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校专业理论课教学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符根[1](2019)在《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广州地区基本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其中,体育课是提高技工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广州市8所具有代表性的公办技工学校为例,通过对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从多维视角来了解当前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梳理该类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切实解决当前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发挥体育课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其在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其更好的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广州地区技工学校在1、2年级都开设了体育课,3年级没有体育课,只有3所学校在2年级开设了体育选项课;每周2课时,每学年64课时,理论课时虽符合《纲要》要求,但多是天气不好的情况下被动开展。2、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强调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术的培养;教学大纲中国家大纲使用率低,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理论教学内容以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等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以田径、球类项目为主,教学方法多采用直观法,主要从体育技术技能、体能(或体质)、出勤率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3、广州地区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形成了老中青合理搭档的年龄结构,学历以本科及硕士为主,整体学历水平较高;职称结构比较合理,但正高级体育教师缺乏;学校对体育教师参加进修的情况良好。4、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场馆建设较好,室外体育场地的配备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生均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都比较低,不能满足教学需要。5、为了更好地推动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本文建议合理增加体育课课时,完善体育课的教学文件,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灵活采用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体育评价方式,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林丹霞[2](2017)在《广州市技校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调查研究 ——以G技工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交易额便打破了十万亿元的关口,创下了历史新高。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到“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新理念,电子商务行业更是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期。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电子商务方面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与电子商务行业交易的特殊性,电子商务领域的犯罪现象却与日俱增,技术型、年轻化的电子商务犯罪,给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如何提升电子商务行业从业者职业伦理素质,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成为了当前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目前G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职业伦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对G校电子商务学科的技校生、任教老师和电子商务企业三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得出当前G校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基本现状是:技校生自身素质匮乏导致职业伦理素质不高;技校生职业心理和职业心态存在问题;技校生职业伦理意识存在的问题。而在学校方面,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电子商务专业行业职业需求现状与技校教育存在差距;技校电子商务专业职业伦理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技校职业伦理教育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对此,结合相关调研数据,对G校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1)技校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职业伦理教育现实价值;(2)技校职业伦理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相脱节;(3)技校生、企业、老师对职业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4)技校职业伦理教育忽略技校生主体特征;(5)电子商务社会职业伦理约束机制缺失;(6)电子商务职业伦理信仰缺失。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的职业伦理教育理论和工作经历,分别从“德教一体”、“法教融合”、“以心促教”、“校企家三位一体”、“以政助教”五个方面探索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解决对策。
陈晓燕[3](2013)在《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某几所技工学校为例》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技工学校发展的基本特色,也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部分技工学校就是企业或行业办学校,政府办技工学校也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设立的,各级技工学校在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配备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也都立足于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有效地结合技工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保障技工学校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培养一线技能人才成为当前技工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在阐述校企合作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办学历程、内涵、特点和模式;分别对技工学校的教师、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以河南建筑安装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的考察了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对技工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实习管理体系不健全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最后,从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
陈宗花[4](2003)在《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新时期以来召开的第一至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历届会议资料、会外报导资料等文献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归纳、分析与研究,借此总结历届会议的基本特点,探寻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在教学、科研及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成就与特点。第一至七章主要梳理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发展脉络:第一届(1986)主要是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探讨,以引起各界重视。会议主要探讨对美育、音乐教育的总体认识,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确立美育、音乐教育的地位。第二届(1987)主要听取对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为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作准备,还研讨了音乐家协会及各分会系统如何配合文化、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第三届(1988)主要是学习、讨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为《总体规划》的完善、订正提供依据,以使全国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有法可依。第四届会议(1990)主要交流各地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的经验,以促进《总体规划》在各学校贯彻落实。第五届(1992)着重突出“师范性”这一关键问题,对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同时对各级各类师范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讨。第六届(1995)以“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主题,主要对关于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问题从理论层面作了探讨,以及对大会主题进行讨论。第七届(1998)以“跨世纪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为研讨主题,主要讨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与音乐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应如何改革、发展的问题。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历届会议的主要特点,本文归纳为以下几点:1、新时期历届会议召开,对于确立美育在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在全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历届会议的召开,在《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制,“四有”新人培养放在首位。<WP=3>4、对素质教育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5、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6、对音乐教学实践和师资培养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7、重视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音乐教育理论水准,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水准。8、注意团结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力量甚至社会各界。9、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在历届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地讲,本文的研究相对该领域以往的研究相比,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首次对新时期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文献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对这七届音教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以及相关的认识性成果,使我们对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及其相关的效益、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属于当代音乐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后又以“附录”的形式,列出论文研究中经系统梳理而形成的文献整理成果:《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汇编目录》。
王兰珍[5](1998)在《《机械职业教育》1998年1至12期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梁永海[6](2016)在《谈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中的线描教学》文中认为线描是一种适合幼儿且容易被幼教专业学生掌握的绘画表现方式。当前,技校幼教专业的美术教育有学生基础弱、教学课时少的特殊性。很多技校所采用的美术教材的内容多,基础训练的重点不够突出,使学生学得片面。笔者认为,技校幼教专业的美术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幼儿教育的特点来优化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以线描为主要内容,抓好线描的基础训练,在培养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育事业。
郭晓峰[7](2014)在《浅谈技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改革途径》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但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只注重理论,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与市场接轨。本文试从技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改革途径入手,谈点自己看法。
孙春艳[8](2013)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廊坊市中职技校为例》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知识学习、技能传授、素养提升以及人格培养等,都是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迁、普通高中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大学的扩招,社会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度不断下滑,致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迟缓,出现师资力量和学生身份边缘化危机,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和毕业生的就业等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致使中职技校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亟需加以探讨和应对。本文即针对中职技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应对策略。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论述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诠释了师生关系的主要内涵,总结了中外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三部分结合廊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实,梳理分析了中职技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疏离、冷漠、扭曲和冲突等主要问题;第四部分系统探讨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集中提出并论述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第六部分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作了简要的总结。
李新祥[9](2013)在《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数字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研究文献,描述了研究现状,讨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整合分析了我国历年全国国民阅读及相关调查的数据,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进行可操作化描述,提炼出一个包括阅读主体、阅读媒介、阅读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所得4256个样本数据,展开量化研究,描述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具体表现。调查发现:(1)数字化时代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数量上是不断扩大的,总体阅读率上升。但阅读主体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结构异常复杂。数字时代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进一步认可,对纸质阅读的前景不如网络出现前那么乐观,但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对“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的观点不太认可。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没有随着数字化进程减弱,反而有提升的趋向。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是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个人阅读总体满意度提升不明显,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阅读满意度比会上网前还有所降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比例较高,但认为“改变程度有限”的比“改变很大”的还是要多,而且读者比较认可自己的阅读习惯。(2)从阅读媒介维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兴起,书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提升乏力。但远未到唱衰纸本阅读的时刻,纸本阅读依旧有其魅力,将在很长时期内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有所增强,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阅读内容方面,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但这并不表明经典、知识、文学、理论阅读的缺失。(4)阅读方式上,由过去单纯的读,变为现在的读、听、看三种方式并存。随着多种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速浏览和扫读超越慢速凝视和审读,选择性阅读超越接受性阅读,跳跃性阅读超越连续性阅读,“F”式阅读超越“Z”式阅读。在传统纸质文献上深度阅读的频率和时长均有下降的趋向,但研究性阅读并没有受到轻视。(5)阅读环境方面,第一,在途阅读兴起,传统的图书馆、书店作为阅读场所其吸引力有所降低,去咖啡馆阅读的兴起说明读者对阅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读者对个人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高于对社会总体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说明社会阅读环境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第三,读者认可社会各界为改善和促进国民阅读做出积极努力,大多数读者个人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结合个人访谈和专家访谈,质化方法与量化方法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探寻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和影响。作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发生变化,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直接原因;现代市场化、产业化体制下发展的中国媒介的重合性和叠加性,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环境因素;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信息素养、生活形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阅读需求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基础原因。从个体读者而言,阅读行为嬗变的积极影响是阅读更自由便捷,相应的,读者的精神生活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数字阅读硬件设备存在的缺陷形成不良影响、阅读耐心的减弱、思想深度的缺失等。从社会性影响而言,积极的方面表现为阅读行为的嬗变会推动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进程,消极的方面则表现为对政治权威的怀疑、对经济发展的迷茫、对文化发展的失望和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消解。应对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主要包括:(1)就国民个体而言,首先要树立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大阅读观”,要有“阅读是一种权利”、“阅读并非万能”的意识;其次要提升阅读素养;第三要建构自己的意识框架。家庭组织可以在优化家庭阅读硬环境、塑造家庭阅读软环境两方面努力,特别注意要避免数字媒介成为孩子的“保姆”。(2)政府组织的对策包括:将促进国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是促进阅读的根本之策,加强阅读的权利意识,政府在主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释放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消除“阅读障碍”和“阅读歧视”,加强基层阅读服务组织建设,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协同性和长效性,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等。(3)教育组织应该承担特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重要的功能。就基础教育组织而言,理念层面要明确“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阅读教育的落脚点”,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操作层面主要是建设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分级阅读、迎接数字化等。高等教育组织应成为国民阅读的示范中心,要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结构,要发挥高校教师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可成为推广国民阅读的志愿者,高校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开放,高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阅读指导人才等。(4)媒介组织的对策:遵循扩大信息流量、追求阅读价值、追求易读指数、追求美学品格的原则,优化传播渠道,顺应媒介融合,生产与传播能满足和引导读者需求的阅读产品。(5)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公共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服务水平;顺应阅读媒介形态的变动潮流,开展新型阅读服务。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为促进国民阅读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交流信息、知识、情感、思想的阅读生态。
潘秀清[10](2013)在《中职学校《会计基础》教学之我见》文中提出《会计基础》是技校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要想让技校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从技校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风趣、通俗、幽默的语言表达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注重实际操作,通过讲、看、做结合,不断让学生熟悉知识,熟悉岗位,掌握过硬的账务处理及相关技能。
二、技校专业理论课教学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校专业理论课教学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技工学校 |
2.1.2 体育课教学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的整体性研究 |
2.2.2 关于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某一方面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研究现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
4.1.1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开设情况 |
4.1.2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课时安排 |
4.2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实施情况 |
4.2.1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
4.2.2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文件 |
4.2.3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
4.2.4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
4.2.5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评价 |
4.3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师资队伍的配备 |
4.3.1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 |
4.3.2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 |
4.3.3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 |
4.3.4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教师的进修情况 |
4.4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场地设施情况 |
4.4.1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场馆的情况 |
4.4.2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室外体育场地的情况 |
4.4.3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器材的情况 |
4.5 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对策 |
4.5.1 根据技工学校的职业特点,合理增加体育课的课时 |
4.5.2 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完善体育课的教学文件 |
4.5.3 结合学生专业需求,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
4.5.4 灵活采用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4.5.5 改进体育评价方式,重视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
4.5.6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问卷 |
附录B 学生问卷 |
附录C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广州市技校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调查研究 ——以G技工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2、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
二、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技工院校 |
2、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 |
3、职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
4、伦理和电子商务伦理 |
(二)职业伦理素质教育理论 |
1、职业伦理素质教育 |
2、电子商务职业伦理素质教育 |
(三)电子商务职业伦理素质教育模式理论 |
1、德教一体教育模式 |
2、法教融合教育模式 |
3、以心促教教育模式 |
4、“校-企-家”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
5、以政助教教育模式 |
三、G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职业伦理素质教育调查及结果 |
(一)技校生问卷调查 |
1、技校生自身素质普遍不高 |
2、技校生存在自卑心理与职业趋利心态 |
3、技校生对职业伦理素质重视不够 |
4、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依赖心强 |
(二)用人单位调查 |
1、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量大 |
2、用人单位对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要求高 |
(三)技校生与用人单位调查数据对比 |
1、对电商毕业生招聘要求的数据对比 |
2、对技校生缺乏职业能力的数据对比 |
3、对环境适应性的数据对比 |
4、对辞职原因的数据对比 |
5、对职业伦理培养单位选择的数据对比 |
(四)培养单位调查 |
1、教师对职业伦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情况 |
2、学校对职业伦理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 |
四、G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职业伦理素质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
(一)G校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基本现状 |
1、技校生自身素质匮乏导致职业伦理素质不高 |
2、技校生职业心理和职业心态存在问题 |
3、技校生职业伦理意识存在问题 |
(二)G校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1、电子商务行业职业需求现状与技校教育存在差距 |
2、技校职业伦理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相脱节 |
3、技校电子商务专业职业伦理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
4、技校职业伦理教育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 |
5、技校职业伦理教育缺乏社会参与 |
(三)G校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1、技校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职业伦理教育现实价值 |
2、技校生、企业、老师对职业伦理教育不够重视 |
3、技校职业伦理教育忽略技校生主体特征 |
4、电子商务社会职业伦理约束机制缺失 |
5、电子商务职业伦理信仰缺失 |
五、广州市技校类电子商务专业技校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改进对策与建议 |
(一)建立德教一体电商人才德育体系 |
1、德教一体教育模式的实现 |
2、德教一体教育模式是电商专业职业发展的需要 |
(二)重视法教融合约束引导作用 |
1、法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实现 |
2、法教融合是电子商务职业伦理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建立以心促教科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1、“以心促教”体系的实现 |
2、“以心促教”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养成 |
(四)打造校企家三位一体伦理教育结构 |
1、“校-企-家”三位一体教育结构的实现 |
2、“校-企-家”三位一体教育结构的重要意义 |
(五)加强以政助教的引领作用 |
1、以政助教的内容 |
2、以政助教是新时代赋予政府的职责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技校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用人单位调查问卷 |
附录C 培养单位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某几所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丰富校企合作的理论 |
1.2.2 指导技工学校更好的实施校企合作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技工学校 |
1.5.2 校企合作 |
第二章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福斯特的“产学合作”论 |
2.4 资源依赖理论 |
第三章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概述 |
3.1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
3.1.1 国民经济建设时期(1949-1965) |
3.1.2 “文革”前期破坏与劫后恢复发展(1966-1976) |
3.1.3 快速发展时期(1977-1996) |
3.1.4 调整和改革时期(1997-2001) |
3.1.5 新世纪,全面发展阶段(2002-至今) |
3.2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内涵 |
3.2.1 校企合作目标的一致性 |
3.2.2 校企合作资源优势的互补性 |
3.2.3 校企合作过程的科学性 |
3.3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特点 |
3.3.1 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
3.3.2 在教学改革上,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对接 |
3.3.3 在学生教育上,实现技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 |
3.4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
3.4.1 “2+1”模式 |
3.4.2 “工学交替”模式 |
3.4.3 “冠名订单式”培养模式 |
3.4.4 “校企一体”模式 |
3.4.5 “双基地”培养模式 |
3.4.6 “培训和鉴定”模式 |
3.4.7 “助学式合作”模式 |
第四章 校企合作在河南省建筑安装技工学校的实践 |
4.1 河南省建筑安装技工学校概况 |
4.2 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
4.3 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
4.3.1 成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 |
4.3.2 校企共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制度 |
4.3.3 与合作企业共同举办在职职工培训班 |
4.3.4 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培训教材 |
4.3.5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
4.3.6 形成“2+1”、“冠名订单班”为主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
4.3.7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四新”搭建平台 |
4.4 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 |
4.4.1 专业设置与企业要求切合度增强,提高学生就业率 |
4.4.2 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
4.4.3 创新培训模式,加快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步伐 |
4.4.4 扩大了校企合作规模,提高了办学层次 |
第五章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 |
5.1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 |
5.1.1 对教师的调查 |
5.1.2 对部分在校学生的调查 |
5.1.3 对部分企业的调查 |
5.2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
5.2.1 学生存在的问题 |
5.2.2 技工学校自身的问题 |
5.2.3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
5.3 技工学校校企合作产生问题的原因 |
5.3.1 政府指导力度不够 |
5.3.2 技工学校经费短缺,发展滞后 |
5.3.3 社会观念的影响 |
5.3.4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有限 |
5.3.5 校企双方权、责分不清 |
第六章 推进技工学校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对策 |
6.1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
6.1.1 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
6.1.2 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
6.1.3 加大校企合作经费的支持力度 |
6.1.4 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
6.2 加强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 |
6.2.1 以就业为导向,规范专业设置 |
6.2.2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6.2.3 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
6.2.4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技工学校课程体系 |
6.3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
6.3.1 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
6.3.2 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
6.4 学生要利用实习机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6.4.1 学生要端正实习态度,认真接受企业的培训 |
6.4.2 学生要服从企业管理 |
6.4.3 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致谢 |
(4)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第一章 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召开前的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关于美育理论与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功能、地位的认识 |
(二) 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观念 |
(三) 关于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
(四) 关于中小幼美育、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的建议 |
(五) 关于地方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
(六) 农村音乐教育 |
(七) 职业、成人及校外音乐教育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二章 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所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
(二) 关于音协工作的讨论 |
(三) 对美育的认识 |
(四) 有关音乐教学思想、教学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三章 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文件、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成果 |
(一) 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学习与讨论 |
(二)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 |
(三) 音乐教育的有关理论研讨 |
(四) 关于中师、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改革研讨 |
(五) 教学成果的展示 |
(六) 幼儿音乐教育 |
(七) 各级师资的培养 |
(八) 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四章 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的讨论主要问题与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总体规划》的实施问题 |
(二) 如何深化音乐教育改革 |
(三) 美育与音乐教育 |
(四) 有关“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的讨论 |
(五) 民族音乐教育 |
(六) 声乐、器乐的教学和教学法 |
(七) 师资培养 |
(八) 关于教研员的工作 |
(九) 第二课堂(课外)音乐教育 |
(十) 农村音乐教育 |
(十一) 关于区域音乐教育 |
(十二) 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五章 第五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二、 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 |
(一) 声乐专题的讨论 |
(二) 键盘器乐专题的讨论 |
(三) 基本乐科的讨论 |
(四) 合唱指挥专业组的讨论 |
(五) 关于师范系统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 |
(六) 农村音乐教育改革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六章 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和倡议的讨论 |
(二) 对近百年来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得失的认识与反省 |
(三) 高师中师音乐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
(四) 关于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育问题 |
(五) 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蒙族、侗族、朝鲜族)与双语教学 |
(六) 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及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七) 有关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第七章 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
(一) 会议背景 |
(二) 会议概况 |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
(一)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 |
(二) 未来的音乐教育应如何改革并发展 |
(三) 目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及相关改革建议 |
(四) 器乐进课堂及先进教学手段的采用 |
(五)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
(六) 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
(七) 其它问题的讨论 |
三、 会后情况 |
(一) 会议的报导 |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
四、 评价 |
结语:新时期历届音教会的主要特点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6)谈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中的线描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线描在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堂中的作用 |
二、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的线描教学现状 |
三、改进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线描教学的对策 |
(一)优化课程设置 |
1、因材施教,“单元”式整合教学内容。 |
2、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线描的表现力。 |
(二)优化课堂教学 |
(三)加强作业点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四)走出教室,加深学生对线的认知和理解 |
(五)走进幼儿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
四、结束语 |
(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廊坊市中职技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1.2.1 文献综述 |
1.2.2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1.2.3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基本理念 |
2.1 师生关系的基本概念 |
2.1.1 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
2.1.2 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
2.2 有关师生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 |
2.2.1 教师中心说 |
2.2.2 学生中心说 |
2.2.3 主导主体说 |
第3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3.1.1 调查对象与选样 |
3.1.2 调查方法及实施 |
3.2 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小结 |
3.2.1 师生关系的疏离 |
3.2.2 师生关系的冷漠 |
3.2.3 师生关系的扭曲 |
3.2.4 师生关系的冲突 |
第4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
4.1 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
4.2 教学模式的僵化 |
4.3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
4.4 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 |
4.5 行政管理的不科学 |
4.6 学生认知水平与现实的差距 |
第5章 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对策 |
5.1 抵制不良因素,弘扬职技精神、营建和谐氛围 |
5.2 针对职技学情,创新教学模式、课程合理设置 |
5.3 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管理水平 |
5.4 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提升认知水平 |
第6章 论文研究的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的文献统计与方法选择 |
1.2.2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成果述评 |
1.2.3 评析:我国国民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4 国外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1.3.2 范畴界定 |
1.3.3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可操作化描述 |
1.3.4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3.5 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
2 已有相关调查结果的整合分析 |
2.1 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 |
2.2 我国阅读媒介发展状况 |
2.2.1 纸质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
2.2.2 数字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
2.3 我国成年人阅读媒介接触情况 |
2.3.1 我国成年人媒介接触状况 |
2.3.2 我国成年人媒介使用目的 |
2.3.4 我国成年人使用各种阅读载体的场所 |
2.4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 |
2.4.1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及变化 |
2.4.2 我国成年人读书目的及不读书的原因 |
2.4.3 我国成年人的图书获取途径与家庭藏书量 |
2.4.4 我国成年人最喜爱的图书与作者 |
2.5 我国国民报刊阅读状况 |
2.5.1 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与阅读量 |
2.5.2 我国成年人的期刊阅读状况 |
2.6 我国成年人音像电子出版物阅读状况 |
2.7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状况 |
2.7.1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总体情况 |
2.7.2 我国成年人电子书刊阅读状况 |
2.7.3 我国成年人上网情况及网络阅读状况 |
2.7.4 我国成年人手机及移动阅读状况 |
2.8 小结: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给予本研究的启示 |
3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3.1 研究流程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采样过程 |
3.2.3 调查实施 |
3.2.4 数据分析 |
3.3 个人访谈 |
3.3.1 开展个人访谈的目的 |
3.3.2 个人访谈问卷 |
3.3.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
3.3.4 采访人 |
3.3.5 采访情况 |
3.4 专家访谈 |
3.4.1 专家访谈的目的 |
3.4.2 专家访谈问卷 |
3.4.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
3.4.4 采访人 |
3.4.5 采访情况 |
3.4.6 采访内容的记录与分析 |
4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 |
4.1 基于阅读主体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
4.1.1 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及嬗变 |
4.1.2 我国国民对阅读前景的认知及嬗变 |
4.1.3 我国国民阅读需求的嬗变 |
4.1.4 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认知及嬗变 |
4.1.5 我国国民的阅读效果认知及嬗变 |
4.1.6 我国国民对阅读习惯变化的认知及嬗变 |
4.1.7 小结 |
4.2 基于阅读媒介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
4.2.1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率变化 |
4.2.2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频率嬗变 |
4.2.3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时长嬗变 |
4.2.4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付费行为及嬗变 |
4.2.5 小结 |
4.3 基于阅读内容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
4.3.1 我国国民的阅读主题偏好及嬗变 |
4.3.2 我国国民的作品符号类型偏好及嬗变 |
4.3.3 我国国民的作品长度类型偏好及嬗变 |
4.3.4 我国国民对广告的接受度及嬗变 |
4.3.5 小结 |
4.4 基于阅读方式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
4.4.1 泛读与研读并存 |
4.4.2 职业/专业阅读 |
4.4.3 通过网络分享阅读心得 |
4.4.4 小结 |
4.5 基于阅读环境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
4.5.1 我国国民的阅读场所偏好及嬗变 |
4.5.2 我国国民对阅读环境的评价及嬗变 |
4.5.3 我国国民对阅读对策的认知 |
4.5.4 小结 |
5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 |
5.1 影响国民阅读行为的因素 |
5.2 阅读媒介的变化 |
5.2.1 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变革 |
5.2.2 中国媒介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
5.3 阅读的社会环境因素 |
5.3.1 政治环境 |
5.3.2 经济环境 |
5.3.3 文化环境 |
5.4 阅读主体因素 |
5.4.1 人口发展 |
5.4.2 阅读需求 |
5.4.3 生活形态 |
6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影响 |
6.1 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影响分析的角度设置 |
6.2 阅读行为嬗变在国民个体层面的影响 |
6.2.1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
6.2.2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
6.3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 |
6.3.1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积极影响 |
6.3.2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消极影响 |
7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 |
7.1 国民个体与家庭组织的对策 |
7.1.1 国民个体的对策 |
7.1.2 家庭组织的对策 |
7.2 政府组织的对策 |
7.2.1 国际社会与国外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的部分举措 |
7.2.2 我国政府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建议 |
7.3 教育组织的对策 |
7.3.1 教育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作用 |
7.3.2 基础教育组织的对策 |
7.3.3 高等教育组织的对策 |
7.4 媒介组织的对策 |
7.4.1 媒介组织向读者传播阅读产品的基本策略 |
7.4.2 媒介组织向读者提供怎样的阅读产品 |
7.4.3 媒介组织通过什么渠道向读者提供阅读产品 |
7.5 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
7.5.1 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
7.5.2 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8.3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表录与图录 |
附录2: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技校专业理论课教学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地区技工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 符根.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7)
- [2]广州市技校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伦理素质教育调查研究 ——以G技工院校为例[D]. 林丹霞. 兰州大学, 2017(04)
- [3]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某几所技工学校为例[D]. 陈晓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03)
- [4]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D]. 陈宗花. 河南大学, 2003(01)
- [5]《机械职业教育》1998年1至12期总目录[J]. 王兰珍. 机械职业教育, 1998(12)
- [6]谈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中的线描教学[A]. 梁永海. 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 2016
- [7]浅谈技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改革途径[J]. 郭晓峰. 神州, 2014(06)
- [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廊坊市中职技校为例[D]. 孙春艳. 河北大学, 2013(11)
- [9]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 李新祥. 武汉大学, 2013(05)
- [10]中职学校《会计基础》教学之我见[J]. 潘秀清. 就业与保障,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