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意:火箭功臣韩利萍:在“毫厘”之间锻造成大国工匠论文

吉意:火箭功臣韩利萍:在“毫厘”之间锻造成大国工匠论文

作为一名火箭零部件数控铣工,经常要加工要求精度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零件,而这些零件将被用于神舟飞船、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火箭发射平台上,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面对这份近乎“苛刻”的工作,她28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如今已成为航天特级技师,并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精通数控工艺、编程及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运载火箭系列发射平台及重点产品关键零部件加工的首席人选。她就是韩利萍。

图8(a)的趋势和图5(a)相同,都是膜厚越大相变后透过率净降低量越大,不同的是图5(a)中20 nm到40 nm薄膜的透过率降低量增幅大于40 nm到60 nm薄膜透过率降低量增幅,而图8(a)则显示的是20 nm到40 nm薄膜透过率降低量增幅小于40 nm到60 nm薄膜的透过率降低量增幅.和图8(b)相比,图5(b)也有反射率净变化量40 nm>60 nm>20 nm的变化趋势,只不过图5(b)表明相变后薄膜对1 064 nm探针光的反射率降低,而图8(b)是相变后薄膜对3 459 nm探针光的反射率升高.

用“土豆”削模型炼就工匠精神

1991年,18岁的韩利萍因高考失利,来到山西清华厂成为一名学徒工。“那时候我真的很笨,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根本看不懂零件的内部结构图,也无法理解复杂的产品切削工艺。”进厂后,韩利萍跟着师傅当学徒,师傅虽不善言辞,可铣工技术却是厂里最好的,带徒弟更是不含糊。

农村商业银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为解决农商行发展中出现的股权结构单一、股权高度分散、激励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唯有对股权机制进行创新,提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引入全周期监管来预防系统性操作风险,充分维护中小股东的自身权益等,才可以保障农商行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中稳步前行。

一次,韩利萍不小心把一个工件加工报废了,师傅生气地说:“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别说是我的徒弟,我丢不起这个脸!”韩利萍满脸通红,委屈地哭了起来。后来师傅带着她到总装组,告诉她每个部件细微的差错对整个产品的危害,给她讲述了航天制造业领域中很多因细节问题导致失败的惨痛教训,这让韩利萍明白了航天质量是政治、是生命、是效益。“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记了一辈子。”

初入职场虽屡屡碰壁,但韩利萍没有气馁。有一次在家做晚饭,她突然想起白天加工的一份图纸,手里的菜刀就不自觉地跟着思绪游走了起来,土豆被切成了一个个不明形状的小块儿。“我可以将这些土豆萝卜切成零件的模型,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图纸啊!”韩利萍茅塞顿开。她笑着说:“从那天起,我家的餐桌上每天都有一道这样造型怪异的菜。其实它就是帮助我把零件的平面图想象成三维立体实物的一个非常好的道具,我和土豆因此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她常用土豆练习手艺。一次,韩利萍不小心切破了手指,鲜血直流,丈夫见状嗔怪道:“你这是何苦啊!”有半年多的时间,韩利萍的家里堆满了她练功切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土豆与萝卜,它们都是“功臣”。在掌握了加工技术后,韩利萍加工的产品合格率大大提高,一下子成为厂里的技术能手。

韩利萍喜欢和人分享一组公式:1的365次方=1;1.01的365次方=37.8;0.99的365次方=0.03。这说明什么呢?在一年中的365天里,如果选择原地踏步,一年以后,只能维持现状;而如果选择每天进步0.01,一年以后会获得37.8倍的回报;而如果选择每天退步0.01,一年以后就会被别人超越,甚至变得一事无成。韩利萍靠的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滴水穿石精神,成为中国航天界的一名领军人才。

火箭发射平台阀体类零件孔系多、腔体内部孔和孔相贯相交,精密度高、难度极大。解决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韩利萍有着“独到”的加工思路。“遵顺序、听声音、看铁屑、勤测量、凭手感”是她多年操作积累的经验,也是确保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的“绝活”。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通过聆听机床运转、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动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工件表面光亮痕迹,韩利萍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程度和切削状态是否正常,以便提前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刀具损伤和零件变形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产品质量万无一失。凭借这些“绝技”,她圆满完成了包括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在内的多项重大宇航产品地面发射设备的生产制造,成功托举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唱响了属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天歌”。

“滴水穿石”成为中国航天特级技师

2000年,韩利萍所在的“清华”公司引进了第一台数控铣床。当时没有人能操作这台新机器,韩利萍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了拿下数控编程操作,韩利萍需要从弄懂每一个指令代码功能开始,她翻看着说明书,在机床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了解决宏程序的逻辑问题,她骑车一个多小时到职业院校请教老师;为了攻克零件的加工变形问题,她通宵达旦反复做切削试验。当时数控机床在国内刚起步,专业教材很难找。一本系统编程书大家在白天上班时都争着看,韩利萍便在晚上把书借回家,一口气将这本250多页的书一字不落抄了下来。从此,这个手抄本就成了她的“导师”。她也从逐字逐句写指令代码到熟练应用宏程序再到能够开发系统变量。

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家庭与工作,韩利萍实在不能兼顾。“那段时间我忙得焦头烂额,女儿却正巧生水痘,满身满脸都是泡泡,持续高烧不退,医生一再叮嘱我,发痘的时候会很痒,千万别让她挠,不然感染会留疤,女孩子长大会埋怨你的!”孩子需要人看护,自己又脱不了身,正当韩利萍为难之时,母亲站了出来:“你去上班吧,单位的事重要,家里有我呢,实在忙不过来,就叫你妹妹过来帮帮忙。”“还是妈妈理解我啊!”二十天后孩子身上的痘痘渐渐退去,妹妹却被传染了,她的脸红肿得变了形,看着母亲刚照顾完女儿又去照顾妹妹,韩利萍心里很难过。

记录传统形心算法和窗宽自适应形心修正算法对同一波形的仿真结果,再将其与真值的差作为误差.仿真基于10 ns脉冲宽度,ADC采样率为2G SPS,ADC的量化输入范围是0~400 mV,两种算法对饱和度在50%~1 000%的波形在不同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条件下分别进行5 000次仿真,分析算法的精度,统计在不同饱和度和SNR条件下的最大误差,SNR指ADC输入量化范围和噪声比值.

2006年是韩利萍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她成为了新组建的数控铣班组的组长。刚当上组长韩利萍就接到一个任务:国家某重点型号发射系统零件的承弹口制造。面临品种多、任务重、生产周期短的困难,她倍感压力。“我们不仅要攻克零件难加工的瓶颈,还要控制零件的变形,解决承弹口复合型面形状复杂、编程繁琐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应用现有三轴机床的功能,来实现这种复合型面的加工?困难不言面喻。

首先,由于入库文献的转录文本和实物图像都经过精加工处理,并支持多种检索方式,所以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检索结果进行多角度的语言学研究。例如对文献中典型的句法、特定词汇的研究,对不同类别文献、不同时期文献或不同作者文献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研究等。

四是水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吉林省水土保持条例修订草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面落实以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强化了水库安全运营管理。加强了行政审批清理,规范开展招标投标管理,推进了建设项目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了全省河道清理专项整治,保持了系统安全生产的平稳态势。推进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农业水价改革。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被韩利萍一层层揭开。终于,韩利萍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创新,使公司数控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数控加工队伍。韩利萍也逐渐成为国家航天制造业领域中精通操作、编程和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领军人才。师傅赞叹:“韩利萍当初是最笨的,但眼下我认为她是最出色的。她是削‘土豆’削出来的大国工匠!”

发射卫星和火箭,这对孩提时的韩利萍来说,是最神秘的一件事情,更是一种遥远梦想。没想到长大后自己竟能成为发射火箭的幕后英雄。当年的“笨徒弟”,如今成了一流的师傅,韩利萍带的9名徒弟都在行业内成绩卓著。3名晋升为高级技师,其余6名为技师,其中3名徒弟分别获得山西省数控技能竞赛数控铣第一名和第二名,以及三晋技术能手称号。经过几辈航天清华人的奋斗,韩利萍所在的“清华”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航天地面发射设备的制造基地。

巾帼女子舍小家为国家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韩利萍说,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活动发射平台为例,活动平台重1800余吨,有两个篮球场大。四通均流阀体是长江七号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关键控制件,不足200毫米见方的工件上分布着70余个大大小小各种规格的阀孔,且内部复杂交错,每一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2丝之间。“说得形象点儿,就是公差需控制在人头发丝1/3粗细这样一个范围以内。”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稍有误差就会导致火箭发射无法精确入轨。

2005年,某航天新材料产品需求量剧增,其中导轨、滑轨加工难度大、精度高、批量多,按以往的加工进度,厂方无法按时交付。韩利萍采用模块化进口刀具,将“高转速、小切深、大进给”的高速切削理念融入生产,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优化切削参数,独创出一套成熟的加工方法,在班组推广后,使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不仅保证了产品提前交付,还为清华厂创造效益五百万元。

工艺要求十分苛刻,导致以往加工此类零件的成功率仅有20%。为攻克这一难关,韩利萍绞尽脑汁,反复调整加工方案。那段时间她走路也琢磨,吃饭也琢磨,时常一个人泡在车间里,经过3个月上百次的现场验证后,她终于实现了对整个工艺过程的精准掌控,使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成功带来的喜悦让韩利萍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2017年4月20日,装载“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重量达600吨,而托举火箭腾飞的是一双巨大的手——发射平台。在发射平台中的4万多个零件中,最关键的零件加工精度达到了微米级,它是火箭精准入轨的基础。韩利萍说:“零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废一个,就全部都废了,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接受任务后的韩利萍责任重如泰山。最终她以精湛的技艺,带领班组同事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完成了任务。赢得专家的一片喝彩!

“一直以来,母亲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和爱人都是单位的骨干,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有母亲帮我分担。”韩利萍说,“自女儿上学以来,全由母亲负责接送,有时开家长会也让母亲‘代理’。2012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导致瘫痪,常年卧病在床,家里乱成一团,母亲劳累不堪。作为长女,我理应抽出时间去帮母亲一把,可我却总没有时间去照顾患病的父亲。母亲还是那句话:‘单位的事重要,家里有我呢。’”说到这儿,韩利萍的眼眶湿润了,韩利萍对母亲既感激又内疚!

有了母亲的支持,韩利萍全身心投入生产,和组员一起“啃”这块硬骨头。“那阵子我一个人要负责三台机床的编程调试,我制作了专用的工装卡具,配合主轴的旋转功能。”经历“三步法”后,韩利萍有效破解了制作“承弹口”这一难题,竟然在三轴机床上实现了五轴机床的加工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该系列产品多种其它类似零件的加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每次火箭点火后,瞬间笼罩在烟雾中的发射平台,都要承受数百吨重量。发射平台关键部件允许的最大公差仅为0.02毫米,如果超过该范围就可能使平台发生倾斜,最终导致火箭无法准确入轨。韩利萍就是加工关键部件的关健人物。“她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徒弟张海莹说道。一次,韩利萍一摸张海莹加工的零件就说:“有刀纹,不合格!”张海莹倔强地说:“差不多就行了,反正在公差范围。”韩利萍便严厉批评道:“我们所有的产品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没有差不多!”张海莹没再坚持,按照师傅的要求重新加工,直到近乎完美。2017年9月2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托举遥感三十号01组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飞天。韩利萍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众多航天专家赞叹:“中国火箭发射平台乃至大型号产品关键零部件加工顶尖人物非韩利萍莫属,她是首席人选。”2012年至今,以韩利萍名字命名的“韩利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聚焦制约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瓶颈难题,实现技术革新300余项,成功申报并获得11项国家专利,培训交流400余次,平均提高效率50%以上。2018年,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她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大国工匠奖”“航天首席技能专家”“全国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并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韩利萍被称作是“双手托起火箭”的大国工匠精神传承人。她负责的班组也荣誉满冠:“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航天金牌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

28年,一丝一毫,韩利萍一直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念,精益求精,追求极致。28年,她从未停止过学习,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突破了一个个“不可能”,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标签:;  ;  ;  ;  ;  ;  ;  ;  ;  

吉意:火箭功臣韩利萍:在“毫厘”之间锻造成大国工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