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借词论文_何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借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借词,文化,英汉,英语,语言,时政,语料库。

互借词论文文献综述

何怡[1](2016)在《浅谈法语和英语中的互借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英法两国地理位置毗邻,两国间有着频繁的政治和经济往来。在此过程中,英语和法语也相互影响,两种语言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互借词汇的现象,但语言的借出方和借入方是因时而异的。本文将结合英法两国发展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不同时期英法两种语言间所出现的互相借用词汇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0期)

李月莹[2](2014)在《从英汉互借词视角谈中西文化的趋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化趋同的理念来看,英汉文化趋同的现象主要是体现在英汉词汇互借的数量日益增多,一些"中国英语"已被英语国家的人们广泛的接受。文化趋同的背后也体现出了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影响与侵袭,因此在面对中西文化趋同的态势下,必须要加强对语言生态的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学时代》期刊2014年24期)

王维佳[3](2014)在《英汉互借词及其文化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全球化"成为了当今最流行词汇,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社会集团之间的交往不仅注重政治经济的交往,也更加注重了文化上的往来。频繁的文化往来使得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本文采用归纳演绎和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互借词的特征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寻求英汉互借词与中西文化影响的最佳结合点。(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4年11期)

田振江[4](2012)在《基于语料库分析的英汉互借词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语言之间的接触,英汉语之间的语言借用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探究外来词的发展规律,本文进行了一项外来词异同的比较分析。作者使用了英语国家语料库和平衡语料库来了解一些典型外来词的使用频率,在分析一些外来词的语义变化时,使用了柯林斯英语语料库和华语共时语料库。基于以上四个语料库的使用,作者在一些词汇借用趋势方面得出了一些推论。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试探性的结论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语义变迁的不同程度及词汇创新能力的不同。(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2年04期)

任春语[5](2010)在《模因与英汉互借词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模因论与借词1.1概说模因"模因"是"meme"的英译。1976年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着作《自私的基因》(The(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0年09期)

康建[6](2010)在《从英汉互借词角度谈中西文化的趋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伴随着语言接触,语言借用也普遍存在。语言借用是语言发展中较为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和词汇扩充手段,是语言间相互接触的结果,也是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的结果。对于语言借用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在所有的语言借用中,词汇借用是最普遍的。借词又称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吸收过来的词语。借入语与被借入语之间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语言融合与语言冲突。借词是一种语言文化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驻留方式,其带来的外来语言文化因素通过与本族语言文化因素的交错融合,使借词获得本土化。借词带来的不仅是词汇的丰富,更标志着文化的相互交流,因此借词被称为是“异文化的使者”。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没有语言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文化影响和塑造着语言,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不愉快甚至冲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英汉语言互借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英汉词语互借实质上是西方文化(本文指的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互借。人类文化的趋同性通过语言的相互借用和融合体现出来,而语言又通过词汇反映出来。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又与词汇血肉相连,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和最不稳定的因素;语言的变化发展首先表现在词汇上。我国着名语言学家陈原(1980)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为了不使交际中断,语言用词汇、语义的变化来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词语的使用必须要适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反映社会思想才能体现出生命力。目前,国内外的英汉借词研究大多属于描写性的,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指导。据此,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中的互借词为研究对象,以借用理论和语言接触理论为指导,在观察和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历史资料与语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英汉互借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由英语和汉语中共同的几个领域来发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出现的借词,从而分析和研究两种语言发生融合的部分,而语言的融合和变化也标志着文化趋同的演变过程,本文进一步由这些借词分析在这几个领域中中美文化出现的具体趋同,即在饮食领域,在社会生活领域,在文化、艺术、体育领域和政治、经济、科技领域中美文化的具体趋同是什么。并且本文还进一步挖掘文化趋同产生的深层原因,提出借词使用的原则,为将来语言的发展趋向和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6)

邱嘉,郭琰晖[7](2010)在《英语和汉语互借词的方法及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和汉语中的英语借词都呈现增长趋势,借词的方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本文分析了借词的数量,方法及借词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王晓俊[8](2009)在《从互借词透视英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语言学从不把语言看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接收和扬弃。互借词的涌现,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和结果。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和世界文化的民族化。作为"异语文化的使者",互借词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英汉借用外来词主要通过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叁种途径。英汉语中的互借词对两种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融将发挥日益显着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陈琳,孙瑜[9](2009)在《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的借用。英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汉语借用词有音译借用词、意译借用词和半音译半意译借用词;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英语借用词有音译借用词、意译借用词、音译+类别借用词和字母词/英汉混合借用词。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的互借词在借用方式、构词能力、普及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面对层出不穷的借用词,我们应从外来语中汲取营养,丰富中华文化,同时重视对外传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陈琳,孙瑜[10](2009)在《英汉报刊时政新闻中互借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摘取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中的借词,采用语料库和定量研究法、联想法、拓展法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借词这一语言现象,避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用失误。分析表明,英汉报刊时政新闻中的借词在借用方式、构词能力、普及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理解掌握借词现象有益于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益于语言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借用词汇。(本文来源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互借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文化趋同的理念来看,英汉文化趋同的现象主要是体现在英汉词汇互借的数量日益增多,一些"中国英语"已被英语国家的人们广泛的接受。文化趋同的背后也体现出了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影响与侵袭,因此在面对中西文化趋同的态势下,必须要加强对语言生态的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借词论文参考文献

[1].何怡.浅谈法语和英语中的互借词[J].校园英语.2016

[2].李月莹.从英汉互借词视角谈中西文化的趋同[J].中学时代.2014

[3].王维佳.英汉互借词及其文化透析[J].科技资讯.2014

[4].田振江.基于语料库分析的英汉互借词比较研究(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

[5].任春语.模因与英汉互借词翻译[J].文学教育(下).2010

[6].康建.从英汉互借词角度谈中西文化的趋同[D].山东师范大学.2010

[7].邱嘉,郭琰晖.英语和汉语互借词的方法及趋势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王晓俊.从互借词透视英汉文化的相互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9].陈琳,孙瑜.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词的对比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0].陈琳,孙瑜.英汉报刊时政新闻中互借词的对比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论文知识图

社会网络图2词频排序前+位关键词的中心性指标对比...我国2010—2016年图书馆联盟研究的关键...我国2010—2016年图书馆联盟研究的关键...主页访问量信息图馆际互借服务信息图

标签:;  ;  ;  ;  ;  ;  ;  

互借词论文_何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