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力油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剩余油,非主力油层,控制因素,挖潜实践
主力油层论文文献综述
田博,刘宗宾,刘超,贾晓飞,王颍超[1](2019)在《渤海SZ油田非主力油层构型解剖及挖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SZ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在叁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应用新钻井岩心、水淹等资料,对油田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构型要素的空间接触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构型表征的注采连通程度定量分类方法。结果表明,SZ油田非主力油层以叁角洲前缘坝缘微相为主,平面构型单元注采接触关系及层间相带干扰是导致其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按照非主力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类型,采用"水平井开发动用、注采主流线小井距加密"等海上特色挖潜技术,可有效改善非主力油层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新仓,薛聪,李敏[2](2018)在《杏北主力油层聚表剂驱油试验效果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介绍了在大庆油田南部纯油区内水驱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展的聚表剂现场试验,旨在探索提高驱油效果、降低开采成本的有效途径。接枝优化的官能团使聚表剂具有疏水缔合、抗盐增粘、增溶乳化及调洗驱油的作用。试验在对聚表剂体系系统评价及岩芯驱油实验的基础上,优化注入参数,并在试验开展中强化监测调整,阶段提高采收率达到26.2个百分点。试验动态表明聚表剂注入能力强于聚合物驱;采出液乳化明显,且乳化程度与含水密切相关;优化的先调后驱注入方案作用显着:见效后中心井含水与产聚浓度的多次升降过程反映油层动用部位的不断调整,含水保持在90%以下达到1.285PV。在相同用量条件下,聚表剂驱比聚合物驱数模提高采收率值高12个百分点,药剂成本比普通聚合物驱低35个百分点。这表明聚表剂驱可以作为水驱后的新型驱油技术;聚表剂试验后密闭取芯检查井波及效率较高,目的层层内物性夹层发育,导致上部水洗相对弱,表明应用该体系时对非均质性严重的油层深部调控需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王斌[3](2017)在《安塞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主力含油层沉积相及石油聚集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塞地区叁迭系延长组新层系的勘探开始转向延长组下组合含油层系。由于下组合勘探开发历程短,勘探区域小,很多基础地质问题如沉积相类型、砂体展布规律、烃源岩分布等还没有解决,因此有必要对新靶区的沉积相展布及石油聚集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本次研究通过对目标层位长101、长91和长82油层组测井资料和各项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现场岩心观察记录进行地层划分,刻画本区的古今构造特征,进而确定目标层位的砂体、砂体结构、砂地比及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再结合下组合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及油藏分布来总结延长组下组合石油聚集规律及勘探有利区。运用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及井口属性刻画研究区目标层位的顶面构造特征:区内顶面构造起伏不大,为一西倾单斜构造,坡降每公里在6~10m之间,共发育有六个鼻状隆起;运用沉降补偿原理恢复了该区中侏罗晚期(J2末初次排烃)目的层位的古构造特征:其倾向与今构造相反,为西高东低的单斜构造,区内共发育叁支古构造脊,古构造脊的存在指示着下组合油气的聚集方向。研究区长101沉积期发育叁角洲平原亚相,主要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分流间平原、决口扇、泥炭沼泽;长91和长82沉积期主体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和席状砂。研究区长101、长91和长82油层组油层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已探明长82油藏在星28井区,长101和长91油藏主要分布在砖窑湾以南区域。通过对区内各目的层砂体展布、烃源岩分布、异常压力特征以及古构造对石油聚集的影响,并结合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勘探井含油性资料,分析得出本区石油聚集规律为近源、优相、低压和古构造脊。据本次研究成果预测出以下6个有利区:坪桥镇Xing28井以西区域、化子坪东南X6173井区域、真武洞西北S383井区域、砖瓦窑区域、沿河湾以西S279井区域和楼坪西南XZ6井区域。(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小瑞,王成俊,费贵强[4](2017)在《延长主力油层泡沫水泥堵剂体系配方优化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及井壁再造问题,对泡沫水泥体系中发泡剂、稳泡剂、水灰比、缓凝剂、木纤维等添加剂进行了室内优化实验,确定了适合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的泡沫水泥浆体系配方:G级油井水泥浆体系为:0.5%AES+0.3%CMC+G级油井水泥浆(水灰比为0.44~0.55)+0.2%缓凝剂+0.2%木纤维;800目超细水泥浆体系为:0.5%AES+0.3%CMC+800目超细水泥浆(水灰比为0.55~0.60)+0.2%缓凝剂+0.2%木纤维。并对优化后的泡沫水泥浆体系进行了动态封堵性能评价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泡沫水泥体系具有较强的封堵调剖能力以及封堵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09期)
陈长富[5](2017)在《大庆尚9区块扶杨油层主力砂体精细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系统认识榆树林油田尚9区块扶杨油层主力砂体发育及分布特征,本文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叁维地震资料以及开发试油资料,首先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和井震结合的方法划分了研究区扶杨油层沉积时间单元,建立了成因单砂体级的地层格架;其次在取心井相分析及测井微相模式建立等基础上,勾绘了各沉积时间单元的平面沉积微相,并分析了其垂向沉积相演化特征;最后,通过构型参数的精细选取,建立了研究区典型沉积单元FⅠ71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并利用沉积微相控的多参数综合法,勾绘了研究区9各重点层位储层流动单元。认为研究区扶杨油层可划分为75个沉积单元;发育叁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分流平原亚相主要分为河道主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一类溢岸砂、二类溢岸砂及分流间湾微相,叁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主体、席状砂、席内缘、席外缘及水下分流间微相;划分出A、B、C、D、E1、E2等6类流动单元,其中A类是储集性能最好的流动单元。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研究区扶杨油层主力油层后续的开发部署和剩余油挖潜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2-01)
于宏宇,刘国红[6](2016)在《大庆杏南油田主力油层粘土调剖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杏南开发区进入特高含水期后,主力油层平面上已基本水淹,储层动用程度高,但由于层内非均质的影响,采出程度较低,为挖掘主力油层层内剩余油,开展了室内注粘土可行性研究。根据粘土调剖的机理,研究了粘土颗粒粒径与杏南开发区地层孔径的匹配关系,确定了适合杏南开发区调剖粘土注入浓度,优选了适合杏南开发区粘土调剖体系及合理用量,分析了非均质性对封堵量的影响,为杏南开发区挖潜主力油层层内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将提供一种经济可行的调剖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6年11期)
张亚奇,马世忠,王鹏丽,满文光,张宇鹏[7](2016)在《大庆油田萨南七东试验区主力油层沉积微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萨南七东试验区主力油层进行精细解剖,通过高精度层序划分与对比,单期河道级别时间单元微相精细刻画,建立了390口井9个沉积时间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特征建立研究区1种相、3个亚相、26种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包括心滩、辫状河道、分流河道、溢岸砂、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确定了9个沉积时间单元的平面微相特征,为研究储层特征打下地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州煤炭》期刊2016年09期)
殷代印,黄凯[8](2016)在《大庆油区葡萄花主力油层聚合物交替注入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杏树岗油田葡Ⅰ1数3油层动用不均匀、聚合物沿高渗透层低效循环的现象,设计叁管并联岩心注入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和注入方式(单独注入和交替注入)对采收率的影响,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交替注入周期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的增加,岩心采收率逐渐增加;单一聚合物驱可以有效动用高渗透层,但驱替低渗透层效果较差;交替注入聚合物的平均采收率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3.3%数5.47%,先注入大分子量聚合物段塞后注入小分子量聚合物段塞的驱油效果好于相反顺序段塞的驱油效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交替注入时间间隔过长不利于控制流度,时间间隔过短容易造成黏度损失,耗损较大能量,不利于驱油,该区块最佳交替注入周期为3个月,可提高采收率11.68%。(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杜巧坪[9](2015)在《靖边采油厂西部主力油层沉积相及储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靖边采油厂西部的勘探开发已取得部分进展,但也存在砂体展布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同时研究区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摸清研究区主要储层沉积相、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分布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提高对延安组及延长组主力储层展布特征的宏观把握,提高勘探成功率,为靖边采油厂下一个5年规划、开发部署提供地质支撑。靖采油厂西部主力区域的目的层总体呈现出一个较宽缓的近东西的单斜构造,东高西低,纵向上鼻状构造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尚未见断裂发育。延安组延9油层组发育曲流河相沉积,微相有边滩、天然堤、决口扇、牛轭湖、河漫滩;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发育曲流河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岩芯、录井、测井以及各种相关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西部区域的沉积特征、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特征,并对储层进行分类与评价,分析了储层优劣的控制因素,对储层特征与油气富集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对已知重点有效储层解剖基础上,分析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并进行有利储层分布的预测。研究表明:研究区油层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砂体厚,孔隙度、渗透率好的储层与沉积物所处的沉积相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原始沉积物的成分、粒度、分选性及泥质含量均与沉积物所处的沉积相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控制了砂体的分布规律规模,研究区各油层组砂体展布趋势与沉积相带展布趋势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5-11-20)
满维光[10](2015)在《储层精细解剖与剩余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剩余油赋存在地下储层中,河流—叁角洲陆相沉积复杂,非均质性严重,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要摸清地下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就需要对储层分不同环境与类型进行精细解剖。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原理,按照“结合物源、分级控制、旋回对比、考虑断层”的原则,对大庆萨南油田萨南七东试验区主力油层进行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建立起390口井9个时间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再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特征建立起叁角洲分流平原、叁角洲前缘1相、3亚相、26种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包括心滩微相、辫状河道微相、分流河道微相、溢岸砂微相、席状砂微相等。在此基础上精确绘制9张平面沉积微相图,并对其精细描述研究,总结出各微相砂体展布规律,确定PI1-4小层为沉积基准面一个完整的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旋回,在PI2c时间单元早期基准面下降至最低。在此基础上对主力油层4个时间单元内储层进行有效砂岩厚度、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级差等参数以及隔夹层、水淹情况的分析研究,全面了解主力油层储层的非均质性。确定萨南七东试验区的剩余油类型主要有井网控制不住型、厚砂体中上部剩余油型、河道边部型剩余油、非河道有效薄层砂储层剩余油及断层边部型剩余油5种类型。为该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有力的地质保障。(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5-04)
主力油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系统介绍了在大庆油田南部纯油区内水驱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展的聚表剂现场试验,旨在探索提高驱油效果、降低开采成本的有效途径。接枝优化的官能团使聚表剂具有疏水缔合、抗盐增粘、增溶乳化及调洗驱油的作用。试验在对聚表剂体系系统评价及岩芯驱油实验的基础上,优化注入参数,并在试验开展中强化监测调整,阶段提高采收率达到26.2个百分点。试验动态表明聚表剂注入能力强于聚合物驱;采出液乳化明显,且乳化程度与含水密切相关;优化的先调后驱注入方案作用显着:见效后中心井含水与产聚浓度的多次升降过程反映油层动用部位的不断调整,含水保持在90%以下达到1.285PV。在相同用量条件下,聚表剂驱比聚合物驱数模提高采收率值高12个百分点,药剂成本比普通聚合物驱低35个百分点。这表明聚表剂驱可以作为水驱后的新型驱油技术;聚表剂试验后密闭取芯检查井波及效率较高,目的层层内物性夹层发育,导致上部水洗相对弱,表明应用该体系时对非均质性严重的油层深部调控需进一步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力油层论文参考文献
[1].田博,刘宗宾,刘超,贾晓飞,王颍超.渤海SZ油田非主力油层构型解剖及挖潜实践[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新仓,薛聪,李敏.杏北主力油层聚表剂驱油试验效果认识[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3].王斌.安塞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主力含油层沉积相及石油聚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7
[4].李小瑞,王成俊,费贵强.延长主力油层泡沫水泥堵剂体系配方优化与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5].陈长富.大庆尚9区块扶杨油层主力砂体精细解剖[D].东北石油大学.2017
[6].于宏宇,刘国红.大庆杏南油田主力油层粘土调剖可行性研究[J].辽宁化工.2016
[7].张亚奇,马世忠,王鹏丽,满文光,张宇鹏.大庆油田萨南七东试验区主力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中州煤炭.2016
[8].殷代印,黄凯.大庆油区葡萄花主力油层聚合物交替注入对驱油效果的影响[J].油田化学.2016
[9].杜巧坪.靖边采油厂西部主力油层沉积相及储层特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
[10].满维光.储层精细解剖与剩余油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