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秋:中华佛教海外传播创新策略探微——以对湄公河流域国家传播为例论文

黄秋秋:中华佛教海外传播创新策略探微——以对湄公河流域国家传播为例论文

摘 要:天下大同是佛教要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共通,如何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利用好佛教这个文化符号,再利用新媒体的内容、路径进行传播,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播到佛教国家值得研究和探讨。我国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已经构成了一个佛教文化圈,在佛教文化交流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如北京灵光寺的佛牙三次去缅甸巡礼,在缅甸民众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中国寺庙的一些文化符号在国外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华的佛教传播应该以更加与时俱进的姿态去应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佛教对内对外的传播方式,探讨中华佛教海外传播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佛教;对外传播;新媒体;文化符号

佛教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经千年的融合发展,已渗入中华文化血脉。以佛教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落脚点,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湄公河流域五国处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2016年,由中国牵头,发起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已经将湄公河沿线的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五国纳为战略合作国,在与该流域国家的诸多合作如中缅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中泰铁路等的项目中,佛教是一个重要却又未被引起足够关注的推进因素。佛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湄公河流域五国的外交政策。有效进行佛教文化传播,发挥佛教这个文化符号的交流价值。

一、“中国—湄公河流域”的佛教文化传播

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各国已经构成了一个佛教文化交流圈。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与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信奉上座部佛教,而越南则深受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在古来往之的交流中,中华佛教的海外传播范式已初见雏形,但随着传播环境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一以贯之的传播方式凸显不足。

(一)传播交流路径

学僧互访。学僧互访是与该流域各国最为普遍的佛教交流方式,效果显著的是中缅两国的佛教外交。2011年缅甸政府更替之后,中国政府就开始加大与其佛界的交流,广泛邀请包括僧王在内的缅甸高僧来华访问,同时,中国佛协也多次派遣僧人前往缅甸留学。中缅关系,特别是缅甸民众对中国的观感,在2017年以来之所以得到明显改善,缅甸佛教界对中国的认可是重要原因之一。

承插线设置主要针对承插式管件等。承插管件在实际施工中很多。如图5 所示设置PVC管件承插距离,查阅PVC-U管件标准,对应尺寸,更改为标准承插尺寸。

1.1 文献纳入标准 ①研究设计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②纳入对象为经临床诊断为CP,其年龄和国籍不限;③纳入研究试验组的干预措施为单独针刺,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为除针刺以外的其他治疗措施,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中药坐浴、西药、微波和假针刺治疗;④结局指标: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CP症状指数(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y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评分变化量、白细胞降低有效率。

佛教论坛。佛教论坛是佛教意见领袖们互动的平台,影响力度足,但传播面不广。“崇圣论坛”和“南传佛教高峰论坛”都由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是面向湄公河六月国家佛教文化传播的两张名片。2017年9月第十届“崇圣论坛”聚集老挝、斯里兰卡、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宗教高级官员参会,与会的100多位高僧横跨亚洲、欧洲、大洋洲、澳洲27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该论坛还就“澜湄流域六国佛教交流合作”设置单独会场,澜湄六国各大佛教长老就六国合作机制达成共识,以中国佛教界为主导,共同发起湄澜流域佛教论坛。

1、传播渠道:“社交”先行,网络禅宗品牌化

佛教圣物交流。学僧互访和论坛都局限在佛教系统内,佛教圣物的交流则深入到广泛民众。灵光寺的佛牙舍利曾于1955年、1994年、1996年和2011年四次巡礼缅甸,每次短则30天,长则90天,所到之处都是万人空巷,祭拜者多达数千万人次。缅甸政府为此在仰光和曼德勒各建了一座佛牙塔,供奉着仿制的佛牙舍利。与此同时,缅甸的玉佛像遍布中国各大名寺。

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佛教文化艺术的交流更偏向于展示,通过展示独特的文化标识给受众深刻的观感体验。少林寺功夫近乎成为中华佛教的代言,2015年正值中泰建交40周年,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亲率百人僧团赴泰国展演华夏名门少林功夫,受到泰国各界的关注和欢迎,传播效果显著。

经书的编译交流。经书记录了佛教的历史和延承,经书的编译能够促进各国了解别国的佛教脉络和本国佛教的发展渊源。与汉传佛教不同,缅甸、泰国、老挝及柬埔寨的佛经大都刻写在贝叶上,从而形成了充满浓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特色的贝叶文化。傣文贝叶经记录了诸多佛教经典和佛教入傣后的发展,2001年西双版纳州政府决定编译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并在2010年6月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受到了国际佛教界尤其是缅泰老柬等国的赞许。

1938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第373次院会,会上通过了《沦陷区教育实施方案》,提出沦陷区的各级教育,应利用各种方法,继续维持教育,“以适应抗战需要,而延续文化生命”[22]291。在敌人已直接控制的沦陷区,督导员要“采用以抗战为中心之教材,秘密教导学生”,倘若这种教材难以获得,则由“学生辗转抄写或竟用口授”[22]292。对于尚未被敌人控制的区域,督导员要指导小学校长,在“尽可能范围内设法继续维持各该校正常教育”;对于已停闭的小学,“应尽量设法恢复”;各学校除授予正常课之外,还“应特别加授与抗战有关之教材”[22]293。

(二)现有的传播交流方式所存在的不足

面向湄公河国家现有的传播方式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在对湄公河国家佛教文化交流的路径例举中,不难发现,目前的传播力度和辐射能力不足,传播尚且停留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传播者局限在佛教圈层内,传播渠道也普遍通过线下的途径,面向的传播群体也大多囿于佛教信徒,未能深入到民间大众中。大众传播和社交媒体是最接地气,广而告之的有效方式,显然,佛教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并未利用好媒介这一途径。

二、国内佛教传播现状

近年来,中国寺庙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进行佛教的传播,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相较于海外传播,国内的佛教推广方式更显与时俱进,关于中华佛教如何走出去,更好地发挥佛教民间外交的作用,笔者认为,媒体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无疑是最佳的切入口。应该围绕着媒体这一传播载体进行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形式等的整合创新。

(一)国内佛教传播推广方式

充实国土普法“铁军”队伍。线下不断纳新,壮大“你是我的眼”法治宣传员和“宣传哨前兵”两支队伍,为宣传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在线上不断完善由这两支队伍组建的两个普法宣传工作联络微信群,除了布置任务、规范统一行动,相互学习、传授工作经验外,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开展头脑风暴,为开辟普法新阵地出好力。

国内的佛教传播者迎合主流信众,借助媒介技术,在社交媒体、网站、大众媒体等建立了虚拟的佛教网络传播场域,打造了众多网络禅宗品牌。

例7:妈以为他老实了呢,他却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豌豆地里爬了多少勇敢细脆的螳螂。他想着二秃子快积足了的一百零八将的洋烟画片。他想着杜家的大棕驴要下小驴儿了。杜家的猫又快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黑白花的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罢,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括号中为省略部分,笔者所加)

被誉为“高科技寺庙”的龙泉寺,云集了一批清华、北大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通过微信公众号、多语种微博等社交媒体渠道传递着佛教声音,研发的贤二机器僧在社交媒体大量圈粉;灵隐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也称“云林禅寺”。其悠久的佛教文化底蕴助力了灵隐寺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探索,打造出了独具禅宗特色的“云林”传播品牌。在云林众多的媒体传播矩阵中,“云林”网站的禅宗文化特色最为浓厚。佛音、佛画、佛食、禅茶等各种佛教元素在网站呈现,数字化地将其千年的佛学底蕴移植到虚拟世界,在数字世界里继续影响着大众。

在对湄公河国家对佛教传播过程中,目前还只局限于佛教圈层的“高语境化”进行传播,“低语境化”的异教或无宗教信仰的大众传播版图尚未开发。无论是学僧互访、佛牙舍利类的佛教圣物交流、经书的编译交流还是佛教国际论坛的开展都属于在佛教圈层内的传播,是在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教义等背景下所开展的传播活动,该类传播的有效触达局限于佛教人士和信徒。对于非信徒的大众,该类传播的有效性不足。而且,在佛教圈层范围内的传播,应注重“求同存异”,面向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传播,要以云南上座部佛教为核心发力点,相邻的地域文化和一致的佛教流派,这样的背景有助于受者对传播文本的理解,产生文化认同,而非同一流派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则可作为辅助传播,将本分支的流派特色文化传播告知给非本流派的信众,争取认同。针对越南的佛教传播则以汉传佛教为主。

佛教思想的现代化和通俗化诠释,是国内佛教传播的一大特点。佛教面对的传播环境是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各种社会组织形态下的大众个体,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模式与传统的农业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如何运用现代的语言和形式弘扬佛法,去指导现代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国内的佛教传播人士在探索的。

被评价为“中国最萌和尚”的延参法师,微博粉丝多达4400余万,因一段在峨眉山讲法时被猴子“调戏”的视频在网上爆红后,延参法师不断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微博持续日更,日更最高记录多达13条,相继创作出版《这个和尚有点萌》11部畅销图书,陆续参加《天天向上》《今晚80后》等电视节目,与凤凰网合作制作网综栏目《两个和尚锵锵锵》,延参法师将网络“萌文化”与佛法传播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迎合了大众追逐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信息需求,备受追捧,成为粉丝庞大的意见领袖。

传播渠道又称为传播媒介,是传播活动实现的具体手段。传统的传播媒介包括报刊杂志、电影、书籍等,新兴的传播媒介包括社交媒体、触媒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产生的传播效果各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传播媒介有各自的传播符号;所传播的信息时效性不同;受众对传播媒介的参与程度不同。

湄公河流域国家并非单一宗教国家。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以信仰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为主的国家,与斯里兰卡以及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共同构成了上座部佛教的佛教文化圈;泰国南部四府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越南则是大乘佛教、道教以及新教、天主教都包含的多元宗教国家,而中国佛教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支流派。面对这样的传播处境,在对澜湄国家进行佛教传播的时候,要注重“语境化”的问题。

三、中华佛教针对澜湄国家传播的创新策略探微

(一)“语境化”的传播文本创新

“语境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对文化传播的一个解读。高语境化的传播中,讲究文化认同和共鸣,传受双方在共同的理解背景下进行交流,此时的交流属于“意会”无需“言明”。在低语境中,情况正好相反,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

佛教禅乐、舞蹈和影视等艺术形式将佛教这一神学体系,进行通俗化讲述,视觉化传达佛学思想。天台山寺广玄艺术团,这支国内第一个全僧人演奏弦乐团,将禅乐传播入寻常百姓家。艺术团先后在福建、河南、湖北、江苏等省为社会各界演出。曾在武汉灵泉寺举办的“千叟宴会”为千位老人演出,也曾在今年举行的无锡灵山公益慈善大会上演出;《西游记》《少林寺》等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佛教的代名词,影视作品以“普世化”的风格讲述佛教主题的故事,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佛家思想;舞蹈《千手观音》2005年亮相春晚后,家喻户晓,大众接受了一场佛教文化的洗礼。

2、传播内容:“萌”特质突出,佛法教义通俗化现代化诠释

相对于“高语境”下的佛教文化传播,“低语境”下的传播则需具备大众化倾向。此类传播的对象是没有佛教信仰的普通受众,他们不具备佛教文化的理解背景,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佛牙舍利会引起万人空巷的朝拜,无法体会经书印在纸质版上和印在贝叶上的差异。这种语境下的传播,“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没有共享同一符号体系,容易产生曲解。面向“低语境化”的受众群体,应该着重针对佛教中的普世性文化的传播元素。比如佛教影视作品中“善”的弘扬与“恶”的惩戒,就是普世的精神,能引发信众的共鸣,也能引发非信众的共鸣。艺术、科技、人性、趣味等都是普世性元素,在传播过程中,注重挖掘传播文本中所存在的这些“共享文化”,较容易得到非信众的认同。

(二)因地制宜和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创新

会上,王蓓就大事业部制改革思路及绩效优化方案进行了宣讲动员。她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事业部要围绕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资源配置、持续性人才建设、高效性业绩导向这五大目标发展。

湄公河国家传播环境和媒体技术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在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上,泰国和越南相对活跃,越南社交媒体的人口渗透率为46.80%,其中Facebook位居使用率第一,中国的微博列居前十,泰国社交媒体用户数为312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7.60%,其中Facebook使用率高达98.6%,微博为2.7%。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因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社交媒体发展还相对滞后,电视、广播和报纸仍为普通大众日常使用的媒介。基于此,应采取因地制宜、组合式、立体化的传播渠道进行中华佛教的传播。

针对越南和泰国,应该以社交媒体为主要抓手。社交媒体的开放、互动和裂变特性给予了传播无限的动力。如何激发中华佛教传播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力,这是需要聚焦的关键点。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是轻量化的,需要趣味性和故事性高,图片、视频等视觉效果突出;国内很多佛教社交媒体上的尝试都可以转化到对国外的传播上,贤二机器僧的问答设置、漫画连载、由延参法师和印能法师参演主持的网综短视频《两个和尚锵锵锵》等都是可以进行整合为对外传播的内容资源。当然这些资源的整合须在官方部门协调各方权益,统一调度才好进行开展。

在针对湄公河国家的佛教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仍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但跨国性的大众传播并非易事,官方应该积极促成佛教传播与边境地方级的电视台、广播台等传统媒体的合作。广西和云南作为直接面向澜湄国家的桥头堡,掌握了大量与湄公河国家合作的媒体资源,同时有大量的边境语种人才优势。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它已经在澜湄国家架构了立体化的大众传播渠道。其与中国国际广播台合办的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广播电台“北部湾之声”;与越南合办的中越双语杂志《荷花杂志》,同时在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分别派驻工作站制作译制剧,录制广播节目,通过“借筒传声”的方式,在对象国已有的频道添加专属于传播中国的栏目时段,播放制作好的广播节目和译制剧;同时,还举办了落地活动,与越南联合举办友谊晚会,进行中越学生的“同唱友谊歌”选秀比赛等,佛教文化的传播资源可以和该类传统媒体传播渠道进行整合,比如译制佛教主题的影视作品,录制佛教文化性质的广播节目,采编中华佛教的杂志稿子,晚会安排佛教禅乐的演奏、舞蹈表演等。

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第一次去美国时最开心的日子。我们俩经常一起学英文,去海边散步,拍照,一起去吃螃蟹,去中国城吃中餐,我开车去接她,两个人还在半路迷路……

(三)多元传播主体培养创新

佛教的海外传播想要产生影响力绝非单一传播主体能够达成的,这需要多方合力。佛教的海外传播方式根据现有和构想的,可以归类出以下几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社交传播。不同的传播方式有相应的传播主体,这些多元的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各自存在着需要补齐的短板。

人际传播主要是通过学僧互访、佛教论坛等通过实际接触与传播对象直接接触的传播活动。此类传播活动的传播主体是个体僧人,这种传播效果在于个体僧人的佛学修为和人格魅力,虽然佛法无边无国界,但就对外传播而言,进行涉外交流的僧人,需强化其国家意识;组织传播中主要是佛教机构之间以及各国宗教管理机构之间开展的活动,如佛牙巡礼、贝叶经书编译等,就组织传播主体而言,应该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雁过无声式的活动是起不到传播推广的作用,得学会运用传媒发声;大众传播则主要针对传统传播媒体而言,佛教影视的译制、佛教节目的录制传播等都需要一定的佛学素养,还得熟知传播对象国的宗教禁忌,避免传播事故;社交传播也称为自媒体传播,这个传播的主体比较宽泛,可以是僧人中的意见领袖,如延参法师,也可以是寺庙官方,如龙泉寺双微,也可以是佛教信徒,如素食小白,只要是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都可视为佛教的社交传播主体,该类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直接面向受众,除了佛学底蕴丰厚,还得具备网络传播的敏感度,热点结合的能力,受众心理的把握等。

四、结语

传播技术的发展、各国传播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各国官方亦或是民间的文化交流往来。以佛教做为对外交流的文化符号,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体平台深入传播对象国,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但是,使用互联网进行佛教的对外传播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会存在一些隐患。首先,运用社交媒体进行的文化传播,面向的是普通大众,他们不一定具备佛教教理知识,如此,所适配的传播内容必须得是通俗易懂的,甚至是能够刺激受众关注的娱乐性信息。粗浅化的传播内容,显然无法阐释精深的佛家教义;其次,佛教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若与传播对象国的宗教不一或者流派不一,则易出现水土不服,不一定能引发受众的关注,甚者,还会出现排斥逆反心理;再者,社交媒体传播存在着不可控性,如若出现网络舆情事件,如学诚法师案件,其发酵速度迅猛,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不可逆的。

参考文献:

[1] 李晨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的宗教因素[J].世界知识,2018(2):18-20.

[2] 尚思伽,陶子.龙泉寺:重新定义佛寺[J].文化纵横,2018(2):50-59.

[3] 梁晓芬.关于中国南传佛教对外文化交流的若干思考[J].中国宗教(3):33-35.

[4] 王锡苓.北京龙泉寺佛教文化传播中的互联网技术[J].法音(4):23-29.

[5] 侯斌.从“5w模式”看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J].新闻世界,2014(1):165-166.

[6] 黄可,李波.当代佛教传播的新媒体景观[J].现代传播,2011(2):159-160.

A Probe into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Buddhism Overseas Communication——Tak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Mekong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HUANG Qiuqin, CUI Yuke, ZHANG Co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102600, China)

Abstract:Peace of the world is the essence of Buddhism and is common to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How to use the cultural symbol of Buddhism in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and then use the content and path of new media to spread and make Chinese culture better dissemination to Buddhist countries are worth studying and discussing.China and the five countries of the Mekong River Basin have formed a Buddhist cultural circle and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s.For example,the Buddha's tooth in Beijing's Lingguang Temple went to Myanmar three times to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and appeal in the Burmese people.Some cultural symbols of Chinese temples do have a negligible influence abroad.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ever-changing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China should be dealt with in a more advancing attitud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strategies of Chinese Buddhism overseas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ways in which Buddhism spreads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Key words: Buddhism; external communication; new media; cultural symbols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626(2019)02-0023-05

收稿日期:2018-10-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5YJC860038)

通讯作者:张聪

(责任编辑:李新新)

标签:;  ;  ;  ;  ;  ;  ;  ;  ;  ;  ;  

黄秋秋:中华佛教海外传播创新策略探微——以对湄公河流域国家传播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