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型发酵论文-于淼

乙醇型发酵论文-于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醇型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乙醇预发酵,微生物群落

乙醇型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于淼[1](2019)在《强化乙醇型发酵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性能及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厌氧消化产酸阶段中底物产酸发酵类型可以分为丙酸型、丁酸型和乙醇型发酵叁种。本论文提出了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水解酸化阶段接种酿酒酵母进行强化乙醇型发酵的底物调控方法,并应用于多种厌氧消化模式中,明确其缓解底物快速酸化、提高厌氧消化稳定性及产甲烷性能的作用并阐明调控机理。在批式厌氧消化中,餐厨垃圾经强化乙醇发酵后,水解酸化效率大幅度提高,底物中乙醇、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分别比空白放置的对照组提高了4.5、4.9、1.4倍,从乙醇占水解酸化产物总量的比例变化可知,底物更多地转化为乙醇,减少了丙酸等有机酸的生成,提高了产甲烷稳定性;另外,在甲烷发酵期间乙醇可逐步转化为产甲烷古细菌易利用的乙酸,相当于起到“缓释基质”的作用。半连续单相厌氧消化中,底物经过24h的乙醇发酵后进料的预发酵组,可以保持较高的底物降解效率及pH稳定性,其能承受的最高进料有机负荷为5.0 gVS/(L·d),平均甲烷产率为391.3 mL/g VS,比对照组提高了6.4%。当系统中的氨氮浓度达到2485 mg/L时,氨氮抑制首先出现,其导致了TVFA出现累积,TVFA浓度超过2500 mg/L后,系统受到酸抑制作用pH值明显下降,最终系统失稳。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也表明:预发酵组中蛋白质降解细菌Proteiniphilum相对丰度升高,大量氨氮的生成和累积,必然导致甲烷菌受抑制,从而导致TVFA的累积,pH明显下降系统失稳。构建了强化乙醇型半连续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其水解酸化相以强化产乙醇同步产酸为特征,运行条件为HRT=2 d,并将产甲烷相出料离心后取沼液回流。与传统型沼液回流两相厌氧系统相比,该系统的最大进料有机负荷从5.0 gVS/(L·d)提高到6.0 gVS/(L·d),系统的有效容积减少21.4%,平均容积产甲烷率提高了 33.5%。TVFA/总碱度(TA)比值可以作为系统运行预警指标,当TVFA/TA值<0.4时系统稳定运行,TVFA/TA值在0.4~0.6时系统有失稳的趋势,TVFA/TA值>0.6时系统将完全酸化失稳。本研究为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调控和稳定运行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为减小系统设备体积,获得较高容积甲烷产率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5)

付璞玉[2](2017)在《基于双极膜电渗析原位分离的乙醇型发酵产氢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高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生物制氢具有耗能低,产量高,制备过程无污染的特点,是当下科研的热点,相对于光发酵,暗发酵法生物制氢可以实现连续稳定的产氢,其可代谢底物种类多,是目前最具有实用前景的制氢途径。如何解除发酵的抑制因素,提高暗发酵产氢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能力,实现更加稳定连续的产氢,是研究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厌氧产氢菌E.Harbinese B49为研究对象,探讨向发酵液中通入直流电的电流刺激对菌体增殖,底物利用以及产物合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碳毡、钛镀钌、石墨板以及石墨板包膜等作为电极材料,监测反应过程中系统内葡萄糖利用状况,评价并筛选可用于电渗析原位发酵的电极材料。其中石墨板和石墨板包膜作为电极通电发酵后菌体呈絮状漂浮在发酵液上层,且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较弱,反应最终代谢了 2.45g/L和2.25g/L葡萄糖,是不通电反应器的73%和67%,而碳毡和钛镀钌电板对E.Harbinese B49菌生长状态无明显抑制作用,菌体沉降性较好,反应最终代谢了 3.75g/L和3.7g/L葡萄糖,是不通电反应器的1.12倍和1.1倍,故选用碳毡作为电极。进一步探讨以碳毡为电极材料时反应初期通电和反应5h后通电对E.Harbinese B49生长代谢的影响,其中反应初始和反应5h通电系统pH值分别降低至4.57和4.27,对葡萄糖的降解率为38.7%和58.27%,反应5h通电系统内细胞增长量是反应初始通电的1.31倍,各项检测数据显示E.Harbinese B49接种驯化培养一段时间后通电的系统,其细菌生长代谢状况优于反应初期通电的系统。在考察电流密度对E.Harbinese B49产氢代谢影响时,以OmA/cm2、0.3mA/cm2、0.5mA/cm2、1mA/cm2、2mA/cm2和5mA/cm2电流密度的直流电做对比实验,试验结果表明:低于2mA/cm2电流密度的直流电对E.Harbinese B49生长和代谢产氢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反应结束时累积的生物量分别是不通电系统的1.53倍、1.45倍、1.29倍和1.14倍且能够延长细胞对数生长期2~3h,最多获得13.22mmol乙酸和1190mLH2,是不通电系统的1.57倍和1.40倍,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最高达到31.79mmol,是不通电系统的1.32倍;而5mA/cm2的电流密度对系统内葡萄糖代谢能力仅为不通电系统的79%。由此可见,外加弱直流电刺激能够促进E.harbinense B49细胞增殖,5mA/cm2的电流密度是抑制发酵产氢菌代谢葡萄糖的电流密度,0~2mA/cm2的电流密度内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E.Harbinese B49 生长代谢。除此之外探讨了电渗析分离单元所采用的电流强度对发酵液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90cm2的碳毡为电极材料,分别考察了电流强度为90mA(1mA/cm2)、120mA(1.33mA/cm2)、170mA(1.89mA/cm2)对发酵产物分离的效果。以发酵单元的pH值和浓缩室乙酸的富集情况表征自制双极膜电渗析器的工作运行状况,其中90mA和120mA的电流强度下,发酵液pH值持续下降,反应结束时pH值分别下降至3.75和3.65,浓缩室乙酸含量分别为210.54mg/L和268.84mg/L;而电流强度为170mA的系统内pH值基本稳定在4.2左右,反应结束时共富集了 1098.27mg/L的乙酸。因此170mA的直流电能够实现双极膜电渗析装置连续稳定的分离发酵液中的乙酸。将自制双极膜电渗析装置与发酵产氢反应器进行耦合,并在连续分离发酵产物乙酸的同时连续补充以葡萄糖为主的营养物质,观测发酵产氢系统内各物质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产氢效能并确定最优的补料物质,在以葡萄糖为补料时,整个反应进程共代谢了 60.79mmol葡萄糖,获得了 79.10mmol的乙酸和44.41mmol乙醇,累积生成了 3120mLH2和1.34g/L的生物量;以基础培养基为补料时,在代谢42.62mmol葡萄糖的过程中获得了 61.66mmol乙酸和34.08mmol乙醇,累积产氢量2290mL,累积生成1.69g/L的细胞干重。对比试验表明,耦合工艺的连续分离连续补料方式能够实现发酵产氢系统连续稳定的产氢,其中以14.5g/L的葡萄糖贮备液和葡萄糖浓度为l0g/L的基础培养基为补料时分别得到了2.29molH2/mol葡萄糖和2.40molH2/mol葡萄糖的产氢率。(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7-12-01)

方远航[3](2017)在《乙醇型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醇型发酵制氢一直以来以其低能耗、高效率受到广泛的关注,提高乙醇型发酵产氢菌的产氢效率是发酵产氢的重要目标。本文介绍了乙醇型发酵的产氢条件、产物抑制及代谢途径的研究现状,对乙醇型发酵产氢的不足与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建筑与预算》期刊2017年04期)

吕继良,陆梦颖,王振[4](2017)在《造纸废水启动的乙醇型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造纸废水中接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启动乙醇型发酵,考察了污泥接种量、进水COD、pH值和ORP值对造纸废水启动的乙醇型发酵形成情况的影响。在pH值范围为12.8~13.0和ORP值范围为-305~-330 m V的条件下,污泥接种量为10 g和进水COD为10 g/L的启动系统运行18~22 d后,最终得到的乙醇浓度为14.87 g/L,表明该启动系统已演替成为乙醇型发酵类型。该研究结果为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贾苏荣[5](2015)在《乙醇型发酵产氢菌代谢通量分析及产氢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酵法生物制氢以降解污水和回收能源的双重功效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提高发酵产氢效率是实现工程应用的瓶颈问题,而解除微生物产氢代谢中存在的产物抑制是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乙醇型发酵的典型菌种E.harbinense B49为研究对象,利用代谢通量分析探讨微生物产氢机理,探究液相末端产物抑制对产氢代谢通量的影响,利用双极膜电渗析与发酵产氢耦合分离主要抑制产物乙酸,对不同运行模式进行代谢通量分析,明确产氢代谢关键点位,为提高厌氧菌的产氢代谢通量,增强乙醇型发酵的产氢效率提供理论支持。依据推测的产氢途径简化得到了包括EMP、PPP和TCA叁大代谢途径的E.Harbinese B49代谢网络,建立了适用于E.HarbineseB49代谢网络的化学计量模型,整个代谢网络中包含14个方程(生化反应)和14个未知数(代谢产物),其中底物葡萄糖和末端代谢产物乙酸、乙醇、丁酸、二氧化碳和氢气需要通过实验测得,再根据中间代谢产物的物料平衡来计算胞内的代谢通量,将实验数据归一转化成分析数据后可绘制出相应的代谢通量分布图。利用已建立的E.Harbinese B49代谢通量分析方法对外加不同浓度乙酸和乙醇的产氢代谢进行分析,该网络存在两大产氢前体Fdre和NADH,外加乙酸使乳酸通量增加,消耗产氢前体NADH,导致氢气产量下降;外加低浓度乙醇对整体代谢影响不大,对产氢的影响主要是丙酮酸(PYR)至乙酰辅酶A(AcCoA)途径通量的减少,导致该途径中生成的产氢前体Fdred的减少,而高浓度乙醇会使整体代谢速率下降。通过各节点在不同浓度对初始浓度的差值与初始浓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大小确定关键节点,根据这些节点生成和消耗速率的线性关系判定节点的鲁棒性,其中G6P属于挠性节点,可以通过改变G6P节点处的酶活性(己糖激酶)来提高H2的产量;PYR属于刚性节点,节点处的代谢给细胞提供了很大的刚性以控制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能量和胞内通量的变化;乙酰辅酶A为弱刚性节点,对于PYR和乙酰辅酶A这种刚性和弱刚性节点来说,可以利用包括基因工程手段以及传统育种方法解除中间代谢产物对这些酶的反馈抑制来提高H2的产量。在工程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分离抑制产物的方法提高产氢效率。利用已建立的E.Harbinese B49代谢通量分析方法对传统发酵制氢、发酵与分离耦合制氢的间歇运行模式、补料运行模式的产氢代谢进行分析,叁种模式的产氢通量分别是208.3、210.4和238.5 mmol/gCDWh-1,补料模式的产氢代谢通量最大,其产氢调控机制在于通过分离乙酸而加大了产乙酸代谢途径,进而加大了 PYR到AcCoA的通量,使得两大产氢前体Fdred和NADH的增加,从而在产氢效率方面大于传统发酵模式和间歇运行模式。乙酸的连续分离和底物的补充有助于提高产氢能力,对传统发酵、电渗析连续分离乙酸、连续分离连续补料耦合的实验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连续分离耦合实验能连续高效的分离乙酸,获得比产氢率为1.65mol H2/mol葡萄糖,与传统模式相比提高了将近30%。连续分离连续补料模式使葡萄糖降解速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下,实现了连续补料连续分离模式的稳定运行,并获得比产氢率为2.2molH2/mol葡萄糖。对叁种不同运行模式进行代谢通量分析表明电渗析连续运行分离乙酸连续补料模式大幅提高了E.harbinese B49代谢葡萄糖的过程中主要的产氢前体Fdred的生成量(叁种模式分别为211、248和281mmol/gCDWh-1),从而得到了较高的比产氢率,本研究建立的代谢通量分析方法很好的解释了解除乙酸的抑制对产氢促进的内在调控机制,并为下一步采取工程手段进一步提高产氢量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5-11-01)

昌盛,刘枫[6](2015)在《对比分析进水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糖蜜废水为基质,将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出水pH分别控制在4.5~5.0、5.5~6.0的水平,通过逐级提升进水COD浓度方式,系统对比分析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6 h,进水COD从5000逐步提升至12000 mg·L-1时,反应器的产氢效能逐步得到增强,但当COD进一步提升至15000 mg·L-1时,底物反馈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因而在进水COD为12000 mg·L-1时,ACR产氢性能最佳,系统的产氢速率、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分别为68.8 L·d-1、744.5 ml H2·(g VSS·d)-1、2.3 mol H2·(mol葡萄糖)-1。对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8h,在进水COD从5000提升至20000 mg·L-1过程中,ACR产氢效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进水COD为5000mg·L-1时,系统的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最大,分别为159.6 ml H2·(g VSS·d)-1、1.0 mol H2·(mol葡萄糖)-1。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500~20000 mg·L-1的运行中,ACR乙醇型发酵系统的产氢效能优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昌盛,刘枫,李建政[7](2016)在《对比分析HRT对ACR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糖蜜废水为基质,采用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分别在p H为4.5~5.0、5.5~6.0下的启动和运行,以分别考察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运行特性.结果显示,当进水COD=5000 mg·L-1,HRT从12 h缩短至4 h时,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中的产氢微生物菌属得到不断富集,在HRT=4 h时,系统的产氢速率和污泥比产氢速率分别达到30.1 L·d-1和13.5 mmol·g-1·d-1;而HRT的缩短使得丁酸型发酵系统内生物量减小,导致底物的转化率下降,反应器在HRT为8 h时,系统获得最大产氢速率,为9.3 L·d-1.研究结果也表明,在HRT为4~12 h的运行中,ACR乙醇型发酵系统的产氢效能始终优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其单位基质的氢气转化率约为丁酸型发酵的1.5~2.2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晓烨,张洪,李永峰[8](2014)在《水力停留时间对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厌氧生物制氢工艺的重要工程参数.以红糖废水为底物,研究了HRT对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作为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产氢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8~36 h范围内的5个HRT中,当HRT为12 h时,HABR制氢系统的效果最佳,产氢速率为13.86 mmol·(h·L)-1,COD去除率为51.51%,五格室的pH值在4.22~4.47之间,液相主要产物为乙醇和乙酸,第1~5格室乙醇和乙酸的比值分别为1.90、1.94、1.80、1.77、1.91,最佳能量生产为11.11 kJ·(h·L)-1.(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刘晓烨,张洪,李永峰,郭子瑞,万松[9](2014)在《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作为制氢系统的乙醇型发酵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醇型发酵被认为是产氢发酵类型中的最佳选择.以赤糖废水为底物,进行了五格室、总有效容积为43.2 L的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作为制氢系统的乙醇型发酵调控研究.为期64 d、3个阶段的实验结果表明,以好氧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进水pH为5.0~7.0之间、温度为35℃±1℃的条件下,通过分阶段提高进水COD的方式,可使HABR系统在启动阶段培育出具有稳定产氢效能的乙醇型发酵菌群体系.由于废水进入每一个格室的状态不同,每个格室形成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不同,虽然也都形成了乙醇型发酵,但是产氢能力有所差异,第二格室产氢量最高.系统第二阶段,COD为6500 mg·L-1时,平均COD去除率为43.34%,平均产氢量为14.91 L·d-1,此阶段效果最佳.在第叁阶段,COD过高,系统产氢量与COD去除率出现下降,但产氢系统并没有崩溃.系统可同时生产氢和乙醇,其能量值在第二阶段达到最高值,平均为3340.62 kJ·d-1.在不同的COD条件下,氢气与乙醇生产速率的线性关系为y(氢)=0.351x(乙醇)-0.181(R2=0.9767).(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刘晓烨,李永峰[10](2013)在《HABR与CSTR反应器乙醇型发酵产氢效能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与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乙醇型发酵产氢的运行效果。[方法]以红糖为底物进行两种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制氢,监测系统的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变化。接种污泥的生物量为15.21g/L,COD浓度分别为4 000、6 000、8 000 mg/L各运行30 d,进水pH为7~8,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结果]HABR系统的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随COD的提高而上升,在COD为8 000 mg/L时分别达到了17.54 mmol/(h·L)、45.13 kJ/(h·L)、38.11 g/L、42.87%。CSTR系统在COD为6 000 mg/L时效果最佳,产氢效能、产能效能、生物量以及COD去除率分别为13.26 mmol/(h·L)、33.00 kJ/(h·L)、19.91 g/L、26.47%。随着COD的进一步提高,运行效果显着下降。[结论]HABR在高有机负荷的条件下乙醇型发酵产氢效果整体优于CSTR,更适用于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33期)

乙醇型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因其清洁、高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生物制氢具有耗能低,产量高,制备过程无污染的特点,是当下科研的热点,相对于光发酵,暗发酵法生物制氢可以实现连续稳定的产氢,其可代谢底物种类多,是目前最具有实用前景的制氢途径。如何解除发酵的抑制因素,提高暗发酵产氢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能力,实现更加稳定连续的产氢,是研究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厌氧产氢菌E.Harbinese B49为研究对象,探讨向发酵液中通入直流电的电流刺激对菌体增殖,底物利用以及产物合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碳毡、钛镀钌、石墨板以及石墨板包膜等作为电极材料,监测反应过程中系统内葡萄糖利用状况,评价并筛选可用于电渗析原位发酵的电极材料。其中石墨板和石墨板包膜作为电极通电发酵后菌体呈絮状漂浮在发酵液上层,且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较弱,反应最终代谢了 2.45g/L和2.25g/L葡萄糖,是不通电反应器的73%和67%,而碳毡和钛镀钌电板对E.Harbinese B49菌生长状态无明显抑制作用,菌体沉降性较好,反应最终代谢了 3.75g/L和3.7g/L葡萄糖,是不通电反应器的1.12倍和1.1倍,故选用碳毡作为电极。进一步探讨以碳毡为电极材料时反应初期通电和反应5h后通电对E.Harbinese B49生长代谢的影响,其中反应初始和反应5h通电系统pH值分别降低至4.57和4.27,对葡萄糖的降解率为38.7%和58.27%,反应5h通电系统内细胞增长量是反应初始通电的1.31倍,各项检测数据显示E.Harbinese B49接种驯化培养一段时间后通电的系统,其细菌生长代谢状况优于反应初期通电的系统。在考察电流密度对E.Harbinese B49产氢代谢影响时,以OmA/cm2、0.3mA/cm2、0.5mA/cm2、1mA/cm2、2mA/cm2和5mA/cm2电流密度的直流电做对比实验,试验结果表明:低于2mA/cm2电流密度的直流电对E.Harbinese B49生长和代谢产氢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反应结束时累积的生物量分别是不通电系统的1.53倍、1.45倍、1.29倍和1.14倍且能够延长细胞对数生长期2~3h,最多获得13.22mmol乙酸和1190mLH2,是不通电系统的1.57倍和1.40倍,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最高达到31.79mmol,是不通电系统的1.32倍;而5mA/cm2的电流密度对系统内葡萄糖代谢能力仅为不通电系统的79%。由此可见,外加弱直流电刺激能够促进E.harbinense B49细胞增殖,5mA/cm2的电流密度是抑制发酵产氢菌代谢葡萄糖的电流密度,0~2mA/cm2的电流密度内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E.Harbinese B49 生长代谢。除此之外探讨了电渗析分离单元所采用的电流强度对发酵液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90cm2的碳毡为电极材料,分别考察了电流强度为90mA(1mA/cm2)、120mA(1.33mA/cm2)、170mA(1.89mA/cm2)对发酵产物分离的效果。以发酵单元的pH值和浓缩室乙酸的富集情况表征自制双极膜电渗析器的工作运行状况,其中90mA和120mA的电流强度下,发酵液pH值持续下降,反应结束时pH值分别下降至3.75和3.65,浓缩室乙酸含量分别为210.54mg/L和268.84mg/L;而电流强度为170mA的系统内pH值基本稳定在4.2左右,反应结束时共富集了 1098.27mg/L的乙酸。因此170mA的直流电能够实现双极膜电渗析装置连续稳定的分离发酵液中的乙酸。将自制双极膜电渗析装置与发酵产氢反应器进行耦合,并在连续分离发酵产物乙酸的同时连续补充以葡萄糖为主的营养物质,观测发酵产氢系统内各物质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产氢效能并确定最优的补料物质,在以葡萄糖为补料时,整个反应进程共代谢了 60.79mmol葡萄糖,获得了 79.10mmol的乙酸和44.41mmol乙醇,累积生成了 3120mLH2和1.34g/L的生物量;以基础培养基为补料时,在代谢42.62mmol葡萄糖的过程中获得了 61.66mmol乙酸和34.08mmol乙醇,累积产氢量2290mL,累积生成1.69g/L的细胞干重。对比试验表明,耦合工艺的连续分离连续补料方式能够实现发酵产氢系统连续稳定的产氢,其中以14.5g/L的葡萄糖贮备液和葡萄糖浓度为l0g/L的基础培养基为补料时分别得到了2.29molH2/mol葡萄糖和2.40molH2/mol葡萄糖的产氢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醇型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于淼.强化乙醇型发酵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性能及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2].付璞玉.基于双极膜电渗析原位分离的乙醇型发酵产氢工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

[3].方远航.乙醇型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建筑与预算.2017

[4].吕继良,陆梦颖,王振.造纸废水启动的乙醇型发酵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7

[5].贾苏荣.乙醇型发酵产氢菌代谢通量分析及产氢调控机制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6].昌盛,刘枫.对比分析进水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5

[7].昌盛,刘枫,李建政.对比分析HRT对ACR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6

[8].刘晓烨,张洪,李永峰.水力停留时间对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4

[9].刘晓烨,张洪,李永峰,郭子瑞,万松.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作为制氢系统的乙醇型发酵调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4

[10].刘晓烨,李永峰.HABR与CSTR反应器乙醇型发酵产氢效能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标签:;  ;  ;  ;  

乙醇型发酵论文-于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