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特点探析论文

郑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特点探析论文

摘 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由创立初期在经济上的步履维艰到后期经济建设的激情高涨,根据地党委和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建设经济的措施,解决了根据地财政经济的困难,保障了根据地的斗争,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经验。通过查阅相关史实,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军事化色彩、保障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工商业、善于发挥群力量等特点进行探析,以进一步丰富关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建设;特点探析;革命根据地;鄂豫皖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湖北黄安(今红安)和麻城的农民举行黄麻起义,并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创立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大别山区红色革命斗争的序幕。一九二九年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了河南商城、安徽六安等地农民起义,创立了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一九三零年春,这三个地区联成一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由此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6。鄂豫皖根据地以大别山区为中心,周围包括二十余县①,其边界地区,南濒长江,北带淮河,西扼平汉铁路,东接江淮平原,大别山脉雄峙中央,地势险要[2]1。同时它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时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鉴于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但也是国民党投入重兵反复“围剿”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在其初创阶段,由于国民党的围剿和自然灾害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根据地经济十分困难。但根据地党委和政府迎难而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展开经济建设,使鄂豫皖根据地军民经济建设热情高涨,经济建设重回正途,获得良好发展。本文以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建设特点为切入口,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拟对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建设特点进行如下探析。

我的短发每月必理,且锁定一家老店。理发师从小高变成老高,我已理了二十年。老高边理边说:“你头发也稀喽!”我打趣他:“你已脱成光头了!”我坐等理发的空当,特别爱看别人的“头上草”。有被人摁住、哇哇大哭的黄毛小子,有撩着秀发臭美耍酷的帅哥靓妹,有发型奇怪、染成彩色的时尚青年,有简单朴素、从不挑剔的中年老年……瞅着来往顾客的“头上草”,如若看过了人的一生。

一、鄂豫皖根据地初创时期经济建设带有浓厚的军事化色彩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于一九三零年春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正式形成。由于其地处三省交界的山区,交通极不便利,加之历史上大别山区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区[2]3,因而该地区直到二十世纪早期经济发展仍然较为落后。此外鄂豫皖边区在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巧取豪夺之下,整个社会经济停滞,一度出现了“农不得耕,工不得值,学校绝读诵之声,商店有闭门之叹”的衰落破败景象[3]4。总之,受长期的、残酷的封建剥削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加之创立初期就遭到敌军重重围困和封锁,根据地军民面对的困难局面难以言表。因此,如何一面开展武装斗争一面搞好经济建设,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对于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民来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争本身就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如马克思所言,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刺刀尖碰上了尖锐的‘经济’问题会变得象软绵绵的灯芯一样”。[4]317毛泽东也曾说过“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5]1024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初创时期,军事斗争形势严峻,财政经济发展却较为混乱,大多是各地自筹自用,各自为政,因此,收入多无计划,预算亦不经常,决算毫无实行,如黄安县对“所有经费总的开支入帐都未清算审查过。[2]172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无法与鄂豫皖根据地初创时期严峻的军事、政治形势发展相适应。

(1)经销商的信用以及财务状况:详细调查经销商的经营理念、商业道德、诚信度、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评估其资金实力(银行存款、现金、股票、债券等),可投入B公司产品的有效资金必须达到规定要求。

公社工作人员大都选用办事公道、不谋私利的政府工作人员和从前线回来的红军伤员,相关工作的开展便于政府及时指导,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根据地商业发展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合作社由群众集股而成,均由当地政府和经济公社领导,货源由公社批发,是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集体经济组织。而个体商店在根据地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保护与鼓励: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规定“保护中小商人利益”“防止乡村群众无原则的侵犯中小商人的利益”。[6]331一九三一年十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又规定“每月营业额不到一百五十元者完全免税”。[6]331此外,根据地苏维埃政府还在赤白交界处建立交易所,武装护送个体小商人出入根据地边境进行商业贸易。通过对根据地个体商户的关爱、保护等措施,促进了根据地商业的发展。

在努力发展根据地内部商业贸易的同时,鄂豫皖苏维埃政府还十分注重发展对外贸易。除了颁布相关奖励与规范对外贸易的法令外,根据地党委和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派遣公社工作人员乔装成商人进入白区,与当地商人洽谈业务,购置敌人禁运的商品;吸引外地人进入根据地经商,并以商人身份接待;鼓励小商小贩从白区输入民用与军用物资,并给与免税、贷款乃至武装护送等[6]332。

二、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建设十分重视保障农业生产

根据地工商业的发展不仅联系着生产与消费,沟通着城镇与乡村,还关乎着保障红军供给的重要任务。显然鄂豫皖边区工商业十分落后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根据地革命斗争的需要。因而,根据地党委和政府在革命政权成立初期,就十分注重协调发展根据地的工商业。

历史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地区,然而长期的、残酷的封建剥削和近代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了鄂豫皖边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鉴于根据地军民生活、革命战争和各项建设的物资来源无不依赖于农业生产,因而,发展农业生产便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对此,根据地党委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

(1)To assign the learning task to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鄂豫皖根据地党委和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认识到了发挥群众作用的重要性,因而在根据地经济建设过程中采取诸多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建设热情。

在具体发展粮食生产方面,提出了“不荒芜一寸土地”[1]22的口号,号召根据地军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广种地,多收粮。面对敌军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粮食紧张的状况,根据地党委提出了诸多的号召,如“为粮食而斗争就是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用粮食运动周来打破蒋介石饿死工农的阴谋”“多种得一个瓜,多收得一担谷子,多增加一份力量去打胜敌人”等。此外,在一九三一年六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指出“粮食为苏区主要生产,千万农民生活所赖,亦为红军力量根本来源。”[6]32七月又指出“苏区有了粮食是革命根据地,没有粮食是一片荒地。”[6]32诸如上述此类的号召与指示,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群众进行自力更生,重视粮食生产,支援根据地的斗争。

将基坑外侧全部硬化,并在支护结构上部砌筑240 mm×240 mm挡水墙,在支护结构外侧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内部。

三、鄂豫皖根据地在经济建设中注重协调发展工商业

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鄂豫皖边区没有大的商埠和较大规模的生产单位,在根据地内大宗生产是农业生产,很少有工业生产,只有一些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主要生产小型农具、食油、土布、酒类、衣服、鞋帽等。加之其地处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地理条件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受历史政治因素及工业发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鄂豫皖边区商业发展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从事商业活动的,一是分布于各集镇的小商号,—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一是季节性的小商小贩,各地的商号多是地主经营。[2]112-113边区的商品经济活动主要是向外输出诸如茶、漆、竹、木、茯苓、黄丝、木炭、麻等土特产品;输入的大多是药品、食盐、油料、日用百货等。

古语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战争动乱年代尤为重要,而粮食生产的多少则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正是在鄂豫皖根据地党委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的扶持下,根据地的农业发展得到了保障,粮食安全得到了一定的落实,为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保障,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向心力。使得“非苏区求生不得的群众成群的向赤区跑反,白色军队中挨饿受辱的士兵,大批地归向红军队伍”[2]92,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的发展。

鉴于根据地工业基础薄弱与革命形势严峻的情况,根据地党委和政府在原有薄弱的工业基础上,经过调整与整顿,创办起了军需工业与民用工业。军需工业是在根据地创办初期,为了适应作战的迫切需要而兴办的,主要以兵工厂和被服厂为主。兴办初期的兵工厂的工人主要是当地的铜匠、铁匠和银匠,[2]94他们主要是负责为根据地红军修理枪械,工业生产大多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而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物资消耗的逐渐增加,根据地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发展工业对根据地斗争胜利的重要性,因而采取措施扩大根据地工业生产的规模,完善工业的管理。各工厂普遍建立起了党的领导机关,各工厂的基层生产单位的班组长均由懂技术、政治上表现较好的工人担任。根据地党委和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工人的业务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并且在一九三二年把供给制改为工资制,以完成工作的质量与数量来定工人的工资,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民用工业是为了配合根据地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由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集体和个体经营,民用工业相较军需工业而言种类较多,由政府经营的有制盐厂、造纸厂、五金制造厂、铁工厂、印刷厂、造币厂等;由集体和个体经营的有缝纫、木器、铁器、榨油、造纸、制陶、印染、制粉、豆腐等工厂或作坊。[6]329民用工业的发展,补充了根据地日用品的供应,支援了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地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产品,在鄂豫皖根据地政府和党委的重视下,根据地的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根据地商业主要是通过经济公社、合作社和个体商店三种组织形式而进行的。其中 经济公社是由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投资创办的,主要经营生活用品,特别是诸如食盐、药品等被敌人封锁的紧缺物品。

鉴于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发展困难、无序且难以与当时形势发展相适应的现状,党中央及时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出指示:“你们应当创造财政经济委员会,来计划苏维埃一般财政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行财政经济政策。”[1]499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一九三一年八月一日,鄂豫皖根据地苏维埃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了第一号《通令》:规定对财政“实行统一和集中的原则。”[2]172且鄂豫皖根据地自上而下成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对财政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整顿。设立相应财政机构,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军事化的管理,保障了根据地初创时期经济的健康运行。中央宣传部长洛甫(即张闻天)于一九三二年七月在《红旗周报》上曾撰文指出“为了增加土地生产,鄂豫皖苏区在去年春天,……动员广大群众在耕牛种子方面互相帮助,……将一些地方剩余的秧苗收集起来交绘苏维埃政府,由粮食委员会转送给缺秧的地方去插田。”[2]81此外,鄂豫皖根据地苏维埃代表大会还制定了《森林办法》,并规定“凡值百元以上的森林,一概没收由当地苏维埃政府管理,没收后的森林及竹、茶、桑、油漆、果树等分给农民,只许管理和使用,不许毁坏或转卖;不得破坏树苗,不得伤害森林,不得自由强伐;凡屋拐、田头、路旁、河下、荒山,农民都要尽量裁插树木”等,[6]327以此来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生产。

由此可见,这种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经济管理体制是由鄂豫皖根据地初创时期严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根据地初期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根据地党委和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重视与采取的上述相关措施,在农业取得稳定发展为工商业提供良好产品与原料的基础上,根据地的工商业由萧条景象逐渐复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物资供应,为根据地的斗争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鄂豫皖根据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善于发挥群众的力量

在土地革命前,鄂豫皖边区,大量土地被少数地主、豪绅、军阀所占有,广大贫苦农民只占有极小部分土地或根本不占有土地,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封建生产关系根深蒂固。当时在鄂豫皖边区流行的“马跑百里不吃别人草,人行百里不喝别人家水”[6]247的顺口溜便是鄂豫皖边区大地主家占有几十万亩土地的真实写照。鉴于此,一九三零年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从次年春季起,更加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生产,为此采取了诸多具体措施。诸如为了解决“农人得了田地,没有农具耕牛怎么办”[2]78的问题。根据地的党委和政府通过财政信贷途径发放农业贷款,开展农业互济互助运动,在各地设立种子、耕牛调剂站、农具和性畜经理处等措施,来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不足的问题。从鄂豫皖军委总政治部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一日发出的“由农民合股或苏维埃负责办农具牲畜经理处,帮助无农具的人种田耕地”[2]82。此外,鄂豫皖根据地党委和政府还通过实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来减轻农户的负担;亦或是组织人员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农民抢收抢种;亦或是颁布了诸如保护耕牛和水利资源的法令,亦或是是兴修水利等等,不一而足。上述这些措施或政令对于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保障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战争年代,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是一门革命的艺术。鄂豫皖根据地党委和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利用口号、标语等宣传方式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在具体经济建设过程中,切实保障广大军民的利益,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参与度。例如一九二七年十一月,黄麻起义后成立的黄安县农民政府,在其施政纲领中也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在具体实施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又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彻底平分一切土地”“没收豪绅地主财产”“没收地主土地与粮食分配给农民”等口号,并且根据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的要求,在当地发放没收来的东西,以此来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7]63在发展基础工业建设中,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男女工同工同酬”“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捐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增加工资百分之五十”[8]46等口号,通过保护工人、妇女等经济权益的方式,激发群众建设经济的积极性。例如,在累进税实施中,对雇农贫农不征税,对中农征少量的税,对富农征高额的税,符合土地革命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的阶级路线。累进税的征收,一方面保证了苏区的经济支出,满足了革命力量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革命事业的发展。

五、小结

在生产力落后,经济极不发达,斗争形势严峻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委和政府领导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经济建设,有效地保障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支援了根据地的斗争。鄂豫皖根据地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3)在4%的坡度上,使用发动机制动只能将车速控制在26 km/h以内,使用液力缓速器可以将车速控制在大于44 km/h的范围内。发动机制动只能保证车辆低速稳定下坡,而液力缓速器却是以超出允许速度下坡,增加了下坡危险性。

注 释:

①包括湖北省东北部的黄安(今红安)、麻城、黄破、孝感、黄冈、罗田、稀水、薪春、黄梅、广济,河南省东南部的信阳、光山、罗山、商城、固始、演川、息县,安徽省西部的六安、蓄山、霍丘、潜山、太湖、寿县、宿松、英山(今属湖北)等)。

教材处理的原则不只这些,以上所述仅为一孔之见,可能不准确也不全面。教材的处理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方法因人而异。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材处理方法,都应成为教师研究与实践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谭克绳,马建离,周学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范立新.红色税收的足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税收纪事[M].北京:中国税收出版社,2008.

[4]马克思.反革命在维也纳的胜利[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谭克绳,欧阳植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简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王建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财政动员[J].东南学术,2017(5).

[8]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9)03-0005-04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9.03.02

收稿日期:2019-05-04

作者简介:郑 段,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责任编辑:郭杏芳]

标签:;  ;  ;  ;  ;  ;  ;  ;  ;  ;  ;  ;  

郑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特点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