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思想中的“静”谈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论文

从老子思想中的“静”谈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

张薛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 要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老子思想中的“静”为理论基础,发现其与自我价值感存在紧密联系,处下不争、自知自胜、内求于己能够促进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最后为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老子思想 自我价值感 “静”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是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从客体中分离出自我,以及在社会互动和内省中逐渐认识自我来实现。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对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道德经》中传达的思想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已有多名学者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了与现代科学的联系。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静”这个字眼,他认为,“守静”能抵御外界的干扰,恢复心灵的清明。本文拟从对“静”的分析,找到其与自我价值感的联系,并提出对应的策略,以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适当的建议。

1 “静”概念解析

“静,审也”,《说文解字》中将“静”视为明审,即不受外部干扰而坚守初心。“静”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赢顺应事物的本性发展,各自“归根”;(2)处下不争,“处下”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而是回归内心,守弱是另外的一种坚强,而“不争”则能与外物互不干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因比较而受制于人,“宠辱不惊”;自知自胜是其三,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关注自身的成长,回归内心,逐渐超越自己,才能推动自我发展。

本文对老子关于“静”的思想做了以下总结,认为“静”的含义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向内诉求。万事万物,只有向内诉求,回归自身,做到“守静”才能真正促进自身发展;第二、互不干扰。世间万物,各有其本,只有互不干扰,才能各自回归本性,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不扰外物,“清静为天下正”和不受外物所扰,宠辱不惊。

以自然(吃水水深之比、流向和流速、风向和风速、能见度)、地理(航道宽度与船长之比、航道弯曲度)、交通(船舶密度、交通秩序、交通流速度)、船舶(当事船舶对环境的响应效率)、船员(当事驾驶台人员控制船舶的能力)为风险评价因素,以每隔0.5 h的不同时域为研究对象,应用熵权物元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确定不同时域下各因素对该水域的风险关联度大小。计算步骤如下:

2 自我价值感概念解析

自我价值感的概念最早于1890年提出,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和修订,目前常用的是黄希庭和杨雄确定的自我价值感的概念。他们认为,自我价值感是在对社会主体和主体自我进行认知和评价后产生的正向情感体验。根据黄希庭、杨雄的研究,将自我价值感视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根据抽象程度不同,把自我价值感分为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分为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表现为人际的、心理的、道德的、生理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概念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自我价值感概念示意图

中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对中学生进行自我价值感教育的关键契机。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心理压力,通过有效的方式增强自我价值感,能够有效地增强他们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老子思想中的“静”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下借鉴。中学生在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突变,“静”或许能够更快地帮助他们平稳渡过这一重要时期。

3 “静”与自我价值感的联系

3.1 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和“静”

将采摘后的茶叶于80℃的恒温鼓风干燥箱烘干,再用植物粉碎机将其粉碎(全部通过20目筛)。称取0.500 g茶粉置于消解罐中,加入5 mL浓硝酸密封后,置于微波消解仪中进行消解(阶梯升温:0~180 ℃/25 min;恒温阶段:180 ℃/20 min),将消解液进行赶酸和定容至100 mL,最后使用ICP-MS进行检测。

然而评价并不总是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因为在社会评价中也存在着一些批评或怨恨。有研究指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指责、侮辱、轻视等行为,会降低孩子的自尊;而表扬等行为有利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和坚持性。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和认可,抵御消极评价对自身的价值感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也呼应了“静”的含义中处下不争的部分。处下不争,就意味着放低自己的姿态,不与别人争论,“静胜牡,以静为下”。但是这种低姿态绝非是一种屈从或臣服,相反,这更是一种强大的表现,“静胜躁”,“清静为天下正”。研究指出,青少年的乐观能够有效得预测其心理韧性,这就意味着乐观心态的人,能够在面对不利评价的时候表现得更有韧性。乐观心态不仅仅意味着积极的解释风格和对未来的积极预期,还表现在处理生活压力事件中的积极态度,而这种态度就是一种低姿态。

“静”的含义中也有不干扰他人的成分,“静为躁君”,“守静”不仅仅是关注自身,同时也是不施控于人。综上所述,在关注自身成长的同时不干扰他人的成长,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基于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

关注自身,不仅仅意味着发现自身的优点,关注自身的成长,同时也有不干扰他人的意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种干扰尤其体现在亲子关系中。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心理控制,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而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这种控制被视为是理所当然或者是一种关爱,部分控制反而提高了自我价值感。但是,父母的这种控制型教养方式,却逐渐影响了孩子自身的社会交往,有研究指出,父母的拒绝否认与孩子的人际关系状况和人际信任呈负相关。这就意味着,这种教养方式实则还是一种干扰,并且以间接的形式影响了孩子自身的人际交往。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控制都有正向作用。

3.2 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和“静”

人需要在集体中生存,但是也不能被集体淹没。无意识的自我防御对于抵御消极的社会比较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起不到建设性的作用,反而可能会给潜意识造成越来越多的负担。因此,在面对各种压力事件时,要学会主动的接受。这里,主动的接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不盲目比较,关注自身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不盲目比较,就不会形成心理地位的高低之分,更加关注自身的积极特质,在社会交往中才会更加自信;二是学会接纳一些“攻击性建议”,逐渐摆脱社会关系上的束缚和社会地位上的比较,从正视自身开始,学会接纳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有意义的建议,这种接纳,其实并不意味着自己低人一等或弱于他人,相反,能够接纳直言,更是个人强大的内心和自尊的体现。

目前肺癌是全球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比例的80%以上,寻找一种有效简单的综合治疗方法成为肺癌研究的热点[1]。功能分子影像融合数据图像处理、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在分子水平研究活体内细胞功能代谢,利用胞内特定靶分子与分子探针无创性结合,体外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探测成像,以达到对疾病特异性诊断及疗效观察或进行新药研制筛选的新领域[2]。分析肿瘤靶区大小形态及位置的变化,分析实施治疗与原计划的差异,可以更精确放疗靶区并减少正常组织受量[3]。本文通过研究再次CT扫描定位分析对临床适形放疗治疗肺癌提高靶区剂量学影响,为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完善,其本质目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而老子思想中的“静”也有关注自身的成分。关注自身,反求诸己,促进自身的成长进步,对于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自我中心量表中的假想观众维度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呈负相关,这说明个体越觉得被专注,越在意别人的眼光,自我价值感越低;同时在教育中,教师的期望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教师把期望从提高学生的成绩转移到让学生关注自身,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提高了。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的变化,也能从被迫满足老师提高成绩的期望上逐渐转移到自身,开始发现自己的需要,自我价值感逐渐提升;对于老师而言,不再“强迫”学生不仅仅意味着自己“催促”的心得到了放松,而且这种少的控制,反而起到了更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能提高老师自身的价值感。这些都体现了关注自身在提高自我价值感上的重要作用。

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主要传达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对于提高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意义。人是社会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就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评价是必然存在的。评价能够帮助我们,帮助其他人更加了解自己,也对集体的团结、合作大有裨益,是一种很有效的反馈方式。因此他人对于自身的评价,尤其是认可,对于提高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作用。

4 为中学生提高自我价值感提供的建议

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体现了社会或他人的肯定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主要包括在人际关系、能力发展、遵循社会规范、身体健康、家庭支持上受到肯定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体现了自身潜能的发挥和完善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己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潜能开发、道德评价、身体状况、自由发展感到满意时产生的自我价值感。

4.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怀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关注自身的发展,并且在繁杂的社交信息中能够提取那些积极的社会认可,接纳建议性评价,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自我价值感。

4.2 让每一个学生自然成长

学会发现自身的优点,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发扬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除此之外,关注自身,不仅仅意味着发掘自身的潜能和个性,同时也包含不干扰他人成长规律的含义,让所有人都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常”是什么,然后针对自身实际,扬长避短,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感。

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周小羽便能听到一阵又一阵的大笑声。但周小羽不笑,他很镇静,他说,我爸说的,说你有一次在高岗的玉米地里居然扒了玲珑婶婶的衣服。

①全面开展大江大河治理。在全面完成2013年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的基础上,加快三江治理工程建设,用3~5年时间完成治理工程任务。按照《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等确定的标准,对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堤防进行全线达标建设,全面完成胖头泡、月亮泡蓄滞洪区建设,有序推进丰满水库重建和察尔森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从根本上提高流域综合防洪能力。

4.3 增强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守静”,重要在“守”,而且这种守不是被动地守,而是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以“不争”抵御外部攻击。具体来讲,做到“不争”,就要学会“处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因为水“低”而且能“容”,以接纳的心态面对世界,整个世界都会来接纳自己。

4.4 学会对他人进行适当评价

评价本身是有利的,对他人的评价,能够帮助他人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并且获得他人的认可,进一步提高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庞建涛.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9):38.

[2]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76-178.

[3]吕锡琛.道家思想对于调治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93-98.

[4]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04):289-292.

[5]鹿美丽,刘婷婷.高中生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1):57-59.

[6]郑海燕.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及动机信念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43-47.

[7]王蕾.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05):507-510.

[8]周红梅.人际关系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6):931-933.

[9]解男.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5.

[10]王利刚,陶婷,唐义诚等.儿童自我控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06).

[11]何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6):21-24.

[12]马茂,陈维清,黄志威.初一学生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01):71-73.

[13]高爽,张向葵.表扬对儿童内在动机影响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09):1358-1367.

[14]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等.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4):709-711.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薛龙(1995-),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自我价值感与合作决策。

标签:;  ;  ;  ;  ;  

从老子思想中的“静”谈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