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江北校区)陕西安康
摘要:音乐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美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课堂,发现音乐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能很好满足这些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课堂环境,降低了知识点理解难度的同时提高教学趣味性,保证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现代阴雨教学现状,探究如何有效使用情境教学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境教学法;课堂氛围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各种各样新型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而情境教学法作为效果较为明显的一种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工作者的认同,教师要发挥它的优点,拓展教学途径,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课堂,完成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教学现状和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针对性强的音乐请进,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一、树立正确情境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缺乏自己学习能力,很难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导致错误的教学观念形成,教师把学生当作了情境中知识点的被动接收者,而教师才是课堂本体,忽视了学生音乐思维在情境中发展,这不利于下阶段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扭转本末倒置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保证每个学生在音乐情境中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在相对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效提高音乐学习水平。
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为学生讲解基础的音乐理论内容,根据学生音乐学习要去选择合适的情境创建方式,帮助他们明确音乐探究方向,防止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师在情境教学法帮助音乐教学时也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尊重他们的想法,将其作为情境创建优化的依据,保证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进行《欢乐颂》这首歌的欣赏教学时,我会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情境中的体现。在教学开始,我先询问学生对贝多芬这个人的了解,大部分人都能说出一些关于他的故事,接着我会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贝多芬的纪录片,构建相应的音乐学习情境。学生在视频的影响下感受到了贝多芬一生的坎坷,欣赏过程中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更好地体悟这首曲子的内涵,最终我会让学生说出欣赏完这首音乐后的一些想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正确教学观念的树立是情境教学法使用的基础,对教学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使用生活化情境
音乐源于生活,这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和音乐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学习对生活学习的意义,帮助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生活素材的积累,这是生活化情境创建的基础,同时也要保证选择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帮助提升情境的真实性,这能让他们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中,提高音乐学习水平。
例如在进行“中国传统乐器”的欣赏课教学时,我会选择使用生活化情境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会使用网络搜寻一些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传统音乐,将其作为生活化情境创建基础,接着使用播放器为学生展示这些使用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完善生活化情境。这些音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多多少少有一点基础,有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最后我会让学生以小组方式猜测音乐是用那种乐器进行演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生活化情境中躁动,进一步展示了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完成生活化情境创建方式,让学生打破对音乐的刻板观念,优化学习习惯,扫清了未来音乐学习道路上的障碍。
三、完善情境评价机制
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经常会出现不服从管理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但是评价机制的使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近阶段在音乐情境中学习的情况进行整合,给出一份全面的评价,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内容调整学习方式,保证下阶段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有效提高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质量。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想要完善情境教学法就需要将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式,如使用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课外的评价内容下做出最佳优化,更好地融入音乐情境;生生评价,学生之间基本上不存在距离,对同学在情境中的表现情况有更细致地了解,评价内容也会变得具有针对性,帮助同学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主评价,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音乐情境学习后,通过自主评价方式思考自身音乐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不足,更主动地做出弥补。教师在情境中要将这些评价方式穿插起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音乐能力的全面提升。
结语: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帮助构建了高效音乐课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让每个人都能融入课堂完成音乐学习任务,提高了自身在未来生活学习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蓉.情境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2):118-119.
[2]邱瑶.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音乐教学效益[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