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藏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盆地,油藏,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作用,海拉尔。
成藏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涛,吴克强,梁建设,陈桂华,张璐[1](2019)在《紫金山热事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B区块致密气成藏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紫金山火成岩岩体空间分布刻画和演化过程分析,结合其周边B区块致密气成藏过程恢复,探讨了紫金山火山活动对致密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从空间分布来看,紫金山岩体地下最大分布范围是地表出露面积的17倍;紫金山火山主要活动时间处于区域成藏期内,火山活动促进了区域生烃作用,加速了火成岩周边13.5km范围内源岩的成熟和生烃作用;火山活动造成断裂和裂缝的发育,导致了天然气沿断裂快速向浅层垂向运移成藏,是远源成藏的主要原因;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周边3~15km范围内储层的渗透性;火山活动带来的隆升和断裂作用破坏了紫金山顶部保存条件,造成了局部超压封盖的开启,破坏了先存致密气藏。通过对生烃、运移、储集、封盖和保存过程的影响,紫金山火山活动控制了周边致密气藏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崔俊,李雅楠,毛建英,赵权,高树芳[2](2019)在《英西地区裂缝系统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和测井成果,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形成机制及裂缝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一套深水细粒碳酸盐沉积,具明显混积特征;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储集层裂缝系统发育,不同尺度的裂缝相互组合,构成了英西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缝网系统,对油气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和输导作用;上干柴沟组沉积初期,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并持续生烃,狮子沟组沉积末期的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使柴达木盆地发生了褶皱回返,英雄岭构造逐步形成,英雄岭构造的形成过程,也是该套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的形成过程,也是油气在裂缝系统中再次分配的过程,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张晓东,李敬生,侯艳平,彭威,张海军[3](2019)在《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红旗凹陷的构造、断裂、烃源岩演化、油气成藏等特征基础上,通过恢复凹陷各期的盆地原型,认为红旗凹陷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革作用,相对于原型盆地,现今残余盆地构造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研究认为:红旗凹陷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表现为"跷跷板"式演化,即塔木兰沟组—南屯组沉积时期表现为东深西浅的格局,南屯组末期的构造改造使盆地沉降中心向西偏移,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沉积时期表现为西深东浅的格局,伊敏末期凹陷整体抬升,东部剥蚀严重,整体表现为西深东浅的格局定型;铜钵庙组—南屯组是红旗凹陷主要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发育层段,红旗凹陷的盆地原型不仅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还对油气成藏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曾玲,孙晓光,崔少华,眭晋阳[4](2019)在《西山煤田构造-水文地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富集成藏受构造、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岩浆活动等多方面因素控制,为了研究西山煤田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成藏规律,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采样分析研究,发现西山煤田煤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利用多口西山煤田水文孔的资料,分别对太原组含水层及山西组含水层的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进行研究;利用煤层气井的含气量等资料,找出对煤层气有利的构造、水动力、水化学因素,提出3种构造-水动力成藏模式;最后基于前面的研究提出构造-水动力控制下的煤层气富集区识别标准,对研究区进行富集区识别。研究表明:①西山煤田煤系地层水动力场可以分为叁部分地下水流动系统:西北部系统Ⅰ、中南部系统Ⅱ和东部系统Ⅲ;其中屯兰矿东曲矿南部、原相地区以及西部水峪贯向斜核部、杜儿坪断层附近,水动力活动相对较弱,有利于煤层气成藏;②有利于煤层气富集的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型;③提出构造-水动力作用有利于煤层气聚集成藏的3种模式:单斜-水动力成藏、向斜-水动力成藏、断层-水动力成藏;④对西山煤田进行煤层气富集区识别,识别出邢家社附近和杜儿坪南部2个富集区。用上述方法将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定量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其他区块参考和利用。(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5](2019)在《塔南凹陷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油田勘探实践证实,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受反向正断层控制。为了深入探讨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以塔南凹陷为研究靶区,从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出发,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规律,系统分析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反向断层的形成受控于断层掀斜-翘倾作用;(2)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伴随断层掀斜-翘倾作用,反向断层控制了盆地斜坡背景的形成,为油气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指向;②反向断层在下盘形成断鼻型圈闭,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反向断层抬升、剥蚀和淋滤3期同步作用,形成优质储层;④反向断层下盘储层段与上盘大套泥岩形成典型对接封闭或泥岩涂抹封闭,为油气顶封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曲少东[6](2019)在《塔里木盆地非稳态油气藏晚期成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受盆缘改造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侧向挤压改变了盆内构造格局,油气藏也发生了调整改造,形成了一些次生调整型的油气藏,例如哈德逊、塔中4等油藏。现今的含油部位、含油层系是早期油藏在喜马拉雅期构造格局的控制下重新定型的,常具有油水界面倾斜,多个油水界面等非稳态的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在叁个重大构造变革期多期成藏,尤其是晚期成藏作用为非稳态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是非稳态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基础条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9年16期)
李强,田晓平,孙风涛,来又春,蔡越钎[7](2019)在《辽中凹陷南洼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辽中凹陷南洼叁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局部弯曲段形成旅大21油田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旅大16油田北部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和旅大16油田南部释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在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迭覆区形成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迭覆型构造转换带。构造转换带改变了分段断层传递的应力,使叁维空间应变守恒,采用断层的位移-距离法探讨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迭覆型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控制油气运移过程和断层封堵。辽中凹陷南洼增压型构造转换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5期)
高翔,张守鹏[8](2019)在《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油藏耗水作用与成藏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储集体内充填孔隙的主要蚀变矿物-伊利石的研究确认,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大面积含油的原因是前成岩期长石高岭石化引发的耗水作用所致,而现今的伊利石则是耗水期高岭石在后期碱性环境下进一步蚀变的二次产物。滩坝砂体中的耗水作用减少了储层内同沉积地层水的含量,在相对封闭的油藏体系内降低了地层压力,增加了空孔体积,形成了烃源岩与储层之间的压力势差,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动力来源。依据埋藏成岩演化规律和有机质热演化剖面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晚成岩A期是主要的耗水作用阶段,与烃类聚集高峰期相对应。提出了"耗水降压、负压充注"的成藏模式,揭示了滩坝砂大面积含油的成藏机理。通过对长石含量、蚀变程度和单位摩尔分子耗水量的计算,得出东营凹陷滩坝砂体的总耗水量约为20亿t,即相当于提供了等量的原油储集量,展示了该地区滩坝砂油藏的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7期)
王志伟[9](2019)在《新北油田右旋走滑应力场内断层封堵性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北油田是胜利油田滩海石油勘探的重点区域,郯庐走滑断裂带位于其东部,右旋走滑为研究区应力场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内形成张扭应力场,产生NNE-SSW向的同向走滑和NEE-SWW向的拉张。新北油田主要为断块、断鼻构造型油藏,含油高度在20 m以上的多个圈闭钻探失利,表明该区断层封堵性的复杂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断层封堵性的"叁级评价"模式:通过定性的描述——区域应力场分析、断距分析、"砂-泥"并置关系研究、断层与岩层产状配置关系研究;定量的计算——SGR参数、断层泥厚度以及油柱高度与圈闭闭合幅度的匹配程度等单因素进行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北油田近南北向断层开启性较强,近东西向断层封闭性较强且断距大,SGR≤0.26且断层泥厚度小于0.2 m的断层封堵性最差,断层面泥质含量高的断层其圈闭的含油高度也相对较高,在断层封堵性分析基础上获得的馆下段Ⅱ砂组、馆下段Ⅲ砂组、馆下段V砂组和东营组Ⅲ砂组4个砂组的圈闭评价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下一步的勘探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穆星[10](2019)在《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层压力、流体势,结合原油密度及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中浅层主要发育断层、砂体及不整合3类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砂体–断层–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断层–不整合3种组合类型。这些组合类型对研究区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了油气运移模式,形成了反"Z"字型输导运移模式、阶梯状输导运移模式;其次,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特征,断层–砂体–不整合型和断层–不整合型决定郑家–王庄地区油气具有"多层系分布、油气藏类型多样、运移距离远"的特征,单一的砂体–断层–砂体组合类型决定胜坨、单家寺地区油气具有"油气藏类型单一、运移距离近"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成藏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和测井成果,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形成机制及裂缝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一套深水细粒碳酸盐沉积,具明显混积特征;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储集层裂缝系统发育,不同尺度的裂缝相互组合,构成了英西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缝网系统,对油气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和输导作用;上干柴沟组沉积初期,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并持续生烃,狮子沟组沉积末期的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使柴达木盆地发生了褶皱回返,英雄岭构造逐步形成,英雄岭构造的形成过程,也是该套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的形成过程,也是油气在裂缝系统中再次分配的过程,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藏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涛,吴克强,梁建设,陈桂华,张璐.紫金山热事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B区块致密气成藏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崔俊,李雅楠,毛建英,赵权,高树芳.英西地区裂缝系统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9
[3].张晓东,李敬生,侯艳平,彭威,张海军.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4].曾玲,孙晓光,崔少华,眭晋阳.西山煤田构造-水文地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9
[5].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塔南凹陷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
[6].曲少东.塔里木盆地非稳态油气藏晚期成藏作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
[7].李强,田晓平,孙风涛,来又春,蔡越钎.辽中凹陷南洼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8].高翔,张守鹏.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油藏耗水作用与成藏机制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19
[9].王志伟.新北油田右旋走滑应力场内断层封堵性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
[10].穆星.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