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催化剂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载体,氧化铝,纳米,氧化碳,负载量,尖晶石。
催化剂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婷,张国辉,朱金剑,宋国良,张尚强[1](2019)在《加氢精制催化剂载体脱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级离子交换法对加氢精制催化剂载体进行脱钠处理,考察了铵盐种类、浸泡时间、交换温度和铵盐浓度对脱钠效果的影响。以浸泡时间、交换温度和铵盐浓度3个主要影响因素做Box-Behnken实验设计,钠含量为响应函数,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脱钠效果较优的铵盐为乙酸铵。最佳工艺条件:浸泡时间为60 min、交换温度为60℃、铵盐质量分数为5.5%。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用于加氢精制催化剂载体脱钠工艺优化是可行的,数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观察值相符。(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石文,高彤彤,张历云,马彦爽,刘忠文[2](2019)在《铁氧化物纳米棒负载金纳米颗粒催化剂载体表面结构调控对CO氧化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7年Haruta等首次发现氧化物负载金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低温催化CO氧化活性以来,纳米金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催化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大量研究致力于揭示金纳米颗粒的尺寸、价态、制备方法以及活化过程对其低温催化CO氧化的性能影响机制.在众多的负载型金催化剂体系中,可还原性金属氧化物负载Au纳米粒子催化剂由于能产生较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或做为助催化剂组分提供氧活化位点而受到广泛研究.其中,铁氧化物负载金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低温催化CO氧化反应催化剂之一;研究表明,其催化性能不仅取决于金纳米粒子的尺寸,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氧化铁载体的表面性质.尽管氧化铁负载的金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活性,并很好地从传统的动力学角度解释了其反应机理,但氧化铁的表面性质对负载金属-载体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及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仍存在争议,尤其是针对氧化铁表面性质对负载金纳米粒子分散性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并且缺少直观的研究手段.基于此,本文将预先制备的β-Fe OOH前驱体在不同温度氩气气氛中焙烧处理,制备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铁氧化物纳米棒,然后负载Au纳米粒子,并应用于CO氧化反应.进一步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Au纳米粒子与氧化铁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表征,揭示了不同氧化铁表面性质对负载金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化学态的影响以及在一氧化碳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的差异原因.TEM结果表明,焙烧前不同氧化铁载体上的Au纳米粒子均高度分散,且颗粒尺寸相近,平均粒径约为1.0 nm;焙烧后不同载体上的Au纳米粒子尺寸均有不同程度的长大.粒径统计结果显示,Fe OOH载体表面A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尺寸约为2.5 nm,且以面心立方结构的单晶形式存在;而Fe O_x和α-Fe_2O_3载体表面的A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尺寸则分别为3.9和3.5nm,且存在大量多重孪晶结构.结合XPS和性能测试结果发现,焙烧前Au/Fe OOH催化剂表面的羟基有助于带正电的Au吸附和解离氧气,从而具有低温CO氧化反应活性,但长时间的稳定性测试表明,反应条件下Fe OOH表面羟基不稳定,会逐渐脱除,从而导致催化活性下降.将催化剂预先在200 ~oC空气中焙烧,不同氧化铁载体上金的化学状态会由金属阳离子部分转变为零价金,同时伴随着载体表面羟基的消失.其中,Fe OOH表面含有高于其它铁氧化物的Au~0,且Au/Fe OOH催化剂表现出对CO最优的反应性能和较好的稳定性,说明焙烧处理后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与小尺寸的零价金物种密切相关.此外,我们还将相同位置-电子显微学方法(IL-TEM)应用于气相反应体系中,探索了金/铁氧化物系列催化剂的结构演变.结果表明,相比于Au/Fe OOH和Au/α-Fe_2O_3,Fe O_x载体表面独特的孔结构使负载于其上的Au纳米粒子在反应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类奥斯特瓦尔德熟化行为,并通过改变反应气中CO和O_2的计量比推测该过程可能是由于Au与CO组分相互作用导致,从而揭示了长时间反应条件下其催化CO氧化活性下降的原因.本文通过结合传统的表征手段和气相IL-TEM方法,对金/铁氧化物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进行了直观研究,并为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19年12期)
詹瑛瑛,康亮,周玉常,蔡国辉,陈崇启[3](2019)在《镁助剂改性Pd/Al_2O_3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Mg/Al物质的量比对催化剂载体及活性物种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系列不同含量镁助剂改性的Pd/Al_2O_3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研究表明,随着镁添加量的增加,载体由Al_2O_3转变为尖晶石型MgAl_2O_4,进一步增加Mg/Al物质的量比至3∶1时,形成了Mg(Al)O_x固溶体;催化剂中活性相Pd物种以金属Pd,PdO_x或Pd-载体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各物种的相对含量以及Pd?PdO间的转化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PdO_x物种表现为具有较高的低温活性,而金属Pd和Pd-载体复合氧化物的高温活性较好。当Mg/Al物质的量比为1∶3时,催化剂的Pd?PdO转化能力最强,表现出了最高的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闫昕,张洁,刘长庆,杨亮亮[4](2019)在《煤焦油加氢催化剂载体筛选及Ni负载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Ni(镍)分别负载在硅铝比为50的γ-Al_2O_3、USY、ZSM-5、HY四种加氢催化剂载体上,对催化剂进行XRD和BET表征,筛选出适用于中温煤焦油(原料油)的最佳载体,并对Ni的负载量进行优选。研究发现:负载Ni后,HY分子筛特征衍射峰强度明显下降,但仍能保持原有特点;在孔容积、孔径等相近的情况下,HY分子筛比表面积远大于USY分子筛;在反应温度340℃、氢气压力8 MPa、反应时间1 h等工艺参数下对催化剂性能进行比较,表明当HY作为催化剂载体、Ni负载量为7%时,原料油加氢催化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5期)
李会峰,李明丰,张乐,邱丽美[5](2019)在《氟改性对不同钨物种在催化剂载体上分散及其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改变载体表面结构性质对催化剂的金属物种分散以及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分别将偏钨酸铵和磷钨酸负载在Al_2O_3和F-Al_2O_3载体上制备相应的催化剂。XRD、IR、N_2吸附-脱附、XPS和TEM等表征结果发现:氟改性可显着降低氧化铝载体表面的羟基数量和载体的等电点;与偏钨酸铵溶液相比,磷钨酸溶液的pH相对较低,更有利于磷钨酸根阴离子在载体表面吸附。氧化态和硫化态催化剂上存在着一些与载体紧密键合、分散较好的钨物种,可抑制Al_2O_3在水热条件下变成(拟)薄水铝石,但不能避免氟与氧化铝生成氟化铝。采用磷钨酸和氟改性氧化铝匹配制备的催化剂因钨物种能够被较充分地硫化并形成更多片晶较短、层数适中的WS_2,从而表现出较高的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活性。(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本刊[6](2019)在《JB/T 12889.1—2016《柴油机 排气净化催化剂载体 第1部分:陶瓷载体》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0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JB/T 12889.1—2016 《柴油机排气净化催化剂载体第1部分:陶瓷载体》。该标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安徽中鼎美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无锡凯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江苏蓝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起草。JB/T 12889.1—2016于2017年4月1日起实施。1标准编制原则(1)技术进步原则积极采用、推广科研新成果,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保证标准的技术先进性,使标准成(本文来源于《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期刊2019年09期)
郭向云[7](2019)在《高比表面积碳化硅:新型催化剂载体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化硅(SiC)具有耐高温、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以及导电导热性能好的特点,是一种潜在的催化剂载体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SiC与Al_2O_3、SiO_2等载体的最大区别在于,SiC是半导体,金属和SiC载体之间可发生电子转移作用。工业上通常用电弧法生产SiC,产品为α-SiC,比表面积通常不到1m~2·g~(-1),难以用作催化剂载体。课题组开发出一种溶胶-凝胶结合低温碳热还原的方法,可以制备出比表面积超过100 m~2·g~(-1)的SiC(β-型)。该技术目前已完成中试放大,产品比表面积> 50 m~2·g~(-1)。SiC的功函数为4.0 eV,低于常用的催化剂活性金属。由于莫特-肖特基效应,SiC导带电子会向金属转移,使金属组分富电子化,在一些催化加氢反应中表现出独特的活性和选择性。另外,由于SiC的禁带宽度只有2.4 eV,可以吸收可见光,光照对反应的促进作用也很明显。本报告将介绍高比表面积SiC的制备和性质,以及Pd/SiC催化剂在硝基苯加氢和苯甲腈加氢反应中的应用。SiC耐酸碱腐蚀,在催化过程中不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回收简单,可重复利用。另外,SiC化学性质稳定,Pd/SiC催化剂在空气中不会发生自燃,使用过程安全可靠,可望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Pd/C催化剂。(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9)
李兴田,李忠建[8](2019)在《B207型低变催化剂载体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载体氧化铝的性能对B207型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布、催化剂内表面的利用率及使用寿命等性能影响较大。研究了氧化铝的制备方法,确定了氧化铝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采用0.8~1.0 mol/L的碱性沉淀剂,在较低的沉淀温度及中性至弱酸性的条件下沉淀,且沉淀后减少老化时间,有利于提高载体氧化铝的中孔比例。采用自制的催化剂载体制备的B207型催化剂的中孔比例为54%~62%,同时具有良好的转化率、选择性及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能源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Muhammad,Tuoqeer,Anwar,闫晓晖,Muhammad,Rehman,Asghar,Naveed,Husnain,沈水云[9](2019)在《二硫化钼-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作高稳定性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载体(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黑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最常用的电催化剂载体材料.然而,由于燃料电池内部环境苛刻(强酸性、强氧化性、湿度大、温度高、电位高等),碳材料易被氧化腐蚀,同时还可能进一步引起Pt催化剂颗粒脱落和团聚,造成催化剂性能衰减,继而影响电池性能与稳定性.为了克服碳载体腐蚀的问题,提高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是一种可行方法,然而,石墨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伴随着含氧官能团的减少,这减少Pt离子的沉积位点,造成Pt团聚和颗粒过大等问题,导致催化剂质量比活性过低.另一种方法是开发金属氧化物(WO_3, TiO_2)、金属氮化物(Mo_2N, CrN)、金属碳化物(WC)和导电聚合物(PANI)等非碳载体.然而,这些载体材料的电导率远低于碳,造成催化剂活性较低,只适用于高温和使用强氧化剂(如纯氧、双氧水)等特殊工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合成了二硫化钼-还原氧化石墨烯(MoS_2-rGO)复合材料作为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载体材料,利用MoS_2的高稳定性及还原氧化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能与适量的含氧官能团,实现了Pt颗粒的均匀沉积并提高了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XRD表征结果显示,使用溶剂热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同时具有石墨烯与二硫化钼的特征峰,证实MoS_2-rGO成功合成.XPS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六价钼向四价钼及氧化石墨烯向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转变.TEM与HRTEM显示, MoS_2以多层形式存在并成功沉积在rGO表面,和rGO相互搭接形成了连续的电子传输网络,保证了载体良好的导电能力.使用改进的乙二醇还原法制得MoS_2-rGO负载Pt催化剂(Pt/MoS_2-rGO), TEM显示Pt颗粒均匀分布在载体表面,且Pt颗粒平均粒径为3.2 nm.这主要归功于MoS_2充分暴露的活性边缘及rGO表面存在的适量含氧官能团为Pt离子提供了充足的沉积位点.电化学测试显示,在催化ORR反应中, Pt/MoS_2-rGO相比于碳载铂(Pt/C)具有更高的起始还原电位,表明MoS_2-rGO载体有助于Pt催化剂活性的提升.此外,经历10000圈加速衰减循环后, Pt/C电化学活性面积损失57.6%.相比之下, Pt/MoS_2-rGO活性面积损失为46.2%.同时,衰减后Pt/MoS_2-rGO半波电位高于Pt/C,进一步确认基于复合载体的Pt催化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马腾坤,孔晓华,房晶瑞,陈阁,汪澜[10](2019)在《Mn-Ce/TiO_2催化剂载体掺杂非矿材料改性对其脱硝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n为活性组分,Ce为活性助剂,选取非金属矿物材料(硅藻土、海泡石)部分替代锐钛矿型TiO_2载体,采用分布共混法制备了Mn-Ce/TiO_2-X低温SCR催化剂,系统分析了硅藻土和海泡石部分取代锐钛型TiO_2载体后对Mn基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影响,运用BET、SEM、XRD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分析表明:锐钛矿型TiO_2载体经非矿材料部分取代后,Mn-Ce/TiO_2-X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参数以及表面孔结构形貌均得到改善和提高;Mn-Ce/TiO_2-硅藻土和Mn-Ce/TiO_2-海泡石催化剂中TiO_2的结晶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6%硅藻土和6%海泡石替代部分TiO_2载体后,Mn-Ce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反应温度在90~180℃时,以上3种方式制备的催化剂SCR脱硝活性顺序为Mn-Ce/TiO_2-硅藻土>Mn-Ce/TiO_2-海泡石>Mn-Ce/TiO_2。(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催化剂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987年Haruta等首次发现氧化物负载金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低温催化CO氧化活性以来,纳米金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催化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大量研究致力于揭示金纳米颗粒的尺寸、价态、制备方法以及活化过程对其低温催化CO氧化的性能影响机制.在众多的负载型金催化剂体系中,可还原性金属氧化物负载Au纳米粒子催化剂由于能产生较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或做为助催化剂组分提供氧活化位点而受到广泛研究.其中,铁氧化物负载金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低温催化CO氧化反应催化剂之一;研究表明,其催化性能不仅取决于金纳米粒子的尺寸,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氧化铁载体的表面性质.尽管氧化铁负载的金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活性,并很好地从传统的动力学角度解释了其反应机理,但氧化铁的表面性质对负载金属-载体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及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仍存在争议,尤其是针对氧化铁表面性质对负载金纳米粒子分散性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并且缺少直观的研究手段.基于此,本文将预先制备的β-Fe OOH前驱体在不同温度氩气气氛中焙烧处理,制备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铁氧化物纳米棒,然后负载Au纳米粒子,并应用于CO氧化反应.进一步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Au纳米粒子与氧化铁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表征,揭示了不同氧化铁表面性质对负载金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化学态的影响以及在一氧化碳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的差异原因.TEM结果表明,焙烧前不同氧化铁载体上的Au纳米粒子均高度分散,且颗粒尺寸相近,平均粒径约为1.0 nm;焙烧后不同载体上的Au纳米粒子尺寸均有不同程度的长大.粒径统计结果显示,Fe OOH载体表面A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尺寸约为2.5 nm,且以面心立方结构的单晶形式存在;而Fe O_x和α-Fe_2O_3载体表面的A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尺寸则分别为3.9和3.5nm,且存在大量多重孪晶结构.结合XPS和性能测试结果发现,焙烧前Au/Fe OOH催化剂表面的羟基有助于带正电的Au吸附和解离氧气,从而具有低温CO氧化反应活性,但长时间的稳定性测试表明,反应条件下Fe OOH表面羟基不稳定,会逐渐脱除,从而导致催化活性下降.将催化剂预先在200 ~oC空气中焙烧,不同氧化铁载体上金的化学状态会由金属阳离子部分转变为零价金,同时伴随着载体表面羟基的消失.其中,Fe OOH表面含有高于其它铁氧化物的Au~0,且Au/Fe OOH催化剂表现出对CO最优的反应性能和较好的稳定性,说明焙烧处理后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与小尺寸的零价金物种密切相关.此外,我们还将相同位置-电子显微学方法(IL-TEM)应用于气相反应体系中,探索了金/铁氧化物系列催化剂的结构演变.结果表明,相比于Au/Fe OOH和Au/α-Fe_2O_3,Fe O_x载体表面独特的孔结构使负载于其上的Au纳米粒子在反应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类奥斯特瓦尔德熟化行为,并通过改变反应气中CO和O_2的计量比推测该过程可能是由于Au与CO组分相互作用导致,从而揭示了长时间反应条件下其催化CO氧化活性下降的原因.本文通过结合传统的表征手段和气相IL-TEM方法,对金/铁氧化物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进行了直观研究,并为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催化剂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婷,张国辉,朱金剑,宋国良,张尚强.加氢精制催化剂载体脱钠工艺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9
[2].石文,高彤彤,张历云,马彦爽,刘忠文.铁氧化物纳米棒负载金纳米颗粒催化剂载体表面结构调控对CO氧化的影响(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19
[3].詹瑛瑛,康亮,周玉常,蔡国辉,陈崇启.镁助剂改性Pd/Al_2O_3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Mg/Al物质的量比对催化剂载体及活性物种形成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9
[4].闫昕,张洁,刘长庆,杨亮亮.煤焦油加氢催化剂载体筛选及Ni负载量研究[J].工业技术创新.2019
[5].李会峰,李明丰,张乐,邱丽美.氟改性对不同钨物种在催化剂载体上分散及其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6].本刊.JB/T12889.1—2016《柴油机排气净化催化剂载体第1部分:陶瓷载体》解读[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9
[7].郭向云.高比表面积碳化硅:新型催化剂载体及应用[C].第十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2019
[8].李兴田,李忠建.B207型低变催化剂载体优化研究[J].能源化工.2019
[9].Muhammad,Tuoqeer,Anwar,闫晓晖,Muhammad,Rehman,Asghar,Naveed,Husnain,沈水云.二硫化钼-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作高稳定性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载体(英文)[J].催化学报.2019
[10].马腾坤,孔晓华,房晶瑞,陈阁,汪澜.Mn-Ce/TiO_2催化剂载体掺杂非矿材料改性对其脱硝活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