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社会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东师范大学,明治维新,华腾,社会,北洋,关中,戊戌变法。
早期社会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许倩[1](2016)在《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24至25日,由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6-10-20)
胡雨婷[2](2016)在《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是"清末民初"时期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为了维护清廷专制统治,中国被迫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变迁,这种被动应对,并不具备现代化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变革前提,因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政治保障。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保持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外在动力;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得以发展的理论保障。(本文来源于《湘潮(下半月)》期刊2016年03期)
许效正[3](2012)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新诠释——评张华腾的《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我拜读了张华腾先生的新作《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一书,大有耳目一新之感。清末民初时期(1895-1927),又被称为北洋军阀时期,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之一。所谓现代化,"指的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城市化社会的这样一(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2年02期)
闭伟宁[4](2012)在《海外几名知名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早期延误问题的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不少学者对中国早期一再错失现代化机会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韦伯、何炳棣、列维和艾森斯塔特。韦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入考察,认为中国缺乏现代化的精神条件。何炳棣主要分析了"中国遗产"对现代化的影响,认为清军入关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列维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早期现代化条件的比较,指出中央政府实力、社会控制结构和现代化推动力量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艾森斯塔特侧重研究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和特点,认为缺乏政治上的保障是中国现代化早期延误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研究既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各具特色;既不乏真知灼见,又存在一些明显疏漏。(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李彦荣[5](2010)在《中国基础教育早期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社会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演进是基于中国人普遍的自救心态下的国家现代化目标下的工具选择。本文主要通过对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诉求及人们对基础教育本身具有的社会教化价值的描述,揭示基础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工具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基础教育本身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思想论争揭示其自身现代化的工具选择。(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期刊2010年10期)
孟文科,陈慧英[6](2010)在《霍乱流行与关中地区公共卫生现代化的早期进展——民国以来的国家政权与关中社会转型研析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1932年的霍乱流行给关中地区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和社会破坏。政府成为霍乱救治的主导力量。霍乱促进了陕西公共卫生现代化的进程。这表明在国家政权的介入下关中社会的现代转型。(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0年19期)
朱荫贵[7](2009)在《试论近代中国社会传统力量对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作用——以穆藕初引进推广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艰困重重,发展远不如人意。而在探讨其原因时,历来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压迫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昧腐朽与保守落后,这些观点虽不为错,但并不完全。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环境以及民间传统力量等形成的障碍阻挠作用,同样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对这些方面的重视尚远远不够。实际上,这是一种更加广泛存在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在各个领域中持久发挥作用的力量,在探讨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障碍因素时,理应给予相当的重视。(本文来源于《近代中国》期刊2009年00期)
朱荫贵[8](2009)在《试论近代中国社会传统力量对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作用——以穆藕初引进推广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艰困重重,发展远不如人意。而在探讨其原因时,历来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压迫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昧腐朽与保守落后,这些观点虽不为错,但并不完全。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环境(本文来源于《近代中国(第十九辑)》期刊2009-12-01)
徐铭辰[9](2009)在《从中日早期现代化进程看科学与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都在追寻着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更是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现代化这个专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进行总结与回顾将有助于对近代中国发展趋向的认识和把握,为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企图从科学与社会的视角,通过对中日两国现代化改革过程的比较,来审视和探寻中国与日本走上不同的现代化之路的缘由,并进一步阐明科技在中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现代化是如何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下不断进步发展的,并提出一些促进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建议。本文分四章来叙述:第一章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改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进行讨论;第二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进行概括,简要分析明治维新是如何为日本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第叁章对中日两国试图谋求社会发展的改革做了分析和比较,找出改革成败的原因;第四章从中日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中,进一步深入阐述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得出结论——现代化进程取得胜利的充要条件: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全方位改革的相互配合,要有先进的领导阶级,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要大力发展科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吕伟俊[10](2009)在《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多维审视——评《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近代山东地方史研究保持了持续的繁荣,在近代山东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站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教授聂家华的新着《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09年04期)
早期社会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是"清末民初"时期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为了维护清廷专制统治,中国被迫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变迁,这种被动应对,并不具备现代化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变革前提,因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政治保障。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保持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外在动力;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得以发展的理论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社会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1].许倩.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N].团结报.2016
[2].胡雨婷.中国早期社会现代化及其启示[J].湘潮(下半月).2016
[3].许效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新诠释——评张华腾的《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J].殷都学刊.2012
[4].闭伟宁.海外几名知名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早期延误问题的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李彦荣.中国基础教育早期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社会诉求[J].基础教育.2010
[6].孟文科,陈慧英.霍乱流行与关中地区公共卫生现代化的早期进展——民国以来的国家政权与关中社会转型研析之一[J].知识经济.2010
[7].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社会传统力量对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作用——以穆藕初引进推广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为例[J].近代中国.2009
[8].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社会传统力量对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作用——以穆藕初引进推广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为例[C].近代中国(第十九辑).2009
[9].徐铭辰.从中日早期现代化进程看科学与社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0].吕伟俊.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多维审视——评《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J].东岳论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