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论文和设计-叶霖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高压电力系统应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解决现有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存在劣化、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以及有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存在线路绝缘安全性低、容易诱发严重事故的问题。该避雷器包括避雷器本体,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第一放电间隙电极与避雷器本体的其中一个导电体电连接,第二放电间隙电极与避雷器本体的另一个导电体电连接,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形成避雷器本体的并联放电间隙。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包括避雷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避雷器本体(1)的其中一个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避雷器本体(1)的另一个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形成避雷器本体(1)的并联放电间隙。

设计方案

1.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包括避雷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

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避雷器本体(1)的其中一个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避雷器本体(1)的另一个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形成避雷器本体(1)的并联放电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本体(1)的导电体包括上端导电体和下端导电体;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上端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下端导电体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本体(1)的导电体包括上端导电体和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上端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本体(1)的导电体包括下端导电体和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下端导电体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垫块(7),所述金属垫块(7)设置在相邻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之间,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穿过避雷器本体(1)的绝缘外套与金属垫块(7)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的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放电端的形状相同或形状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设置为球形、棒形、环形、半球形、弓形或板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绝缘子(4),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通过支撑绝缘子(4)设置在避雷器本体(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采用钢、铝或铜制作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本体(1)外套为复合外套、瓷外套或者环氧树脂外套。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高压电力系统应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为保护线路绝缘子的绝缘安全,一般采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或有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保护,但以上方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正常运行时,电阻片两端承受系统电压,电阻片会有电流流过,导致其存在劣化、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此外,在遭受能量大的过电压冲击后,其能量吸收能力有限,易造成电阻片劣化速度加快、保护性能下降、冲击电流耐受水平降低、缩短运行寿命,或使避雷器击穿,造成系统接地故障,另一方面无间隙避雷器残余电压高,线路保护的安全裕度小,运行安全性低。有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线路运行时,其过电压幅值达不到间隙击穿的要求,间隙不放电,使得避雷器不动作,对线路没有保护作用,线路绝缘安全性低。如果间隙放电电压过低,放电后间隙有续流流过,不能熄灭电弧,会造成系统发生弧光接地故障,容易诱发更加严重的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存在劣化、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以及有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存在线路绝缘安全性低、容易诱发严重事故的问题,提供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包括避雷器本体,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与避雷器本体的其中一个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与避雷器本体的另一个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形成避雷器本体的并联放电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避雷器本体的导电体包括上端导电体和下端导电体;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与避雷器本体的上端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与避雷器本体的下端导电体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避雷器本体的导电体包括上端导电体和金属氧化物电阻片;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与上端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避雷器本体的导电体包括下端导电体和金属氧化物电阻片;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电连接,所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与下端导电体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金属垫块,所述金属垫块设置在相邻金属氧化物电阻片之间,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穿过避雷器本体的绝缘外套与金属垫块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的放电端形状相同或形状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的放电端设置为球形、棒形、环形、半球形、弓形或板形等。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绝缘子,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通过支撑绝缘子设置在避雷器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采用钢、铝或铜制作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避雷器本体外套为复合外套、瓷外套或者环氧树脂外套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该避雷器由无间隙避雷器本体和放电间隙并联组成。放电间隙与部分避雷器本体并联时,当过电压幅值小于间隙放电电压时,由无间隙避雷器本体动作,将幅值限制在系统安全范围以内;当过电压幅值大,间隙动作,一部分避雷器本体被短路,避雷器的残余电压更低,系统更安全。同时由于未被短接的避雷器本体部分的限流作用,可以使放电间隙放电时产生的电弧及时熄灭。当放电间隙与整只避雷器本体并联,过电压幅值高时,并联放电间隙动作,将过电压的能量通过间隙泄入大地,保证了避雷器本体的运行安全可靠性。

2.无间隙避雷器本体和放电间隙并联两者配合使用,不但能够达到对所有过电压都限制的目的,还降低了无间隙避雷器本体的动作次数,减轻无间隙避雷器本体的运行负担,提高了避雷器自身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同时,还降低了过电压的幅值,提高了电力线路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上端导电体和下端导电体形成并联放电间隙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端导电体和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形成并联放电间隙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图3是本实用新型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和下端导电体形成并联放电间隙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图4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支撑绝缘子的避雷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放电端为球形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图6是本实用新型放电端为棒形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图7是本实用新型放电端为环形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图8是本实用新型放电端为环形且设置支撑绝缘子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放电间隙电极的放电端设置为弓形,第二放电间隙电极的放电端设置为棒形的避雷器结构示意。

附图标记:1-避雷器本体,2-第一放电间隙电极,3-第二放电间隙电极,4-支撑绝缘子,5-导电杆,6-金属氧化物电阻片,7-金属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能可靠保护系统,同时又能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自身运行安全性的避雷器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该避雷器由无间隙避雷器本体和放电间隙并联组成。放电间隙与避雷器本体并联时,当过电压幅值小于间隙放电电压时,由无间隙避雷器本体动作,将幅值限制在系统安全范围以内;当过电压幅值大,间隙动作,一部分避雷器本体被短路,避雷器的残余电压更低,系统更安全。同时由于未被短接的避雷器本体部分的限流作用,可以使放电间隙放电时产生的电弧及时熄灭。当放电间隙与整只避雷器本体并联,过电压幅值高时,并联放电间隙动作,将过电压的能量通过间隙泄入大地,保证了避雷器本体的运行安全可靠性。

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包括避雷器本体1、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避雷器本体1的其中一个导电体电连接,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避雷器本体1的另一个导电体电连接,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形成避雷器本体的并联放电间隙。并联放电间隙和无间隙避雷器本体并联连接使用。其中,避雷器本体1为单节无间隙避雷器或多节无间隙避雷器(或元件)串联构成。

如图1所示,避雷器本体1的导电体包括上端导电体和下端导电体;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避雷器本体1的上端导电体电连接,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避雷器本体1的下端导电体电连接,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形成的放电间隙与避雷器本体1的整体并联。避雷器本体可以为一节整只无间隙避雷器(或元件)构成,也可以为多节整只无间隙避雷器(或元件)串联构成。

如图2所示,避雷器本体1的导电体包括上端导电体和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上端导电体电连接,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电连接,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形成的放电间隙与避雷器本体1的上部分并联。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电连接时,还设置有金属垫块7,金属垫块7设置在相邻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之间,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穿过避雷器本体1的绝缘外套与金属垫块7连接,从而实现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的电连接。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设置有螺纹,通过与设置在避雷器本体1内的有螺孔的金属垫块7螺纹连接,实现将避雷器该部位的电压引出至间隙电极上的功能。

如图3所示,避雷器本体1的导电体包括下端导电体和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电连接,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与下端导电体电连接,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形成的放电间隙与避雷器本体1的下部分并联。当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电连接时,还设置有金属垫块7,金属垫块7设置在相邻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之间,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穿过避雷器本体1的绝缘外套与金属垫块7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与金属氧化物电阻片6的电连接。

并联放电间隙的放电间隙电极(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可以直接固定在无间隙避雷器本体1进出线两端,也可以用绝缘子支撑后与无间隙避雷器本体1并联连接。也就是说,并联间隙可以为纯空气放电间隙,也可以为绝缘子支撑放电间隙。如图4所示,若为绝缘子支撑放电间隙,还包括支撑绝缘子4,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通过支撑绝缘子4设置在避雷器本体1上。

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可以用钢、铝、铜等金属或金属合金等导电材料制作而成。避雷器本体1外套为复合外套、瓷外套或者环氧树脂外套等。间隙电极可以制作成弓型、球型、环型、板型、棒型等类型或者任意不同类型的组合。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形状相同或形状不同。

如图5所示,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设置为球形,此种设置可以使电极的电场分布更加均匀,间隙放电电压分散性更小。

如图6所示,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设置为棒形,此种设置可以使间隙电极加工更加容易,安装固定更加方便。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设置为环形,且通过导电杆5将环形放电端与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连接,环形放电端可以使间隙电极的距离更加容易调节,安装固定更加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设置为半球形。

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和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设置为弓形,此种设置可以在风力等外界因素下摆动时保证间隙距离不会发生变动。

如图9所示,第一放电间隙电极2的放电端设置为弓形,第二放电间隙电极3的放电端设置为棒形。

设计图

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6909.1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61(陕西)

授权编号:CN209199705U

授权时间:20190802

主分类号:H01C 7/12

专利分类号:H01C7/12;H01C1/14

范畴分类:38B;38H;

申请人:西安神电(泾阳)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西安神电(泾阳)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713708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渠镇

发明人:叶霖;杨筱安;马向荣

第一发明人:叶霖

当前权利人:西安神电(泾阳)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郑丽红

代理机构:61211

代理机构编号: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一种带并联间隙避雷器论文和设计-叶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