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透射阳极X射线源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微结构透射阳极X射线源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自2006年Pfeiffer提出基于常规X射线源的光栅相衬成像方法以来,此相衬成像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最有可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该成像方法的优点是在常规X射线源中就可获得相干度较高的X射线光子,降低了对X射线光源的要求。但是此相衬成像方法所要求的分析光栅为大面积小周期结构,而制作大面积小周期光栅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瑞士学者Tilman Donath在2009年提出了逆Talbot-Lau光栅相衬成像方法。此方法增大了分析光栅的周期,降低了分析光栅的制作难度,但是需要制作小周期的源光栅。本文就基于逆Talbot-Lau光栅相衬成像方法以解决源光栅制作问题开展工作,将位于X射线源后的源光栅通过微纳加工方法直接制作在普通X射线源中。这样,逆Talbot-Lau光栅相衬成像系统就不需要源光栅,因此可以简化成像系统结构,对基于逆Talbot-Lau光栅相衬成像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围绕微结构透射阳极X射线源器件的研制来开展工作,设计和制作了一款平面型X射线阴极,在热解石墨和导电金刚石衬底上制作了微米级的钨阵列阳极结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从电子发射的角度分析螺旋状阴极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一种平面型阴极结构,在开放式真空器件测试平台上测得平面型阴极结构实际电子焦斑寸尺为0.4mm×0.4mm,符合透射式X射线源对焦斑尺寸大小的要求。2、分析透射式结构在相衬成像系统中的优势,通过公式计算出在30kV时X射线可透过金属钨膜的厚度为1.07μm,分析并选择原子序数低、熔点高、导热性高以及导电性良好的碳系物质作为阳极衬底。3、使用光刻工艺、磁控溅射镀膜工艺、溶脱剥离工艺在热解石墨和导电金刚石衬底上制作出周期24μm,线宽3.5μm的钨阵列结构,在各种衬底上制取的钨膜厚度为1μm左右,比较各种衬底工艺参数的差异,最后在开放式真空器件测试平台上对带有钨阵列结构的热解石墨和导电金刚石阳极衬底进行轰击测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X射线源的发展历史
  •     1.2.1 X射线的发现
  •     1.2.2 X射线管的种类
  •     1.2.3 用于相衬成像的X射线源
  •   1.3 论文创新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创新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微结构透射阳极X射线源理论基础
  •   2.1 X射线管的结构
  •   2.2 X射线产生的物理机制
  •     2.2.1 X射线的产生
  •     2.2.2 轫致辐射理论
  •     2.2.3 标识辐射理论
  •   2.3 泰伯劳原理
  •   2.4 微结构X射线源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结构阳极X射线管的阴极研究
  •   3.1 阴极发射方式选择
  •   3.2 阴极结构的设计
  •     3.2.1 发射材质选择
  •     3.2.2 阴极热发射结构
  •     3.2.3 阴极整体结构设计
  •   3.3 焦斑及伏安特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结构阳极X射线管的阳极研究
  •   4.1 微结构阳极X射线的出射方式
  •   4.2 阳极靶材及衬底
  •     4.2.1 阳极靶材
  •     4.2.2 阳极靶材厚度
  •     4.2.3 阳极衬底的选择
  •   4.3 阳极微结构的制备
  •     4.3.1 光刻工艺
  •     4.3.2 镀膜工艺
  •     4.3.3 剥离工艺
  •   4.4 微结构阳极的阳极体制备
  •   4.5 微结构透射阳极X射线源的阳极轰击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宋韩冬

    导师: 郭金川

    关键词: 逆泰伯劳,平面式阴极,微结构阳极,导电金刚石,光刻

    来源: 深圳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信息科技

    专业: 物理学,仪器仪表工业,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单位: 深圳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逆Talbot-Lau效应的X射线相衬成像用小型光源研究”(课题号:11674232)

    分类号: O434.1;TP391.41;TH74

    DOI: 10.27321/d.cnki.gszdu.2019.000222

    总页数: 64

    文件大小: 2715k

    下载量: 14

    相关论文文献

    • [1].绿色通道货物检测技术[J]. 吉林交通科技 2012(01)
    • [2].医用诊断X射线源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8(10)
    • [3].巡天遥看一千河——“慧眼号”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今昔[J]. 科学大众(中学生) 2017(09)
    • [4].一种铝靶软X射线源的研究[J]. 光学技术 2014(02)
    • [5].安检设备用X射线源热仿真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3(05)
    • [6].X射线源有效焦点尺寸测量方法[J].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8(02)
    • [7].高能闪光射线源空间位置抖动实验测量[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6(08)
    • [8].基于碳纳米管X射线源的静态扫描系统设计[J]. 集成技术 2016(04)
    • [9].基于空间应用的透射式微型微束调制Ⅹ射线源[J]. 物理学报 2016(14)
    • [10].X射线源量子噪声特性研究[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3(07)
    • [11].双阳极X射线源的研发[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8(05)
    • [12].X射线源焦点尺寸测量方法和标准综述[J].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14(04)
    • [13].基于碳纳米管阴极的X射线源与成像技术进展[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3(02)
    • [14].安检X射线源高压屏蔽设计研究[J]. 警察技术 2012(01)
    • [15].r射线源曝光时间计算的电子表格制作与修正系数的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5(10)
    • [16].X射线源焦点尺寸的测试与对比分析[J]. 核技术 2015(11)
    • [17].一种高能X射线源的焦点测量方法[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5(00)
    • [18].X射线源针孔成像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3(12)
    • [19].小型单能量X射线源的开发与医疗应用[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3(12)
    • [20].数控高稳定X射线源的研制[J]. 核技术 2008(05)
    • [21].可控中子及X射线源测井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同位素 2019(03)
    • [22].X射线源/地心矢量观测的卫星自主导航应用[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8(11)
    • [23].中等功率X射线源的热设计与热仿真[J]. 机械与电子 2014(07)
    • [24].重复频率亚纳秒硬X射线源研制及应用[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3(07)
    • [25].微束斑X射线源电子光学系统设计与数值模拟[J]. 真空电子技术 2008(05)
    • [26].以太网控制微焦点X射线源研制[J]. 无损探伤 2017(04)
    • [27].数字控制X射线源高压电源[J]. 电气传动自动化 2010(01)
    • [28].基于碳纳米管阴极的多光束X射线源技术[J]. 集成技术 2013(05)
    • [29].便携式X射线源辐射角及辐射空间剂量分布检测[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0(04)
    • [30].一种快脉冲X射线源角分布测量方法[J]. 现代应用物理 2015(01)

    标签:;  ;  ;  ;  ;  

    微结构透射阳极X射线源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