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东南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南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欧,美国,东南欧,天然气,移民,欧洲,布达佩斯。

东南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升[1](2019)在《东南欧对俄天然气依赖度大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今年以来,因气源来源多元化,加上全球LNG现货价格走低,长期严重依赖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东南欧国家,减少了从俄罗斯天然气巨头俄气(Gazprom)的进口量。据路透社报道,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至东南欧的天然气量同比去年下降了大约25%,与此(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9-09-16)

常飒飒[2](2019)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东南欧地区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欧地区创业教育发展动因需要放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之中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自身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加入欧盟的政治诉求两个方面。发展战略主要从叁个方向展开:一是建立区域性创业教育专门机构"东南欧创业学习中心",确保发展动力;二是在正规教育各阶段开展战略试点,拓宽发展广度;叁是大力开发"创业学习一揽子计划"学习工具,延展发展深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创业教育战略导向"欧盟化"和"区域化",各教育阶段学习结果递进发展以及创业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叁大特点。(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伍斌[3](2018)在《“种族”界定与美国对东南欧移民的排斥(1880—1924)》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排斥东南欧移民语境中的"种族"定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生物学上的"种族"定义不同,它关注的重点不是人的表象生物特征,而是基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上的想象建构及意义诠释。这就使"种族"一词在美国与"自由"、"民主"、"平等"等抽象概念一样颇具弹性。根据这种"种族"定义,来自东南欧的移民属于低劣的"非白人"种族,如不对其进行限制,不但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血统将遭到污染,美国的自由与民主也将随之丧失。这一"他种族"建构,在所谓"科学"的支持下臻于顶峰,为美国社会排斥东南欧移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排外主义者与大众媒体的渲染则提供了广泛的公共支持,从而将美国的移民限制政策推向极端,以达到限制与排斥东南欧移民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胡佳佳[4](2017)在《东欧与东南欧第叁份《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网站消息,2017年1月26日,来自17个国家的代表们聚集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Serbia)发布东欧和东南欧地区的第叁份《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GRALE II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表示很高兴能与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ICAE)、塞尔维亚教育部的科学与技术发展部、贝尔格莱德大学和贝尔格莱德成人教育协会合作发布该报告。在活动讨论中,(本文来源于《世界教育信息》期刊2017年06期)

施云波[5](2017)在《从电影《单手掌声》看二战后东南欧移民的飞散之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单手掌声》是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拉纳根亲自操刀的作品。从失根的漂泊到生根之痛再到寻根之旅,电影将一个斯洛文尼亚移民家庭的苦难娓娓道来。同时,澳大利亚白澳政策的影响也令人深思和反省。(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7年01期)

卡特林·图尔柳[6](2016)在《意识形态与罗马尼亚的现代化历程:东南欧20世纪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历史记载显示,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趋势通过文化互渗侵入了欧洲大陆的中部和东南部(以及其他地区),所带来的各种新观点涉及到了社会的总体发展以及对从旧体制和传统社会继承下来的大量现实的重塑。现代化进程便是在这一现实中孕育出来,尽管它没有形成明确的地方意识形态群体(至少在起步阶段是这样),却至少是最近两个世纪以来,塑造新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主要驱动力,这一点十分明显。现代性的不均匀扩散和西方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一个世界性谜团,它让很多地区在渐进性改革方面落在了后面。我的论文主要研究了上个世纪的罗马尼亚,位于同一个地缘政治区域的许多国家都可将其用作参考。为了评估上个世纪相关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我分析了与罗马尼亚社会总体背景有关的几个重要事实(历史沿革、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地缘政治背景以及该时期的连续性和断裂线),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实现现代性——的直接关系。在论文中,我着重剖析了20世纪罗马尼亚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鲜明特点。我按照现代化进程新的驱动力划分了几大时间节点(1918年,一战之后;1940年至1947年,二战的极权政体和共产主义时期;1989年及之后),并指出了以上每个时间段的主要特点。我主要使用了历史研究和社会学的方法,力图揭示几个因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评估它们的相对"权重"和影响力。论文在最后着重揭示了政治思维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定量和定性方面)及其背后的驱动力,通过研究欧洲这一地区的区域发展来揭示20世纪世界动荡地区的现代性之路。(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现代化》2016年第4期(总第069期)》期刊2016-12-01)

杨静[7](2016)在《美国主流社会对东、南欧女性移民的负面认知与社会改革(1880—1920)》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东、南欧女性移民潮。然而,东、南欧女性移民在外形、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异于西、北欧老移民的特征,因而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敌视与排斥。女性移民进入就业领域更是严重违背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女性观念。为了解决女性移民所面临的困境并助其融入美国社会,美国中产阶级发起了以女性移民回归家庭为核心的改革,旨在让女性移民接受美国主流社会家庭理念和生活方式。然而,改革者并未深入了解女性移民的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使得相关改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并没有发挥其所期望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6年05期)

胡勇[8](2015)在《欧盟扩大视野下的东南欧地区主义与地区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欧盟扩大的背景下,东南欧地区主义兴起,地区合作加强。然而,无论是地区间主义还是次地区主义,都依赖于欧盟的外部推动,特别是欧盟扩大的刺激。东南欧地区合作不是为了谋求本地区一体化,而是为了融入更大范围的欧洲一体化,最终使所有东南欧国家都获得欧盟成员国身份。但是,多边地区合作与双边入盟谈判之间的张力使东南欧地区合作动力不足,陷入困顿。因此,欧盟扩大既塑造了东南欧地区合作,也决定了这种合作的限度。(本文来源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郭晔旻[9](2015)在《“大匈牙利”梦碎 保加利亚获益 东南欧几家欢乐几家愁》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尔干各国之间的"互相厌恶和互不信任是如此的强烈,以致它们绝不可能团结起来反对一个共同的敌人"——二战前的保加利亚驻英公使莫姆奇洛夫"大匈牙利"的破灭二战结束后,中东南欧地区最引人瞩目的领土变更是匈牙利的扩张。一战的结局是匈牙利失去了奥匈帝国时代匈牙利王国3/4以上的领土,大量马扎尔少数民族留在了国土之外。这令布达佩斯始终耿耿于怀,匈牙利也因此投入了柏林的怀抱并很快尝到了(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5年09期)

杨静[10](2015)在《美国东、南欧女性移民经济活动及其影响(1880-1920)》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社会的双转型期,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双重转变。在这种社会大转折的时代背景下,美国迎来了一轮空前的移民高潮。从移民来源上看,以来自东欧和南欧的人口为主,女性虽然是其中的少数群体,但也于同一时期在规模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期。因此,本文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东、南欧移民群体中的女性为研究主体,并以其中俄国犹太女性移民和意大利女性移民为主要的案例研究对象,从经济角度,考察东、南欧移民中女性群体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深入分析其在美国社会经济领域中缓慢适应的过程。全文以时间为经度,以史实为维度,按顺序展开,除了前言和结语以外,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基于大量原始材料,辅之以统计图、表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来女性移民高潮的出现做了全面、系统地历史梳理,其中包括对移民来源、特征和区域流向等具体问题的分析,并且以俄国犹太女性移民和意大利女性移民为例,系统探究了东、南欧女性人口移民美国的历史动因。第二章,详细分析了东、南欧女性移民在美国社会的各种经济参与活动,包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以家庭为中心的分包合同制生产、房屋和床位租赁交易、街头小贩形式的商品交易,以及对家族企业经营的辅助和自主创业等经济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展现了女性移民在美国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艰辛劳动和付出,同时对于她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果敢、坚毅和智慧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第叁章,主要阐述了女性移民在美国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各种尝试,对其自身和家庭在经济上立足美国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女性移民对家庭经济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勤俭持家的各种努力,在尽量不耗费金钱的情况下,以最低成本维护了亲属间的凝聚力和邻里、同族裔人口间牢固的社会网络关系,推动了移民社区的形成,反过来移民社区也对女性移民的经济生活提供了诸多帮助。第四章,从美国主流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主流社会对女性移民经济生活的关注、态度,以及相应的社会改革措施,最后分析了主流社会改革的效用。笔者认为,由于主流社会缺乏对女性移民真正需求的深入了解,以及其无法超越的种族和阶级优越感的负面影响,导致改革仅取得了非常有限的成效。第五章,详细讨论了由于女性移民在美国社会的经济参与活动,增加了她们接触公共领域的机会,并由此引发了各种新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包括在职业、宗教、两性关系、婚姻、教育等方面的新观念,以及在形象、服饰和生活方式上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接近。但这些变化,也引发了女性移民代际间的矛盾和冲突,加之美国主流社会对移民新变化的排斥和嘲讽,更加剧了女性移民群体在适应美国社会过程中的痛苦与徘徊。最后,女性移民在团结本民族和相似社会阶层的其他族裔移民女性的基础上,通过劳动组织和劳工运动,在进一步提高女性移民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的同时,结合旧的移民传统和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形成既不同于欧洲母国也不同于美国主流社会女性的,新身份标签和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东南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南欧地区创业教育发展动因需要放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之中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自身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加入欧盟的政治诉求两个方面。发展战略主要从叁个方向展开:一是建立区域性创业教育专门机构"东南欧创业学习中心",确保发展动力;二是在正规教育各阶段开展战略试点,拓宽发展广度;叁是大力开发"创业学习一揽子计划"学习工具,延展发展深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创业教育战略导向"欧盟化"和"区域化",各教育阶段学习结果递进发展以及创业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叁大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南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升.东南欧对俄天然气依赖度大降[N].中国能源报.2019

[2].常飒飒.欧洲一体化背景下东南欧地区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

[3].伍斌.“种族”界定与美国对东南欧移民的排斥(1880—1924)[J].历史研究.2018

[4].胡佳佳.东欧与东南欧第叁份《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发布[J].世界教育信息.2017

[5].施云波.从电影《单手掌声》看二战后东南欧移民的飞散之痛[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

[6].卡特林·图尔柳.意识形态与罗马尼亚的现代化历程:东南欧20世纪经验[C].《科学与现代化》2016年第4期(总第069期).2016

[7].杨静.美国主流社会对东、南欧女性移民的负面认知与社会改革(1880—1920)[J].安徽史学.2016

[8].胡勇.欧盟扩大视野下的东南欧地区主义与地区合作[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

[9].郭晔旻.“大匈牙利”梦碎保加利亚获益东南欧几家欢乐几家愁[J].国家人文历史.2015

[10].杨静.美国东、南欧女性移民经济活动及其影响(1880-1920)[D].东北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  ;  ;  

东南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