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的运用要准确——对几个自测题答案的简要看法

数学概念的运用要准确——对几个自测题答案的简要看法

一、数学概念的使用应力求准确——对几道自测试题答案的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谷晓沛[1](2018)在《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1986年,Lee.S.Shulman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至今为止学科教学知识仍是教师知识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最初对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与结构的探讨,到现今对其测量与应用的关注,研究不断拓展与延伸,其中有关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的研究是重要话题。分析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相关研究,在理论分析层面的居多,实证研究不多。本研究试图建构学科教学知识的分析框架和图谱,从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的视角,深入了解不同发展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特征。本研究基于Gess-Newsome等学者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理论,通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8名小学数学教师的24节课进行观察和访谈,分析其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及其联系的频次和水平的统计与分析,按相关要素的完整度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划分为要素完整型和要素缺失型。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可分为整合模式、转化-整合模式、整合-转化模式和转化模式四种类型。从样本教师的背景分析,新手教师(1——3年)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表现为转化—整合模式,熟手教师(4——9年)分化为整合或整合—转化模式,经验教师(10年以上)多数表现为转化模式,也有少数教师仍停留在整合模式。究其原因,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实践—反思是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关键因素。研究还发现,“教学观摩”、“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是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网上资料”是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次要因素,“专业共同体”、“在职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也是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因素。另外,影响新手教师和优秀经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差别明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充分考虑其学科教学知识特征,提倡分别采取教学观摩、专业共同体、数学教学研究、行动—反思模式等形式;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建议以学科教学知识为框架,重建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结构,采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小学数学内容间的联系。

董强[2](2016)在《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数列”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数列”相关内容为线索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教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数列”单元学生的先备知识及认知水平如何?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学习困难?第二,“数列”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及“数列”单元的知识网络是怎样的?第三,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现状及课程分析,“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单元框架、课时安排等如何调整?研究发现,第一,关于数列的学习,学生在不同的学段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学习特征,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对数列的学习积极性越低,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数列的学习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数列的函数本质的认识不到位。第二,数列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安排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数列与函数、算法、微积分、排列组合、方程、不等式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呈现“数列”内容的方式有所不同。第四,从数学思想方法上看,方程与方程组的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函数的思想、算法思想等在数列单元均有所体现。第五,基于学生和教材双方面的思考,对数列单元教学目标及单元框架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建议在“数列”单元教学中,整体把握教材、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等。

缪韬[3](2017)在《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多高中数学老师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扩大教学容量,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没有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一些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教学模式为课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解决了探究式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提高了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效率,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国内外一些学校纷纷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多仅限于照搬,套用,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很多学校受限于本单位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或是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没有开展这种新教学模式。因此,研究如何在一般环境下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这次研究调查了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中数学课堂现状,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途径,以及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现状,获得了第一手非常具有价值的资料与数据。以多媒体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并且实施了翻转课堂,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反思总结,都进行了设计与实施,借鉴了其他优秀的的案例对自己实施探究式翻转课堂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论述了探究式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探讨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解决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和成功率。学校的软硬件落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不足,让很多学校无法顺利的开展翻转课堂,本研究试图寻找在学校常规软硬件的基础下,即“一般环境”下,如何顺利高效的实施翻转课堂,以保证学生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可以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让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帮助。

韩毅勇[4](2016)在《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军事和经济的援助,以及国民党实行的政治集权、经济推进的政策,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到1970年代初,台湾经济、教育及社会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中产阶级阶层崛起。一部分受过国外或台湾本地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精英利用台湾当局领导人新老交替之际短暂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掀起“青年问政运动”,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开启了战后台湾史上意义重大的七十年代的社会运动。陈鼓应是这些青年知识精英中的一员。陈鼓应是生于福建长汀客家地区的“外省人”,受到过台湾大学殷海光等思想家自由民主观念的熏染,自始至终参与了以自由民主为目标的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运动。《大学杂志》的创办可谓七十年代台湾社会运动的起点,表现为新生代知识精英的“青年问政运动”。陈鼓应在其中担任编委,参与发表过《给蒋经国先生的信》、《国是诤言》、《国是九论》等重头文章,与其他编委一起呼吁台湾当局进行社会改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大学杂志》问政期间,钓鱼岛问题爆发,引起海外和台湾青年学生的保钓运动。陈鼓应和《大学杂志》知识人群体积极参与到爱国保钓舆论中,且在保钓中自觉将学运从对外扞卫领土的方向引导到向内追求自由民主的方向。陈鼓应以台湾大学教师的身份在校园内呼吁保障言论自由、发展民主生活、开放学生运动,反响极为热烈。不过,在学生运动中也引发“民族主义论战”,“统独”之争开始浮出水面。随着蒋经国接班大势确定,接班团队成形,当局遂恢复了对言论的控制,校园民主运动遭受打击。1973年“台大哲学系事件”的发生和《大学杂志》群体的分裂,宣告“青年问政运动”和校园的学生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然而,社会运动之火既已点燃,便很难真正扑灭。陈鼓应等追求政治革新的知识精英逐渐将视线从校园内转移到校园外,推动社会改革的方式也逐渐由言论的参与向行动的参与转变。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起了维护人权的运动。当时台湾仍处在戒严时期,人权运动的展开多为隐蔽的、分散的,有时需要配合国外的组织和个人来进行。70年代后期出现突破这种隐蔽、分散性的新型社会运动机会,这便是新一轮台湾地方选举的时间到了。从《大学杂志》集团分裂出来的张俊宏、许信良等本省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有意利用合法参选的时机,逐渐与基层民众结合,发展出公开的、较大规模的自由民主和政治抗议运动。陈鼓应等外省知识分子也参与到选举当中。虽然不同省籍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认同上已经出现分歧,但他们在自由民主这一共同目标下暂时搁置了争议。正当这场公职选举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发生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的事件,蒋经国借此宣布选举延期举行、停止竞选活动,使运动戛然而止,遭受重挫。陈鼓应所全程参与的台湾七十年代社会运动,显示出多种意义。其一,从中可以看到台湾的民主转型不是蒋经国晚年一纸文书解除戒严那么简单,而是台湾中产阶级崛起后,社会精英一波一波逐层推进的反抗运动所积累的结果,当局最后的退让是情非得已的选择。其二,从中可以看到外省籍知识分子在台湾政治转型历程中的奋斗、牺牲和贡献,不像当代一些台独人士所宣称的民主是本省人对外省人的“翻身”,台独派以民主为名谋求去外省化、去中国化,是毫无根据的谬论。其三,从中可以看到,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民主与民族的关系,在不同情境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向。1949年之前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的时期,社会民主运动常常表现为服从急迫的民族使命,民族压倒民主,这种情形在国民党退到台湾初期仍然延续,但到了七十年代,从中产阶级内生的民主运动,却能表现出求民主之同存统独之异的一面,这种特别年代里民主先于民族的现象所形成的反差,特别值得精细了解历史运动的学者观察。

蒋星利[5](2016)在《高中写作教学内容完善与开发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而高中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的缺陷,成为制约写作教学水平的瓶颈。本文的论题是高中写作教学内容研究,主体部分为三章:第一章描述和分析了高中写作教学现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写作自我效能感低下、对课堂写作教学认同感低;通过对教师的写作教学访谈分析,发现存在写作教学信念的不确定、写作教学内容的随意化、写作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写作教学功能的过度拔高的问题。而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课堂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缺陷。第二章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维度对写作教学内容之所以存在缺陷进行了剖析。课程层面中,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缺陷,主要在于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阐述不明确、课程中写作文体与社会实践写作联系不紧密;教材层面中,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缺陷,主要在于教材中写作知识的陈旧、教材中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单一;教学层面中,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缺陷,主要在于教学中对写作交际功能的忽视以及教学中对序列化、活动化的过度追求。第三章重点探讨了完善和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行动策略。在课程层面中,完善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包括明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紧密课程中写作文体与社会写作实践的联系。在教材层面中,完善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包括更新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和丰富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层面,本文提出了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两种策略,包括运用交际语境写作开发写作教学内容和运用微型写作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交际语境写作是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生成写作教学内容的途径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第一,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学生内在表达机制;第二,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第三,弥补学生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微型写作课是立足于学生写作细节的短小精悍、真实快乐、高效智慧的的写作课程。它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核心困难,选择核心知识,解决要害问题,既便于学生的学习,也便于老师的设计与教学。运用微型写作生成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包括微化写作目标的策略、微化写作内容的策略、微化写作情境的策略以及微化写作支架的策略。

胡晋宾[6](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孙峥淇[7](2015)在《铁法能源公司供电部培训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铁法能源公司供电部是矿区煤炭生产、建设的重要辅助单位,主要负责为矿区煤炭生产、建设和居民生活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供电系统有6个生产科区、50多个班所,担负着矿区10个生产矿井、5个生产辅助单位、15个生活后勤服务单位及5万户居民住宅的供电任务,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所处地理位置分散,因此供电员工的安全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及考核是矿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以往的培训考试中,很多企业还是采取管理者当面授课,员工纸张考试的方法,企业这种单一的培训考试使得员工培训没有积极性,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导致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也因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而大打折扣。长期下来,虽然企业投入的培训考试成本不低,但是,企业想达到的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的效果却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开发一套适用于矿区供电部门培训考试的软件,以进一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对实现供电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为培训考试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作者基于供电部现有的局域网资源,采用ASP.NET和SQL Server数据库,以C#为开发平台,在Windows系统下开发了一个B/S模式的培训考试系统。该系统用户分为三类,分别是学生、教师和管理员,具有用户管理、考务管理、培训管理、系统维护、新闻管理、论坛管理、培训资料管理、试卷管理、组卷管理、阅卷管理、题库管理、成绩管理、在线自测、在线学习、在线考试、成绩查询十六个功能模块。在实现上考虑了系统组卷的响应速度和成功率,系统选择遗传算法组卷,使系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科学培训及考核对试卷的要求。系统充分考虑对供电部培训考试业务及技术需求变化的支持能力,能够随着使用时间流逝、数据量的增大、使用的深入,实现新功能的增加,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到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系统的拓展性,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实践于本系统中。通过我部6个生产科区、935人为期6个月的使用检验,证明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和正确性,系统达到了较高的组卷随机性、科学性、合理性和较高的响应速度及较高的组卷成功率。该系统的研究成功,不但减少了电力培训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激发了培训人员网上学习的兴趣,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实现了供电部培训考试全过程网络管理的目的。

杨惠中[8](2015)在《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考试大国,各种考试难计其数。但是,人们对考试的现状并不满意,因此对"测试反拨作用"、"测试后效"的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在讨论中也存在一种泛化的倾向。无疑,正面反拨作用和正面后效是一项好的考试的必要条件。语言测试工作者在设计一个考试项目时必须力求做到考试能够正确地引导教学,并且能够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后效。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考试的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考试即使能够对教学产生正面反拨作用,也是一种长效作用;另一方面,考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后效,只有当考试结果被实际使用以后才会发生,而考试结果的使用本身是一种社会性决策,不是单纯的测试学术问题,并不在语言测试工作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因此必须全面看待考试、教学和考试结果的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考试有好坏之分,教学也有好坏之分,考试结果的使用还有正确与否、恰当与否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有学术问题,有社会问题;有测试问题,有教学问题;有测试的内容问题,有测试的形式问题;纠结在一起,需要擘肌分理,一一澄清,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笔者认为,考试、教学和考试结果的使用,三者构成一个系统,要发挥系统的作用,三者必须协调。实际上三者是不同的过程,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应当区分开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各方正确处理好各自的关系,做到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取得整个系统的最佳效果。

夏莲[9](2014)在《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高考是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窗口。数学高考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三个方面测查了学生,是否实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是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因此,对数学高考试题命题的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该项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数学高考命题的历史发展。第二,通过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理论探讨,提出数学高考试卷命制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提出建议。这项研究将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评价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数学高考全国卷,从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型特点等方面,总结数学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通过调查高考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希望将高考试题的命题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促进数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近四年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的分析,得出数学高考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关注知识交汇点以及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在能力的考查上,重视核心思想和通性通法,重视应用意识以及突现几何直观。由此,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法引领学法,促进学习方式改革;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考与教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与数学教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研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批评指正和建议。

陈淑贞[10](2012)在《基于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教师专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决定改革的方向.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有了更高的期望;教育变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等提出新的挑战;以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越来越突出的教师职业竞争压力,教育变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变化,都需要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更实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这两种方法,了解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试题命制观.在中学数学教师命制数学试题时的主观感受和收获等的基础上提出“名题背景试题编制”这一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并总结了10个主要的作用:活跃教师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师的想象能力,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训练教师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锻炼教师的教学检测能力,优化教师的新课导入能力,增强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和完善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的能力.最后,基于笔者读研期间对“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学学校和教师的一些建议.呈现了笔者对“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参考资料,以便中学数学教师开展自己的研究.

二、数学概念的使用应力求准确——对几道自测试题答案的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概念的使用应力求准确——对几道自测试题答案的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密不可分
        (三)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师培训改进期望关注学科教学知识
    三、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
    第二节 学科教学知识测量的研究
        一、测量维度
        二、评价方法
    第三节 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的研究
        一、整合—转化模式的相关研究
        二、转化模式的相关研究
        三、整合模式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
        一、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二、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
    第五节 相关研究的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
        一、研究问题的进一步阐述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质化的研究取向
        二、个案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资料搜集的方法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伦理与效度
        一、研究伦理
        二、信度与效度
第三章 学科教学知识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学科教学知识分析量表的建构依据
    第二节 学科教学知识分析量表的建构
        一、学科教学知识分析基本思路
        二、确定学科教学知识分析要素
        三、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分析框架
        四、初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分析量表(实验)
        五、学科教学知识分析量表(实验)测试
        六、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分析量表
    第三节 学科教学知识的分析过程
        一、操作程序
        二、使用学科教学知识分析量表进行数据采集
        三、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及其联系的数据整理
第四章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表现分析
        一、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频次统计
        二、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水平统计
    第二节 学科教学知识的类型分析
        一、学科教学知识之要素完整性分析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类型分析
    第三节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表现分析
        一、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间联系的频次统计
        二、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间联系的水平统计
    第四节 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分析
        一、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水平分析
        二、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类型分析
    第五节 小结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水平
        二、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的类型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整合模式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特征
        一、整合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特征
        二、整合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间联系特征
    第二节 转化—整合模式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特征
        一、转化—整合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特征
        二、转化—整合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间联系特征
    第三节 整合—转化模式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特征
        一、整合—转化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特征
        二、整合—转化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间联系特征
    第四节 转化模式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特征
        一、转化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特征
        二、转化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相关要素间联系特征
    第五节 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续谱
        一、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续谱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关
        二、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演变的表现形式多样
    第六节 小结
        一、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建构特征差异明显
        二、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续谱与教师发展阶段相关
        三、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演变的表现形式多样
第六章 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原因分析
        一、整合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原因分析
        二、转化—整合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原因分析
        三、整合—转化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原因分析
        四、转化模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原因分析
        五、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影响因素的确定
        二、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影响因素的表现
        三、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具有四种类型
        二、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特征差异明显
        三、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续谱与教师发展阶段有关
        四、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存在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建议与思考
        一、教师培训路径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其学科教学知识特征
        二、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应基于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演变中的表现
        三、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倡议书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数列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综述小结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分析
    (一)高中数学“数列”单元学情调研与分析
    (二)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材分析
    (三)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五、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及案例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二)单元教学重点设计
    (三)单元教学流程设计
    (四)单元课时安排调整
    (五)教学建议与实施
    (六)典型课例设计
六、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提出的要求
        1.1.2 传统课堂存在的弊端亟待解决
        1.1.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传统课堂
        1.2.2 混合式学习
        1.2.3 教学模式
        1.2.4 微课
        1.2.5 翻转课堂
        1.2.6 探究式教学
        1.2.7 探究式学习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假设
        1.4.2 研究计划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索的途径与方法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翻转课堂国外发展简史
        2.2.2 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2.3 国外探究性教学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国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的成功案例
        2.3.3 国内的探究教学现状
    2.4 文献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3.4.1 调查问卷
        3.4.2 访谈
        3.4.3 软件环境
        3.4.4 硬件环境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3.5.1 多媒体学习原理
        3.5.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5.3 建构主义理论
        3.5.4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调查研究
    4.1 调查的目的
    4.2 调查过程与数据编码
        4.2.1 调查过程
        4.2.2 数据编码
    4.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4.3.1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4.3.2 教师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翻转课堂”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中的教学实践
        5.1.1 翻转课堂教学“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实施
        5.1.2 翻转课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实施过程
        5.1.3 翻转课堂“基本不等式:(ab)~(1/2)≤(a+b)/2”的实施
    5.2 访谈分析
    5.3 效果分析
    5.4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影响探究式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因素研究
        6.1.1 外部因素
        6.1.2 内部因素
    6.2 高中数学探究式翻转课堂的策略研究
        6.2.1 重视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设计
        6.2.2 学案设计
        6.2.3 微视频设计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7.3 展望
    7.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高中数学课堂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B:高中数学课堂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C: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自测卡
附录E: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自测卡
附录F:基本不等式:(ab)~(1/2)≤(a+b)/2自测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宗旨与史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普及
    三、社会结构的转变
    四、1970年代台湾的政治困境
    五、社会精英的重新活跃
第二章 陈鼓应的教育养成及学思历程
    一、客家精神的熏陶的少年时代
    二、大学时代的思想启蒙
    三、师从方东美与殷海光
第三章 《大学杂志》与台湾社会运动的启动
    一、台湾青年知识精英的聚集
        (一) 第一次社会青年人士座谈会
        (二) 两次座谈会建言要点
    二、《大学杂志》的改组
        (一) 座谈会如何促成《大学杂志》之改组
        (二) 1971年改组前的《大学杂志》
        (三) 《大学杂志》的改组
    三、陈鼓应与《大学杂志》大联合时期的议政
        (一) “无害的初创期”
        (二) 大联合时期的书生论政
第四章 陈鼓应与台湾的学生运动(上)
    一、校园民主抗争的滥觞:台大“保钓运动”的兴起
        (一) 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由来
        (二) 海外“保钓运动”的兴起
        (三) 《大学杂志》与“保钓”
        (四) 台大的“保钓运动”
    二、陈鼓应与保钓运动的转向
    三、“小市民心声事件”
        (一) 《中央日报》发表“一个小市民的心声”
        (二) 《大学杂志》对“市民心声”的回应
        (三) “小市民心声事件”的影响
第五章 陈鼓应与台湾的学生运动(下)
    一、民族主义座谈会
        (一) 海外留美华人民族热情的高涨
        (二) 民族主义座谈会的召开
    二、民族主义论战
        (一) 民族主义座谈会背后的玄机
        (二) 针锋相对的论战
    三、陈鼓应与台大哲学系事件
        (一) “职业学生”事件
        (二) 台大师生抓捕、约谈事件
        (三) 台大哲学系事件与《大学杂志》集团的分裂
第六章 陈鼓应与台湾人权运动
    一、台湾戒严时期的人权状况
    二、1970年代台湾的人权救援工作
    三、陈鼓应对台湾人权运动的参与
第七章 陈鼓应与“党外”选举运动
    一、台湾的“民主假期”
    二、“党外”势力的凝聚
        (一) “党外”势力的崛起
        (二) “党外”选举运动的铺开
    三、选举运动中的陈鼓应
        (一) 陈鼓应参选的原因
        (二) 突然降临的“延期选举”
结语
    一、1970年代台湾的社会运动的升级及陈鼓应的角色
    二、1970年代台湾社会运动中的民主与民族
    三、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与台湾社会的转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5)高中写作教学内容完善与开发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高中生作文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访谈分析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写作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第二章 对高中写作教学内容所存在缺陷的深层分析
    第一节 课程层面:写作教学内容不明确、不实用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阐述不明确
        二、课程中写作文体与社会写作实践联系不紧密
    第二节 教材层面:写作教学内容陈旧化、单一化
        一、教材中写作知识的陈旧
        二、教材中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单一
    第三节 教学层面:写作教学内容开发有待完善
        一、教学中对写作交际功能的忽视
        二、教学中序列化、活动化追求的反思
第三章 完善与开发高中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
    第一节 从课程与教材层面完善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
        一、课程层面完善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
        二、教材层面完善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
    第二节 从教学层面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两种策略
        一、运用交际语境写作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
        二、运用微型写作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1.3.3 编写策略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3.1 知识与知识观
        3.1.1 知识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5.2.1 理论维度设计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7.1.1 实验设计
        7.1.2 信息处理
        7.1.3 研究启示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7.2.1 实验设计
        7.2.2 信息处理
        7.2.3 研究启示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7.3.1 调查设计
        7.3.2 信息处理
        7.3.3 研究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铁法能源公司供电部培训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矿井供电系统概述及基本要求
        1.2.1 矿井供电系统概述
        1.2.2 矿井供电三大保护
        1.2.3 铁法能源公司对供电部供电的基本要求
    1.3 培训考试系统意义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供电部培训系统的现状及分析
    2.1 现状
    2.2 培训分类
        2.2.1 供电部级安全培训
        2.2.2 科区级安全培训
        2.2.3 班组级安全培训
    2.3 培训内容
        2.3.1 供电部从业人员普及性安全知识培训
        2.3.2 企业相关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
        2.3.3 生产技术人员安全培训
        2.3.4 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
        2.3.5 上岗前人员安全培训
        2.3.6 新入厂人员安全培训
    2.4 铁法能源公司供电部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2.4.1 培训现状分析
        2.4.2 培训效果及考查情况分析
        2.4.3 存在问题
第3章 关键技术介绍
    3.1 软件工程基础
    3.2 ASP.NET技术特点
        3.2.1 HTML控件
        3.2.2 用户控件(User control)
    3.3 SQL Server 2008
        3.3.1 SQL Server 2008简介
        3.3.2 ado.net技术
        3.3.3 Connection类
        3.3.4 Command对象
        3.3.5 DataReader类
        3.3.6 DataSet对象
        3.3.7 DataAdapter类
        3.3.8 DataTable类
    3.4 流媒体播放方式
        3.4.1 单播
        3.4.2 组播
        3.4.3 点播与广播
    3.5 流媒体服务
第4章 供电部培训考试系统需求分析
    4.1 可行性分析
        4.1.1 经济可行性
        4.1.2 技术上的可行性
        4.1.3 时机可行性
        4.1.4 管理操作上的可行性
        4.1.5 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4.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2.1 系统的用例图
        4.2.2 关键用例描述
        4.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3 其他性能需求分析
第5章 供电部培训考试系统设计
    5.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5.2 系统体系结构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5.4.1 用户登录流程设计
        5.4.2 考生在线考试流程设计
        5.4.3 成绩查询流程设计
        5.4.4 阅卷管理流程设计
        5.4.5 组卷管理流程设计
        5.4.6 题库管理流程设计
    5.5 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设计目标
        5.5.2 数据库设计步骤
        5.5.3 E-R图设计
        5.5.4 数据表设计
        5.5.5 用户权限表
        5.5.6 试卷范围表
        5.5.7 自测学习表
        5.5.8 题库表
        5.5.9 试卷抽题表
        5.5.10 试卷信息表
        5.5.11 管理表
        5.5.12 人员信息表
        5.5.13 考试统计表
    5.6 组卷模块设计
        5.6.1 组卷算法分析
        5.6.2 组卷方案设计
        5.6.3 遗传算法组卷过程
    5.7 系统安全
        5.7.1 系统安全性
        5.7.2 网络安全性
        5.7.3 数据安全性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电部培训考试系统的实现
    6.1 公共类的编写
    6.2 主页界面功能的实现
    6.3 管理员界面与功能
    6.4 阅卷人界面与功能
        6.4.1 阅卷人评卷模块
        6.4.2 阅卷人录入、批改模块
    6.5 考生界面与功能
        6.5.1 考生考试模块
        6.5.2 考生考试页面
    6.6 培训考试系统的运行测试
        6.6.1 系统测试环境
        6.6.2 系统测试方法
        6.6.3 界面测试
        6.6.4 功能测试
        6.6.5 性能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效测试
    1. 1 效度是对考试质量最重要的要求
    1. 2 信度是对考试质量的另一个重要要求
    1. 3 考试的分数必须具有可解释性和可比性
    1. 4 关于题型
    1. 5 有效测试应达到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
2. 有效教学
    2. 1 有效外语教学要素
    2. 2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
    2. 3 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
    2. 4 关于反拨作用
    2. 5 关于应试教学
        2. 5. 1 应试教学是社会公害,全社会深恶痛绝
        2. 5. 2 什么是应试教学?
        2. 5. 3 用模拟试题的操练取代正常的语言教学,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和课堂教学的性质
        2. 5. 4 应试教学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浪费了学生的大好学习时光,应当由谁来负责?
        2. 5. 5 模拟试题集的编写出版者是考试的“相关利益者”
        2. 5. 6 拒绝或扼制在教学与考试中间的“第三者插足”
    2. 6 教考分离
3. 有效使用
4. 结论

(9)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1.1.2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需要
        1.1.3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发展的需要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途径
    2.2 数学高考命题概论
        2.2.1 数学高考形式的发展变化
        2.2.2 数学高考内容的发展变化
    2.3 数学高考命题已有研究的综述
        2.3.1 数学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2.3.2 数学高考命题的技术研究
        2.3.3 数学高考命题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工具的选取
        3.2.1 教师问卷
        3.2.2 教师访谈
        3.2.3 对研究工具的说明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3.1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3.3.2 教育测量评价理论
        3.3.3 学习风格理论
        3.3.4 有效教学理论
    3.4 研究的方法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问卷设计的思路
    4.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4.3.1 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情况
        4.3.2 处理数据
        4.3.3 调查数据分析
    4.4 调查的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试题研究
    5.1 数学高考考试说明分析
        5.1.1 数学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
        5.1.2 数学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分析
    5.2 数学高考内容分析
        5.2.1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知识点分析
        5.2.2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分值分析
    5.3 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变化
        5.3.1 各类题型的特点及功能
        5.3.2 历年题型比例对比分析
    5.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5.4.1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知识的特点
        5.4.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能力的特点
    5.5 小结
第6章 讨论一: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讨论
    6.1 数学高考的命题理论的探讨
        6.1.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
        6.1.2 数学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
        6.1.3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基本程序
        6.1.4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举例
    6.2 数学高考的命题趋势的探讨
        6.2.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与理念
        6.2.2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
        6.2.3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趋势
    6.3 数学高考试题命题若干建议
        6.3.1 数学高考命题宏观建议
        6.3.2 数学高考命题中观建议
        6.3.3 数学高考命题微观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讨论
    7.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7.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7.2.1 反思借鉴案例
        7.2.2 新授课案例
        7.2.3 复习课案例
    7.3 教学改革建议
        7.3.1 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
        7.3.2 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7.3.3 教法引领学法,进行学习方式改革
        7.3.4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7.4 数学高考复习建议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的结论
    8.2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8.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数学高考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描述性统计量
附录 D 卡方检验
附录 E 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2 名题概念界定
        1.3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背景与现状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思路
    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理论概述
    1 教师专业发展
        1.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1.1 专业的含义
        1.1.2 教师专业的形成
        1.1.3 教师专业化
        1.1.4 教师专业发展
        1.1.5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1.2 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1.3 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2 数学考试命题
        2.1 中学数学试题改革特色
        2.2 中学数学试题类型
        2.3 好的数学试题的条件
第三章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1 教师的专业知识
    2 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学合作
    2 教学反思
    3 同伴互助
    4 教育研究
    5 专业引领
    6 自主发展
第五章 基于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分析
    1 教师的基本情况
    2 教师专业发展认知
    3 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与困难
    4 教师的考试命题情况
    5 名题背景试题相关情况
    6 教师命题体会
第六章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意义
    2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可行性
    3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3.2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3.2.1 活跃教师的思维能力
        3.2.2 丰富教师的想象能力
        3.2.3 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
        3.2.4 训练教师的学习能力
        3.2.5 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3.2.6 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3.2.7 锻炼教师的教学检测能力
        3.2.8 优化教师的新课导入能力
        3.2.9 增强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
        3.2.10 完善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的能力
        3.3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七章 基于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 学校应重视资源建设
    2 学校应加深校际合作
    3 教师应深入自主学习
    4 教师应养成反思习惯
    5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研究与参考
        5.1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原则
        5.2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举例
        5.3 名题背景试题编制参考文献简介
        5.3.1 中学数学教育期刊简介
        5.3.2 历史名题(考试命题)书籍参考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数学概念的使用应力求准确——对几道自测试题答案的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 谷晓沛.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9)
  • [2]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董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1)
  • [3]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 缪韬.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4]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D]. 韩毅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5]高中写作教学内容完善与开发的策略研究[D]. 蒋星利. 扬州大学, 2016(02)
  • [6]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7]铁法能源公司供电部培训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峥淇. 东北大学, 2015(06)
  • [8]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J]. 杨惠中.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1)
  • [9]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 夏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10]基于名题背景试题编制的教师专业发展[D]. 陈淑贞.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数学概念的运用要准确——对几个自测题答案的简要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