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e are Outline(论文文献综述)
周澔頔[1](2021)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社会现状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不同导致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课程大纲》)的差异。本研究通过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比《指南》与《课程大纲》的文本与相关文件,旨在分析《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发布背景、文件结构、内容、支持系统以及两岸教育政策发展轨迹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的异同,发掘两份文件的共性和各自的优点,寻找两岸学前教育政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指南》和《课程大纲》都强调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指南》相对而言更为明确易懂、结构清晰且使用对象更广泛,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养成,且突出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课程大纲》支持系统更为完善,在幼儿与社会的关系上,《课程大纲》兼顾了幼儿发展与社会文化。在部分内容上,《课程大纲》呈现了“小学化”的倾向。两岸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发展也呈现着相似的脉络,朝向了公平且有质量的方向发展。两岸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的状况不同,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有差异。两岸人口特征的差异导致大陆更强调优质学前教育的普及,而台湾地区更强调学前教育的卓越发展。《指南》与《课程大纲》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的产生,来源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社会经济、人口因素等各个方面的交互影响。
谭牮牮[2](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陈梅娟[3](2021)在《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指出几何自从正式进入中国课堂以后一直是中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不可代替的教育价值,因而其内容一直是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的焦点。当下,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已经启动,且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提出了高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有专家、学者提出要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同时也要回顾我国课程改革有益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对我国百年以来(1912—2012)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中几何内容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整理出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知识点并集,依据时代背景及大纲与标准颁布实施情况将1912年至2012年划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8)、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改革开放以后(1978—2012),各时期则从大纲与标准背景介绍、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内容组织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结论:百年以来小学几何内容经历从“无”到“有”的转变,其知识模块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其知识点总数呈直线式上升,初中下移到小学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难;初中几何知识模块变化具有稳定性、曲折性和发展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知识点总数呈正弦曲线变化。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深度在“提高”与“降低”之间重复变化。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整体呈螺旋式编排,且螺旋性越来越强,民国时期螺旋性等级为较弱、一般,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螺旋性等级为一般、较强,改革开放以后螺旋性等级为较强、最强。启示:(1)继续保留几何内容传统知识模块,合理增加现代化知识模块;(2)合理增加或删除几何内容基础知识;(3)几何内容知识点数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4)课程标准中应给出几何内容选学知识的教学方式;(5)几何内容应避免“窄而深”或“广而浅”的现象;(6)知识点具体教学目标行为动词表述应准确且不重复;(7)课程标准中应统一给出数学各部分内容教学总参考课时数;(8)几何内容组织继续遵循螺旋式编排;(9)几何内容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原则与知识的系统性原则相结合;(10)初中下移到小学的知识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孙晨晓[4](2021)在《基于《HSK考试大纲》中交往话题的教学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1》为例》文中指出在汉语国际教学中,“交往”话题是贯穿初、中、高级的基础话题之一,是汉语国际教学中最实用的话题之一。初级学习者学好“交往”话题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所以在初级阶段汉语教师和初级学习者应该重点把握“交往”话题的内容,并把文本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为中、高级阶段的话题内容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本人通过考察2015版《HSK考试大纲》中一至六级的内容,发现“交往”话题贯穿了整个教学阶段,其中《HSK考试大纲》(一级)明确指出了处在汉语水平一级的学习者需要学习“交往”话题的内容。本文以《HSK考试大纲》为纲领,通过分析五年的《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中的一级真题,把所有涉及《HSK考试大纲》(一级)中“交往”话题的内容整理出来,按照考察的题型和考察的数量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了“交往”话题的考点在真题中占据较大比重的结论。其次,以《HSK标准教程1》为依托,对教材中涉及“交往”话题的课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依据大纲中规定的“交往”话题内容对相关课文内容进行分解和落实,找到该话题在教材中的关键点。以教材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编写理念为理论依据,按照任务型教学的步骤把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三部分对“交往”话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安排和设计,探索任务型教学法在“交往”话题课文中的应用。再次,针对《HSK标准教程1》中“交往”话题给出教材修订及其教学的最优化建议。教材的修订应该把关于“交往”话题的内容在教材中均匀分布,在对话中既要增加语境,又要在练习中增加练习题的数量。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认真研读《HSK考试大纲》中的要求,认真完成任务大纲和话题大纲中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者对于“交往”话题的意识。汉语学习者自身首先要意识到“交往”话题的重要性,不仅要把课堂上的“交往”话题内容学以致用,还要在初级阶段端正学习态度,克服汉语难学的消极情绪。最后,本人在研究的教材中选择了一篇涉及“交往”话题的课文,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出“交往”话题内容的教学案例,以期对汉语国际教学中初级“交往”话题内容的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周坤雪[5](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留学生学习成语是学好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对词汇大纲的成语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2010年出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权威指导性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级划分》成语收录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分析《等级划分》所收成语并整理出384个四字格成语作为研究语料,运用三种大型动态语料库分析成语的使用频次,进而分析《等级划分》的成语难度。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以往成语在词汇大纲中的占比,成语在《等级划分》中的数量有所增加,此外,从成语本体特征、教学对象特征、文化内涵等角度,分析《等级划分》词汇表的成语难度进而论证合理性问题,发现《等级划分》中的成语难度等级跨度较大,成语内容脱离实际等,这样不利于留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成语学习。在语料库的分析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与自身教学经历,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角度提出分阶段分层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本文立足整个成语教学系统的完整体系,研究结果对成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还可以为对外汉语词汇大纲的修订和成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赵陟昕[6](2021)在《基于HSK的人体隐喻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喻扎根于人的思维和语言文化当中,成为人类思考和活动的基础,也常见于语言当中的词汇、句子、语篇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语言表达,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基于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人们善于观察并利用熟悉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加以运用和延伸。本文关注的主体是隐喻类词汇中基础而重要的一类——人体隐喻词。人体隐喻词包含的内容较多,特点鲜明,在汉语中非常常见,但难度较大,是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难点所在。本文基于HSK汉语水平考试的大纲、教材和语料库,对与HSK相关的人体隐喻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HSK考试大纲》和《HSK标准教程》中的人体隐喻词汇进行了排查和总结,发现人体隐喻词汇主要集中在中高级的学习阶段,按照部位和映射关系两种方式对人体隐喻词进行分类分析,对二者的数量、难度分布以及类别特点进行了适配分析。《HSK标准教程》与《HSK考试大纲》有着较高的适配度,教材基本覆盖了大纲中的相关词汇,但多出了较多超纲词汇。其次,通过考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留学生使用人体隐喻词汇的偏误情况进行了探究,锁定了高频使用词和高频偏误词,发现学生的使用偏误中存在着缺失、赘余、混用和其他偏误这四个大类的问题,并分析了可能源于学习者、教师和教材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受母语影响产生负迁移;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教师和教材对隐喻词汇的重视不够;词汇翻译信息不对等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教师和学习者的教与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教师应当合理地使用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隐喻敏感度,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重视隐喻词汇的教学;重视汉外隐喻对比;利用综合手段实现多模态隐喻,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次教学。学习者应了解和理解汉语中的隐喻文化,多积累和运用汉语隐喻词汇。
王靖雅[7](2021)在《高级汉语综合教材与HSK(五、六级)大纲匹配度研究 ——以《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为例》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一直不容忽视。作为汉语知识最直接的载体,其中的课文词汇、语法的选择和划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顺序和效果。而《博雅汉语》作为被各大高校广泛使用的具有较高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综合类汉语教材,依据HSK大纲设置了四个级别,各阶段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本文选取了《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的两本教材与HSK五、六级大纲内容进行匹配度研究,从HSK五、六级大纲的话题大纲、任务大纲、词汇大纲和语言点大纲这四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两册教材与HSK五、六级大纲内容的匹配度,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二者总体上较为匹配,但教材中存在部分的超纲内容,本文对于这些教材中缺失的大纲内容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可以为使用本教材的教师提供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便学习者可以顺利地通过汉语水平考试。
王思源[8](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刘净折[9](2021)在《《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惯用语口语色彩浓,一般用于口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惯用语在汉语母语者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出现频率很高。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色彩浓厚的惯用语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尤其是汉语口语类教材,本来更应该要真切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但很多使用频率较高的惯用语却并未被吸收到教材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之一,教材的编排直接影响“教”和“学”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教材尤其是汉语口语教材应该更加关注惯用语的编排及编排的合理性。研究汉语口语教材中的惯用语,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师对惯用语教学的重视,进而提高留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留学生产出更加地道的汉语口语表达形式,改善语言流利度,进一步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基于此,本文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这九本口语教材中的惯用语进行考察研究,希望为今后教材中惯用语的选用、编排、讲解及练习提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确定语料来源和惯用语的考察依据。本文选择了一套使用广泛的系列口语教材,并从《汉字大纲》、《语法大纲》、《教学大纲》、《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等五个常用的大纲中筛选出57个惯用语为考察依据,对《汉语口语》三个阶段九本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惯用语进行研究。其次,在对教材中的惯用语进行分析时,从注释、练习、复现情况等编排方面进行说明,然后从与大纲的契合度这一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教材中惯用语编排的优点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惯用语的呈现建议及惯用语练习题的编排建议以及教学建议,并针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提出惯用语的一般教学过程和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而选择教材中的两个惯用语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的是使用广泛的一整套《汉语口语》系列教材,涵盖初、中、高三个阶段,使研究更有系统性、可靠性;在针对惯用语的教学建议中,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限制,提出开设线上惯用语系列微课,并且将微课视频做成二维码的形式附在课文部分,是一种结合当下时代发展又考虑学生学习需要的辅助教学手段;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形式,实现了惯用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
赵阳[10](2021)在《《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与新HSK考试大纲对比分析》文中指出来华留学预科教育蓬勃发展,新出版的《学在中国》系列教材是专门的对外汉语预科教材,教材出版说明中明确提出“教材涵盖HSK考试相应级别要求”,即学习完《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可通过HSK四级考试。教材覆盖大纲内容越多,学习教材后通过相应级别HSK考试的可能性越大,HSK四级考试达及格线180分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各专业高校入学的最低汉语能力标准,研究《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与新HSK一到四级考试大纲的匹配程度,考查教材能否真正帮助留学生通过相应级别的汉语水平考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相关研究综述。本文借助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方法,从词汇、语法、话题、教材练习和考题等方面考查《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对新HSK一到四级考试大纲的覆盖程度,有利于全面把握《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的特点,促进师生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科学备考,提高新HSK相应级别考试的通过率。对教材修订、教学等提出建议,促进留学生汉语学习,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第二章通过《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词汇对比分析,得出教材对一二级大纲词汇的覆盖率高于对三四级的覆盖率,词汇覆盖率总体比较理想;另外,教材词汇重现率比较低,但教材有紧贴生活实际、前沿科技的词汇,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第三章通过《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语法对比分析,得出教材对大纲一二级语法的覆盖率高,对三四级的覆盖率较低,语法覆盖率总体比较低。第四章通过《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话题对比分析,得出教材缺少体验感悟等大话题,教材对大纲子话题和具体话题的覆盖率均不到一半,总体而言,教材对大纲话题的覆盖率比较低,特别是二三四级的覆盖率低。第五章通过《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习题和新HSK考试大纲考题对比分析,得出教材练习对新HSK一到四级考题题型基本完全覆盖,教材除写作难度稍大外,难度与大纲考题相当,教材的练习很有针对性。“结语”得出学习完《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后,通过HSK一二级考试可能性很大,通过三四级考试有挑战。另外,本文对教材修订和教学提出一定的建议,如打破课文单一对话形式,加入记叙文、说明文等来提高话题容纳度,还可扩充词汇、语法等,以此促进预科教材和教学发展。
二、We are Outli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e are Outline(论文提纲范文)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指南》与《课程大纲》对幼儿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1.2 《指南》和《课程大纲》二者具有可比性 |
1.1.3 《指南》与《课程大纲》可相互借鉴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指南》的研究 |
1.2.2 关于《课程大纲》的研究 |
1.2.3 关于两岸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料分析的对象 |
1.5.2 资料分析的方法 |
2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颁布背景与研制过程的比较 |
2.1 《指南》和《课程大纲》颁布背景的比较 |
2.1.1 共同点 |
2.1.2 不同点 |
2.2 《指南》和《课程大纲》研制过程的比较 |
2.2.1 共同点 |
2.2.2 不同点 |
3 《指南》与《课程大纲》基本理念的比较 |
3.1 儿童观 |
3.1.1 共同点 |
3.1.2 不同点 |
3.2 学习观 |
3.2.1 共同点 |
3.2.2 不同点 |
3.3 教师观 |
3.3.1 共同点 |
3.3.2 不同点 |
4 《指南》与《课程大纲》内容与结构的比较 |
4.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编排表述 |
4.1.1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基本框架 |
4.1.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表述形式 |
4.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年龄段划分 |
4.3 《指南》与《课程大纲》各领域对比 |
4.3.1 《指南》的健康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身体动作与健康领域 |
4.3.2 《指南》的语言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语文领域 |
4.3.3 《指南》的社会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社会领域 |
4.3.4 《指南》的科学领域和《课程大纲》的认知领域 |
4.3.5 《指南》的艺术领域和《课程大纲》的美感领域 |
4.3.6 《课程大纲》的情绪领域与《指南》中对应的内容 |
5 《指南》与《课程大纲》支持系统的比较 |
5.1 共同点 |
5.2 不同点 |
6 《指南》与《课程大纲》的异同总结 |
6.1 《指南》与《课程大纲》相同点 |
6.1.1 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
6.1.2 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的经验建构过程 |
6.2 《指南》和《课程大纲》的差异 |
6.2.1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课程大纲》兼顾幼儿与社会文化 |
6.2.2 《指南》重视学习品质,《课程大纲》突出核心素养 |
6.2.3 《指南》简明易操作,《课程大纲》系统专业化 |
6.2.5 《指南》重视幼儿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培养 |
6.2.6 《课程大纲》部分内容稍显“小学化” |
7 讨论 |
7.1 两岸在文化上有共同的传承 |
7.1.1 两岸都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
7.1.2 《课程大纲》的理念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 |
7.1.3 《课程大纲》受到了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
7.2 两岸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相似的脉络 |
7.2.1 “以幼儿为本”在实践上的偏离与回归 |
7.2.2 “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在政策上的突显 |
7.3 两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了不同的状况 |
7.3.1 大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失衡与教育发展不均衡 |
7.3.2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疲弱与对核心素养的强调 |
7.4 人口特征的不同产生了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差异 |
7.4.1 大陆的人口特征增加了普及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
7.4.2 台湾地区生育率下降与学前教育追求卓越 |
7.4.3 台湾地区人口结构变化与《课程大纲》突显多元文化 |
8 研究建议 |
8.1 对大陆学前教育的建议 |
8.1.1 为《指南》构建更加完善的支持系统 |
8.1.2 为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
8.1.3 考虑大陆幼儿园课程中应有的议题 |
8.2 对台湾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议 |
8.2.1 避免《课程大纲》专业性过强导致的生涩难懂 |
8.2.2 应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
8.2.3 考虑如何避免《课程大纲》的“小学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历史研究法 |
3.2.3 归纳总结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几何内容 |
1.4.2 知识模块 |
1.4.3 知识点 |
1.4.4 内容组织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对数学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内纵向比较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与国外横向对比的相关研究 |
2.2 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
2.2.1 课程中对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
2.2.2 教材中对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课程内容组织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总体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法 |
3.4.2 比较法 |
3.4.3 内容分析法 |
3.5 研究思路 |
第4章 阶段划分及维度界定 |
4.1 阶段划分 |
4.2 维度界定 |
4.2.1 内容广度 |
4.2.2 内容深度 |
4.2.3 内容组织 |
4.3 框架分析 |
4.4 百年以来几何内容知识点并集 |
4.4.1 初中 |
4.4.2 小学 |
第5章 民国时期“几何内容”的变迁(1912——1948) |
5.1 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背景介绍 |
5.2 几何内容广度 |
5.3 几何内容深度 |
5.4 几何内容组织 |
5.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
第6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几何内容”的变迁(1949——1977) |
6.1 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背景介绍 |
6.2 几何内容广度 |
6.3 几何内容深度 |
6.4 几何内容组织 |
6.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
第7章 改革开放以后“几何内容”的变迁(1978——2012) |
7.1 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背景介绍 |
7.2 几何内容广度 |
7.3 几何内容深度 |
7.3.1 小学 |
7.3.2 初中 |
7.4 几何内容组织 |
7.4.1 大纲及标准中几何内容安排分析 |
7.4.2 螺旋式分析 |
7.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基于《HSK考试大纲》中交往话题的教学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新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相关研究 |
二、HSK考试大纲 |
三、关于大纲中话题的相关研究 |
四、任务型教学法 |
第三节 实施概况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HSK中的话题考察 |
第一节 话题在《HSK考试大纲》中的考察 |
一、大话题在《HSK考试大纲》中的考察 |
二、子话题在《HSK考试大纲》中的考察 |
三、 “交往”话题在《HSK考试大纲》中的考察 |
第二节 “交往”话题在HSK一级考试真题中的考察 |
一、一级考试题型介绍 |
二、一级考试真题关于“交往”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三、 “交往”话题在初级阶段的重要性 |
第二章 “交往”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考察 |
第一节 《HSK标准教程1》考察理由及教材简介 |
一、考察理由 |
二、教材简介 |
第二节 “交往”话题的教学内容统计 |
第三节 “交往”话题的教学内容解析 |
一、互致简单礼貌用语 |
二、课文内容解析 |
第三章 教材中“交往”话题的任务型教学方案 |
第一节 “交往”话题的课前准备 |
一、汉语教师的课前准备 |
二、汉语学习者的课前准备 |
第二节 “交往”话题的课堂教学 |
一、需要注意的问题 |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 |
第三节 教材中“交往”话题的课后作业 |
一、课后作业的类型 |
二、控制课后作业的数量和难度 |
三、重视课后作业的反馈 |
第四章 初级阶段“交往”话题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关于教材中“交往”话题的建议 |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对话编写的建议 |
三、练习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针对教师“交往”话题的教学建议 |
第三节 针对学习者“交往”话题的学习建议 |
第五章 初级阶段“交往”话题的教学案例 |
第一节 教材中“交往”话题的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第二课《谢谢你》的课前准备 |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 |
二、学生的课前准备 |
第三节 第二课《谢谢你》的课堂教学过程 |
一、任务前 |
二、任务中 |
三、任务后 |
第四节 第二课《谢谢你》的课后作业 |
一、任务前 |
二、任务中 |
三、任务后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四字格成语研究概况 |
(二) 《等级划分》及其它相关大纲研究概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等级划分》成语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等级划分》成语数量和分级统计 |
第二节 《等级划分》与其他汉语水平大纲收录成语比较分析 |
(一)《等级大纲》成语统计 |
(二)《等级大纲》与《等级划分》成语收录内容 |
(三)《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成语统计 |
(四)《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与《等级划分》成语等级划分 |
第二章 《等级划分》成语使用频率的语料库分析 |
第一节 《等级划分》成语使用频次的语料库统计 |
(一)三类语料库简述 |
(二)BCC语料库频次分析 |
(三)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频次分析 |
(四)汉语教材语料库频次分析 |
(五)成语在三类语料库中频次的相关性 |
第二节 《等级划分》参照语料出现的问题 |
(一)成语等级跨度较大 |
(二)成语来源语体分布不均 |
(三)部分成语不符实际需求 |
第三章 《等级划分》成语难度等级分层探究 |
第一节 成语本体特征分析 |
(一)语义角度 |
(二)语法角度 |
(三)语用角度 |
第二节 教学对象特征分析 |
(一)学习者汉语水平 |
(二)学习者学习环境 |
(三)学习者学习动机 |
第三节 文化分析 |
(一)成语来源 |
(二)跨文化交际 |
第四节 《等级划分》成语难度分级合理性分析 |
(一)成语数量少于教学实际 |
(二)成语难度等级跨度较大 |
第四章 分级理念下的成语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以分级为导向教成语 |
(一)把控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
(二)掌握不同等级的教学方法 |
第二节 教材以分级为基础编成语 |
(一)初级教材成语入门 |
(二)中级教材成语提升 |
(三)高级教材成语拔高 |
第三节 学生在分级理念下学成语 |
(一)端正学习态度 |
(二)利用学习环境 |
(三)掌握学习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HSK的人体隐喻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隐喻的国内外研究 |
(二)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中的隐喻研究 |
(三)人体隐喻词汇的研究 |
(四)人体隐喻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对大纲与教材中的人体隐喻词汇考察 |
第一节 大纲与教材中的人体隐喻词汇统计 |
一、人体隐喻词汇说明 |
二、大纲中的人体隐喻词汇统计 |
三、教材中的人体隐喻词汇统计 |
四、大纲与教材中的人体隐喻词汇数量和难度适配分析 |
第二节 大纲与教材中人体隐喻词汇类型分析 |
一、分类说明 |
二、根据人体器官及部位分类 |
三、根据映射关系分类 |
四、大纲与教材中人体隐喻词汇类型适配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人体隐喻词汇偏误分析 |
第一节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人体隐喻词汇的偏误统计 |
一、高频率词统计 |
二、高偏误词统计 |
第二节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人体隐喻词汇的偏误类型 |
一、缺失 |
二、赘余 |
三、混用 |
四、其他 |
第三节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人体隐喻词汇的偏误原因分析 |
一、学生受母语影响产生负迁移 |
二、学习者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
三、教材和教师对隐喻词重视不够 |
四、词汇翻译信息不对等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隐喻理论下人体隐喻词汇教与学策略 |
第一节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一、合理使用大纲和教材 |
二、重视隐喻词汇教学 |
三、强化学生的隐喻意识 |
四、进行分层次、多模态教学 |
五、重视汉外隐喻对比 |
第二节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
一、了解并理解汉语隐喻文化 |
二、积累和运用人体隐喻词汇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高级汉语综合教材与HSK(五、六级)大纲匹配度研究 ——以《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HSK五、六级大纲及《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教材介绍 |
第一节 HSK五、六级大纲介绍 |
一、HSK五级大纲介绍 |
二、HSK六级大纲介绍 |
第二节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教材概况介绍 |
第二章 《博雅汉语》高级教材与HSK五、六级话题及任务大纲匹配度分析 |
第一节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HSK五、六级话题大纲匹配度分析 |
一、HSK五、六级话题大纲介绍 |
二、《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相关话题的分布情况 |
三、《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HSK五六级话题大纲的异同分析 |
第二节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HSK五、六级任务大纲匹配度分析 |
一、HSK五、六级任务大纲介绍 |
二、《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相关任务的分布情况 |
三、《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HSK五六级任务大纲的异同分析 |
第三章 《博雅汉语》高级教材与HSK五、六级词汇及语言点大纲匹配度分析 |
第一节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HSK五、六级词汇大纲匹配度分析 |
一、HSK五、六级话题词汇大纲介绍 |
二、《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词汇分布 |
三、《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HSK五、六级词汇大纲的异同分析 |
第二节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 HSK 五、六级语言点大纲匹配度分析 |
一、HSK五、六级语言点大纲介绍 |
二、《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语言点的分布 |
三、《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与HSK五六级语言点大纲的异同分析 |
第四章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缺失的话题及任务教学建议 |
一、《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缺失话题的教学建议 |
二、《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缺失任务的教学建议 |
第二节 《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缺失的词汇及语言点教学建议 |
一、《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缺失词汇的教学建议 |
二、《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缺失语言点的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惯用语的定义 |
1.2.2 心理学领域惯用语的相关研究 |
1.2.3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惯用语研究 |
1.2.4 汉语口语教材与惯用语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以大纲为依据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考察 |
2.1 本文中的语料来源 |
2.1.1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的选择依据 |
2.1.2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的介绍 |
2.2 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的考察依据 |
2.2.1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
2.2.2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 |
2.2.3 《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词汇·语法)》(1995) |
2.2.4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2006) |
2.2.5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2003) |
2.2.6 小结 |
2.3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概况与分布 |
2.3.1 《初级汉语口语》课文部分的惯用语收录情况 |
2.3.2 《中级汉语口语》课文部分的惯用语收录情况 |
2.3.3 《高级汉语口语》课文部分的惯用语收录情况 |
2.3.4 口语知识部分的惯用语收录情况 |
2.3.5 小结 |
第三章 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的分析 |
3.1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惯用语的编排情况 |
3.1.1 教材中惯用语的注释特点 |
3.1.2 教材中惯用语的练习特点 |
3.1.3 教材中惯用语的复现特点 |
3.2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与大纲的契合度情况 |
3.2.1 惯用语整体与大纲契合度较高 |
3.2.2 课文部分的惯用语与大纲契合度一般 |
3.2.3 口语知识部分的惯用语与大纲契合度较低 |
3.3 分析小结 |
3.3.1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选编的优点 |
3.3.2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选编的不足 |
第四章 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呈现的建议 |
4.1 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编排和设置的建议 |
4.1.1 口语教材选用惯用语的标准 |
4.1.2 循序渐进,均衡分布,有间隔地复现 |
4.1.3 适度补充,避免增加记忆负担 |
4.1.4 重视惯用语的注释和语用介绍 |
4.1.5 设置相关练习题,并丰富惯用语练习题形式 |
4.2 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练习题的编排建议 |
4.2.1 遵循认知心理规律,由易到难,题量适中 |
4.2.2 丰富练习题的类型 |
4.2.3 惯用语练习题型的选择要依学生水平而定 |
4.2.4 惯用语练习题要凸显交际性 |
第五章 针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的教学设计 |
5.1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的教学思路 |
5.1.1 惯用语的教学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1.2 惯用语的教学要贯彻合作和充分训练的原则 |
5.1.3 惯用语教学要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 |
5.2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的一般教学过程 |
5.2.1 惯用语的展示 |
5.2.2 惯用语的讲解 |
5.2.3 惯用语的操练 |
5.2.4 惯用语的重现 |
5.3 对《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的教学建议 |
5.3.1 立足《汉语口语》教材,适当引申常用惯用语 |
5.3.2 开设惯用语线上微课,丰富惯用语学习内容 |
5.3.3 逐步建立学习者的惯用语心理词典 |
5.4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惯用语的具体教学方案 |
5.4.1 示例1—马大哈 |
5.4.2 示例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
5.4.3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6.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论文中考察惯用语使用的大纲列表 |
附录2 — 各个大纲中的惯用语 |
附录3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 |
附录4 --《中级提高篇》口语知识部分出现的惯用语 |
附录5 --《高级2册》口语知识部分出现的惯用语 |
附录6 --《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课文部分惯用语的注释及练习 |
附录7 – 常用惯用语表 |
(10)《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与新HSK考试大纲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
1.5.2 HSK考试大纲研究综述 |
第2章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词汇对比分析 |
2.1 新HSK考试大纲词汇分析 |
2.2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词汇分析 |
2.2.1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词汇概况 |
2.2.2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词汇重现情况分析 |
2.3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词汇对比分析 |
2.4 词汇小结和建议 |
第3章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语法对比分析 |
3.1 新HSK考试大纲语法分析 |
3.2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语法分析 |
3.3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语法对比分析 |
3.4 语法小结和建议 |
第4章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话题对比分析 |
4.1 新HSK考试大纲话题分析 |
4.2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的话题分析 |
4.3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和新HSK考试大纲话题对比分析 |
4.4 话题小结和建议 |
第5章 《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习题和新HSK考试大纲考题对比分析 |
5.1 新HSK考试大纲考题分析 |
5.2 《学在中国》初中级综合教材习题分析 |
5.2.1 《基础教程1》习题概况 |
5.2.2 《实践教程1》习题概况 |
5.3 《学在中国》初中级综合教材习题和新HSK考试大纲考题对比分析 |
5.4 练习小结和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在中国》教材语法统计表 |
附录二 《学在中国》教材超纲语法 |
附录三《学在中国》习题类型统计表1 |
附录四《学在中国》习题类型统计表2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We are Outline(论文参考文献)
-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D]. 周澔頔.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D]. 陈梅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HSK考试大纲》中交往话题的教学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1》为例[D]. 孙晨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D]. 周坤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HSK的人体隐喻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赵陟昕.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7]高级汉语综合教材与HSK(五、六级)大纲匹配度研究 ——以《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为例[D]. 王靖雅.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中的惯用语研究[D]. 刘净折.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学在中国》初中级教材与新HSK考试大纲对比分析[D]. 赵阳.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四字成语论文; 文本分类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