国家的平准政策,认为君主要“以人御人,逃戈刃,高仁义,乘天固以安己者也。”要求君主设立官职,任用贤能,避免杀戮,倡导仁义,利用天道稳固来安定自己。什么是贤能的人才?《立正》篇提出,君主用人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强调用人必须使用品德与爵位相称、功绩与俸禄相称、才能与官职相称的人才。因而“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强调道义品德和功绩能力没有展现的人,不能给与爵位和俸禄,尤其是那些治理政事不能取得百姓信任的人,不能担任重要的官职。此外,还要避免用人失当和用人错误,“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可安排君子失当,也不可错误使用小人。“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并且告诫君主必须慎用四种人:标榜道德但做不到仁,见到贤能但不能谦让,优亲厚友而处罚不公,忽视农业生产而轻率征税。“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君主必须慎重对待这四种人,这四项巩固权力的措施,是事关治国安邦的大事,是国家安危的根本。管仲郑重告诉齐桓公要使用“有道之臣”,千万防止使用“无道之臣”。《四称》中就记载了几类无道之臣:结交不仁之辈,专门攻击贤者,遇贵如逐财货,逢贱如同路人;财货贪得无厌,酒食竞相争吃,不去亲近善人,专门亲近同伙;为人傲慢不敬,不愿交结善士,私下勾结小人;不去排解纷争,一味鼓动诉讼,整天沉湎饮酒,行为仪容不端;以及捐弃贤才善士,援引市侩门徒,入朝凌越等次,出朝结党营私,互赠财货相交,互请酒食相亲,都来惑乱君主,君主一旦有祸,人人各保自身,等等。这些“无道之臣”千万不能任用,否则,要祸国殃民,危及政权社稷。
其中:Δh为基本顶回转量;h为采高,取3.9 m;hd为顶煤厚度,取9 m;γ为顶煤采出率,取0.85;MZ为直接顶厚度,取10 m;k为直接顶碎胀系数1.25~1.50,取1.30。代入数值计算得:Δh=7.15 m。
除上述功能外,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集成其他增值功能,例如智能广播、环境监测和信息交互等。
标签:君主论文; 百姓论文; 仁义论文; 天下论文; 诸侯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学史论文; 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江淮法治》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