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希腊时期《俄狄浦斯王》和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同为西方文学悲剧历史上的经典。在两种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他们对待各自的命运采取了不同的行动:俄狄浦斯积极与命运展开抗争,而哈姆雷特则面对着复仇的绝佳时机犹豫踌躇。文章以古希腊时期悲壮的英雄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及现代人那种颓废虚无的思想情绪为背景,从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入手,比较各自命运悲剧成因和对待命运采取的行动,来探讨时代文化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 命运 抗争 英雄主义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时代文化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作者的“代言”,是时代的反映。西方文学历史上的悲剧经典之作——《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这两大悲剧的主人公均受到了各自时代文化的影响。文章结合了两部悲剧各自的时代背景文化,通过对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位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比较他们各自命运悲剧的成因和对待各自命运采取的不同行动,以此来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时代文化。
1 命运悲剧成因不同
俄狄浦斯命运前定,哈姆雷特“超越了命运的钳制”。
研究组患者予以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37例患者的结果为阴性,比例为97.4%,参照组患者予以四联疗法单独治疗,29例患者的结果为阴性,比例为76.3%,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X2=7.3697。
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也就是神谕注定,知道什么时候发生,而且还逃脱不了的命运。“古代人所说的命运实际上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这个‘必然趋势’古希腊人却无法理解,他们把理解不了的一切事物归于命运。其实这些遭遇是社会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事,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前定的。他的生父犯下罪行在前,亲生儿子受难在后,体现了命运的神秘、强大、不可违抗与善恶有报。古希腊的宗教中,神与信徒们不直接进行沟通。神下达神谕或人们向神明询问问题并得到解答。全剧最开始就是俄狄浦斯及众人向德尔斐征询如何解除城邦本次瘟疫的神谕;本剧结束时克利翁同样向德尔斐征询神谕。拉伊俄斯因为阿波罗的预言才决定杀死自己刚出世的孩子;俄狄浦斯又因为德尔斐的神谕决定采取行动来阻止“弑父娶母”发生;再后来,俄狄浦斯遵从德尔斐神谕的命令来追查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由此可见,神谕与命运紧密联系,无论是谁为了阻止神谕的发生而做了多少努力,“弑父娶母”都成了注定不可违背的命运结局。
2016年,上外 “世界文明之旅——走近伊朗”展览先后走出校园,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展出。随后又将同济大学图书馆引进的“非洲雕塑艺术作品展”邀请入校,近40件展品来自非洲10余个国家的博物馆,充分展示了非洲雕塑艺术及文化特色,为广大读者揭开了非洲的神秘面纱。“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了馆际合作,共享了优质资源,降低了活动成本,广受师生好评。
发源于国外的创客空间,在传入中国之处,就在各层面产生了差异。中外图书馆创客空间主要在运行模式、服务内容、政策支持、信息公开程度四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
2 面对命运行动不同
古希腊人有着自由独立与抗争的意志,这种意志促成了对既定的、不合理且无法逃避命运的强烈抗争,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英雄主义时代文化。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促成了索福克勒斯命运观念的形成:他认为命运不是什么具体事物,而是一种超认知的抽象观念,虽然不可抗拒,但它的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怀疑的;尤其是敢于抗争命运的英雄是值得同情和歌颂的,尽管最后还是悲剧结局。“俄狄浦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停地寻找真相,尽管真相最终会伤害他。无知是毁灭性的,知识却同样是毁灭性的,这是无论行动者还是思考者终极的困境。”俄狄浦斯竭力与命运抗争,本质上是个人觉醒意识的勃兴。俄狄浦斯的结局也标志着人类追求自我的艰辛。作者向读者传达出的是一种面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以及对人性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俄狄浦斯偶然得知自己命中注定“弑父娶母”时,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①”毅然逃离了科任托斯,想通过远离父母避免神谕发生,于是在离开科任托斯之后心安理得的生活下去,还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适逢忒拜老国王驾崩城邦无主之际,忒拜人民将俄狄浦斯拥戴为他们的新国王。后来当城邦面临着瘟疫时,民众们把拯救忒拜城的希望悉数寄托于俄狄浦斯身上,但克瑞翁带来的神谕指出:只有清除藏在城邦里的污垢(即找到杀死老国王的凶手),方解本次瘟疫。于是俄狄浦斯开始追查真凶,希望自己能不负众望再次拯救忒拜,却不料一步步的陷入了注定不可抗拒的命运中。命运是残酷的,俄狄浦斯受到了自己查出的真相的指控,他勇敢承担了自己的罪责惩罚了自己。尽管俄狄浦斯最后依然是悲剧结局,但他却依旧勇敢,依旧智慧。抛开神谕注定的悲剧命运结局来说,他身上抗拒命运的决心和想要摆脱命运而做出斗争的精神非常震撼人心!别林斯基写道:“高贵的自由的希腊人没有低头屈服,没有跌倒在这可怕的幻影面前,通过对命运进行英勇而骄傲的斗争找到了出路,用这斗争的、悲剧的壮伟照亮了生活阴沉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
古希腊悲壮英雄主义文化造就俄狄浦斯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悲剧英雄形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也是影响了哈姆雷特的一系列行动。
3 不同时代文化影响不同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则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首先哈姆雷特对自己的命运持怀疑态度。当霍拉旭一伙人告诉哈姆雷特有鬼魂出现时他是怀疑的;后来从鬼魂那知道了父亲死亡真相后的哈姆雷特仍旧是怀疑的——因为在这之前本来只有对父亲死后母亲立即改嫁于叔父这件事的愤怒,但是现在得知父亲怎样死亡的真相时,哈姆雷特瞬间就背负上了要为父亲复仇的重任。这责任沉重的让哈姆雷特感到害怕,更让他感到犹豫。因此对于鬼魂的出现,他首先让知道这件事的人保密,将手按在剑上起誓。因为哈姆雷特在不断地怀疑,所以后来行动上才出现了两次重大犹豫:第一次犹豫出现在《贡扎古之死》演出之后,克劳狄斯的表现证实了父亲鬼魂的话,这时哈姆雷特本应立刻为父报仇,可他偏巧在这个关键时刻犹豫了,母后让他过去一趟,他只好将复仇的事放在一边。第二次犹豫是哈姆雷特半路碰到了祈祷中的克劳狄斯,可当他拔剑想杀克劳狄斯的时候又犹豫了。哈姆莱特在关键时候出现的犹豫,有学者认为是他性格中的懦弱,也有学者认为“在他身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思考而不是行动,任何一点可以给他带来思考的借口都会将他从原先的决心里转移出去。”哈姆雷特面对命运因为犹豫和踌躇错失了这两次重要复仇的机会,导致自己后来的行动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命运也因此改变。
俄狄浦斯积极地自救,哈姆雷特犹豫踌躇。
哈姆雷特则“超越了命运的钳制”,他的命运不再依托那些神谕,而是直接源于人类自身的邪恶与局限,撕开了“命运”一词长久以来的神秘面纱。哈姆雷特在别人眼中光鲜亮丽,实际上他的致命点正来源于他自己;隐藏在他人前光辉形象背后的阴影以及被遮盖在他优点下的缺点,正是他复仇之路上跨不过去的坎:身份尊贵的他遇到挫折十分脆弱;性格仁慈的他做事优柔寡断;长于思想,倦于行动;因为人正直磊落,所以才会对阴谋诡计缺乏防范意识……哈姆雷特的致命点将他暴露在身边人类自身散发的邪恶与局限之中举步维艰,这也是哈姆雷特命运悲剧的成因。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潮泛滥的时代,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影响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思想去使用暴力,在矛盾中不断挣扎,也是人文主义者不愿意通过暴力和血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反映。在文艺复兴刚刚兴起时,物质和财富逐渐增加,文化活动逐渐丰富,人们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重新思索和认识人本身,同时也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早期人文主义者只看到了“人”身上的美,哈姆雷特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看到了人类本身带有的罪恶——邪恶与局限,所以才有了后来关键时刻的犹豫和踌躇。哈姆雷特虽然对现实失望,但他想到的是为父报仇,想重整乾坤让一切回归正常,哈姆雷特的身上实际上蕴藏着人文主义者的又一次觉醒,即与黑暗现实做斗争;但现实中的种种黑暗令哈姆雷特变得失望、怀疑,最终走向了毁灭。与古希腊英雄主义不同,哈姆雷特的心理历程是受到了人文主义文化的影响,“折射出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由兴起、发展以及因早期资产阶级局限性而衰落的演变过程。哈姆雷特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的悲剧,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暮年悲歌”。
6月冷气团依然较为活跃,但暖气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空槽东移,中低层有切变或急流配合,地面有倒槽或低压存在是6月份最常见的天气系统配置(表3),23次暴雨过程中有8次是这样的天气系统配置造成。另外东北冷涡与地面倒槽或低压的配合也是常见和典型的系统配置,此时低空急流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降水量的大小,分析时段内东北冷涡和地面倒槽或低压引起的暴雨过程共4次,降水量和对应的低空急流大小分别为100.1 mm(低空急流轴强度为16~22 m/s),99.8 mm(低空急流轴强度为16~20 m/s),76.6 mm(低空急流轴强度为14~16 m/s),55.9 mm(低层风速未达到急流标准)。
注释
① 这里指的是俄狄浦斯的养父母科任托斯国国王和王后。
参考文献
[1] 张敏.莎士比亚的命运观简析——以《哈姆莱特》为阐释对象[D].苏州:苏州大学,2012:1.
[2]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序言[M].罗念生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6.
[3] 别林斯基.古希腊悲剧经典[M].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4](英)威廉·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M].顾钧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5.
[5] 大卫·丹比.伟大的书[M].曹雅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87.
[6] 季文.西方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J].安徽:学术界,2015:117.
[7] 刘蓉.论《哈姆雷特》中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J].北京:科技视野,2013:149.
[8] 陈曦,杨晓晓.从哈姆雷特心理历程看人文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J].吉林:艺术殿堂,2011:149.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标签:命运论文; 哈姆雷特论文; 神谕论文; 悲剧论文; 古希腊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4期论文;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