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论文

张琳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构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因其涉及了人与自然、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与历史演进等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包括生产劳动观、有用劳动观、体面劳动观、生态劳动观、和谐劳动观五个方面的观点和主张。从以上五个维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梳理和阐释,不仅是系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系列劳动观点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生产劳动观;有用劳动观;体面劳动观;生态劳动观;和谐劳动观

一、引言

从理论归属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主张。但是,人类的劳动生产不可避免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大场域中进行,因而涉及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与历史演进等内容,从而使得人们的劳动实践活动又必然地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生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构成。进一步地,人类社会及其生产活动是宏大自然界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是在自然界框架下的受动性活动,体现了规律性与尺度性的统一。

是的,黄骅的乡村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一种和谐的美,一种幸福的美。黄骅的乡村环境,不仅外来人看着美,置身其中的当地人看着更美。黄骅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所有的人都依恋、都感叹,因为这种美是质朴无华、亲切自然,是清新纯美、真情实感,是田园美、村屯美、生活美。望一眼黄骅的美丽乡村,一种情结便悄然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包括生产劳动观、有用劳动观、体面劳动观、生态劳动观、和谐劳动观五个方面的观点和主张。马克思主义系列劳动观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融通互动的系统性观点群,只有对其进行全面认识和深入把握,才能洞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推进现代工业文明所彰显出来的现实指导价值和宏大战略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理论领域,要想深入把握其理论精髓,需要首先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进行准确认知,还需要对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和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加以界定,进而从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等角度出发精准定义生产劳动。

马克思认同斯密的下列观点:生产劳动是直接与资本进行交换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不直接与资本进行交换的劳动,而是与收入进行直接交换的劳动。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大学教师所付出的份内劳动和这位大学教师作为家庭教师所付出的额外劳动。前者直接与资本进行交换,所从事的便是生产劳动;后者与收入进行直接交换,所从事的就是非生产劳动。

(3)标准体系目标不明确。企业在建立标准体系时,也许每个标准制定的对象与目标都很明确,但标准体系的整体目标却不甚明确。例如,针对某个工程项目或产品,需要哪些系列标准,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等,整体缺乏明确目标,导致无法发挥标准的整体效应。

劳动的有害性与无用劳动并不直接相关,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劳动也并不直接相关;劳动的有用性与有用劳动并不直接相关,劳动的有害性与有害劳动亦并不直接相关。劳动必然是有用的,同时又必然是有害的,方是劳动二重性的理论真谛。

三、马克思主义有用劳动观

谈及有用劳动,必然会涉及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积极意义和劳动的消极意义,即有用劳动和有害劳动。马克思认为,有用劳动是与其产出的产品的有用效果相联系的,即产品的使用价值。

到现如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顶级克什米尔产地蓝宝石,都是130年前挖出来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历年拍卖会上,克什米尔蓝宝石的价格屡创新高,次次刷新交易纪录!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型方法来研究聚合物整体灌装电路板的热应力可靠性。建立含多个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板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劳动观在马克思对近代工业社会异化性劳动的研判和对人的能动性理论的科学阐释过程中得以形成。

因此,应当辩证地看待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这两对概念范畴,即生产劳动既包括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也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生产商品、生产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等产出范畴作为分水岭,来框定生产劳动这一概念范畴的覆盖范围。

另外,撇开劳动对劳动对象、自然界的影响,有一个基本认识必须是明确的,即在人类社会中,劳动不仅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也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权。

四、马克思主义体面劳动观

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但是,体面劳动实际上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实践形态。马克思有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一认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利用资本的张力对劳动者进行盘剥和压榨的大声疾呼,同时彰显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精髓,即作为劳动的唯一主体,劳动者应进行体面的劳动,亦应因劳动本身而获得体面。

进一步地,马克思在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加以批判的基础上,指出生产物质产品(社会商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生产非物质产品(进行个人服务)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事实上,这种认识失之绝对化,因为:进行个人服务的许多劳动也生产物质产品,而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许多劳动或许因其能够为资本提供增值服务而带来剩余价值。

就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劳动是其生存的前置性条件,也是其获得体面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性条件。劳动意味着生命力的付出,而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的量度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此种付出能否使劳动者获得应有体面的衡量指标。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劳动观的内涵作了极为深入的总结与阐释,认为人类的生态劳动概念之外延包括生态本质、生态尺度和生态功用三大部分。就生态本质维度而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力是自然力的一部分;人类生命的生理与精神特征及其所产出的成果,均为自然演进史和社会演进史的产物;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以物质变换为主要内容,是自然生态系统系列物质变换的一个单元;就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其劳动实践能力是一种自然条件,显示了某种自然必然性。拿生态尺度维度来说,作为自然界中的人类和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人类,其劳动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尺度,即活动遵循人类的价值标准、追求标准和归宿标准;自然生态法则、规律、尺度具有先在性和不可逾越性,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以生态尺度为依归,不仅不影响人类对自然界作用力的发挥,相反,还是人类科学作用自然界的切实保障。劳动的生态功用意指,在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大交换的宏大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内嵌着修复、养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功用,即“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功用”,从而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大互动中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广阔的人类劳动实践中,劳动者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价值性,即劳动者被社会所使用,从而发挥其劳动能力,成为其立身之本,从而成为社会之本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故而,从事劳动实践是劳动者的体面,而经由劳动实践而获得体面才是真正的体面。这种真正的体面涉及了劳动者物质生活的体面和精神生活的体面两个层面。

五、马克思主义生态劳动观

他进一步指出,有用劳动并非仅仅就增加财富而言,否则其有害性就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并非只要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便是有用劳动,即使使用价值是明显有效的。此种认识是基于劳动的有害性维度而言的,即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破坏性”:对劳动者自身的“破坏”、对劳动对象的“破坏”、对自然界的“破坏”。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必然产生异化,又必然在异化中得到缓和与平衡。所谓异化,就是原本属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人,因为将自然界塑造成征服、支配、统治的对象,进而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工具性载体。但是,人的类本质属性必然会将这种异化在某一时空阶段进行牵制,即在自然界,人类劳动实践活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运动中,因其活动的超度会引发自然界的报复,致使人类不得不调整其在自然界的劳动实践活动量度、尺度和程度,并使这种活动最终纳入应有的合理区间内。

在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其自身的生存发展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限制、破坏甚至呈现瘫痪。人类对其异化活动进行的调试努力,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界的握手,从而使双方达成某种物质交换的能量平衡过程。

事实上,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劳动观的思想缘起和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和谐劳动观包括劳动者与自然界的和谐、劳动者与社会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是一种系统化观点体系。

CaCO3热分解作为典型的气固反应,其动力学分析在很多文献都有报道[12-20]。本文根据不同的分解机制选取了五种常用的分解模型如表2所示。

六、马克思主义和谐劳动观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异化、缓和、平衡的宏大过程中,展现了人类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即只有深刻把握人类自身在自然界领域的受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才能最终获得更大的生产力、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自由。

成年兔感染球虫后虽然不发病,但可通过粪便长期排球虫卵,导致幼兔感染兔球虫病,因而兔群患病后很难根除,再加上治疗兔球虫病的特效药少,在生产中应坚持“防重于治,管理重于治疗”的原则采取预防措施。

劳动者与自然界的和谐,要求劳动者在受动性劳动实践活动中积极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遵循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规律和尺度,从而开展二者间的物质大交换过程;劳动者与社会的和谐,要求劳动者在遵循某一国度、社会劳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包括智力张力和体力张力),有效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劳动关系的和谐,要求劳动关系双方在遵循某一国度、社会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的框架下,开展有效互动,积极从事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以劳动关系双方各取所需的基本依托,达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谐。

另外,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还是衡量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生产力发展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往往也成为现代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俗话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有些时候“天高皇帝远”,母公司下达的指令或者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服务宗旨,子公司都很难达到统一,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者,一个地区一个风俗,有些方案在这个地区得以适用,可有些方案则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地整改,但是对连锁企业来说,不能够同时的推广公司品牌,那就不叫连锁经营了。

七、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包括生产劳动观、有用劳动观、体面劳动观、生态劳动观、和谐劳动观五个方面的系列观点和主张。五种劳动观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的网状式理论体系。生产劳动观和有用劳动观是体面劳动观、生态劳动观与和谐劳动观的理论基础,后者又是前者在理论构建路径上的努力方向和最终归宿。

放眼当今世界,劳动关系、生态保护、国家治理已然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也是关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与否和程度的重大现实变量。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系列劳动观点和主张,已经成为有效解决以上世界性课题的理论密钥和思想依归。

就当下中国而言,就业形势不可谓不严峻,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不仅体现在国家对就业方式和就业途径的灵活拓展方面,还应从微观角度去探寻劳动者与劳动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劳动力供求之间量与质的变化程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程度等方面,正确地开展劳动就业政策制定及其实施工作,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系列劳动观点进行全面深入审视,从劳动的生产性、社会性、有用性、有害性、异化性、体面性、生态性与和谐性入手,探索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具体就业政策及其实践措施,从而助力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为切实维护和保障民生工程,保证精准扶贫政策顺利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增进工业文明程度,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有力的劳动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郭大力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孔小红,管德华.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观[J].江淮论坛,2009,(02).

[3]贺汉魂.劳动二重性真义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之本义[J].齐鲁学刊,2016,(02).

[4]贺汉魂,许银英.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及劳动权力观的伦理阐释[J].江汉论坛,2018,(08).

[5]宋周尧.马克思的生态劳动观探析[J].理论建设,2009,(01).

[6]罗泽荣,龙佳解.论马克思和谐劳动观及其当代启示[J].学术论坛,2012,(06).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5-0066-02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1-),女,山东淄川人,淄川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 辑/李 勇

标签:;  ;  ;  ;  ;  ;  ;  ;  ;  ;  

张琳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