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金属氧化物论文-鲁世斌

双金属金属氧化物论文-鲁世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金属金属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碳纳米管,电磁参数,反射损耗

双金属金属氧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鲁世斌[1](2019)在《MOFs衍生的金属/金属氧化物与MWGNTs复合材料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高频率使用,电磁波辐射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极大问题。因此,对高性能电磁波吸波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碳材料具有密度小和高介电常数等优势常被作为轻质吸波材料用在电磁波吸收领域。此外,由于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衍生的复合材料仍拥有母体多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特点,也被用在电磁波吸收领域。论文主要研究具有MOFs结构的沸石咪唑酯骨架(zeolitic imidazole frameworks,ZIFs)ZIF-67 和 ZIF-8 衍生物与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1)首先选用Co基咪唑酯骨架材料ZIF-67和MWCNTs为前驱母体材料,通过调节两者的比例关系,制备出不同摩尔比的ZIF-67/MWCNTs复合物,在氩气环境中500℃热分解,产物被命名为500-1、500-2和500-3样品(MWCNTs占的摩尔比不同)。分析计算表明由于好的阻抗匹配特性,500-3样品吸波性能最佳。对MWCNTs与ZIF-67的最佳摩尔比的3号样品在叁个不同温度(500℃、600℃和700℃)下热分解的产物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变化得到的复合物不同,500-3和600-3样品的复合物均为Co3O4/MWCNTs,700-3样品的复合物是CoO/MWCNTs。热分解温度不同得到的复合物性能也有区别,700℃时得到的复合物MWCNTs@碳质CoO展示出好的吸波性能,其反射损耗(reflection loss,RL)最优值可达-50.2 dB,小于-10 dB 的频宽为 4.32 GHz(12.32-16.64 GHz),匹配厚度为1.84 mm。通过对电磁波吸收机理的研究分析,表明高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得益于双损耗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好的阻抗匹配及CoO纳米粒子与MWCNTs之间的协同效应。(2)其次,采用MWCNTs和ZIF-8为前驱体,利用湿化学法和热解法(600℃)制备样品600-1、600-2和600-3(MWCNTs含量不同),生成纳米多孔碳(nanoporous carbon,NPC)结构的复合物。研究表明600-1样品吸波性能较差,而600-2和600-3样品的吸波性能接近。通过对比研究发现,600-3样品阻抗匹配优于600-2。对样品S3在叁个不同温度(600℃、700℃和800℃)下的热分解产物600-3、700-3和800-3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600-3为复合物ZnO@NPC@MWCNTs,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样品700-3和800-3均为复合物Zn@NPC@MWCNTs。良好的匹配阻抗和强的衰减性能赋予800-3样品在匹配厚度为2.75 mm时,最优RL值可达到-61.17 dB,有效波带(<-10 dB)为4 GHz(8-12GHz),覆盖整个X波段。优异的吸波性能得益于电磁波在纳米多孔碳中的多次反射及多次吸收。(3)最后,将固定摩尔比的Co-Zn-ZIF与叁种不同质量的MWCNTs相结合,分别在叁种不同温度(600℃、700℃和800℃)下热分解,得到9个样品,分别命名为样品 600-1、600-2 和 600-3;样品 700-1、700-2 和 700-3;样品 800-1、800-2和800-3。结果显示600℃时热分解复合物为Co3ZnC,但在700℃和800℃时热分解产物相同,均为Co-Zn@NPC@MWCNTs。通过对800-3样品在石蜡中不同填充质量(10wt%、15wt%、20wt%和25wt%)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物填充量15 wt%时,吸波体具有最佳的电磁波吸波性能。在8.08 GHz处,RL值最大可达到-51.58 dB,对应匹配厚度为3.0 mm,有效吸波带宽达到6.56GHz(7.2-13.76GHz)。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结构、较高的磁导率、Co原子与Zn原子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以及较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增强了 Co-Zn@NPC@MWCNTs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本论文基于 MOFs(ZIF-67、ZIF-8、Co-Zn-ZIF)与 MWCNTs 相结合制备了MOF结构的碳基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研究表明具有较强的衰减性能和良好的匹配阻抗特性是吸波材料具备高效吸波性能的两个重要条件,为进一步制备高效电磁波吸收复合材料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9-01)

楼狄明,决坤有,冯谦,谭丕强,胡志远[2](2019)在《掺杂双金属氧化物对CDPF理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双金属氧化物助剂的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对CDPF小样品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掺杂CeO_2+ZrO_2的A2样品较掺杂Fe_2O_3+CeO_2的A1样品、ZrO_2+Fe_2O_3的A3样品晶胞参数最小,生成固溶体浓度最高,结晶度也最高。Fe-Ce双金属氧化物能够较好地促进Pt、Pd贵金属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情况,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催化剂表面吸附氧浓度的提升,提高氧化活性。固溶体的生成可以提高氧空位浓度,但过高的氧空位浓度也会使得氧物种聚集,抑制气相反应物的吸附活化。较A2、A3样品,A1样品对CO、C_3H_8有更好的催化氧化效果,且其有更高的NO_2产率。(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期刊2019-08-30)

聂世勇,王学刚,李鹏,高旭,刘志朋[3](2019)在《Mg/Fe层状双金属氧化物材料吸附U(Ⅵ)的性能及吸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g/Fe层状双金属氧化物材料(Mg/Fe-LDHs),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Mg/Fe-LDHs材料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制。材料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Mg/Fe-LDHs结晶度较好,表面形成大量规整的片状结构,增大了吸附接触面积。Mg/Fe-LDHs对U(Ⅵ)的吸附和再生利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反应60 min后达到吸附平衡, U(Ⅵ)吸附容量达到156.61 mg·g~(-1),铀吸附效率为93.97%;经过5次循环再生使用, Mg/Fe-LDHs对U(Ⅵ)的吸附率为81.53%,表明Mg/Fe-LDHs对U(Ⅵ)具有较高的吸附和循环再生性能,在废水中放射性核素铀的去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吸附等温及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Mg/Fe-LDHs对U(Ⅵ)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g/Fe-LDHs吸附前后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图谱分析表明, Mg/Fe-LDHs对U(Ⅵ)吸附机制主要是其表面的-OH、层间的CO_3~(2+)与U(Ⅵ)发生较强的络合作用。(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9年09期)

李丹丹[4](2019)在《基于Co基双金属氧化物催化的醇选择性氧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醇选择性氧化生成羰基化合物是合成化学重要的反应之一。发展分子氧取代重铬酸盐等高毒性和高锰酸盐等强氧化性氧化剂、实现温和条件下醇高效选择性氧化为羰基化合物的多相催化体系,为建立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工艺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钴基双金属氧化物的合成,以及合成的复合氧化物催化醇选择性氧化成羰基化合物的研究,采用XRD、SEM、TEM、BET、XPS、O2-TPD、H2-TPR、EXAFs等手段对所制备氧化物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获得了催化剂组织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1)设计并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系列钴基复合氧化物,即CoFe2O4、CuCo2O4、Co2A104、NiCo2O4、MnCo2O4,以及具有不同Co/Mn 比的系列钴锰复合氧化物(简称CMO-n,n代表投料时的Co/Mn摩尔比)。(2)XRD、SEM、TEM、XPS和BET等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钴基复合氧化物均为尖晶石结构;CMO-n是由微米棒状结构组成的介孔材料,其比表面积为51.9-71.4 m2/g、介孔孔容为0.24-0.29 cm3/g;随着n的增加,CMO-n的氧缺陷不断增加。(3)钴基复合氧化物对醇选择性氧化成醛/酮的催化活性表明,CMO-n在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和温和反应条件下即可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当n=5~7时,CMO-n的催化性能最佳;当n=5时,经8次回收循环利用表明,CMO-5对不同类型的醇均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较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利用能力。(4)结合催化性能、理论计算以及XPS、O2-TPD、H2-TPR和In-situ IR等结果表明:Mn是CMO-n催化对甲基苯甲醇氧化成对甲基苯甲醛的吸附位点;CMO-n的氧缺陷能显着提高其对反应物的吸附热;CMO-n的高效催化性能源自于催化剂的缺陷氧和氧化还原对的协同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6)

后小毅[5](2019)在《钴基双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作为最具潜力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产品以及新兴电动汽车等领域。然而,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类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较低(仅为372 mAh g~(-1)),难以满足电池在更高能量密度和大规模储能方面的迫切需求。因此,研发其他具有更高比容量、更佳倍率性能、更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十分必要。钴基双金属氧化物因其较强的电催化活性及不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普遍展现出较为优异的储锂性能。然而,此类材料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变化,容易导致其碎裂粉化,甚至从集流体上脱落而失去活性。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减小材料尺寸和控制其形貌,并尝试设计各种合理的纳米结构来抑制因材料体积变化而造成的容量快速衰减。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褶皱纸状ZnCo_2O_4纳米片电极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利用简单的水热法结合退火处理在泡沫镍集流体上制备了褶皱纸状ZnCo_2O_4纳米片,并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展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该电极依然保持有1138 mAh g~(-1)的可逆放电容量。当测试电流达到12.8 A g~(-1)时,该电极的可逆容量仍高达407mAh g~(-1)。优异的储锂性能来源于电极中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的良好接触,以及由多孔纳米片相互交织而成的稳定叁维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可以为锂离子和电子提供更多的传输路径,而且能够有效地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2)八面体状NiCo_2O_4纳米空壳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利用硬模板法制备了八面体状NiCo_2O_4纳米空壳粉体。以CuO八面体为硬模板,在羟丙基纤维素的辅助作用下,通过水浴法制备出由纳米片包覆的NiCo_2O_4@CuO八面体粉体,进而采用氨水刻蚀去除CuO模板,得到八面体状NiCo_2O_4纳米空壳。当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时,该电极展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0.2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该电极仍保持有793 mAh g~(-1)的可逆容量。当电流密度增大到1.4 A g~(-1)时,其可逆容量保持在377 mAh g~(-1)。(3)均匀Ni_xCo_(3-x)O_4介孔球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结合溶剂热法和离子刻蚀法,制备了均匀的Ni_xCo_(3-x)O_4介孔球粉体。首先,以均苯叁甲酸为有机配体,选用二价钴为骨架金属,制备出均匀球状的Co-BTC前驱体,之后在含镍离子的酒精溶液中不断刻蚀并掺入镍,最后通过退火处理得到由纳米颗粒互连而成的Ni_xCo_(3-x)O_4介孔球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电极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00次后,该电极的可逆容量仍高达821 mAh g~(-1)。在6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其平均容量仍保持在429 mAh g~(-1)左右。(4)基于海藻酸盐的NiCo_2O_4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基于海藻酸钠中特殊官能团与金属离子的螯合配位反应,制备了均匀的NiCo_2O_4纳米管。采用离心纺丝的方法首先制备出一维的海藻酸钠纤维作为前驱体,与一定比例的Ni~(2+)和Co~(2+)螯合生成特有的“egg-box”结构,再经过退火处理得到中空的NiCo_2O_4纳米管。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结构的电极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8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该电极依然有684 mAh g~(-1)的可逆放电容量。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800次后,该电极仍然拥有949 mAh g~(-1)的可逆容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鸿亮[6](2019)在《镍钴基双金属氧化物纳米阵列的制备和电化学储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储能作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方式而备受关注。超级电容器作为代表性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具有很高的功率密度、优良的倍率性能、宽泛的工作温度区间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研究,但由于能量密度较低的原因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电极材料的性质。因此开发出性能优异并且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过渡金属氧化物因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比电容等优点是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之一,但也有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差等缺点。构建合理的纳米结构和与其他物质复合是两种提升材料性能的有效方式。本文选定镍钴基金属氧化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合适的纳米阵列结构以及与石墨烯复合来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开展工作如下:(1)使用简单的水热法,在泡沫镍上构建了锯齿状NiCoO_2纳米阵列。该结构能有效增加比表面积并且缩短离子和电子的输运通道,从而增加材料的比电容并提升倍率性能。电化学结果表明水热时间为6h的样品具有较为优化的超级电容性能,在0.5 A g~(-1)的测试电流密度下该样品比电容达到了1599.5F g~(-1),并且在40A g~(-1)的电流密度下电容仍然达到了 1175.6F g~(-1)将材料组装成混合电容器后,能量密度最大值为32.7 Wh kg~(-1)(0.48 kw kg~(-1))。(2)通过冷冻干燥法构建3D石墨烯框架,以此为基底通过水热法构建了具有异质结构的NiCoO_2纳米片@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的异质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水热反应时间来进行优化,使复合材料充分发挥石墨烯和NiCoO_2的优点。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水热时间为6h的NiCoO_2@rGO/NF-6h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其比电容高达1970 Fg~(-1)。并且复合材料的性能要优于纯NiCoO_2/NF-6h样品,在5000次循环后电容可保持有1369Fg~(-1)。将其作为正极组装成混合电容器时,0.4 kW kg~(-1)的功率密度下最大的能量密度达42.3 Wh kg~(-1)。(3)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锯齿状的NiCoO_2纳米阵列,在此基础上用电沉积法制备了分级结构的NiCo02@NiCoO_2纳米阵列。该结构能提供更多可接触的比表面积从而拥有更多的电化学活性反应位点,使得材料利用率增加因此提升电化学性能。同时,我们通过控制NiCoO_2的电沉积次数来调控复合材料NiCoO_2@NiCoO_2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沉积20次的样品在0.5 A g-]时比电容达到了2059.3 F g~(-1)。将NiCoO_2@NiCoO_2材料作为正极组装混合电容器时,在0.48 kw kg~(-1)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4.17 Wh kg~(-1)。(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凡[7](2019)在《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新一代储能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超级电容器以其高功率密度、低成本、优异的充放电性能和超长的循环寿命而备受关注。电极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装置的核心部件,其研究价值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因为具有丰富的氧化还原中心、高的理论容量等特性,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电极材料。然而,单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时,由于过渡金属氧化物较差的导电性以及在反应过程中电极材料容易发生团聚,其比表面积会大大降低等原因,仍然存在着能量密度低等缺点,严重限制了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和单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相比,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更加优异的电化学导电性,并且表现出稳定的循环能力。因此,设计和制备具有理想空间结构和良好导电性的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将是提高这类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制备了一系列的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并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小草状CoMoO_4纳米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分级结构,为后续的反应提供了较多的活性位点、缩短了电荷及离子的传输路径,能够有效地提升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我们将该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实验当中,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2 mA cm~(-2)时,计算出的电容量为1628.1 C g~(-1),即便在50 mA cm~(-2)时,比电容仍能达到874.8 C g~(-1),而且在10 mA cm~(-2)条件下,经过5000圈次的循环,仍能保持90.54%的初始容量,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2)通过水热合成随后进行煅烧的两步合成路线制备出具有微孔结构的NiCo_2O_4纳米材料。该材料具有的海胆状结构,可以促进电解液的快速渗透,针状的NiCo_2O_4纳米线的多孔间隙能够有效抵抗充放电过程中结构的改变,保持稳定的物质结构,从而大大提升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经过测试,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 mA cm~(-2)时,NiCo_2O_4的电容量达到1728 C g~(-1)。为了检验材料的实际应用效果,使用活性碳为负极材料来组装非对称超级电容器,该器件在1 mA cm~(-2)的情况下,比电容可达223.05 F g~(-1),在2 mA cm~(-2)下经过5000圈的循环,仍能保持93%的初始容量。这些优异的性能充分说明了NiCo_2O_4纳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潜力,为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3)以泡沫镍为基底,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在泡沫镍表面原位生长出具有针状结构的MnCo_2O_4电极材料。泡沫镍具有独特的叁维网状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电化学导电性,不仅如此,泡沫镍的柔性结构为材料提供了稳健的结构支撑,能够增强材料的形变抵抗力,提升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在叁电极测试中,在1 mA cm~(-2)时,电极的电容量为1203 C g~(-1)。此外,在3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电极的比容量仍为547.8 C g~(-1)。以活性炭为负极材料构建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比电容在1 mA cm~(-2)时可以达到140.58 F g~(-1),在20 mA cm~(-2)时可以达到85.13 F g~(-1),电池的比电容保持率高达53%。(4)蒲公英状的CuCo_2O_4具有独特的叁维结构特征和多种氧化态,我们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的正极材料,在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CuCo_2O_4电极的电容量为2656.7 F g~(-1),即使在高达30 mA cm~(-2)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71.9%的初始电容量。使用酶解技术,通过碳化处理,获得了珊瑚状N掺杂的多孔碳纳米材料(N-CC),并将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杂原子N掺杂可以有效提升碳材料的电化学导电性,珊瑚状微结构为电化学反应提供较多的活性位点,同时能够提升材料的润湿性能,促进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充分接触。N-CC在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达310 F g~(-1)的比电容。以N-CC为负极材料,以蒲公英状的CuCo_2O_4为正极材料构建了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1 mA cm~(-2)时,比电容高达273.9 F g~(-1),5 mA cm~(-2)时循环5000圈,比电容依旧保持着初始容量的92.32%。(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01)

杨欢[8](2019)在《钴基双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性能介于锂离子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其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环境友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电动汽车以及便携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因此超级电容器是近年来储能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在碳布/泡沫镍基底上原位生长制备自支撑钴基双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并将其直接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以Co(NO_3)_2·6H_2O为钴源,以Ni(NO_3)_2·6H_2O为镍源,通过电沉积法在碳布上原位生长自支撑NiCo前驱体材料,将得到的样品在空气中退火,得到蜂窝状自支撑NiCoO_2/CC纳米材料。将NiCoO_2/CC材料直接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极好的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它的比容量高达1847F/g,而当电流密度增大为30 A/g时,NiCoO_2/CC纳米材料依然具有1726.4 F/g的高容量;将NiCoO_2/CC纳米材料在30 A/g的大电流密度下进行5000次充放电循环,其容量稳定在1800 F/g左右,没有出现明显衰减,表明NiCoO_2/CC纳米材料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极好的循环稳定性。将NiCoO_2/CC材料用作正极材料、活性炭(AC)用作负极材料,6 M KOH溶液用作电解质组装成水系非对称电容器(NiCoO_2/CC//AC/CC),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非对称电容器具有144.23 F/g的高容量,将电流密度增大至8 A/g,电容器的容量依然有82.71 F/g,在功率密度为0.4 kW/kg时,其能量密度达到最大值,为51.28 Wh/kg,说明NiCoO_2/CC材料是极其优异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2)分别以Co(NO_3)_2·6H_2O和Na_2MoO_4·2H_2O为钴源和钼源,通过水热法在泡沫镍基底上合成CoMoO_4/NF(Nickel Foam)前驱体纳米材料,再以TAA(硫代乙酰胺)为硫源,利用水热法进行阴离子交换得到纳米片状的CoMoS_4/NF电极,CoMoS_4负载量为2.29 mg/cm~2。将得到的纳米片状CoMoS_4/NF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并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在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容量高达5665mF/cm~2(2473.79 F/g),当电流密度增大至30 mA/cm~2时,CoMoS_4/NF纳米材料依然具有4218 mF/cm~2(1841.92 F/g)的容量,将CoMoS_4/NF材料在3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8000次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为65.32%,说明CoMoS_4/NF纳米材料具有高的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以及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郭炯[9](2019)在《石墨烯负载金属/金属氧化物对MgH_2储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工艺和催化剂的选择是影响Mg及MgH2储氢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制备工艺的调整、催化剂的优化筛选,来改善Mg及MgH2的储氢性能。首先,用MgH2粉末作为初始材料,在氩气保护下湿磨不同的时间,研究球磨时间对MgH2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MgH2材料进行球磨处理能够显着改善其储氢性能。经球磨之后的样品,晶胞尺寸减小。湿磨100 h后的MgH2样品具备最佳的储氢性能,其最大析氢量为6.96 wt%,与原MgH2样品相比,在2K·min-1的升温速率下,吸脱氢量达到1wt%时,吸氢温度降低了 153℃,析氢温度降低了85℃,DSC曲线脱氢峰值温度降低105℃(升温速率为5K·min-1),继续增加球磨时间后并没有进一步改善MgH2的储氢性能。其次,研究了Gp、Nb2O5和Nb2O5@Gp(石墨烯负载五氧化二铌)复合材料对MgH2储氢性能的催化作用。研究发现Gp和Nb2O5对于提高MgH2储的储氢性能具有良好的协同催化作用。在释放1wt%的氢气时,MgH2和MgH2-M(M=Gp,Nb2O5和Nb2O5@Gp)对应的析氢温度分别为273℃、288℃、269℃和245℃。以Nb2O5@Gp作为催化剂能有效降低材料的析氢温度,同时还能降低MgH2的活化能。如MgH2的活化能为100.7 kJ·mol-1H2,在Nb2O5@Gp的催化作用下,活化能下降至85.3kJ·mol-1H2,比纯MgH2的脱氢活化能降低了15.2kJ·mol-1H2。最后,为了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通过镁粉加氢球磨的方式制备纳米化氢化镁(储氢性能不同于湿磨制备的MgH2),并通过水热法合成了Ni@Gp复合材料,研究Ni@Gp复合材料对制备的MgH2储氢性能的催化作用。PCT测试表明,在275℃下,MgH2-Ni@Gp复合材料能够进行可逆吸脱氢过程,而在同等条件下MgH2能够吸氢但是不能析氢。MgH2-Ni@Gp在100℃下4000 s内MgH2-Ni@Gp吸氢量为5.48wt%,而在相同条件下,MgH2的吸氢量仅为0.70wt%。此外,在吸脱氢量达到1 wt%时,MgH2-Ni@Gp比MgH2的吸氢、脱氢温度分别低88℃和54℃。MgH2和MgH2-Ni@Gp的活化能分别为163.9kJ·mol-1H2和103.5kJ·mol-1H2。研究表明,添加Ni@Gp纳米复合材料有利于改善MgH2的储氢性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振东,张振,徐广新[10](2019)在《掺杂双金属氧化物对CDPF催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掺杂不同双金属氧化物Fe_2O_3-CeO2 (Fe-Ce)、CeO2-ZrO_2 (Ce-Zr)和ZrO_2-Fe_2O_3 (Zr-Fe)的催化型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CDPF)样品,采用活性评价系统研究掺杂成分对CDPF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CO、C3H8和NO的催化活性方面,按照强弱顺序依次为Fe-Ce,Zr-Fe,Ce-Zr;抗劣化性能方面,3种CDPF新鲜样品对CO,NO的催化均具有较强的抗劣化性,对C3H8催化的抗劣化性能强弱依次为Ce-Zr,Fe-Ce,Zr-Fe;选择性方面,新鲜样品对CO、C3H8和NO的选择性强弱依次为Fe-Ce,Zr-Fe,Ce-Zr;老化样品对CO和NO的选择性为Fe-Ce,Ce-Zr,Zr-Fe,高温时对C3H8的选择性强弱依次为Fe-Ce,Zr-Fe,Ce-Zr。(本文来源于《贵金属》期刊2019年01期)

双金属金属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双金属氧化物助剂的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对CDPF小样品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掺杂CeO_2+ZrO_2的A2样品较掺杂Fe_2O_3+CeO_2的A1样品、ZrO_2+Fe_2O_3的A3样品晶胞参数最小,生成固溶体浓度最高,结晶度也最高。Fe-Ce双金属氧化物能够较好地促进Pt、Pd贵金属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情况,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催化剂表面吸附氧浓度的提升,提高氧化活性。固溶体的生成可以提高氧空位浓度,但过高的氧空位浓度也会使得氧物种聚集,抑制气相反应物的吸附活化。较A2、A3样品,A1样品对CO、C_3H_8有更好的催化氧化效果,且其有更高的NO_2产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金属金属氧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鲁世斌.MOFs衍生的金属/金属氧化物与MWGNTs复合材料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9

[2].楼狄明,决坤有,冯谦,谭丕强,胡志远.掺杂双金属氧化物对CDPF理化特性的影响[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19

[3].聂世勇,王学刚,李鹏,高旭,刘志朋.Mg/Fe层状双金属氧化物材料吸附U(Ⅵ)的性能及吸附机制[J].稀有金属.2019

[4].李丹丹.基于Co基双金属氧化物催化的醇选择性氧化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

[5].后小毅.钴基双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张鸿亮.镍钴基双金属氧化物纳米阵列的制备和电化学储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9

[7].王凡.双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8].杨欢.钴基双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9].郭炯.石墨烯负载金属/金属氧化物对MgH_2储氢性能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9

[10].王振东,张振,徐广新.掺杂双金属氧化物对CDPF催化性能的影响[J].贵金属.2019

标签:;  ;  ;  ;  

双金属金属氧化物论文-鲁世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