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氟烷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氟烷,化合物,诱导,苯并咪唑,菲律宾,物质,丙烯酸酯。
全氟烷基论文文献综述
冷桃花,王亮,郑翌[1](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米粉中12种全氟烷基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测定婴幼儿辅食米粉中12种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compounds,PFCs)的方法。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加入乙二胺-N-丙基硅烷(ethylenediamine-n-propylsilane, PSA), C_(18),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3种吸附剂后,涡旋振荡对样品进行净化。利用C_(18)反相色谱柱对婴幼儿辅食米粉中12种PFCs进行分离,负离子模式电喷雾电离,配合多级反应离子扫描(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MRM)定性定量分析目标化合物。考察了流动相和色谱柱对分离检测的影响,优化了主要影响因素和实验条件,在条件优化过程中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2种PFCs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5,检出限为0.07~0.15μg/kg,在0.2、0.5、1.0μg/kg加标水平下,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68.8%~115.4%,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为1.25%~15.6%(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检出限低,适用于婴幼儿辅食米粉中PFCs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程伟[2](2019)在《TFE调聚法合成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工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四氟乙烯(TFE)调聚法合成全氟烷基碘,进而合成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工艺分析,介绍了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的合成概况,并对其反应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综述。(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2期)
孙玉珠,李建宇,武梦茹,杨玉娟,陈冬梅[3](2019)在《动物性食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残留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烷基物质(PFASs)是一类具有疏水疏油特性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易富集,有一定的毒性。目前,关于全氟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饮食是人体全氟烷基物质暴露的主要途径,了解动物性食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污染水平和残留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对全氟烷基物质的危害、污染途径以及残留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拟深化对全氟烷基物质的了解,对开发复杂基质中多种化合物及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高丽娟,刘静玲,陈楠楠,包坤,孙斌[4](2019)在《辽河流域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来源、赋存和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辽河流域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来源及其在地表水、沉积物和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PFASs可通过生产及使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及挥发性前体物质大气迁移降解3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不同环境介质内PFASs赋存现状不同:地表水中PFASs质量浓度随时间呈递增趋势,且以短链PFASs及PFOA为主;沉积物中PFASs质量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且以PFOA和PFOS为主;生物体内以PFOS为主。比较分析了PFASs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并阐述辽河流域PFASs的生态风险状况,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域尺度下PFASs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叶洪丽,余玮玥,史永富,孔聪,蔡友琼[5](2019)在《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含量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ated substances,PFASs)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显着的生物富集效应及明显的生物毒性特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调查分析了2015—2017年间中国东海区域4个省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的17个城市12种鱼类水产品519个样品中的19种PFASs的残留情况及分布规律,发现PFASs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河鳗(Anguilla japonica)、鲫(Carassius auratu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鱼类水产品中的检出率较高。19种PFASs中,全氟辛烷磺酸(perflurooctane sulfonates,PFOS)的检出率、含量均最高,分布最广。随着PFASs碳链长度的增加,其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作用增强,长链全氟羧酸化合物在所采集的鱼类样品中均有检出,尤其是目鱼和鳙样品中。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PFASs平均检测含量,发现江苏省采集的鱼类样品中PFOS的平均检出含量最高,为0. 88μg/kg;浙江省采集的样品中PFASs的检出种类最多,达10种。采用人均日摄入量法(average daily intake,ADI)评估得到PFOS的风险值低于人均日耐受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结果表明,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PFOS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暂时不会对人体造成即时危害。本研究对了解近3年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PFASs的含量水平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为长期监测东海沿海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累基础数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3):13-21](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9年04期)
赵鑫[6](2019)在《可见光诱导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4+1]环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分子。在苯并咪唑上引入氟原子,是药物化学结构改造的重要研究策略之一。在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上引入含氟基团,可以增强其抗病毒活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并且通过改变化合物的基团,增强药物与靶向蛋白的相互结合能力以及对其他靶标蛋白的选择性。本文通过使用邻苯二胺做为底物,与全氟碘代烷烃经光诱导,高效的实现了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4+1]环合反应。在该合成策略中,我们选用的最优条件是:1.0 equiv的邻苯二胺作为底物,1.1 equiv的全氟烷基碘,4.1 equiv的氢氧化钠,超干N,N-二甲基甲酰胺(DMF)做为溶剂,体系浓度为0.2 M,在36 W紧凑型荧光灯照射下进行反应。0℃下搅拌2 h。实验结果表明:苯环上各种取代的邻苯二胺与不同烷基链的全氟烷基碘,在最优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反应。并且以较高产率的到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产物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确定。机理研究认为:全氟烷基碘与邻苯二胺形成卤键作用,在可见光照射下,经氧气协助,发生单电子转移,形成N自由基和C自由基,经自由基偶联,亲核取代,芳构化,形成目标产物。这种方法条件温和,提供了一种新颖,绿色,高效的途径来实现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明睿,汪伶俐,陈亮[7](2019)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地下水和含水层介质中16种全氟烷基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烷基酸(PFAAs)是一种新型的持久有机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频繁检出。目前,PFAAs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气相色谱法和光谱类方法。但是,上述方法多存在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不适用于PFAAs的快速检测。为此,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测量地下水和含水层介质中16种PFAAs的UPLC-MS/MS方法。水样过0.22μm滤膜后直接测定浓度,土样经过超声离心后,取上清液过滤测量浓度。本方法分别为16种PFAAs建立了低浓度(5~50μg/L)和高浓度(100~500μg/L)两条校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地下水中16种PFAAs快速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06~1.07μg/L,回收率为75%~120%,精密度(RSD)为2.61%~9.19%(除高浓度时全氟丁烷磺酸和全氟已烷磺酸分别为11.34%和14.70%外)。含水层介质中14种PFAAs(全氟十叁酸和全氟十四酸除外)方法检出限为2.69~12.33ng/g,回收率为65%~103%,精密度(RSD)为1.96%~7.22%。(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4期)
刘洪秀[8](2019)在《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与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及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大类人工合成、具有疏水疏油特性、在全球工业中广泛使用的脂肪烃类物质,也是一类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FOS和PFOA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两种PFASs。随着PFOS的环境和健康危害证据逐渐完善,全球最大的PFASs生产商美国3M公司已于本世纪初自发停止PFOS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的生产。但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仍在使用PFOS。而且,PFOS的半衰期长达数年,难以降解,将持续存在于环境中并暴露于生物体。此外,PFOS的逐渐淘汰催生其替代物在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数据表明,PFOS替代物,如PFDA、PFNA等的人群内暴露水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F-53B,主要成分6:2全氟聚醚磺酸(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6:2 Cl-PFESA),是一种我国自主设计合成、自1970s起大量用于我国工业的PFOS替代物。我国是目前唯一已知的F-53B排放源。有数据表明,6:2 Cl-PFESA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PFOA和PFOS的人体载量第叁的PFASs,其健康风险值得关注。PFOA和PFOS对普通人群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干扰作用已被证实。孕妇和胎儿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作用的敏感人群,目前有流行病学研究关注PFOS和PFOA对孕妇、胎儿内分泌的影响,但集中于发达国家,且结论不完全一致。而PFOS的替代物对孕妇、胎儿内分泌干扰的人群研究相对少见,尤其是在我国特征性使用的PFOS替代物F-53B,未见其与内分泌激素关联的人群研究。另外,动物实验表明PFOS和PFOA具有发育毒性,但PFOA和PFOS暴露与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同样,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PFOA和PFOS,对其它长链PFASs研究相对较少,F-53B对胎儿及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对PFOS、PFOA、其它广泛暴露的PFASs与敏感人群的内分泌激素及生长发育的关联进行研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血清中PFASs水平与脐血清中的水平相关性极高,脐血清中的PFASs水平可直接指示新生儿暴露水平,也可间接评估孕妇及胎儿的暴露情况。因此,本研究依托大型出生队列,检测了1048名新生儿脐带血中12种PFASs水平作为指示孕妇、胎儿、新生儿的暴露标志,分析了PFASs暴露与孕妇妊娠早期叁种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联,以及PFASs暴露与新生儿脐血中叁种雌激素的关联,研究了PFASs暴露与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叁个时期生长发育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分析的方法,分析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在PFASs与生长发育关联中的可能作用。第一部分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与孕妇妊娠早期甲状腺激素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与孕妇妊娠早期甲状腺激素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武汉市一项大型出生队列,选取2013-2014年加入出生队列1048对母婴为研究对象。检测了脐血清中12种PFASs浓度指示妊娠早期PFASs暴露情况,并描述该人群PFASs暴露情况。同时,在研究医院检验系统中获取孕妇妊娠早期(5-16周)的甲状腺功能数据,包括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及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通过问卷和病历资料获取人群基本信息。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对自然对数转换后的PFASs与甲状腺激素进行关联分析。并采用四分位数法将PFASs浓度分为四组后作为等级变量纳入模型,校正其他因素,进行趋势检验,以进一步明确其剂量-反应关系。最后,按照胎儿性别分层重复上述分析,并将PFASs×性别交互项纳入模型考察性别-暴露的交互作用。为避免多重比较偏倚,将模型所获得的P值进行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校正。结果:本研究所涉及的12种PFASs,其中9种检出率都在95%以上。F-53B的主要成分,6:2 Cl-PFESA的检出率为100%,暴露浓度(中位数:0.76 ng/mL)仅次于PFOS(中位数:4.06 ng/mL)和PFOA(中位数:1.60 ng/mL)。在PFASs作为连续型变量的模型中,PFOS暴露浓度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水平,FT4水平相应减少1.19%(95%CI:-2.07%,-0.29%,P_(-FDR)=0.04),其它PFASs与FT3、FT4、TSH均无统计学意义关联。在PFASs作为等级变量的模型中,除PFOS与FT4的显着关联外,PFDA第四组与第一组相比,FT3水平降低3.12%(95%CI:-5.42%,-0.76%,P_(-FDR)=0.03),第二、叁组与第一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线性趋势显着(P_(-trend)=0.03);PFDA第四组与第一组相比,TSH水平降低21.85%(95%CI:-37.68%,-1.99%,P_(-FDR)<0.01),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_(-trend)=0.047);其它PFASs的暴露水平与甲状腺激素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所有关联均无显着性别差异(P_(-interaction)>0.05)。结论:武汉市孕妇和新生儿广泛地暴露于多种PFASs,包括我国特征性使用的PFOS替代物F-53B。另外,研究结果提示PFOS、PFDA在现有暴露剂量下与孕妇妊娠早期的较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F-53B的暴露水平与孕妇妊娠早期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关联,有待在不同暴露浓度地区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与脐血清中雌激素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PFASs的暴露水平与新生儿脐血清中雌激素的关联。方法:本部分采用横断面设计,基于第一部分已检测PFASs的1048人,排除脐血清样品不足和出生缺陷人群,剩余97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串联Xevo TQ-S叁重四级杆质谱检测脐血清中雌激素(雌酮、雌二醇、雌叁醇)水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将自然对数转换后的PFASs与雌激素进行关联分析,调整可能混杂因素。并采用性别分层分析、乘法交互判断PFASs对雌激素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本研究中大部分PFASs与至少一种雌激素具有正向统计学意义关联,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并对P值进行FDR校正后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具体为:PFOA、PFNA、PFDA、PFUnDA、PFHxS、PFOS、6:2 Cl-PFESA及∑PFASs每增高一个IQR水平,雌酮增加约4%-9%(P_(-FDR)均<0.05);PFOA、PFNA、PFDA、PFUnDA、PFTriDA、PFHxS、PFOS、6:2 CI-PFESA、∑PFASs每增高一个IQR水平,雌二醇增加约4%-10%(P_(-FDR)均<0.05);PFOA、PFNA、PFDA、PFUnDA、PFHxS、6:2 CI-PFESA及∑PFASs每增高一个IQR水平,雌叁醇水平升高约4%-10%(P_(-FDR)均<0.05)。性别分层后,仅PFOS与雌酮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P_(-interaction)<0.01),表现为男婴PFOS水平与雌酮具有正向统计学意义关联,而女婴中则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脐血中多种PFASs,包括PFOA、PFNA、PFDA、PFUnDA、PFDoDA、PFTriDA、PFHxS、PFOS、6:2 Cl-PFESA均与新生儿一种或多种雌激素水平具有正向关联。其中PFOS与雌酮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该结果提示多种PFASs,包括我国特征性使用的F-53B暴露均可能对新生儿雌激素水平产生影响。第叁部分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与胎儿、新生儿、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联及激素的中介效应研究目的:分析多种PFASs与胎儿、新生儿及出生后1-24个月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激素在PFASs与生长发育关联中可能的中介作用。方法:由于测量指标和测量方法不同,将生长发育分为叁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出生前(胎儿期)、出生时(新生儿期)、出生后(1-24个月婴幼儿期)。已检测脐血清PFASs且无出生缺陷的1041名新生儿中,905人(约86.9%)有出生前生长发育数据,所有人均有出生时生长发育数据,930人(约89.3%)在婴幼儿期被成功随访,有出生后生长发育数据。出生前生长发育数据由产前超声检查获得,包括孕早、中、晚叁期的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估计体重;出生时生长发育数据从分娩记录中收集,包括出生身长、出生体重及庞氏指数;出生后生长发育数据于婴幼儿随访体检时获得,包括1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身长、体重及体质指数。为使不同胎龄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具有可比性,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参数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ethos for Location,Scale and Shape,GAMLSS)对所有胎儿期生长发育指标和新生儿体格测量指标基于孕周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样,为使不同月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可比,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z评分转换法对婴幼儿体重、身长及BMI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资料均为重复测量资料,故采用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Regression)分别对PFASs与胎儿期、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指标的标准化评分进行关联分析,计算PFASs暴露对胎儿期、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的平均效应;出生时的测量为单次测量指标,故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FASs与新生儿体格测量指标的关联。为考察PFASs对婴幼儿连续性生长模式的可能影响,将1-24个月婴幼儿体重增长模式按照通用标准(体重的标准z评分增加>0.67)为快速型增重模式与非快速型增重模式,作为二分类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前两部分分析结果筛选出满足中介效应分析条件的PFASs-激素-生长发育通路,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调整可能混杂并对P值进行FDR校正后,8:2 CI-PFESA每增高一个IQR水平,女婴双顶径SD评分降低15.45%(95%CI:-26.69%,-4.21%,P_(-FDR)=0.03),男婴中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但性别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_(-interaction)=0.43);与新生儿体格发育的关系中,PFHxS每增高一个IQR浓度,女婴出生体重减少56.16g(95%CI:-96.54g,-15.78g,P_(-FDR)=0.01),男婴中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别差异显着(P_(-interaction)=0.04);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中,PFOA每增高一个IQR水平,1-24个月婴幼儿身长z评分减少9.80%(95%CI:-15.85%,-3.75%,P_(-FDR)=0.02),PFOS每增高一个IQR水平,1-24个月婴幼儿体重z评分减少8.81%(95%CI:-14.35%,-3.27%,P_(-FDR)=0.02),身长z评分减少8.55%(95%CI:-14.67%,-2.44%,P_(-FDR)=0.02)。PFASs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P_(-interaction)均>0.05)。自然对数转换后的PFHxS、6:2 Cl-PFESA每增高一个单位(约为暴露浓度每增高2.7倍),1-24个月男婴幼儿快速型增重模式风险分别增高62%(95%CI:1.11,2.36,P_(-FDR)=0.04)和49%(95%CI:1.13,1.98,P_(-FDR)=0.03),与女婴幼儿体重增长模式无关联(P_(-FDR)均>0.05),但性别差异也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_(-interaction)均>0.05)。其他PFASs与生长发育指标无显着关联(P_(-FDR)>0.03)。中介效应分析发现,PFHxS使女婴出生体重下降50.21g,其中15.98g通过PFHxS-雌二醇-出生体重通路实现(间接效应P<0.01),即PFHxS通过雌二醇对出生体重的间接效应占PFHxS对出生体重总效应的32%;PFOS通过雌二醇对1月龄婴儿体重z评分的间接效应为-0.015(95%CI:-0.029,-0.010,P<0.01),占PFOS对1月龄婴儿体重z评分总效应的25%。结论:8:2 CI-PFESA与女性胎儿双顶径、PFHxS与女婴出生体重、PFOA及PFOS与1-24个月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指标具有负向关联;PFHxS、6:2 Cl-PFESA与1-24个月男婴幼儿快速型增重模式正向关联,上述结果提示部分PFASs在现有暴露剂量下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另外,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提示PFHxS、PFOS暴露对雌激素的干扰作用是其发挥新生儿、婴幼儿体重影响作用的重要通路。但本研究仅能提供流行病学证据及相关线索,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结合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对具体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付强[9](2019)在《全氟烷基卤在可见光反应中的应用:C-C和C-N键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可见光诱导的有机合成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界的研究热点。结合含氟化合物在医药领域里的重要地位,我们尝试开发了可见光诱导的、由全氟烷基卤做为氟源的构筑C?C、C?N键的方法。本论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综述了全氟烷基卤参与的反应,并简要的说明的选题的思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发展了一种可见光促进合成含全氟烷基的N?杂并叁环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从β?酮酯、全氟烷基卤和环状脒DBU出发,通过可见光激发原位生成的EDA复合物,实现了叁组分的自由基交叉偶联、Michael加成和环化串联反应,合成N?杂并叁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因其固态分子内、分子间的多重弱相互作用和分子的非平面性和刚性,决定了其具有AIE的性质,并得到实验支持。光谱研究发现,其还具有酸性诱导荧光增强性质,为该类分子的潜在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第叁章,介绍了一种C―N自由基交叉偶联、/分子内环化串联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新策略。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中,氢氧根负离子做为电子给体,与全氟烷基卤原位生成EDA,被可见光激发,发生SET,引发反应,继而发生自由基交叉偶联、分子内环化,最终得到目标产物。该反应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氧气的辅助,使得两种高活性(瞬态)自由基实现交叉偶联,这也是该反应的迷人之处。该方法从便宜、易获得的简单原料出发,为合成有药用价值的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类衍生物提供了一种温和的合成路线。第四章,阐述了一种C―N自由基偶联,经亚胺中间体水解制备二酰胺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使用邻苯二胺类化合物与全氟烷基卤,经氢氧化钠作用发生自由基偶联,在湿溶剂条件下,合成了双全氟酰胺类化合物。该方法能得到双酰胺化合物,却没有单酰胺生成,为合成双全氟酰胺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思路。总之,全氟烷基卤化物作为一种优良的电子受体,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尤其在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相关研究中,发展了多种新型可见光促进的合成方法。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绿色、高效的合成方法将被各相关研究课题组所开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崔文杰,彭吉星,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10](2019)在《全氟烷基物质在胶州湾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中污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胶州湾全氟烷基物质(per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的污染水平及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4月在胶州湾近岸海域采集了海水、沉积物及菲律宾蛤仔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35种PFASs的含量.结果表明,海水中检出12种PFASs,PFASs总质量浓度(ΣPFASs)范围为21. 1~38. 0 ng·L-1,沉积物中检出10种PFASs,ΣPFASs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0. 459~1. 20μg·kg-1,菲律宾蛤仔中检出19种PFASs,ΣPFASs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15. 5~27. 5μg·kg-1;与国内外报道的其他地区相比,胶州湾ΣPFASs污染处于中等或偏高水平.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胶州湾PFASs的首要污染因子,6∶2全氟辛烷二磷酸酯(6∶2 fluorotelomer phosphate diester,6∶2 di PAP)是海水及沉积物中检出的主要前驱物,全氟辛烷磺酰胺(perfluorooctanesulfonamide,PFOSA)是菲律宾蛤仔中检出的主要前驱物.此外,PFASs的沉积物-海水分配系数(Kd)、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KOC)及生物累积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s,BAF)随碳链的增加而增加,而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s between organism and sediment,BSAF)随碳链(C8~C13)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全氟烷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四氟乙烯(TFE)调聚法合成全氟烷基碘,进而合成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工艺分析,介绍了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的合成概况,并对其反应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氟烷基论文参考文献
[1].冷桃花,王亮,郑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米粉中12种全氟烷基化合物[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程伟.TFE调聚法合成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工艺研究综述[J].山东化工.2019
[3].孙玉珠,李建宇,武梦茹,杨玉娟,陈冬梅.动物性食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残留现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
[4].高丽娟,刘静玲,陈楠楠,包坤,孙斌.辽河流域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来源、赋存和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9
[5].叶洪丽,余玮玥,史永富,孔聪,蔡友琼.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含量调查研究[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
[6].赵鑫.可见光诱导合成2-全氟烷基苯并咪唑的[4+1]环合反应[D].辽宁大学.2019
[7].刘明睿,汪伶俐,陈亮.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地下水和含水层介质中16种全氟烷基酸[J].地学前缘.2019
[8].刘洪秀.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与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及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9].付强.全氟烷基卤在可见光反应中的应用:C-C和C-N键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崔文杰,彭吉星,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全氟烷基物质在胶州湾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中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