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物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理化学,界面,表面活性剂,分散剂,表面,微生物,离子。
界面物理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如何实现生物膜界面的精密物理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实时追踪单个膜蛋白在约4nm厚的膜内或膜表面几纳米范围内的动力学过程,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物理重点实验室李明研究组基于单个供体对多个受体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发展了一套基于脂质体的单分子荧光检测方法(命名为LipoFRET),实现了在脂质体上单(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杨大盛[2](2019)在《秸秆与发酵液界面物理特性对养分降解及瘤胃微生物黏附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了秸秆比表面积与发酵液表面张力对瘤胃微生物黏附与营养物质降解特性的关系。构建两个玉米秸秆比表面积水平分别为SSA1(0.664m~2/g)、SSA2(1.135m~2/g)。试验一:采用尼龙袋法研究玉米秸比表面积对6、12、24、36、48、72 h营养物质动态降解率的影响。试验二:在试验一基础上选取1、4、8、12、24、48 h研究比表面积对微生物黏附过程的影响。试验叁:构建叁个表面张力水平ST1(56.17 m N/m)、ST2(48.10 m N/m)、ST3(37.19 m N/m),采用体外发酵的方法,研究表面张力对营养物质降解特性与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四:采用体外发酵的方法以试验3的发酵液表面张力水平,研究2、6、12、24 h微生物的黏附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比表面积与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增加玉米秸的比表面积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秸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的瘤胃有效降解率、干物质与粗蛋白质的快速降解部分,同时显着(P<0.05)降低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不影响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的慢速降解部分与速率常数。2秸秆比表面积为微生物黏附的影响与SSA1组相比,SSA2组的OTU数量,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PD_whole_tree指数、Fibrobacter succinogenes属、Protozac_Negativicutes属、Selenomonadales目、Succiniclasticum属、Acidaminococcaceae科、Deltaproteobacteria纲、Desulfovibrionaceae科、Desulfovibrionales目、Bacilli科、Lactobacillales目相对丰度显着(P<0.05)降低。Ruminococcus albus、Selenomonas ruminantium、Prevotella spp、Ruminobacter amylophilus、Genus metanobrevibacteria的黏附数量以及发酵初期微生物膜大小,Fibrobacter属、Fibrobacterales目、Fibrobacteria纲、Fibrobacteres门、Fibrobacteraceae科、Spirochaetes门、Spirochaetaceae科、Spirochaetales目、Spirochaetia科、Treponema属、Gammaproteobacteria科的相对丰度显着(P<0.05)增加。比表面积对simpson、shannon以及Total bacteria、Fungi、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Methanogen、Order methanobacteriales拷贝数影响不显着(P>0.05)。3发酵液表面张力对体外发酵特性与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ST3组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72 h潜在最大产气量极显着(P<0.01)低于ST1组和ST2组。ST3组的形状参数、产气速率和初始底物降解速率极显着(P<0.01)高于ST2组和ST1组。丙酸、异丁酸、异戊酸、p H、丁酸、戊酸的含量随表面张力降低而一次升高(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随表面张力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表面张力对乙酸含量、氨氮浓度无显着(P>0.05)影响。4发酵液表面张力对微生物黏附的影响随表面张力降低,Total bacteria、Ruminococcus albus、Fibrobacter succinogenesFungi的拷贝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Prevotella spp、Prevotella ruminicola的拷贝数一次降低(P<0.01)。Selenomonas ruminantium、Ruminobacter amylophilus、Methanogen的拷贝数无显着(P>0.05)影响。PCA分析结果表明,表面张力是影响细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随表面张力的降低,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一次降低变化(P<0.05)。ST3组Bacteroidetes门、Fibrobacteraceae科、Fibrobacteria纲、Fibrobacterales目、Fibrobacter属、Fibrobacteres门、Ruminococcaceae科相对数量显着(P<0.05)低于ST1、ST2组。ST3组Firmicutes门、Clostridia纲、Clostridiales目、Lachnospiraceae科、Lactobacillales目、Bacilli纲、Streptococcaceae科、Streptococcus属、Proteobacteria门、Gammaproteobacteria纲、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Succinivibrionaceae科相对丰度显着(P<0.05)高于ST1、ST2组。Paraprevotella属、Ruminococcus属、Prevotella属相对丰度随表面张力降低和发酵时间延长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一次降低变化。Streptococcus属、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Succinivibrio属相对丰度随表面张力降低呈极显着(P<0.01)的一次升高变化。5山羊瘤胃微生物黏附规律(体内VS体外)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秸秆表面黏附的Ruminococcus albus、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Fibrobacter succinogenes、Selenomonas ruminantium、Prevotella spp、Ruminobacter amylophilus、Methanogen、Genus metanobrevibacteria、Ordermethanobacteriales、Total bacteria、Fungi的拷贝数呈极显着(P<0.01)的一次增加。Protoza的拷贝数呈极显着(P<0.01)一次和显着(P<0.05)的二次降低变化。体内试验从1 h到48 h,细菌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呈显着(P<0.05)的一次降低变化。体内试验,从2-24h,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极显着(P<0.01)的一次降低变化。在门水平上,体内与体外试验Bacteroidetes、Firmicutes、Fibrobateris、Proteobacteris菌门均是优势菌门,占其95%以上,体外试验Fibrobateris菌门相对丰度高于体内试验,而Proteobacteris菌门相对丰度低于体内试验。在属水平上前5种优势菌占总细菌的80%左右,体内试验包括Prevotella属、Succiniclasticum属、Butyrivibrio属、Ruminococcus属、Fibrobacter属;体外试验主要包括Prevotella属、Fibrobacter属、Streptococcus属、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体外试验中除Fibrobacter属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外,Prevotella属、Streptococcus属、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无显着(P<0.05)变化。体内试验Ruminococcus、Fibrobacter一次升高,Prevotella先升后降二次变化、Succiniclasticum一次降低、Butyrivibrio先降后升高。Prevotella、Fibrobacter、Butyrivibrio菌属是体内体外试验共有的优势菌属,体内试验Succiniclasticum、Ruminococcus菌属高于体外试验,体外试验Streptococcus、Pseudobutyrivibrio菌属高于体内试验。综上所述,增加秸秆比表面积增加,可通过增加部分营养物质降解菌的黏附数量和微生物膜的形成速度,从而改善秸秆的瘤胃降解率。降低发酵液表面张力有助于增加秸秆表面微生物的初始黏附量,发酵液表面张力从ST1(56.17 m N/m)降低至ST2(48.10 m N/m)时,可改善秸秆表面微生物、瘤胃发酵特性以及纤维的瘤胃降解率,当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至ST3(37.19 m N/m)时,可增加秸秆表面初始黏附微生物的数量,但是会抑制其生长,降低纤维的瘤胃降解率。体外试验初始微生物黏附数量低于体内试验,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微生物种类相似,但是优势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2)
文豪[3](2019)在《小球藻浮珠浮选采收技术及相界面间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绿色食品与药品等工业及日用产品的消耗及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如传统化石能源、农作物)受到资源的限制而供应量日趋紧张。微藻生物基材料作为一种潜在的原材料,因其生产成本低,培养条件要求不高,而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采收困难成为了制约微藻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传统的浮选采收技术普遍存在采收成本高、能耗过高的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微藻采收技术,对促进微藻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并发展了一组新型的微藻无泡浮选采收技术,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借助响应面优化法系统考察了新技术中各种因素对于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并结合表面能测试与界面相互作用的XDLVO理论(extended Derjaguin-Laudau-Verwey-Overbeek)对浮珠与小球藻之间的相界面物理化学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空心硅硼酸钠微珠作为载体代替传统气浮法的气泡,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无泡浮选采收技术----浮珠浮选技术,通过对比硅硼酸钠、粉煤灰、空心玻璃珠、乳胶颗粒四种材料的浮珠,发现硅硼酸钠的疏水性更强,浮珠采收率最高,且高于不添加浮选剂条件下气浮法的采收率。当硅硼酸钠浮珠浓度为1g/L时采收率最高,为63.24%。其余叁种材质采收率较差,采收率在10~25%不等。通过XDLVO理论计算,发现微藻浮珠之间叁种相互作用能的作用形式、范围及大小因浮珠种类不同而不同;其中硅硼酸钠与小球藻之间的总相互作用能在16.6nm处存在第二能穴,是其采收率优于其余材料的主要原因。2)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浮珠浮选技术进行了参数优化,探明搅拌速率、浮珠浓度和浮珠粒径是影响浮珠浮选小球藻采收率的叁个显着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得出了基于空心硅硼酸钠浮珠的无泡浮选技术的最优采收条件:搅拌速率133rpm,浮珠粒径56μm,浮珠浓度0.546g/L,预测最优采收率为83.7%,实验验证值为85.4±3.2%,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3)为了进一步改进浮珠浮选技术的采收效率,又提出了微藻预絮凝耦合浮珠浮选的新技术。采收实验表明,在使用FeCl_3和壳聚糖作为预絮凝剂时,小球藻的最大采收率分别提高到88.52%和92.04%。通过吸附实验,明确了这两种预絮凝剂在小球藻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分别为静电吸附和补丁吸附。通过微藻表面特性检测发现,FeCl_3通过改变微藻表面电性,降低微藻间静电斥力使其絮凝,形成絮体后,浮珠以镶嵌的方式与小球藻絮体结合。而壳聚糖则是通过补丁吸附方式吸附在小球藻表面,同时,壳聚糖预絮凝处理后的浮珠表面也贴附了大量的壳聚糖聚集体,可以在微藻与浮珠表面之间形成架桥作用,促进了“小球藻-浮珠”结合体的形成。4)基于化学沉淀法包覆技术,在硅硼酸钠浮珠表面包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和辣木籽提取物,开发了两种新型浮珠(SLPMs和辣木浮珠),在浮珠浓度为0.7g/L,SLPMs在pH值为9时,采收率最高,可达到98.43%;辣木浮珠在pH值为7时,采收率最高,可达到89.13%,pH值对于辣木浮珠采收率的影响要比SLPMs大。通过Zeta电位、FTIR等表征实验,揭示新型浮珠材料提高小球藻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为:(1)PDDA包裹在硅硼酸钠表面,导致浮珠最外层带正电,与小球藻间静电斥力变为引力;在强静电引力作用下,SLPMs周围形成一圈微藻“外套”,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实现高效采收;(2)辣木提取液包覆改变了浮珠表面疏水性,与小球藻之间亲水斥力由变为疏水引力,同时,辣木籽中含有导致微藻絮凝的活性物质,在采收过程中会释放到藻液中,导致微藻絮凝,以絮体的形式附着在浮珠表面,提高了小球藻的采收率。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开发高效、低耗与环境友好的微藻采收新技术,实现微藻生物制造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何烨,肖建文,姚烛威,符应飘,徐梁华[4](2019)在《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对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典型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碳纤维断面形貌的扫描电镜分析,采用Photoshop对纤维截面特征进行有效提取并由Matlab编写程序,获得了碳纤维表面沟槽深度、宽度、个数等参数的统计信息,据此进一步计算了圆形度、沟槽深宽比、表面不规整度以及沟槽密集程度等物理量,建立了碳纤维表面物理沟槽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原丝制备过程中的凝固环境对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并发现:当凝固浴温度由25℃升高至45℃时,碳纤维表面的沟槽深度及宽度均会逐渐减小,深宽比降低,沟槽形状逐渐趋于平缓,同时碳纤维的表面不规整度减小了约7.5%,而沟槽密集程度增加了约50%。采用上述具有不同表面物理结构特征的碳纤维作增强体制备复合材料,微滴脱粘测试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随纤维表面的沟槽尺寸、沟槽深宽比及表面不规整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任琮琳,孟新宇,胡益涛,方云,钱飞[5](2018)在《疏水基对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NPEO_(10))具有高度相似结构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9(NCEO_9)的界面物理化学性能;并比较了它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NPEO_(10))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9(AEO_9)的界面物理化学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9相比,壬基环己醇聚氧乙烯醚-9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更接近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的,有望给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禁用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第38届(2018)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0)
汤少勋,党坦,谭支良[6](2018)在《界面物理化学特性在动物营养消化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在多相体系中的表面特征和表面发生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环境学、土壤学、高分子化学、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生命科学和药学等领域。针对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饲料底物、消化道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生存媒介(如瘤胃液)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和汇总饲料降解或消化过程中底物、微生物,以及媒介界面物理化学特性变化规律,及其对饲料消化与发酵的影响文献,总结和分析了饲料底物、微生物及瘤胃液环境的界面物理化学特性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表明,饲料底物界面物理特性(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量)与饲料消化密切相关,优化媒介(瘤胃液或消化液)表面张力可提高饲料干物质降解率和微生物蛋白产量;微生物表面电荷、通透性及表面疏水性通过影响微生物对饲料底物的粘附过程及其生理学功能进而影响对饲料营养的消化。然而目前对饲料消化过程与界面物理化学特性间关系的研究还相当缺乏,今后应加强对界面物理化学特性评价指标的发掘、测定方法的优化,以及界面物理化学特性评价指标在营养消化与利用中作用的研究,进而建立营养消化利用过程中界面物理化学评价指标体系,丰富动物营养学研究理论。(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汪婷婷[7](2018)在《碳化硅表/界面缺陷行为及其对物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叁代宽带隙半导体,碳化硅(SiC)是构建新一代微电子器件的关键材料。SiC器件在高温、高压、高频、大功率电子器件领域和航天、军工、核能等极端环境应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SiC基电子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广泛涉及SiC表面特性和金属/SiC界面结合及连接性能问题。本论文理论方面集中于系统性研究6H-SiC单晶基体表面Si-C双原子层中空位缺陷的热力学形成与演化机制,强调缺陷对SiC电子性质以及金属/SiC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应用第一性原理从结合能角度模拟和评估金属/SiC界面结合性,并在实验上通过离子注入引入表面缺陷,结合蒙特卡罗(SRIM方法)理论模拟和高温润湿实验,探究表面缺陷行为对金属或金属合金/SiC体系界面连接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如下四方面:1、在氢钝化和硅重构两种6H-SiC(0001)表面上构建V_n(n=1~10)空位缺陷,并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它们形成能,对比研究和揭示在两种表面上空位缺陷的形成、稳定性及演化机制。研究表明,硅重构表面单空位缺陷的形成能小于氢钝化表面,而V_(Si)和V_C空位在不同Si-C双层中出现的几率取决于其形成能大小。双缺陷中V_(Si)V_C具有较低的形成能,故孤立的V_(Si)和V_C易演化成V_(Si)V_C双缺陷。V_(Si)V_(Si)双缺陷具有较高形成能,较难形成;V_CV_C在热力学上的演化与表面类型和所处的Si-C双原子层密切相关。依据多空位缺陷V_n的结构优化和形成能计算结果,获得了两种SiC(0001)表面上从单/双缺陷到多缺陷的最低能量路径;高几何对称的多空位缺陷具有局域最低形成能和高稳定性,在缺陷演化过程中更易出现。同时发现,在能量激发下体积小的V_n缺陷(n=1~6)在最外Si-C双层中形成能最低,而大尺寸V_n(n=7~10)缺陷倾向于向内层延伸。最低能量路径的拟合结果显示空位缺陷形成能与缺失Si/C原子数平方根成正比关系,即:E_f~n~(1/2)。该拟合结果表明6H-SiC(0001)表面多缺陷的演化符合二维演化机制。2、基于第一性原理系统计算有限层(少层)二维6H-SiC体系中几种典型的本征和掺杂点缺陷的形成能,评估它们对SiC电子性质的影响。在所构建二维SiC模型中表面本征点缺陷的形成能低于块体SiC,同时缺陷类型及其浓度取决于化学环境(计量比、富Si、富C)和温度。在化学计量比和富C条件下,碳硅反位(C_(Si))缺陷易于生成,而富Si条件下硅碳反位(Si_C)易于形成。研究表明表层和内层的本征点缺陷对二维SiC电子性质的影响接近,其中反位缺陷和碳间隙缺陷的跃迁能级更接近带隙边缘,使得VBM附近的E_F上移诱导产生n型传导性。两类典型的表面掺杂点缺陷中C替代位掺杂形成能最低易于生成,尤其是第一Si-C层中氮原子替代(N_(C-1))形成能为负值,在热力学上能自发产生。Ag掺杂缺陷的电子局域性更强,对电子性质的影响较弱,而N掺杂缺陷的跃迁能级离VBM更近,更易影响SiC电子性质。3、从金属/SiC界面结合能角度认识和理解金属/陶瓷界面结合性,揭示影响与改善界面润湿接触的微观机制。研究中选取七种不同大小和构型的Ag_n纳米团簇与理想(CL-SiC)、氢钝化(HP-SiC)和氧重构(O-SiC)叁种SiC(0001)表面结合,计算和分析Ag_n/SiC结合能变化规律。研究表明,Ag_n团簇与理想SiC表面相互作用程度最大,衬底表面原子和Ag原子之间驰豫程度最大,结合能最高,其次是氧重构SiC表面,最后则为HP-SiC表面。另外,表层碳硅反位(C_(Si))缺陷的存在会使得体系的结合能增加,有利于金属Ag/SiC复合体系的连接。另一方面在Ag(111)与理想、氢钝化的SiC(0001)晶面之间构建共格界面,Ag/理想SiC表面拥有较高的界面结合能,即表明理想SiC(0001)表面更倾向于与Ag薄膜外延结合。HP-SiC与Ag体系的共格界面结合能为负值,使得Ag薄膜倾向独立存在于HP-SiC表面而非与之键合。4、离子注入作为引入高能缺陷和表面改性的有效方法,本论文从实验方面利用离子注入技术,探索和表征在不同能量和剂量Pd、Co和Ni等金属离子注入后6H-SiC(0001)单晶衬底表面结构特性的一系列变化,评估离子注入表面改性对Si/SiC和Al-12Si/SiC体系高温润湿行为的影响。卢瑟福背散射、拉曼谱、光电子能谱及蒙特卡罗模拟结果显示,金属离子注入诱导产生高浓度SiC表面缺陷,包括空位、晶格畸变和非晶化以及金属掺杂,导致SiC基体的固-气界面能(σ_(sv))增加,改善了SiC基体表面润湿性能,表观上使Si/SiC界面平衡接触角降低。另外,金属离子注入后Al-12Si/SiC体系的润湿性更大程度的提高可归因于金属离子的存在所引起的固-液表面能(σ_(LV))的减少和σ_(sv)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10-01)
庄占兴,路福绥,郭雯婷,崔蕊蕊,范金勇[8](2018)在《物理化学中的界面吸附理论与农药悬浮剂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接上期)3.1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机理分散剂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农药颗粒与水界面的性质,促使农药颗粒在水中分散,使农药悬浮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主要作用机理分述如下:3.1.1双电层排斥理论双电层排斥理论是在忽略了高分子能够在粒子表面形成一吸附层,同时也忽略了由于聚合物吸附而产生一种新的斥力—空间位阻斥力的情况下成立的。该理论揭示了颗粒表面所带电荷与稳定性的关系,通过调节溶液的p H值或外加电解液(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8年08期)
任滢滢[9](2018)在《半导体ZnO与其他功能氧化物的界面物理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材料是有源器件的基础,而功能氧化物功能材料在无源电子器件中有重要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半导体和功能氧化物功能材料的复合薄膜的制备往往涉及异质和异构的界面耦合,使薄膜的生长方向经常发生转变.这种转变的详细机制尚未充分探讨.王惠琼教授的课题方向侧重于研究氧化物的界面物理[1],特别是具有六方结构的半导体ZnO和具有立方结构的氧化物之间的界面耦合行为,以及可能形成的新型物理性质和材料性能[2].近期,厦门大学物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庄占兴,路福绥,郭雯婷,崔蕊蕊,范金勇[10](2018)在《物理化学中的界面吸附理论与农药悬浮剂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悬浮剂是一种复杂的多分散体系,在加工、贮存、使用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界面现象和吸附问题,需要利用界面化学和吸附理论去分析。随着胶体化学、界面化学、吸附理论的引入,农药悬浮剂加工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完善。例如通过流变理论和浊度化理论对悬浮剂电离和絮凝作用进行理论预测,可指导人们有的放矢地进行悬浮剂的配方研究。通过对微粒双电层及流变性能的研究,对悬浮剂中助剂品种及用量的选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界面化学和吸附理论来指导,想在农药悬浮剂加工方面取得进步、有所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8年07期)
界面物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研究了秸秆比表面积与发酵液表面张力对瘤胃微生物黏附与营养物质降解特性的关系。构建两个玉米秸秆比表面积水平分别为SSA1(0.664m~2/g)、SSA2(1.135m~2/g)。试验一:采用尼龙袋法研究玉米秸比表面积对6、12、24、36、48、72 h营养物质动态降解率的影响。试验二:在试验一基础上选取1、4、8、12、24、48 h研究比表面积对微生物黏附过程的影响。试验叁:构建叁个表面张力水平ST1(56.17 m N/m)、ST2(48.10 m N/m)、ST3(37.19 m N/m),采用体外发酵的方法,研究表面张力对营养物质降解特性与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四:采用体外发酵的方法以试验3的发酵液表面张力水平,研究2、6、12、24 h微生物的黏附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比表面积与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增加玉米秸的比表面积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秸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的瘤胃有效降解率、干物质与粗蛋白质的快速降解部分,同时显着(P<0.05)降低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不影响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的慢速降解部分与速率常数。2秸秆比表面积为微生物黏附的影响与SSA1组相比,SSA2组的OTU数量,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PD_whole_tree指数、Fibrobacter succinogenes属、Protozac_Negativicutes属、Selenomonadales目、Succiniclasticum属、Acidaminococcaceae科、Deltaproteobacteria纲、Desulfovibrionaceae科、Desulfovibrionales目、Bacilli科、Lactobacillales目相对丰度显着(P<0.05)降低。Ruminococcus albus、Selenomonas ruminantium、Prevotella spp、Ruminobacter amylophilus、Genus metanobrevibacteria的黏附数量以及发酵初期微生物膜大小,Fibrobacter属、Fibrobacterales目、Fibrobacteria纲、Fibrobacteres门、Fibrobacteraceae科、Spirochaetes门、Spirochaetaceae科、Spirochaetales目、Spirochaetia科、Treponema属、Gammaproteobacteria科的相对丰度显着(P<0.05)增加。比表面积对simpson、shannon以及Total bacteria、Fungi、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Methanogen、Order methanobacteriales拷贝数影响不显着(P>0.05)。3发酵液表面张力对体外发酵特性与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ST3组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72 h潜在最大产气量极显着(P<0.01)低于ST1组和ST2组。ST3组的形状参数、产气速率和初始底物降解速率极显着(P<0.01)高于ST2组和ST1组。丙酸、异丁酸、异戊酸、p H、丁酸、戊酸的含量随表面张力降低而一次升高(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随表面张力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表面张力对乙酸含量、氨氮浓度无显着(P>0.05)影响。4发酵液表面张力对微生物黏附的影响随表面张力降低,Total bacteria、Ruminococcus albus、Fibrobacter succinogenesFungi的拷贝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Prevotella spp、Prevotella ruminicola的拷贝数一次降低(P<0.01)。Selenomonas ruminantium、Ruminobacter amylophilus、Methanogen的拷贝数无显着(P>0.05)影响。PCA分析结果表明,表面张力是影响细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随表面张力的降低,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一次降低变化(P<0.05)。ST3组Bacteroidetes门、Fibrobacteraceae科、Fibrobacteria纲、Fibrobacterales目、Fibrobacter属、Fibrobacteres门、Ruminococcaceae科相对数量显着(P<0.05)低于ST1、ST2组。ST3组Firmicutes门、Clostridia纲、Clostridiales目、Lachnospiraceae科、Lactobacillales目、Bacilli纲、Streptococcaceae科、Streptococcus属、Proteobacteria门、Gammaproteobacteria纲、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Succinivibrionaceae科相对丰度显着(P<0.05)高于ST1、ST2组。Paraprevotella属、Ruminococcus属、Prevotella属相对丰度随表面张力降低和发酵时间延长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一次降低变化。Streptococcus属、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Succinivibrio属相对丰度随表面张力降低呈极显着(P<0.01)的一次升高变化。5山羊瘤胃微生物黏附规律(体内VS体外)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秸秆表面黏附的Ruminococcus albus、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Fibrobacter succinogenes、Selenomonas ruminantium、Prevotella spp、Ruminobacter amylophilus、Methanogen、Genus metanobrevibacteria、Ordermethanobacteriales、Total bacteria、Fungi的拷贝数呈极显着(P<0.01)的一次增加。Protoza的拷贝数呈极显着(P<0.01)一次和显着(P<0.05)的二次降低变化。体内试验从1 h到48 h,细菌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呈显着(P<0.05)的一次降低变化。体内试验,从2-24h,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极显着(P<0.01)的一次降低变化。在门水平上,体内与体外试验Bacteroidetes、Firmicutes、Fibrobateris、Proteobacteris菌门均是优势菌门,占其95%以上,体外试验Fibrobateris菌门相对丰度高于体内试验,而Proteobacteris菌门相对丰度低于体内试验。在属水平上前5种优势菌占总细菌的80%左右,体内试验包括Prevotella属、Succiniclasticum属、Butyrivibrio属、Ruminococcus属、Fibrobacter属;体外试验主要包括Prevotella属、Fibrobacter属、Streptococcus属、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体外试验中除Fibrobacter属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外,Prevotella属、Streptococcus属、Pseudobutyrivibrio属、Butyrivibrio属无显着(P<0.05)变化。体内试验Ruminococcus、Fibrobacter一次升高,Prevotella先升后降二次变化、Succiniclasticum一次降低、Butyrivibrio先降后升高。Prevotella、Fibrobacter、Butyrivibrio菌属是体内体外试验共有的优势菌属,体内试验Succiniclasticum、Ruminococcus菌属高于体外试验,体外试验Streptococcus、Pseudobutyrivibrio菌属高于体内试验。综上所述,增加秸秆比表面积增加,可通过增加部分营养物质降解菌的黏附数量和微生物膜的形成速度,从而改善秸秆的瘤胃降解率。降低发酵液表面张力有助于增加秸秆表面微生物的初始黏附量,发酵液表面张力从ST1(56.17 m N/m)降低至ST2(48.10 m N/m)时,可改善秸秆表面微生物、瘤胃发酵特性以及纤维的瘤胃降解率,当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至ST3(37.19 m N/m)时,可增加秸秆表面初始黏附微生物的数量,但是会抑制其生长,降低纤维的瘤胃降解率。体外试验初始微生物黏附数量低于体内试验,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微生物种类相似,但是优势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物理论文参考文献
[1]..如何实现生物膜界面的精密物理测量[J].传感器世界.2019
[2].杨大盛.秸秆与发酵液界面物理特性对养分降解及瘤胃微生物黏附作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
[3].文豪.小球藻浮珠浮选采收技术及相界面间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何烨,肖建文,姚烛威,符应飘,徐梁华.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对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9
[5].任琮琳,孟新宇,胡益涛,方云,钱飞.疏水基对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C].第38届(2018)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2018
[6].汤少勋,党坦,谭支良.界面物理化学特性在动物营养消化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
[7].汪婷婷.碳化硅表/界面缺陷行为及其对物理性能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8
[8].庄占兴,路福绥,郭雯婷,崔蕊蕊,范金勇.物理化学中的界面吸附理论与农药悬浮剂加工[J].今日农药.2018
[9].任滢滢.半导体ZnO与其他功能氧化物的界面物理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庄占兴,路福绥,郭雯婷,崔蕊蕊,范金勇.物理化学中的界面吸附理论与农药悬浮剂加工[J].今日农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