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护人员预防SARS医院内感染的个人防护措施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滕伟[1](2021)在《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一部分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共存的命运。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多次大考,尤其是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各地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短时间内烈性传染病患者激增,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传染病患者的主要收治场所,数量及规模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收治激增的烈性传染病患者,而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其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和留观的工作,却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功能流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诊疗空间需求,极易损失疫情防控初期的最佳黄金阻断和诊疗时间。为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综合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基于平疫功能转换的原则对承担疫情救治的定点综合医院进行改造设计是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平疫结合的需求为背景,对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的平疫功能转换进行改造设计研究。首先介绍了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平疫结合在医疗建筑中的实践应用和平疫结合的适用范围,探讨将平疫结合应用于综合医院改造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以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为调研对象,从医院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配套系统和运维管理四个方面总结分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在疫情期间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平时与疫时的功能转换改造设计要点,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疫情下传染病诊疗空间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上章节提出的功能转换的改造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造措施。通过调研疫情下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现状,尤其是作为传染病筛查和留观的感染科,总结得出现有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普遍存在规模小配置低,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不合理、未预留弹性空间等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主要分为院中院的总体布局,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以及智慧化医院应用。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改造实践案例,具体改造内容为将感染科严格按照收治烈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设计,平时降格运行,收治常规传染病患者,疫情来临时,经过简单的流程调整便可满足烈性传染病的收治标准,发挥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总之,本文将立足综合医院功能转换的实际需求,从功能分区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进行现有综合医院的改造设计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力求使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2](2021)在《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文中提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我国通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总结了COVID-19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康复、防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制订了《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中华医学会《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成人COVID-19患者的诊治与疫情防控。
刘荔,周浩,林波荣,余娟[3](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控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20年6月18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过831万例,死亡超过44万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788713517396024&wfr=spider&for=pc).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被称为"二战"后人类社会的最大挑战(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20-04-07/doc-iimxxsth4150618.shtml).相比于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暴发,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初步得到有效抑制,境外疫情输入和无症状感染控制成为工作重点,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恢复正常.然而,
陈永建[4](2020)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自古至今,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03年SARS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及传播,其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也给我国传染病控制及预防体系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内又爆发如禽流感、新型甲型H1N1流感、黄热病等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传染病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开始在全国蔓延,感染人数已高达8万余人,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慌;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印证了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存在不足;而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但其自身面临着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经营困难、医疗学科不均衡、患者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经过疫情大考,也反映出了我国现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缺失部分内容,对医院建设指导不力。因此,当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提高传染病专科医院疫情应对能力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选取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研评估,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角度发现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层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研究的范畴、目的、意义、创新点、局限性进行阐释;第二章首先对传染病进行概述,然后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进行介绍,再然后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分级系统;第三章是对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内容涵盖前期策划层面、总体规划层面、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层面,并对其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第四章,在第三章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问题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内容包括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方面。
方娴[5](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徐勇军[6](2020)在《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优质医疗服务和患者安全永远是医疗安全的最大保障。有报道称,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接近60%的死亡病例是由医疗质量差造成的,由此可见医疗质量的缺陷正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问题[1]。而在应急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更能反映一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2019年12月8号,武汉报道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后被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有报道称,这种不明原因肺炎被发现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相关,该病毒为目前发现的第7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3],并于2月20号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列为乙类甲级传染[4],武汉于1月23号果断“封城”,据统计,2月20号报道全国有31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其中确诊人数就接近1800人,除医护人员外,武汉包括湖北及全国各地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在不断增加,甚至有蔓延全球的风险[5][6],截至2020年3月1号上午09:09,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包括港澳台共计79968例,死亡2873例,这一结果远超2003年的非典,这是典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7]。从古至今,公共卫生类危机频发,不但威胁公众健康,而且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8]。2020年1月31日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新冠疫情给我们武汉人民和中国百姓以及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影响。我国早在2003年“非典”过后,就出台了相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制度流程,即我们所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经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5月9日实施,至今已有17年。由于武汉疫情尤为严重,几乎占全国患者总人数的60%以上,我RM医疗集团又是武汉医疗单位的龙头企业,所以最早成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集团之一,也是被国家定为武汉第三批收治新冠肺炎的医疗单位,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我RM医疗集团效果显着,多次被国家卫计委和省卫计委表彰。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概括了当今社会医疗发展现状及新冠肺炎相关状况,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了我RM医疗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冠肺炎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相关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分级、标准预防及医护人员防护级别、马斯洛需要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及健康信念模式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还结合RM医疗集团临床实际和患者现实需要,总结并创新实施了一些优质的医疗服务理念。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的基本情况,抗击新冠肺炎医疗现状,通过PEST和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四部分是通过对RM医疗集团运营现状和抗击新冠肺炎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结合实际的方法,发现我RM医疗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存在“人机物法环”问题。第五部分是本研究讨论重点,主要阐述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我RM医疗集团运用PDCA理念,解决和优化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医疗问题。第六部分是全文总结,对我RM医疗集团和中国卫生行政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展望,不断优化和提升我们应急突发公共卫生方面的处置能力。
梁翘楚[7](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指出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樊俊洁[8](2020)在《基于QFD与DOE模型的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升级,医疗资源缺口不断扩大,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医疗设备需求将随着重症、危重症的人数增加继续加大。此外,重症监护室内由于地面的高污染率,出入疫区的医护人员的鞋底无疑成为“传播者”,造成其他区域污染。此次疫情具有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难等特点,在防控方面必须严格要求,如何保证病毒的有效杀灭、为医护人员提供工作支持,也成为防控重点难点。此外,我国医疗消毒产品还处于发展阶段,也很少以顾客需求为基础融入医疗领域,因此,本文以质量功能展开(QFD)和试验设计(DOE)方法集成作为理论支撑,系统性的对医护人员的用户需求转化为相关工程特性,提高客户满意度,确定两者的关联关系,为医疗消毒产品创新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案。首先,运用QFD确定顾客需求,通过用户访谈、实地观察法等,对当前新冠重症病房室内环境、人、病原体进行调研分析,找到相应的消毒产品及技术,获得医护人员用户需求、技术要求等相关数据,运用亲和图(KJ)法归类整理,由专家确定顾客需求与相应的工程特性。之后,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使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P值,确定工程特性对顾客需求的影响程度,得出对响应变量有显着影响的因子,以便确定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对于显着工程特性进行决策方案,将得到的医疗消毒产品属性转化为相应的关键技术,围绕产品消毒技术和产品设计,对产品进行定位和分析,最终取得满足顾客需求的医疗消毒产品最优方案。此次研究将QFD与DOE集成模型应用在医疗消毒领域,以用户研究定义问题,进行新产品开发,以便设计者能够根据顾客需求确定产品的工程特性,得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联关系,依据数据结果展开产品的方案设计,获得医疗消毒产品。研究用较少的评价指标,获得合理的结果,提升医疗消毒产品的可靠性,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也为同类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王瑜亮[9](2017)在《2013-2014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无锡市惠山区2013-2014年度各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现状,对两年内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控制对策与建议,为提高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的防控能力,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提供科学建议。方法:(1)选择无锡市惠山区全部14家公立医疗机构作为监测对象,其中包括二级医疗机构3家,一级医疗机构11家;(2)对14家医疗机构的室内空气、使用中消毒液、医护人员手、环境物体表面、紫外线杀菌灯、医疗器材、消毒后内镜、医院污水等项目进行随机抽样和检测。(3)收集有关资料,分别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分析,在不同医疗机构级别、不同样品等级、不同样品类别分析消毒质量效果。结果:(1)2013-2014年度共监测样品827份,总体合格率92.02%,两年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x2=0.0009,P=0.975)。其中室内空气(85.53%)、使用中消毒液(57.14%)、消毒后内镜(74.36%)低于两年总体平均水平(92.02%);(2)二级医疗机构与一级医疗机构间消毒质量存在差异(x2=19.68,P<0.0001);(3)消毒类样品与灭菌类样品之间存在差异(x2=19.06,P<0.0001);II、II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低于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结论:通过2013、2014两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14家(34家次)的消毒质量调查结果表明:室内空气不合格,使用中消毒液浓度不达标,内镜消毒质量不合格是构成不合格样品的主要因素。同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样品合格率之间有差异。根据现场调查,惠山区距无锡市城区较远,当地3家二级医疗机构为惠山区居民就医主要医疗机构,门诊量远超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院内消毒工作跟不上高强度的医疗需求;根据国家标准,医疗机构灭菌类与消毒类样品间存在差异,灭菌类样品如手术包、缝合包等均由区内某二级医疗机构统一消毒后配送至一级机构,消毒类样品由各医疗机构自行负责,一旦灭菌类样品不达标即发放至各医疗机构,易产生大面积的院内感染事故;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II、II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低于I类环境样品合格率的情况。对以上问题各医疗机构必须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规与标准,进一步完善消毒措施,加强自主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控制医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惠山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合理分配初级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消除可能造成院内感染的因素。
汪邦芳,卢洪洲,沈银忠,吴璟迪,石磊[10](2015)在《从SARS到埃博拉病毒病––浅谈我国个人防护技术的发展变迁》文中认为
二、医护人员预防SARS医院内感染的个人防护措施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护人员预防SARS医院内感染的个人防护措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1.4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
1.4.2 国内外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研究 |
1.4.3 国内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平疫结合概念解析 |
2.1 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 |
2.1.1 临时应急医院疫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
2.1.2 传染病医院无法满足应对疫情的需要 |
2.1.3 综合医院不具备应对疫情的条件 |
2.2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转换形式 |
2.2.1 医院整体性改造为传染病专科医院 |
2.2.2 医院局部改造成传染病区 |
2.2.3 医院新建应急传染病区 |
2.3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实践应用 |
2.3.1 新建综合医院考虑可转换病区建设 |
2.3.2 既有综合医院考虑功能空间转换设计 |
2.4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疫情下综合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综合医院的总体布局现状 |
3.1.1 隔离区不易限制 |
3.1.2 交通流线混合交叉 |
3.2 综合医院的建筑空间现状 |
3.2.1 发热门诊 |
3.2.2 急诊 |
3.2.3 隔离病区 |
3.3 综合医院的配套系统现状 |
3.3.1 空调通风系统 |
3.3.2 污水处理系统 |
3.3.3 供氧系统 |
3.4 综合医院的运维管理现状 |
3.4.1 互联网诊疗 |
3.4.2 智能集成平台 |
3.4.3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 |
4.1 院中院的总体布局 |
4.1.1 预留防疫场地 |
4.1.2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4.1.3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
4.2 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 |
4.2.1 预留预检分诊空间 |
4.2.2 备用诊区预留改造条件 |
4.2.3 急诊划分传染病隔离区 |
4.2.4 备用病区预留改造条件 |
4.3 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 |
4.3.1 统筹设计气流组织 |
4.3.2 预留污水处理专用池 |
4.3.3 储备多种供氧设备 |
4.4 智慧化管理的医疗体系 |
4.4.1 医疗平台应用 |
4.4.2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平疫结合改造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2 建筑空间 |
5.2.1 完善功能用房 |
5.2.2 重新划分功能分区 |
5.2.3 调整医患流线 |
5.3 配套系统 |
5.4 智慧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病毒的特征及气溶胶传播案例分析及研究进展 |
2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实施监测与预警系统 |
2.1室内环境监测指标 |
2.2室内环境监测仪 |
2.3室内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 |
2.4系统部署 |
3方舱医院室内环境问题发现及防控策略优化 |
3.1基于监测的高风险点分析 |
3.2通风方案设计与效果实测相结合的防控策略优化 |
4结论及建议 |
推荐阅读文献 |
(4)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背景 |
1.1.2 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1.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
1.1.4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行规范指导难点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畴、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型与局限性 |
1.5.1 研究创新性 |
1.5.2 研究局限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研究 |
2.1 传染病基本概述 |
2.1.1 传染病定义 |
2.1.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相应设计要求 |
2.2 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概述 |
2.3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概述 |
2.4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4.1 系统论引入 |
2.4.2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传染病专科医院调研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对象 |
3.2 前期策划 |
3.2.1 学科定位不完整 |
3.2.2 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
3.3 总体规划 |
3.3.1 洁污分区界面不清 |
3.3.2 就诊流线冗长交叉 |
3.3.3 缺乏科学规划 |
3.3.4 应急用地预留不足 |
3.4 功能布局层面 |
3.4.1 功能配置缺失 |
3.4.2 空间配比不足 |
3.4.3 室内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 专项设计层面 |
3.5.1 室外疗愈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2 无障碍设计不达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指导 |
4.1 前期策划层面 |
4.1.1 完善学科设置 |
4.1.2 提高规模与需求匹配度 |
4.1.3 平战结合运营模式 |
4.2 院区总体规划设计 |
4.2.1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
4.2.2 洁污分区明确合理 |
4.2.3 流线设计安全便捷 |
4.2.4 充分预留发展用地 |
4.3 门诊功能空间设计 |
4.3.1 诊疗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3.2 门诊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3.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4 住院功能空间设计 |
4.4.1 住院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4.2 住院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4.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5 医技功能空间设计 |
4.5.1 医技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5.2 诊疗空间布局 |
4.5.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6 专项设计层面 |
4.6.1 营造疗愈环境 |
4.6.2 提高空间辨识度 |
4.6.3 无障碍设计 |
4.6.4 智慧化医院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理论研究基础 |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6.2 风险管理理论 |
1.6.3 系统管理理论 |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1.8.2 几个概念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文献研究法 |
2.1.3.2 贴现法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
2.1.4 相关内容界定 |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
2.2 结果 |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专家情况 |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4.3 讨论 |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
4.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理论意义 |
3.现实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和难点 |
2.研究创新之处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研究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
2.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3.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4.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5.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6.突发传染疾病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示意图 |
(二)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及标准预防相关理论 |
1.新冠肺炎相关研究观点 |
2.新冠肺炎患者人文关怀 |
3.新冠肺炎患者医疗安全 |
4.院感和传染病 |
5.标准预防 |
(三)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研究 |
1.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理论研究观点 |
2.医疗服务质量其他方面内容 |
3.健康内涵 |
4.患者服务态度和满意度 |
(四)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
1.医疗服务质量评价 |
2.医疗质量服务评价特征 |
3.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要求和原则 |
4.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目的 |
(五)本文相关研究理论 |
1.马斯洛需要理论 |
2.认知行为理论 |
3.健康信念模式 |
4.PDCA理论 |
三、RM医疗集团公司及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医疗服务现状 |
(一)RM医疗集团抗击疫情医疗服务PEST分析 |
1.政策环境分析 |
2.经济环境分析 |
3.社会环境分析 |
4.技术环境分析 |
(二)RM医疗集团及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介绍 |
1.RM医疗集团概况 |
2.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概况 |
(三)抗击疫情相关科室医疗服务运营现状分析 |
1.感染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2.重症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3.呼吸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4.急救中心服务运营现状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疫新冠肺炎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RM医疗集团人力组织框架图 |
1.抗击新冠肺炎之前的原有组织框架图 |
2.抗击新冠肺炎之后的组织框架图 |
3.对比分析 |
(二)RM医疗集团科室布局情况 |
1.疫情之前原有科室布局情况 |
2.疫情之后科室布局情况 |
3.对比分析 |
(三)RM医疗集团患者就医状况 |
1.RM医疗集团疫情之前门诊患者就医现状 |
2.RM医疗集团疫情之前住院患者状况 |
3.RM医疗集团疫情之后门诊就医状况 |
4.RM医疗集团疫情之后住院患者状况 |
5.对比分析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存在“人机物法环”问题 |
1.“人员”方面问题 |
2.“机器”方面问题 |
3.“物料”方面问题 |
4.“方法”方面问题 |
5.“环境”方面问题 |
6.“人机物法环”问题小结 |
五、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
(一)运用PDCA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
(二)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人员”方面提升对策 |
1.提高抗击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整体防护意识 |
2.加强医护人员院感和防护方面培训学习 |
3.优化医护人员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
4.关爱一线人员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合理要求 |
5.合理快速安全转运和安置患者 |
6.灌输人文关怀理念 |
(三)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机器”方面提升对策 |
1.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
2.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
3.依托信息技术,注重环节管理 |
4.优化和合理利用医院现有仪器设备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物料”方面提升对策 |
1.保障一线医护人员一切合理需要 |
2.防护物资合理利用和筹集 |
3.医护人员日常生活物资必需品的优化利用和筹集 |
4.进一步优化医院硬件设施,满足患者需要 |
(五)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法”方面提升对策 |
1.快速高效的优化入院诊断标准,简化入院手续 |
2.严格掌握出院标准 |
3.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最新指南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 |
(六)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环境”方面提升对策 |
1.严格按照院感要求,合理规划和整改病房 |
2.为新冠肺炎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创造安全环境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QFD与DOE模型的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发展趋势 |
1.2 理论研究背景 |
1.2.1 理论背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冠肺炎ICU室内消毒需求分析 |
2.1 新冠肺炎ICU环境分析 |
2.1.1 环境与配置分析 |
2.1.2 人群分析 |
2.1.3 病原体分析 |
2.2 ICU室内新冠病毒消毒技术与产品分析 |
2.2.1 消毒技术分析 |
2.2.2 消毒产品分析 |
2.3 医用胶鞋分析 |
2.4 消毒产品目前存在问题 |
2.5 医疗消毒产品设计程序与原则 |
2.5.1 医疗产品设计程序 |
2.5.2 医疗产品设计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QFD与DOE的医疗消毒产品设计 |
3.1 QFD与DOE综述 |
3.1.1 QFD概述及优缺点 |
3.1.2 DOE概述及优缺点 |
3.2 QFD与DOE集成模型 |
3.2.1 QFD与DOE集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2.2 QFD与DOE集成的总体思路 |
3.3 基于QFD与DOE的消毒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
3.3.1 确定响应变量 |
3.3.2 确定因子及其水平 |
3.3.3 正交表试验 |
3.3.4 试验结果分析 |
3.3.5 确定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疗消毒产品设计实践 |
4.1 关键技术定位 |
4.1.1 高效率的消毒技术 |
4.1.2 辅助净化功能 |
4.2 产品设计实践 |
4.2.1 产品设计分析 |
4.2.2 产品设计定位 |
4.3 产品设计成果展示 |
4.3.1 设计草图 |
4.3.2 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效果图 |
4.3.3 设计方案构造与材料说明 |
4.3.4 使用场景展示 |
4.4 设计评价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9)2013-2014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调查 |
3.2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工作人员及部门不符合规定 |
4.2 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水平不高 |
4.3 内镜消毒质量存在问题 |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
5.1 医疗机构需加强消毒质量院内建设,监管机构需加大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综合能力 |
5.2 扩大消毒质量监测范围,设立一体化内镜洗消中心 |
5.3 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医疗机构职业卫生体系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MPH专业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注1 |
致谢 |
四、医护人员预防SARS医院内感染的个人防护措施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D]. 滕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8)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控策略[J]. 刘荔,周浩,林波荣,余娟. 科学通报, 2021(Z1)
- [4]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 陈永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5]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6]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D]. 徐勇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基于QFD与DOE模型的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研究[D]. 樊俊洁.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9]2013-2014年度无锡市惠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瑜亮. 苏州大学, 2017(05)
- [10]从SARS到埃博拉病毒病––浅谈我国个人防护技术的发展变迁[J]. 汪邦芳,卢洪洲,沈银忠,吴璟迪,石磊.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