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间产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地区间产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间产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业结构,税收,产业转移,同构,珠江,产业,投入产出。

地区间产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许树辉[1](2016)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广东省内地区间产业结构协同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转移是产业迁入地与产业迁出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变化过程。依托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迁入地和迁出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是区域发展与规划的重要指向。以FDI为代表的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构建以实际利用外资(FDI)、GDP、第一、第二、第叁产业以及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指标的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升级的评价指标,运用SPSS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广东省珠江叁角洲、粤东西北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性研究。研究表明:(1)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路径,但国际产业转移对广东省内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性。以实际利用外资为代表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珠江叁角洲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远大于粤东西北地区;(2)广东省内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协同性。珠江叁角洲与粤东西北地区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上,存在着较强的相关特性。但在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上,存在着珠江叁角洲大于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内部粤东大于粤西、山区的基本特性;(3)广东省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二、叁产业的协同性上存在着一定分歧。在第一、二产业上,珠江叁角洲与粤东西北地区关联度较高,表现出较强的协同特性;在第叁产业上,珠江叁角洲与粤东西北地区关联度较低,这说明珠江叁角洲第叁产业的发展尚未真正对粤东西北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本文来源于《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06-24)

王旭,杨琦[2](2015)在《云南省地区间税负差异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云南各地区间的税负差异与全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相比第二产业,第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云南税收增长提供了优质税源;滇中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边远地州第二产业发展还未对税收增长形成推动作用。云南省应加快第二产业合理布局,为税收稳定增长提供驱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5年16期)

冯萱[3](2015)在《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水平与地区间房地产价格——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ooled Ols方法、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省际房地产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之后人力资本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房地产价格有促进作用,同时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对房地产价格有稳健的正向作用。(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5年02期)

栗娇娇[4](2013)在《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间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制度变迁等原因,造成了社会和经济发展上的区域不平衡。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各地区逐渐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根据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总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以及不发达地区转移,转移的顺序总是按照先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然后才是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然而经过对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来看,这种产业转移过程通常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失衡,而导致这种失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产业转移粘性以及地方政府的利益之争。为有效改善这种现状,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此为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的行文思路概括而言,先是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为背景提出具体的研究对象——产业转移中的区间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然后结合中国区间产业转移的现状来定量分析中国区间产业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最后具体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具体来说,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全文的铺垫,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叁方面内容。第二章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量化分析的相关理论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述评。第叁章,问题的提出。主要通过回顾全球范围内的四次产业转移来揭示国际产业转移推进过程中引发的产业结构失衡现象,并对它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详细剖析。第四章,问题的现状分析。结合中国区间产业转移的现状,利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法对我国区间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第五章,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产业转移粘性和地方政府的地区利益之争两个方面概述了导致我国区间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第六章,问题的解决。针对引发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从消除产业转移粘性和转变传统产业转移观念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重新认识传统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提供一种视角、为不同地区避免传统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一些政策建议、为中国区间产业转移的更好发展提供一个思考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因子分析提取隐含在原始变量中的公共因子,按照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对各个因子进行赋权,最终通过加权平均得到产业结构失衡程度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3)

齐微微,魏贺亮[5](2012)在《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高级化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该问题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采取相关有效①的对策建议来对其进行矫正,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2年08期)

耿修林[6](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地区间比较及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结构提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素质的重要表现,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目标。本文对1978-2007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地区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等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978年以来全国产业结构的状况描述及变动检验,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其与全国产业结构相比的类似性,产业结构特征的地区间分类。主要结论有:不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各个地区来说我国叁次产业结构变化总体上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在地区间表现出较弱的不平衡性,没有出现整体性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等。(本文来源于《数理统计与管理》期刊2011年06期)

张卓颖,石敏俊[7](2011)在《中国省区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产业内贸易角度重新审视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但空间上不均衡。华东沿海地区存在着大类层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中小分类的产业间贸易,使得江浙沪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产业关联,因此不能仅以产业结构同构程度来判断产业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基于大类产业层次的产业结构同构分析可能会高估产业结构同构程度,在中小类产业层次判断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会得到更符合现实的结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中国省区间贸易联系的重要形式。各省区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分工不同、相似的需求偏好和产品差异化竞争是促进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产业内贸易既可以在产业结构相似的省份之间发生,也存在于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的省份之间。如果区域之间存在着活跃的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同构不一定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齐微微[8](2010)在《矫正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能够增强区域的竞争力,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经过叁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贵州的产业结构由“一二叁”逐渐演变成了“二叁一”,并逐步向“叁二一”产业结构趋势发展,这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贵州的各地区间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状,影响了产业的合理布局。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政府行政性垄断以及贵州交通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了贵州地区间较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结构趋同现象。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地区间企业的恶性竞争,导致经济效益的低下,不利于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了地区间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对象是工业,以制造业为研究的主要部分。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以贵阳与遵义为例来分析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状,通过个例来实现对贵州省产业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指导意义。本文针对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对策建议,这也是本文的重点,该重点的研究对调整贵州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贵州经济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专业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专业市镇、基于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等相关理论视角,结合贵州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对策建议,力求达到矫正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目的,从而推动贵州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本文总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为矫正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提供了理论支撑。即:专业化分工协作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专业市镇理论以及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理论。第叁部分对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选择贵阳遵义制造业对其进行重点分析。该部分采用衡量产业结构趋同的系数指标,即: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克鲁格曼结构差异度指数、区位商指数。通过运用系数指标来衡量贵阳遵义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程度,得出的结果分别为:基于叁次产业产值的相似系数法衡量的结果为0.867;基于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法得出的结果为0.603;基于克鲁格曼结构差异度指数法衡量的结果为0.885;基于区位商指数法衡量找出贵阳遵义两地区间制造业中存在严重产业结构趋同的典型行业,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贵阳遵义地区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我们根据同样分析方法,也可以得出贵州其他地区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在最后又以制药业为例,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分析,以求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性。第四部分对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后果进行分析。造成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有交通落后、交易成本过高制约着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地方性的行政垄断和政府有意识的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对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产业结构趋同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消极影响。由于贵州各地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存在,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导致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不仅如此,产业结构趋同还会加剧地方保护,阻碍市场的扩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约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对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矫正是非常必要的。第五部分提出矫正贵州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对策建议,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根据矫正产业结构趋同的相关理论,相应的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力量,推动产业集群和专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群的建设,以期达到矫正贵州各地区间工业产业结构趋同,促进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最终带动贵州全省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为了使研究更加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最后添加了一个附件,对贵州制药业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更为具体的研究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学院》期刊2010-04-01)

万莹,史忠良[9](2009)在《中国地区间税收负担率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以2007年数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税收连年高速增长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宏观税负率的不断上升,综观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界对此提出的种种解释,均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税收增长的推动作用。本文利用2007年统计数据,对中国各地区间税收负担率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在现行税制下,第叁产业的发展与税收增长之间确实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郑仁泉,刘莉[10](2008)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及其协作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中、东部地区都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但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发挥中、东部地区产业各自的特点,协调两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对促进区域经济协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价格月刊》期刊2008年06期)

地区间产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云南各地区间的税负差异与全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相比第二产业,第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云南税收增长提供了优质税源;滇中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边远地州第二产业发展还未对税收增长形成推动作用。云南省应加快第二产业合理布局,为税收稳定增长提供驱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间产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许树辉.国际产业转移与广东省内地区间产业结构协同升级[C].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2016

[2].王旭,杨琦.云南省地区间税负差异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中国商论.2015

[3].冯萱.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水平与地区间房地产价格——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企业导报.2015

[4].栗娇娇.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间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5].齐微微,魏贺亮.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2

[6].耿修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地区间比较及动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

[7].张卓颖,石敏俊.中国省区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分析[J].地理学报.2011

[8].齐微微.矫正贵州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

[9].万莹,史忠良.中国地区间税收负担率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以2007年数据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

[10].郑仁泉,刘莉.我国中、东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及其协作对策[J].价格月刊.2008

标签:;  ;  ;  ;  ;  ;  ;  

地区间产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