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美蓝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于燕光,宓慧菁,逯云召,宋香荣[1](2018)在《多养殖模式下黄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四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海水池塘、低盐工厂化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近岸网箱养殖)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黄姑鱼肌肉水分含量在73.96%79.21%,粗蛋白含量在18.81%20.57%,粗脂肪含量在1.03%5.77%,灰分和粗纤维的含量相差无几。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16.87%18.02%,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占总氨基酸(TAA)的40.54%41.33%,各养殖模式下除苏氨酸外黄姑鱼的AAS均大于0.8,EAAI为57.25%71.82%,表明黄姑鱼在肌肉中EAA含量较高,各氨基酸组成平衡,几种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基本符合人体营养需要,而近岸网箱养殖黄姑鱼具有低脂肪、高鲜味氨基酸的特性,营养与口感更佳。
朱亦晨[2](2018)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提出生物絮团系统作为一种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技术被水产养殖界关注。一般通过添加碳源,刺激异养细菌同化反应来快速的去除氨氮,这要求大量的碳源添加和高水平的溶氧量,成本较高且管理难度较大。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通过硝化反应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不需要碳源添加且对溶解氧要求较低,降低了成本以及管理难度。本文探究了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在驯化过程中以及驯化成型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驯化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过程中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为期40天。养殖池规格(4.0×6.2)m,养殖水深0.8 m,有效水体19.84 m3,共9个。按照400尾/m3的养殖密度放养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3.9±0.94 cm,体重0.47±0.31 g)。养殖期间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先上升后下降,硝酸盐氮则持续上升,符合硝化系统的构建规律。养殖结束凡纳滨对虾存活率(36.16±0.32)%,特定生长率(3.63±0.00)%,产量(0.30±0.27)kg/m3。结果表明在硝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进行凡纳滨对虾的高密度养殖,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影响较大,不利于养殖的进行,建议将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构建完成后再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2、将异养型生物絮团系统驯化为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尝试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来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600尾/m3、400尾/m3、300尾/m3、200尾/m3、100尾/m3。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25 cm,体重0.98±0.16 g),按照密度梯度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天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可以保证400尾/m3以下(包括400尾/m3)的水处理效果,超过400尾/m3后水质情况下降,存活率降低。2、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中养殖凡纳滨对虾,在100600尾/m3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且在300尾/m3时生长最快。3、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中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养殖池规格(6.0×6.0)m。养殖水深0.9 m。有效水体32.4 m3,共36个。按照2万尾/池的密度放养正大P5规格的凡纳滨对虾虾苗。养殖期间的总氨氮浓度较稳定,并未出现剧烈波动,浓度水平(2.84±0.68)mg/L。亚硝酸盐氮浓度波动较大,但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浓度水平(0.12±0.08)mg/L,处于安全浓度范围。硝酸盐氮浓度在060天较稳定,60天以后有较明显的上升,整体浓度水平(49.51±5.54)mg/L。养殖结束凡纳滨对虾存活率(41.45±0.16)%,特定生长率(6.60±0.01)%,产量(0.36±0.14)kg/m3。结果表明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可以稳定高密度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水质环境,保证对虾的生长。
程波[3](2010)在《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Cu2+的生态效应》文中提出本文以凡纳滨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模拟养殖源水受Cu污染条件,研究Cu2+对养殖对虾和生物滤器的影响;查明系统中Cu的收支、分布和代谢途径;并从养殖水环境、对虾体液免疫、消化功能、组织损伤、生理代谢、重金属富集等方面,比较Cu污染对凡纳滨对虾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和静水养殖系统中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查明了Cu对凡纳滨对虾稚虾(体长4.0±0.4cm,体重0.94±0.02g)在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4.81mg/L、42.92mg/L、23.91 mg/L和13.11mg/L。Cu2+胁迫能破坏凡纳滨对虾鳃丝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抑制耗氧速率和鳃丝中Na+-K+-ATP酶活性,诱导肝胰腺中金属硫蛋白(MT)的合成和排氨率的增加,引起对虾死亡。2.凡纳滨对虾(体长8.5±0.76cm,体重7.6±0.5g)分别暴露于0.5mg/L和5mg/L Cu2+浓度7天,耗氧率分别降低24.62%和44.03%,排氨率分别增加78.26%和175.69%;Cu能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富集,各组织中富集量顺序依次为:肝胰腺>鳃>甲壳>肌肉,肝胰腺中富集量约为肌肉中富集量的100倍。3.质量浓度为0.3mg/L的Cu2+浓度污染,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器中的异养细菌(HB)、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数量影响不显着,对生物滤器的COD、NH4-N和NO2-N去除率影响不显着。养殖实验初期,填料表面HB、AOB和NOB数量级分别为103 CFU/g、102-103 MPN/g和100-101 MPN/g;养殖过程中,三类细菌数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生物滤器稳定运行阶段,HB数量级为106 CFU/g,AOB和NOB数量级为104-105 MPN/g。HB和AOB数量达到稳定约需30 d,NOB约需45 d。养殖过程中生物滤器对COD、NH4-N和NO2-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18.5%和29%。4.质量浓度为0.3mg/L的Cu2+污染对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行不造成显着影响。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对虾体重(11.08±0.76 mg vs 10.52±0.51 mg),产量(6.42±0.33 kg/m3 vs 5.99±0.39 kg/m3),存活率(67.78±5.29 % vs 66.39±1.93 %)和饵料转化率FCR(1.2±0.060 vs 1.29±0.082)方面差异不显着。养殖过程中对照组NH4-N和NO2-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8±0.13mg/L和4.02±5.60mg/L,处理组中分别为0.26±+0.1 mg/L和4.42±6.09mg/L。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提供较好的水质条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FCR。5.在质量浓度为0.3mg/L的Cu2+污染条件下,输入水体中的Cu是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Cu的主要来源,占全部Cu来源的75.69%,其次是投喂饲料,占全部Cu来源的21.03%。在系统中,机械过滤和排污分别排出全部Cu总量的41.72%和15.05%,养殖水体中Cu2+浓度在养殖结束时降为0.089±0.012 mg/L,对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指标、消化酶活等影响不显着。所养对虾体内Cu富集含量为42.91±6.10 mg/Kg,显着增加,但仍在国家“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农业行业标准(NY 5073-2006)范围之内(≤50 mg/Kg)。6.在无Cu2+污染的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饵料是系统中Cu的主要来源,占全部来源86.55%。系统中Cu主要通过机械过滤、排水和排污三大途径排放到系统外,分别排放Cu总量的22.33%、12.43%和11.83%。加强机械过滤单元的设计与管理,是减少Cu2+对系统造成污染的关键。在98 d的对虾养殖实验中,通过过滤、排水和排污等方式分别排出14.7 mg、7.94 mg和7.56 mg的Cu。7.在质量浓度为0.8mg/L Cu2+污染条件下,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与静水养殖系统相比,在对虾存活率(40.00±2.22 % vs 15.44±3.07 %)、体重(13.36±0.74 g vs 10.34±1.15 g)和FCR(2.03±0.12 vs 6.52±0.32)上差异显着,养殖过程中水体NH4-N(1.63±1.15 mg/L vs 6.48±8.41 mg/L)、NO2-N(1.03±0.39 mg/L vs 6.09±1.32 mg/L)和COD(10.93±4.80 mg/L vs 24.36±13.87 mg/L)平均浓度差异显着。相较于静水养殖系统,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水质条件,获得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低的FCR。8.在质量浓度为0.8mg/L Cu2+污染条件下,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和静水养殖系统中对虾血淋巴SOD、酚氧化酶活性和大颗粒细胞数量、血细胞总数和胃中淀粉酶活性均显着降低,但在静水系统中,酚氧化酶活性(0.008±0.003U/min/mg pr vs 0.011±0.007 U/min/mg pr)受抑制程度显着增加。在免疫基因表达层面,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对虾SOD mRNA相对表达量为1.41±0.57,显着增加,通过基因表达量增加对蛋白水平酶活性丧失进行补偿;溶菌酶和酚氧化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为1.49±1.32和1.40±1.19,差异不显着。静水养殖系统中,SOD和溶菌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0.71±0.42和0.64±0.53,受到显着抑制;酚氧化酶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1.64±1.12,显着增加,通过基因表达量增加对蛋白水平酚氧化酶活性丧失进行补偿。可见,该浓度Cu2+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均能降低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水平,且在静水养殖系统中影响程度更大;Cu2+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具有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对蛋白酶活性损失进行补偿的能力;相较于酚氧化酶基因,SOD和溶菌酶基因对Cu2+的胁迫更为敏感,且表达更易受到抑制。9.在质量浓度为0.8mg/L的Cu2+污染条件下,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和静水养值系统中,对虾生理代谢、鳃丝中Na+-K+- ATP酶活性均受到显着抑制,并致使鳃丝柱细胞和上皮细胞丢失,结构扭曲,甚至失去完整的组织结构;以及肝胰腺肌上皮层与上皮细胞的分离,储存细胞与分泌细胞部分丢失,组织间隙水肿等症状,对鳃丝和肝胰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均造成显着破坏和影响。对虾肝胰腺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分别为2.27±0.62nmol/g和2.75±0.55nmol/g,具有显着差异;Cu的富集含量分别为834.52±267.41mg/kg干重和1398.31±263.90mg/kg干重,具有显着差异。MT含量对Cu2+胁迫敏感,并与肝胰腺中Cu的富集含量呈现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可望在量化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和静水养殖系统中对虾受胁迫程度的比较研究中得以应用。
岑剑伟,王剑河,李来好,郝淑贤,李卓佳,文国,石红,周婉君[4](2008)在《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仪器分析法(营养成份分析和质构分析)与感官评价法有机结合,以对虾口感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对虾品质鉴定体系,并以此法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传统海水养殖及传统淡水养殖对虾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的对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对虾的机体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不大,只有无公害虾肌苷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达2.76mg.g-1。氨基酸分析中表明:无公害海水养殖对虾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等指标优于其余样品;无公害虾的感官指标基本上与海水虾相似,3种虾的色泽和气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无公害虾的滋味及口感均比其它两组对照好;多汁性指标则以淡水虾最佳。在质构分析方面,3种虾硬度指标差异显着(P<0.05),无公害虾与海水虾在肌肉的弹性及咀嚼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淡水虾差异显着(P<0.05),其结果与感官评价基本一致。本文全面比较3种对虾品质上差异,揭示对虾口感差异内在因素,为对虾品质评价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李大海[5](2007)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文中认为论文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从生产、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海水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生产特性与产业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海水养殖生产模型、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等数理模型,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波动性明显、发展效率低下、环境病害问题突出等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对“四次浪潮”中代表品种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海水养殖发展中,除了具有因生产周期较长、市场均衡存在时滞(与农业生产类似)因素引起的周期外,还存在另一种更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地由容量的限制所引发,与养殖规模、密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借鉴养殖容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论文构建了海水养殖生产模型,提出了海水养殖最优生产理论。将养殖容量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容量、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经比较发现短期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而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有可能重合。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可持续容量确定最大养殖规模;但海水养殖经营者会按照经济最优容量确定养殖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经济最优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将引发过度养殖。模拟显示,如不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任何干预,自发产生的过度养殖将使行业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针对我国“小农式”的海水养殖经营模式,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论文建立了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周边养殖单元,使相同海域不同养殖者的生产决策相互影响。模型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养殖者来说,其最优对策都是扩大养殖规模。海水流动性带来外部性,外部性将导致过度养殖。论文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推导了海水养殖市场供给函数,并对供给、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非均衡波动的情况,即当供、需曲线交点对应的产量大于可持续容量时,在容量限制与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现价格持续上升与产量持续下降互相强化、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完全失衡的现象。论文认为,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加剧过度养殖和行业发展波动。在总结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容量限制对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影响。发现除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r型)外,海水养殖业还存在着容量集约型的技术进步(k型)。通过k型技术进步,单位面积海域能够容纳更多的要素投入,增大可持续养殖容量,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对虾、扇贝等品种养殖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其发展初期的技术进步以r型技术进步为主;而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k型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技术演化的主要方面。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当养殖规模未达到可持续容量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较高,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为零;当出现过度养殖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迅速下降,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开始增加。论文认为,技术进步是海水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海水养殖业既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实施适当的行政管理。但是,近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采取以数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即把产量、收入等指标的持续增长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论文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海水养殖业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海水养殖生产经营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路,认为应把控制养殖规模、防止过度养殖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并结合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措施。
李庆玺,张洁[6](2006)在《依托项目力促设施渔业再上新台阶》文中研究指明
邴旭文,王进波[7](2006)在《池养南美蓝对虾与南美白对虾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文中指出对南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的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南美蓝对虾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南美白对虾(P>0.05),南美白对虾的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显着高于南美蓝对虾(P>0.05)。两种对虾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四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1.30%、30.73%(干样百分比),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9.88、62.42,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均较高,分别为20.91%、18.60%,矿物元素含量丰富。上述分析表明,南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肌肉均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从营养学的角度,南美蓝对虾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要高于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脂肪酸营养价值高于南美蓝对虾。
白朗,郭福欣[8](2006)在《耕海牧渔铸辉煌 为公爱民写丹心——记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党委书记、场长刘宝珍》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位于唐海县城南20公里处,南临渤海,西与嘴东渔港相连,东与京唐港、秦皇岛港相望,南与曹妃甸港相连,始建于1985
张洁[9](2006)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做优海水养殖业》文中研究表明
崔莹,臧维玲[10](2006)在《水产养殖与渔业水域环境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渔业水域环境近况及其与水产养殖的关系,最后综合各种水产养殖用水净化技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及水质处理技术。
二、南美蓝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蓝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养殖模式下黄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样品前处理 |
1.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1.5 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常规营养成分 |
2.2 四种养殖模式下黄姑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 |
2.3 氨基酸营养评价 |
3 讨论 |
(2)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我国对虾养殖业概况 |
1.1 我国对虾养殖业历史 |
1.2 我国对虾养殖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 生物絮团系统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
2.1 生物絮团系统的发展历程 |
2.2 生物絮团系统的构建 |
2.3 生物絮团系统的管理 |
2.4 生物絮团系统的特点 |
3 总结 |
第一章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驯化过程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与水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 |
1.2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 |
2.1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驯化过程中水质的变化情况 |
2.2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驯化过程中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存活情况 |
3 讨论 |
3.1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驯化过程对水质的影响 |
3.2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驯化过程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 |
1.2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 |
2.1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在不同养殖密度下的水质情况 |
2.2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情况 |
3 讨论 |
3.1 养殖密度对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水质情况的影响 |
3.2 养殖密度对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第三章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 |
1.2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2 结果 |
2.1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的水质情况 |
2.2 凡纳滨对虾在生物絮团系统中的生长情况 |
3 讨论 |
3.1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对水质的影响 |
3.2 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Cu2+的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进展 |
1.1 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对虾养殖生产中重金属 Cu 的污染现状 |
1.3 Cu~(2+)对虾蟹类和水处理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
1.3.1 Cu~(2+)对虾蟹类的生理作用和影响 |
1.3.2 Cu~(2+)对微生物的生理作用 |
1.3.3 Cu~(2+)对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
1.4 对虾养殖中元素的收支 |
1.5 本研究目的、思路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1.5.3 预期成果 |
1.5.4 创新性 |
1.6 小结 |
第二章 Cu~(2+)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研究 |
2.1 Cu~(2+)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实验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数据处理 |
2.1.3 实验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凡纳滨对虾对 Cu 的富集及代谢响应 |
2.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2 数据处理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2.5 结论 |
2.3 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 Cu~(2+)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数据处理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第三章 Cu 对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影响及在系统中的收支 |
3.1 Cu 对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器的影响 |
3.1.1 材料和方法 |
3.1.2 数据处理 |
3.1.3 实验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性能表现 |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2 数据处理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 Cu 的收支 |
3.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3.3 讨论 |
3.3.4 小结 |
第四章 封闭循环水和静水养殖对 Cu 污染的响应比较 |
4.1 两种养殖模式运行效果的比较 |
4.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1.2 数据处理 |
4.1.3 实验结果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两种养殖模式中对虾体液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
4.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2 数据处理 |
4.2.3 实验结果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4.3 两种养殖模式下对虾生理代谢及 Cu 富集含量的比较 |
4.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3.2 数据处理 |
4.3.3 实验结果 |
4.3.4 讨论 |
4.3.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
致谢 |
(4)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虾肌肉营养成分及部分生化指标分析 |
2.2 对虾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 虾肉感官评价分析 |
2.4 虾肉质构特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对虾品质研究方法 |
3.2 不同养殖模式对虾品质的影响 |
3.3 水产品品质鉴定体系 |
(5)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0.2.1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研究 |
0.2.2 渔业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2.3 制度和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3 本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
0.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
1.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1.1.1 产量和产值 |
1.1.2 养殖面积 |
1.1.3 养殖单产 |
1.1.4 主要品种 |
1.2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 |
1.2.1 中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
1.2.2 各海水养殖品种的发展历程 |
1.3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特点 |
1.3.1 产量高,品种全 |
1.3.2 发展速度快,开发强度大 |
1.3.3 环境、病害问题突出 |
2 中国海水养殖“四次浪潮”及发展规律 |
2.1 对虾养殖 |
2.1.1 对虾生物学概述 |
2.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简史 |
2.2 扇贝养殖 |
2.2.1 扇贝生物学概述 |
2.2.2 我国扇贝养殖发展简史 |
2.3 海带养殖 |
2.3.1 海带生物学概述 |
2.3.2 我国海带养殖发展简史 |
2.4 海水鱼类养殖 |
2.4.1 养殖海水鱼类概述 |
2.4.2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简史 |
2.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律 |
2.5.1 发展的波动性 |
2.5.2 波动的周期性 |
2.5.3 一个发展周期的四个阶段 |
2.5.4 海水养殖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1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 |
3.2 养殖容量 |
3.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3.1 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 |
3.3.2 封闭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的生产函数 |
3.3.3 开放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 |
3.3.4 短期最大产量和可持续最大产量 |
3.3.5 海水养殖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及经济最大产量的确定 |
3.3.6 过度养殖与海水养殖发展周期 |
3.3.7 海水养殖的休作轮养及其意义 |
3.4 小农经营模式与过度养殖(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 |
4 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 |
4.1 多年来主要品种养殖效益的变化情况 |
4.1.1 对虾 |
4.1.2 扇贝 |
4.1.3 海带 |
4.2 海水养殖周期性发展中行业利润的变化规律 |
4.3 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分析 |
4.3.1 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
4.3.2 海水养殖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
4.3.3 容量限制下的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 |
4.4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相关性假说及实证分析 |
4.4.1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假说 |
4.4.2 关于对虾养殖的实证分析 |
4.4.3 关于扇贝和海带养殖的实证分析 |
5 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与机制 |
5.1 四次浪潮中的技术演化 |
5.1.1 对虾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2 扇贝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3 海带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4 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2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 |
5.2.1 技术外生性 |
5.2.2 时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
5.2.3 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
5.2.4 多方向性和可逆性 |
5.3 有关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几个问题 |
5.3.1 要素可获得性对技术演化的影响 |
5.3.2 容量限制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技术演化的两个方向) |
5.3.3 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5.3.4 养殖风险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6 容量限制、外部性与政府管理 |
6.1 我国海水养殖政府管理综述 |
6.1.1 政策的演变 |
6.1.2 主要管理手段 |
6.2 我国部分海水养殖政策效果评价 |
6.2.1 以产量为中心的系列政策 |
6.2.2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
6.2.3 产业化政策 |
6.3 以环境为中心的海水养殖行政管理及效果评价 |
6.3.1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概述 |
6.3.2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效果评析 |
6.3.3 两种管理手段:完善产权与政府直接管理 |
6.4 对我国海水养殖行政管理的建议 |
6.4.1 转变行政管理思路 |
6.4.2 明确行政管理目标 |
6.4.3 确定行政管理手段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表 |
附表参考文献 |
致谢 |
(6)依托项目力促设施渔业再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县工厂化养鱼的历史和现状 |
2 主要做法 |
2.1 依托资源优势, 加大宣传力度 |
2.2 搞好示范带动, 积极规范引导 |
2.3 倾斜政策支持, 狠抓招商引资 |
2.4 优化品种结构, 拓宽市场供应 |
2.5 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健全体系 |
2.6 保持绿色品牌, 塑造发展优势 |
3 取得的成效 |
3.1 形成了规模优势, 增强了发展实力 |
3.2 取得了显着效益, 拉动了经济增长 |
3.3 改善了养殖方式, 促进了产业升级 |
3.4 增加了科技含量, 提高了养殖水平 |
3.5 延伸了产业链条, 强化了产业支撑 |
3.6 产生了社会效应, 促进了市场繁荣 |
4 发展工厂化养殖的几点建议 |
4.1 发展规模经营, 提高设施通用性 |
4.2 加强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抓好养殖生产管理 |
4.3 因地制宜地开发多元化养殖经营模式 |
4.4 针对市场需求, 加速新品种引进和开发 |
4.5 适应市场需要, 大力发展无公害健康养殖 |
4.6 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配套水产品加工基地 |
(7)池养南美蓝对虾与南美白对虾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样品处理 |
1.3 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
1.4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营养成分 |
2.2 氨基酸分析与营养品质评价 |
2.2.1 氨基酸组成比较分析 |
2.2.2 肌肉营养品质的评价 |
2.3 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
2.4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 |
3 讨论 |
(9)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做优海水养殖业(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水养殖业在开发调整中发展 |
1.1 强基固本逐步健全渔业生产体系 |
1.1.1 形成了品种引进和自行繁育体系 |
1.1.2 形成了自行养殖体系 |
1.1.3 形成了工厂化养殖和自行越冬体系 |
1.2 育龙造链龙头企业初见成效 |
2 多重制约羁绊着产业发展步伐 |
2.1 外向度小 |
2.2 领域窄 |
2.3 链条短 |
2.4 潜在制约明显 |
3 拓宽思路, 科学发展, 做优海水养殖业 |
3.1 立足港区建设, 提早谋划发展战略 |
3.2 统筹规划, 走生态健康养殖之路 |
3.3面向市场, 依托基础, 不断谋求新发展、新突破 |
四、南美蓝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养殖模式下黄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 于燕光,宓慧菁,逯云召,宋香荣. 河北渔业, 2018(10)
- [2]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应用探究[D]. 朱亦晨.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3]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Cu2+的生态效应[D]. 程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10)
- [4]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J]. 岑剑伟,王剑河,李来好,郝淑贤,李卓佳,文国,石红,周婉君. 水产学报, 2008(01)
- [5]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D]. 李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6]依托项目力促设施渔业再上新台阶[J]. 李庆玺,张洁. 河北渔业, 2006(08)
- [7]池养南美蓝对虾与南美白对虾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J]. 邴旭文,王进波. 水生生物学报, 2006(04)
- [8]耕海牧渔铸辉煌 为公爱民写丹心——记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党委书记、场长刘宝珍[J]. 白朗,郭福欣. 中国·城乡桥, 2006(07)
- [9]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做优海水养殖业[J]. 张洁. 河北渔业, 2006(05)
- [10]水产养殖与渔业水域环境的关系[J]. 崔莹,臧维玲. 现代渔业信息,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