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使用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机,网络,利他行为,倾向,社会支持,互联网,用户。
使用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19)在《基于共享单车使用者消费动机的营销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享单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和问题的爆发式出现以致其进入"寒冬期",想要长期发展只有从根本上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才是解决之道,而消费者动机是消费行为研究的根本,从消费者动机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才是关键。本研究从便利性、绿色环保、缓解交通拥挤、价格优惠四个消费动机入手,针对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本文来源于《电子商务》期刊2019年12期)
郅庭瑾,陈纯槿[2](2019)在《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研究——基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科素养与教育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考察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动机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学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周一至周五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沉迷网络,会导致其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显着更低。互联网使用时间通过上网娱乐动机和学习动机这两种机制作用于青少年学业发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娱乐频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相反,其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学习频率的提高而渐趋减弱。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群体分布出现明显的异质性,长时间沉迷网络而导致低学科素养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的弱势亚群体,从而导致既有的教育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由此网络沉迷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教育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亚伟,林升栋,普非拉[3](2019)在《微博马甲号博文内容分析及其使用动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博马甲号的定义和识别马甲号是社交网络中一种特殊的使用类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现实交往中需要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个人空间。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投射,微博等社交网络也需要个人空间,人们希望自己发布或浏览的内容只有部分人可以看到,微博也为此提供了"分组"的功能。然而更多的操作意味着成本和出错的风险,于是很多人选择重新申请一个账号,只允许亲密好友和完全陌生的(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9年25期)
李晓静[4](2019)在《数字鸿沟的新变:多元使用、内在动机与数字技能——基于豫沪学龄儿童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数字鸿沟研究多在全球范围或发达国家内部展开,且多以定量方法、从宏观层面针对某地区成年人的媒介接入与使用进行研究。本文则聚焦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旨在从数字技术的接入、使用和知识沟叁个层面深入考察中国城市和乡村小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境况。研究选择了一所典型的豫北乡村小学和一所上海城区小学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作答等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城乡儿童之间的接入沟在缩小;包括媒介技术的自主使用、使用多样性等在内的使用沟才是更关键的数字鸿沟;使用动机和兴趣、数字技能、可获得的社会支持是造成城乡儿童数字鸿沟的核心因素;使用沟会导致城乡儿童在知识获取、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上的差距。本文建议,今后可重点研究乡村儿童对新媒体的多元化使用、使用兴趣向内在动机的转化、构建儿童数字技能量表,以及乡村教育场域的整体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慧[5](2019)在《“抖音”短视频用户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及技术接受模型,结合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相关文献,构建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模型,通过对391名"抖音"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个体差异,使用动机、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表达倾诉、社交互动、娱乐放松、信息获取、便捷易用5种使用动机不同程度影响使用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9年13期)
邢祎伦,王雪松,徐荣娇[6](2019)在《驾驶使用手机行为动机及行为防治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和汽车大量走进人们的生活,手机功能不断丰富,人们对手机日益依赖,驾车频率和时长的提升,使得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频发的同时变得更为复杂,这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世界范围内,驾驶使用手机导致的分心驾驶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十分严峻。而我国分心驾驶交通事故的数据报告、相关的事故记录及官方报告缺失,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落后,因此,本研究基于"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的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了我国驾驶人的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现状,使用动机以及治理方式的接受情况,为防治驾驶使用手机行为提供了可行建议。结果显示,日常的手机使用习惯在驾驶时的投射十分明显,日常对手机依赖性较高,驾驶时同样较高;日常的手机功能使用喜好与驾驶时高度相似。此外,研究发现严苛而清晰的法律有助于降低驾驶时使用手机频率。(本文来源于《汽车与安全》期刊2019年07期)
何雯[7](2019)在《大学生微信表情包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滁州学院的323名大学生为样本,探索大学生微信表情包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使用动机对大学生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使用时长等一系列使用特征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使用微信表情包的动机包括信息动机、表达动机和娱乐动机,其中,表达动机是最重要的动机,其次是娱乐动机、信息动机;此外,人口统计变量不同,大学生微信表情包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方臻,高雯,黄静静,陈雅岩[8](2019)在《不同社交网站使用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654名大学生进行了在线调查。结果发现:(1)信息表达与分享、逃避和潮流时尚叁个社交网站使用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社交互动、娱乐放松和习惯性消磨时间叁个社交网站使用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呈负相关;(2)网络社会支持在不同的社交网站使用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着;(3)网络人际信任在信息表达与分享、逃避、社交互动和潮流时尚四个使用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4)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在不同的社交网站使用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均显着。结论:个体无论何种使用动机,在社交网站使用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网络利他行为就会相应增多,或者通过增进网络人际信任间接促进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林刚,宋伟,张广岐[9](2019)在《抖音短视频APP用户使用行为及动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抖音APP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针对全国地区不同性别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SPSS分析发现抖音用户在用户画像方面存在集中性、用户使用行为方面存在复杂性、用户使用动机方面突出为愉悦性、用户情感忠诚度方面存在危机性。如何扩大用户群体范围、挖掘男性用户群体,丰富内容形式,培养用户情感忠诚度,把控内容质量,严格剔除不良信息成为抖音短视频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6期)
寇明秋[10](2019)在《初中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个人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网络空间中初中生的行为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某中学742名在校初中学生,采用自编的《初中生网络使用动机问卷》、《初中生网络自我效能问卷》和《初中生网络利他行为问卷》对他们做问卷调查。本研究内容为初中生的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利他行为,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来探究叁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从初中生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网龄和平均一周上网时长等方面出发,了解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网络支持、网络指导、情感体验动机和网络使用动机总分上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网络指导、情感体验动机、网络使用动机方面的总分显着高于女生,女生在网络支持上的总分显着高于男生。(2)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初中生的差异不大。(3)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利他行为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他们的得分随年级的增加而明显增高。(4)不同网龄的初中生在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利他行为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他们的得分随网龄的增加而明显提高。(5)在平均一周上网时长方面,初中生在网络利他行为总分、自我展示动机、情感体验动机总分、电子邮件的自我效能等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除了电子邮件的自我效能得分在7-14小时达到最大值外,其余项目的得分都随平均一周上网时长的增加而显着增高。(6)初中生的网络自我效能不能直接对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只能通过网络使用动机来间接作用。初中生的网络使用动机在网络自我效能、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使用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科素养与教育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参加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误,考察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动机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学校网络环境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周一至周五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沉迷网络,会导致其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显着更低。互联网使用时间通过上网娱乐动机和学习动机这两种机制作用于青少年学业发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娱乐频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相反,其边际效应随着上网学习频率的提高而渐趋减弱。网络沉迷的青少年群体分布出现明显的异质性,长时间沉迷网络而导致低学科素养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的弱势亚群体,从而导致既有的教育不平等进一步扩大,由此网络沉迷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教育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使用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基于共享单车使用者消费动机的营销策略探析[J].电子商务.2019
[2].郅庭瑾,陈纯槿.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研究——基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3].李亚伟,林升栋,普非拉.微博马甲号博文内容分析及其使用动机研究[J].青年记者.2019
[4].李晓静.数字鸿沟的新变:多元使用、内在动机与数字技能——基于豫沪学龄儿童的田野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5].杨慧.“抖音”短视频用户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研究[J].中国商论.2019
[6].邢祎伦,王雪松,徐荣娇.驾驶使用手机行为动机及行为防治调查[J].汽车与安全.2019
[7].何雯.大学生微信表情包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J].新闻世界.2019
[8].方臻,高雯,黄静静,陈雅岩.不同社交网站使用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
[9].林刚,宋伟,张广岐.抖音短视频APP用户使用行为及动机研究[J].东南传播.2019
[10].寇明秋.初中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