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波
中川建投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工程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实现深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与之对应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规模和具体的作业范围上也明显的增加。在这样的工程环境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威胁工程作业的重要因素。在具体开展施工作业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做的要结合具体的安全问题展开深入的剖析,并根据具体的控制标准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工程施工作业的全过程监督。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在工程施工作业领域,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以及相关的改进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改进策略
前言:
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作业项目,尤其是在项目规模不断增加之后,施工环境越发的复杂,与之对应的施工风险也逐渐增多。在全新的工程行业背景下,施工单位有必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标准,展开相应的施工管理工作。明确管理工作的功能,针对当前施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结合市场环境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举措,从而全面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效能,支撑国家的经济建设实现深入的发展。
一、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意识薄弱
意识是决定行为的表现的重要因素,在面对工程安全问题上,施工单位所具有的思想意识整体来讲比较薄弱,未能对安全管理在整个工程作业体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形成准确的思想认知,导致相关的管理举措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受到明显的局限,所呈现的管理效果也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在工程管理方面,施工单位所贯彻的管理思想,以及所依赖的管理理念并不规范,与工程管理实际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偏差,整体来讲缺乏契合度,导致管理工作因此而受到不利影响。在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通常照搬国内外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或者将其他国家提出的管理理论作为战略基础,并未在自身发展导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导致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契合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体制是支撑实践行为规范落实的重要载体,拥有良好的体制,能够保证具体的管理工作规范、有效地得以落实。在当前的工程作业范围内,施工企业在针对管理要素制定工作机制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举措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未能全面考虑工程施工建设全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所构建的管理体系在覆盖面以及具体的执行效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导致工作人员在具体开展和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体制导向。同时,在物料以及人工管理分类以及职能划分等方面,缺乏完善性的管理机制,导致工作人员对待工程管理的态度,以及所表现的责任素养整体来讲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三)管理团队不专业
在工程项目的作业范围内,人是决定管理工作落实度,以及影响管理综合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前的管理工作领域,施工单位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所贯彻的思想理念,以及具体的投入力度都存在一定局限。导致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与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限制了管理工作效能的有效发挥。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施工单位在人员招聘、培训与职业素养综合考核等方面所投入的力度明显不够,导致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空间存在一定限制,对待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也比较薄弱。
(四)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工程具体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现场环境的监督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控制工程安全达标的核心。然而,在实际开展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施工单位思想意识,以及相关的监督体制建设不规范,导致现场环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甚至还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等诸多风险。首先,施工单位在监督组织的建设上缺乏独立性,对监督工作的具体职能范围未能进行明确和统一。同时,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上,缺乏一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导致监督工作比较片面。此外,监督工作的覆盖范围以及具体的监督要素没有进行细化与完善,也是导致监督效果明显受限,工程安全风险显著增加的关键原因。因此,针对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施工单位需要明确具体的管理目标,本着全面提高工程整体安全的原则,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路径,从而促进工程项目在良好的作业环境下,高效、优质的完成竣工操作。
(五)人财物力投入不足
施工企业承接施工项目,赢利是首要任务,所以对于成本的控制特别严。但很多企业由于过于控制成本,特别是在安全管理上投入较少,不愿意创建标化工地,也不愿意在安全管理上投入与工程规模、难度和环境相对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最终会导致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进而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最终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得不偿失。
二、工程施工管理的改进策略分析
(一)提高管理意识
在工程作业施工领域,施工单位需要对施、管两个工作环节形成准确的思想认知。在注重追求施工进度和效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工程管理的思想重视[1]。在思想上,正确地意识到安全管理在促进工程效能和整体品质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将其高效地落实到工程的建设环境当中,支撑良好施工环境的有效构建,保证各个阶段的施工环节顺利推进。
(二)完善管理制度
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国家所提出的战略标准,制定完善性的管理机制。首先,针对工程项目的各项施工环节,构建完善性的流程体系,对不同的施工工艺和具体的技术措施,就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要素进行明确,从而为施工人员规范操作施工提供良好的方向导向。其次,施工单位需要合理的制定合同机制,即根据具体的工程标准就合同细则进行完善,并借助相关的法律条款充实合同内容,提高合同的执行性与合法性,从而支撑工程负责主体规范自身的责任表现,也能够针对工程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就主要的负责主体进行明确,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施工单位需要从内部着手制定完善性的责任制机制,将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能落实到个人,督促内部员工能够端正自身在工程管理领域的角色地位,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落实。
(三)提高管理团队素质
在工程项目具体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加强人为因素的管理与控制[2]。从队伍素质建设的层面,实现作业环境的全面优化。首先,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能,就管理理念、专业技能以及风险的应急处理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同时,施工单位需要高度重视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加强安全思想的宣传,以及管理专业技能的有效渗透,全面提高管理团队的综合水平。
(四)强化现场环境监督
在工程项目领域,施工单位需要全面做好现场环境监督工作,加强内部控制,从而保证各项作业工序在良好的环境载体下稳定进行。在施工现场环境中,施工单位需要从物料、人员、设备、工艺、成本、风险多个层面展开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方案[3]。专门成立独立的监督部门,对具体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从而保证监督覆盖面更加全面。同时,施工单位需要在现代化载体支撑下完善监督体系,对现场环境风险进行智能分析。
结论:
依前所述,在工程项目作业施工领域,施工单位需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并针对具体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分别就思想意识、管理体制、团队素质以及环境监督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优化,通过落实全过程管理,构建安全的施工作业体系,对现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保证现场作业施工更加规范、有序,全面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寇祥起.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居舍,2019(17):137.
[2]王文雄.建筑机械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策略的论述[J].四川水泥,2018(12):224.
[3]喻奔.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智能城市,2018,4(1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