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羽:高校开放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感悟论文

王盛羽:高校开放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感悟论文

摘 要:防范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的危险生物因子对实验室人员的危害以及避免向实验室外扩散导致环境污染和公众危害等而采取的综合措施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内涵。本文将结合本人在我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发表对加强开放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个人感悟。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0 引言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与科研的高速发展,众多高校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科研队伍日益壮大,实验室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2003 年,新加坡发生一起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 冠状病毒事件,我国北京和台湾地区相继出现类似事件[2];2010 年东北农业大学28 名师生感染布鲁氏杆菌,病情严重[3-4];2014 年6 月,美国某高级别实验室人员未遵循操作程序,私自将高致病炭疽杆菌活菌带入低级别实验室,导致86 人接触[4]。这一系列的生物安全问题引起国家以及国际的关注,反映了令人担忧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为了增强高校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严格执行,然而奏效甚微[5-6]。因此,结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特点,制定一套符合高校自身实验室的科学的管理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1 我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的特点

我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属于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是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场所,其研究的主要是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必然会与实验室内研究的病原微生物经常接触[7]。除此之外,本校该实验室又是一个开放的全校共享的病原微生物科研平台,因此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具有来自不同专业的不同研究群体;实验人员所学专业不同,实验素养参差不齐,学历层次不同,特别是随着大量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其中不乏无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经历的群体;实验人员所研究的课题涉及到的菌(毒)种不同,而不同菌(毒)种致病力、传播途径和侵染活性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不同;有些实验材料来自医院病人的标本,甚至其中可能会有病原微生物的未知变异株或者新型致病性微生物等。因此,本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的这一系列特点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

2 我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管理现状

随着实验室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参与实验的人数越来越多,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处理的实验样本和使用到的试剂种类越来越多,从而产生了使用上的各种混乱,这些都造成了生物安全隐患,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跟不上实验室科研发展的实际需求,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7]。此外,由于我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是全校开放共享型实验室,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人员的培训工作难以充分开展或者没有狠抓落实;实验人员虽均以操作低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为主,但研究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仍很多样,且不同人员的操作周期和操作内容不同,这为管理人员制定全面的标准操作规程和风险评估报告带来困难。另外,由于我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是新组建不久的实验室,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

3 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特点和当前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地制宜的提出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实验室逐步进行改革,是当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重要手段是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基础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辽宁省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的42个县(市、区)共建有自动雨量站840个、简易雨量站617个、人工雨量站97个,自动水位站194个、简易水位站232个、多要素气象站227个、乡镇视频会议系统824个、预警广播3 116套。全省共配备传真机848台、手摇报警器720个、锣42 862个、宣传手册165 425册、光盘录音带7 319个、明白卡447 925张、警示牌7 188个、宣传栏7 261个。

在确定pH值,捕收剂及起泡剂用量的前提下,进行粗选磨矿细度的试验,试验结果见图12。从磨矿细度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粗精矿中铜、钼品位逐渐降低,而铜、钼回收率则逐渐升高,考虑到磨矿成本较高,将粗选段磨矿细度控制在-0.074mm占65%较好。

3.2 人员培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另一重要手段是人员培训。首先,实验室的管理者要定期接受培训。只有做到管理者生物安全管理知识的足量储备和不断有效更新。才能实现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科学、有效的管理。上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为管理者提供接受生物安全管理培训的机会;实验室管理者自身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平时多积累管理素材,主动接受培训。另外,实验室管理者要对入室人员进行培训。只有让每一个入室人员都按照标准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很好地防护自己和他人,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实现实验室的长远发展[7-8]。入室人员要培训并熟知的内容包括国家颁布的有关实验室的规定和条例、生物安全理论知识、本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本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本实验室允许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和应急预案等[9]。为检验培训效果,接受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方可入室操作。结合本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实验室“开放”、“人员流动”的特点,采取“人员自主培训学习,管理者监督考试”的模式:即实验人员在入室前,自主学习本实验室制定的相关入室资料,预约时间,在管理者监督下完成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入室操作。此外,实验人员在入室前要签署关于实验室安全的各种条例,入室后定期强化制度内容,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3.1 制定规章制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制度建设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手段。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5-7]。不同实验室的情况和人员结构特点不尽相同,实验室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中必然存在多种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的良好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构建实验室自身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有利于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长远看,良好的规章制度是节约实验室管理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和实验室长远发展的基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必须包括实验室准入,操作规范,个人防护、健康监护、消毒效果评估,菌毒种保管,废弃物处理和意外处置、实验室风险评估等内容[8]。此外,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明确落实每一个负责人,避免多头管理或者互相推诿等现象。

3.3 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即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基础[10]。高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操作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产物的场所,相关的基础设施除了常规的水、电、防火和防盗设施外,还包括生物安全柜、消毒灭菌器、洗眼设备等设备和口罩、手套、帽子、工作服、护眼镜等防护材料。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换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为安全、可信、高效的科学产出的基本条件。

4 结论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管理和运行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生物安全方面问题突出,是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验室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关系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关系到实验人员甚至周边人群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环境不受污染,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只有实现我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并不断完善更新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充分体现开放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优点,才能早日实现我校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快速、长远和全面的发展。

通过感官描述分析发现酶解产物与不同溶剂处理产物具有明显不同的滋味。由表1和图2可知,牡蛎酶解产物滋味复杂,具有鲜味和咸味,鲜味评分值为4.8分,咸味评分值为2.8分,苦味评分值较低,为2.0分。经过80%乙醇萃取后,上清液具有鲜、咸、酸味,鲜味评分值为6.4分,苦味评分值为0.8分。乙醇相再通过异丁醇萃取,上清液具有明显苦味,苦味延迟性长,苦味评分值达到6.8分,与0.005 g/L盐酸奎宁的苦味在感官上较一致。而下清液滋味平淡,具有微弱鲜味,苦味评分值为0.4分,基本无苦味。

参考文献

[1] 潘越,吴林根.高效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4(25):199-122.

[2] Dennis N.Infectious diseases mounting lab accidents raise SARSfears[J].Science,2004(304):659-661.

[3] 王继璇,丁伟勇.高等院校病原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J].科教文汇,2016,347(4):75-76.

[4] 万双双,宋广忠,杨珺,等.浅谈高校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1(29):124-126.

[5] 何义,吴丹,蒋莲秀,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8,7(38):104-105.

[6] 曹二龙,刘众齐,刘选梅,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8,21(36):98-99.

[7] 杨杰,胡晓梅,饶贤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6(16):445-447.

[8] 刁璧.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1:48-49.

[9] 江轶,黄开胜,艾德生,等.高校非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9(35):253-257.

[10] 韩俭,景涛,郭璐.提升医学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能力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9,1(21):41-43.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8.249

本文引用格式:王盛羽.高校开放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感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365-366.

标签:;  ;  ;  ;  ;  ;  ;  

王盛羽:高校开放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感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