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质氮论文_张若扬,郝鲜俊,吕鉴于,高文俊,张博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矿质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田埂,黄土高原,氮素,农业区,冬小麦,类型。

矿质氮论文文献综述

张若扬,郝鲜俊,吕鉴于,高文俊,张博凯[1](2019)在《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对煤矿复垦土壤氮素利用及矿质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煤塌陷新复垦土壤有效氮含量低而有机无机培肥过程中氮有效性变化尚不明确,依托定位培肥试验基地(山西省孝义市水峪煤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设置8个不同处理包括3个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处理(鸡粪与化肥1∶1氮量在100,150,200 kg/hm~2配施,表示为MF100、MF150、MF200),与单施不同用量化肥氮(0,100,150,200 kg/hm~2,表示为IF0、IF100、IF150、IF200)相比较,以不施肥为对照(CK)。通过测定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及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确定适合该矿区复垦土壤施肥处理和最佳氮肥用量,从而为高产高效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量为150 kg/hm~2的等养分条件下,MF150比IF150玉米籽粒产量提高了12.45%,差异显着(P<0.05);同时MF150处理与IF200、MF200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2)玉米地上部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等氮量条件下,鸡粪和化肥配施能显着提高玉米吸氮量(P<0.05),增幅为39.45%~41.46%。(3)等氮量条件下,鸡粪和化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能显着提高氮肥回收率;不同施肥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IF10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24.08 kg/kg,并且该处理与MF150无显着差异,而等氮量下MF150较IF15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显着增加(提高了49.56%)。(4)作物收获后0—40 cm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而增加,但是等氮量各施肥处理间无显着差异,40—60 cm剖面中单施化肥氮各处理矿质氮残留量较配施各处理提高了约18%。总之,MF150施肥处理不仅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而且土壤剖面矿质氮残留较少,可作为培肥该矿区复垦土壤或与本试验土壤类型相似的低产农田的推荐施肥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强,吴从林,王康,常丹,黄介生[2](2019)在《季节性冻融区农业土壤矿质氮有效性变化规律原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认识冻融过程对季节性冻融农业区土壤矿质氮有效性的影响,以吉林省长春市黑顶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树脂芯法开展了自然状态下表层土壤氮素原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冻结过程使各下垫面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了170%,硝态氮含量减少了19%,进而增加了土壤矿质氮含量及铵态氮所占比例,同时使各下垫面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减小36%,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增加了250%。冻土融化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着变化,硝态氮含量显着增加后趋于稳定;冻土融化初期,积雪融化和积雪融化与冻土融化的迭加过程使各下垫面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分别增加了39%和48%,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减小了65%和40%,但大部分阶段硝态氮变异系数大于铵态氮。冻融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并未对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马强,刘淑芳,宇万太,周长瑞,夏竹青[3](2019)在《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矿质氮侧向迁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不同田埂宽度及在田埂种豆条件下田埂0~60 cm剖面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和贮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研究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矿质氮可能经田埂侧向迁移出农田的影响。田埂中矿质氮含量明显受施肥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且田埂可阻滞矿质氮的侧向迁移,远离稻田的田埂剖面中矿质氮浓度与贮量均普遍低于靠近稻田一侧田埂;随着宽度的增加,田埂对于阻滞矿质氮侧向迁移出稻田的作用增强,降低了远离稻田一侧田埂土体中矿质氮的季节波动;大豆的种植则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田埂中矿质氮,减少氮素进入灌溉水渠的风险。对于NO_3~--N,田埂宽度由40 cm增加到50 cm和60 cm可平均减少2.19 kg hm~(-2)和8.51 kg hm~(-2)的NO_3~--N侧渗,若田埂增宽与埂上种豆同时进行,则可分别减少NO_3~--N侧渗5.74 kg hm~(-2)和11.15 kg hm~(-2);对于NH_4~+-N,增加埂宽至50 cm和60 cm可减少NH_4~+-N侧渗0.80 kg hm~(-2)和5.29 kg hm~(-2),若种豆与增宽并举,则50 cm和60 cm田埂可减少4.14 kg hm~(-2)和6.16 kg hm~(-2)的NH_4~+-N侧渗。但大豆根系生长可能会导致田埂中大空隙出现,加剧矿质氮侧渗,尤其是20~40 cm土层。因此,可适当增宽田埂,尤其是田埂种植作物时,以减少养分因侧渗而移出农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成琦[4](2019)在《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农地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树龄和土地类型的苹果园,以及不同地貌类型的农田,分析了硝态氮、铵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不同树龄果园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减少硝态氮的淋溶与累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王东沟流域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有着较大的变异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与分布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别。调查区域0-3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07mg/kg。标准差为141,变异系数为1.31。其中果园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53mg/kg,标准差为150.3,变异系数为0.98。而农田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为0.94-67mg/kg,平均值9.75mg/kg,标准差为12,变异系数为1.23。从苹果园矿质氮含量和累积量上来看,都要比农田矿质氮累积严重的多,而且苹果园硝态氮累积深度深与农田。果园施肥水平高,经常采用灌溉和深施肥料,导致其各土层硝态氮含量与累积量远远高于农田,并且累积深度更深。(2)不同地形的农田矿质氮含量与累积量有明显差异,铵态氮含量较为稳定,差异不明显,玉米塬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为17.3mg/kg,比玉米坡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10.7mg/kg)高出6.6mg/kg。且60-300cm范围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40kg/hm~2(塬地)和335kg/hm~2(坡地),塬地累积量是坡地的1.61倍。对于相同树龄不同地形果园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坡地(23龄果园199.1kg/hm~2)>梁地(23龄果园189.9kg/hm~2)>塬地(23龄果园57kg/hm~2)。但由于铵态氮含量较低,因而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的分布与累积影响较小。塬地与梁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坡地果园。0-4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875kg/hm~2(坡地)、13738kg/hm~2(梁地)、14705kg/hm~2(塬地),其大小趋势塬地>梁地>坡地。(3)王东沟流域果园0-6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变幅大,且不同树龄之间矿质氮含量有很大差异,普遍出现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现象。在不同树龄果园土壤剖面内,各土层之间的铵态氮含量少且稳定,对土壤矿质氮分布影响较低。坡地果园中,不同树龄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200cm、200-400cm处分布有明显差异,18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200-400cm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相似,而23、32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占0-400cm总累积量的比例为41%和38%,表现出果园随着树龄的增长土壤硝态氮逐渐深层累积的特征。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果园树龄的升高而增长,在坡地果园中32年树龄硝态氮累积量>23龄>18龄;梁地果园中28龄果园>23龄果园;塬地果园中23龄>18龄>14龄。(4)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0-300cm土层贮水量没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因为降水补给到该土层的原因,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在300-600cm的土层处,14、23、32龄果园贮水量均差异显着(p<0.05),300-600cm土层处贮水量大小分别为14龄果园>23龄果园>32龄果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姚文琳[5](2018)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矿质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CO_2浓度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CO_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底物,其浓度的改变必定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土壤碳、氮循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旱作覆膜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矿质氮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对理解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碳、氮库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覆膜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通过改进的开顶式气室人为调控大气CO_2浓度,并设置了两种大气CO_2浓度(当前自然大气CO_2浓度和700μmol·mol~(-1))和四种水肥管理模式,这四种水肥管理模式分别为覆膜施氮290kg·ha~(-1)(MN_(290))、覆膜施氮225 kg·ha~(-1)(MN_(225))、不覆膜雨养施氮225 kg·ha~(-1)(RN_(225))和不覆膜雨养不施氮(RN_0),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氮模式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处理(EC)与当前自然大气处理(AC)对旱作玉米农田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影响,旨在探明土壤水分、温度、施氮量等因素交互作用下旱作玉米土壤碳、氮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及机理,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与水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基础数据。本试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6年和2017年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水肥模式下EC、AC处理20~30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均小于0~10cm和10~20cm。总体来看,与当前自然大气处理相比,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着增加了2016年MN_(290)模式下玉米R1生育期与2017年四种水肥模式下玉米V6、R6生育期各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增加幅度分别为39.07%~103.99%、60.28%~237.12%、44.23%~129.44%;降低了2016年MN_(225)模式下玉米V12生育期、RN_(225)模式下玉米R1生育期与2017年RN_(225)模式下R3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降低幅度分别为28.63%~45.63%、19.57%~46.90%、39.11%~47.29%;而对各水肥模式下玉米其他生育期影响不显着(P≥0.05)。2.2017年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水肥模式下EC、AC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且其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玉米V6生育期。与当前自然大气处理相比,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着增加了2017年玉米各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P≤0.05),增幅为34.93%~240.57%,且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各生育期覆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不覆膜条件。3.施氮增加了2016年和2017年玉米各生育期EC、AC处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2016年和2017年玉米生长过程中,与当前自然大气处理相比,大气CO_2浓度升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MN_(290)、MN_(225)、RN_(225)模式下2016年和2017年玉米各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其中,对MN_(225)模式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增加作用最为显着,增幅高达484.26%和60.58%(P≤0.05),而对各水、氮模式下玉米其他生育期的影响不显着(P≥0.05)。综上,2016年和2017年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水肥模式下EC、AC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含量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与当前自然大气处理相比,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着增加了2016年MN_(290)模式下玉米R1生育期与2017年四种水肥模式下玉米V6、R6生育期各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2017年玉米各生育期不同水肥模式各深度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P≤0.05),且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各生育期覆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不覆膜条件;显着增加了2016年与2017年玉米各生育期常量施氮条件下(MN_(225)、RN_(225))不同深度土壤矿质氮含量(P≤0.0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万镇嘉[6](2018)在《陕西关中盆地地下水矿质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矿质氮污染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而关中盆地是最早引起研究者关注地下水矿质氮污染地区之一。作为该区人民主要的生活水源,地下水水质安全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网格法取样监测关中盆地地下水矿质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了解该地区地下水矿质氮污染现状及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地下水矿质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关中盆地地下水氨氮、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含量分别为0~1.48 mg/L(均值为0.06mg/L)、0~27.86 mg/L(均值为4.86 mg/L)和0~1.86 mg/L(均值为0.05 mg/L),3种矿质氮超标率(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分别为0.47%、2.35%与0.47%。3种矿质氮污染以硝态氮最为严重,但无论矿质氮含量及超标率均低于我国其他大多数地区地下水。2、关中盆地渭河南部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略高于北部,北部氨氮及亚硝态氮含量略高于南部。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在宝鸡-眉县、武功-兴平、富平-蒲城与临潼等区域。关中盆地4个市区氨氮污染高低排序为渭南>咸阳>西安≥宝鸡,硝态氮污染高低排序为宝鸡>咸阳>西安>渭南,亚硝态氮高低排序为渭南>咸阳>宝鸡>西安。关中盆地地下水矿质氮污染与地下水埋深呈负相关关系。3、关中盆地丰水期地下水矿质氮低于枯水期。30多年以来,关中盆地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特征,其中1980s至2000s,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由8.8 mg/L上升至19.45 mg/L,但至2017年,硝态氮含量却降为4.86 mg/L。因此,关中盆地地下水硝态氮污染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4、取样调查并分析后发现,关中盆地硝态氮存在淋移的现象,尤其是施肥量较高的果园,硝态氮可淋移至3 m深土层,然而研究认为施肥并不是关中盆地地下水硝态氮的主要来源。关中盆地地下水硝态氮30多年的变化趋势与农田施肥量不一致,而与流经本区的地表水(包括黄河、渭河及其支流)氮浓度变化规律相吻合。此外,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与氯离子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由此说明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是关中盆地地下水硝态氮的主要来源,而目前该区地下水水质改善与当地政府对地表水环境质量强有力的控制措施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范磊,李永红,徐斌[7](2018)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植物和施肥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能快速提升黄土高原沟壑区矿山废弃地土壤肥力的适宜恢复植物种类和种植模式,为该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白叁叶、草木樨、紫穗槐、柠条、黑麦草5种植物试材,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模拟弃土场上做长期连续定位监测试验,监测不同速效氮处理下各植物小区0—10cm,1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变化。设3种施肥处理:A:设施有机肥(羊粪),施肥量为30 000kg/hm~2;B:施秸秆,施肥量为9 000kg/hm~2;C:不施肥,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相比,单播模式土壤平均硝态氮含量为9.05mg/kg,比对照提高0.44mg/kg;混播模式土壤平均硝态氮含量为9.02mg/kg,比对照提高0.41mg/kg。单播模式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为4.49mg/kg,比对照减少了2.06mg/kg;混播模式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为7.06 mg/kg,比对照增加了0.51 mg/kg。[结论]不施肥和施秸秆条件下,单播模式对土壤改良效果优于混播模式;而在施有机肥条件下,混播模式对土壤改良效果优于单播模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汉卿,杜世宇,高娜,张玉玲,邹洪涛[8](2017)在《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通过膜下滴灌设施番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灌水下限(W_1、W_2、W_3)和施氮量(N_1、N_2、N_3)的两因素叁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氮调控对休耕期0—30cm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调控下,设施土壤有机氮主要是以酸解态氮为主,总体表现酸解态氮大于非酸解态氮含量。土壤有机氮组分在酸解态氮和非酸解态氮中分配比例差异明显。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占全氮比例的大小顺序为氨基酸氮/氨态氮>未知氮>氨基糖氮。除氨基糖氮,其余酸解态氮各组分和酸解总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含量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氮、矿质氮和总有机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也呈降低趋势,且含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除氨基糖氮,全氮与其他有机氮各组分、酸解总氮间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P<0.01);矿质氮仅与酸解氨态氮及酸解总氮的影响达到极显着(P<0.01)和显着正相关(P<0.05)。灌水下限、施氮量及水氮交互对设施土壤全氮、矿质氮和总有机氮及有机氮组分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因此,设施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与水氮管理模式紧密相关。氨态氮和氨基酸氮是设施土壤中最主要的有机氮形态,是土壤活性氮中的主要组分,亦是土壤供氮潜力的表征。考虑土壤供氮潜力,灌水下限35kPa、施氮量300kg/hm~2为该设施生产下最优的水氮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马强,宇万太,张璐,周桦[9](2016)在《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矿质氮侧向迁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不同田埂宽度及在田埂上种豆对田埂0~60cm剖面铵态和硝态氮浓度和贮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研究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矿质氮可能经田埂侧向迁移出农田的影响。田埂中矿质氮含量明显受施肥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且田埂可阻滞矿质氮的侧向迁移,远离稻田的田埂剖面中矿质氮浓度与贮量均普遍低于靠近稻田一侧田埂;随着宽度的增加,田壤对于阻滞矿质氮侧向迁移出稻田的作用增强,降低了远离稻田一侧田埂土体中矿质氮的季节波动;大豆的种植则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田埂中矿质氮,减少氮素进入灌溉水渠的风险。对于NO_3~--N,田埂宽度由40 cm增加到50 cm和60 cm可平均减少2.19 kg/hm~2和8.51 kg/hm~2的NO_3~--N侧渗,若田埂增宽与埂上种豆同时进行,则可分别减少NO_3~--N侧渗5.74 kg/hm~2和11.15 kg/hm~2;对于NH_4~+-N,增加埂宽至50cm和60cm可减少NH_4~+-N侧渗0.80 kg/hm~2和5.29 kg/hm~2,若种豆与增宽并举,则50 cm和60cm田埂可减少4.14 kg/hm~2和6.16 kg/hm~2的NH_4~+-N侧渗。因此,可适当增宽田埂,并配合田埂种植作物,以减少养分因侧渗而移出农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9)

张燕,王百群,何瑞清[10](2016)在《不同施肥下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矿质氮变化及其与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土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变化及其与地上冬小麦叶片SPAD值。结果表明:(1)整个冬小麦生长期不同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趋势不一致,硝态氮含量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铵态氮含量呈一直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没有施过氮肥的处理中,0—20cm,20—40cm土层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显着低于施用氮肥的处理;(2)冬小麦生长时期,各个处理叶片SPAD值各异,但都是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无氮肥施用的叶片SPAD值低于施氮肥的处理;(3)冬小麦各个生长时期叶片SPAD值与土壤不同层次(0—20cm,20—40cm)硝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铵态氮含量相关性不显着,这表明小麦是对硝态氮较为敏感的作物。本试验结果可以为进一步合理调控氮肥施用、明确施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矿质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认识冻融过程对季节性冻融农业区土壤矿质氮有效性的影响,以吉林省长春市黑顶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树脂芯法开展了自然状态下表层土壤氮素原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冻结过程使各下垫面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了170%,硝态氮含量减少了19%,进而增加了土壤矿质氮含量及铵态氮所占比例,同时使各下垫面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减小36%,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增加了250%。冻土融化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着变化,硝态氮含量显着增加后趋于稳定;冻土融化初期,积雪融化和积雪融化与冻土融化的迭加过程使各下垫面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分别增加了39%和48%,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减小了65%和40%,但大部分阶段硝态氮变异系数大于铵态氮。冻融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并未对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产生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质氮论文参考文献

[1].张若扬,郝鲜俊,吕鉴于,高文俊,张博凯.有机无机不同用量配施对煤矿复垦土壤氮素利用及矿质氮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赵强,吴从林,王康,常丹,黄介生.季节性冻融区农业土壤矿质氮有效性变化规律原位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马强,刘淑芳,宇万太,周长瑞,夏竹青.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矿质氮侧向迁移影响[J].土壤通报.2019

[4].成琦.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农地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姚文琳.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矿质氮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万镇嘉.陕西关中盆地地下水矿质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范磊,李永红,徐斌.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植物和施肥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8

[8].吴汉卿,杜世宇,高娜,张玉玲,邹洪涛.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和矿质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

[9].马强,宇万太,张璐,周桦.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矿质氮侧向迁移影响[C].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6

[10].张燕,王百群,何瑞清.不同施肥下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矿质氮变化及其与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培养时间土壤矿质氮含量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矿质氮的动...DMP施用对土壤矿质氮总量的影响水稻不同生育期矿质氮及其Ndff...黄土坡地降雨过程径流矿质氮浓...不同稻作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A),...

标签:;  ;  ;  ;  ;  ;  ;  

矿质氮论文_张若扬,郝鲜俊,吕鉴于,高文俊,张博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