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口鱼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胭脂鱼,分子,线粒体,生物地理学,系统学,鱼类。
亚口鱼科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丽[1](2011)在《基于线粒体序列分析长江刀鲚胭脂鱼的遗传结构及鳀科亚口鱼科的系统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等原因,刀鲚(Coilia ectene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低与其环境适应能力、种群维持力和进化潜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遗传多样性对于物种保护、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刀鲚和濒危鱼类—胭脂鱼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刀鲚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和胭脂鱼的Cytb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探讨了两种鱼所在的鳀科(Engraulidae)和亚口鱼科(Catostomidae)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系统发育关系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已知的10种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分析序列的结构特征,检验蛋白质编码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评估线粒体基因组不同区域包含的系统发育信息。发现鳀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660bp到17069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硬骨鱼类一致。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度为15704bp(不含D-loop),其中变异位点5570个,占所有位点数的35.5%。在编码基因中,序列变异程度和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最大的是ND6基因(分别是47.5%和0.276),最小的是tRNA拼接序列(分别为18.7%和0.072)。基于Ka-Ks的Z检验和Tajima' s D检验表明蛋白质编码基因主要受到净化选择(即负选择,purifying selection)的作用;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6除外)有强烈的净化选择(Ka/Ks<1),而ND6基因受正选择(positive selection)影响较大(Ka/Ks>1)。ND4、ND2和Cytb是进行鳀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的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2)对长江口5个地理群体(P1-P5)61个刀鲚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获得刀鲚控制区1214bp-1290bp序列,具有长度异质性特征。61份样本共检测到47个单倍型。5个群体具有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67)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Pi=0.595%)。群体间的分化指数在0.00097到0.09932之间;K2-P遗传距离在0.000到0.009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只有4.2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中性检验均表明长江口刀鲚没有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以上结果说明,长江口刀鲚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是5个群体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化,可能还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3)测定了3尾中国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5条亚口鱼科鱼类的相应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共获得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1144bp的一致序列,叁条序列完全相同,无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颈棱亚口鱼属和吸口鱼属构成1支,胭脂鱼属、长背亚口鱼属和牛胭脂鱼属构成另1分支。自然选择检验显示,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到负选择的作用。胭脂鱼属和牛胭脂鱼属的分歧时间最短(大约3.725百万年),颈棱亚口鱼属和长背亚口鱼属的分歧时间最长(大约5.375百万年)。(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11-01)
张丽丽,万全,程起群[2](2011)在《胭脂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测定及亚口鱼科系统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遗传变异及亚口鱼(Catostomidae fish)的分子系统学,测定了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5条亚口鱼科鱼类的相应序列一并分析。结果如下:1)共获得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1144 bp的一致序列,叁条序列完全相同,无变异位点。2)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颈棱亚口鱼属(Xyrauchen texanus)和吸口鱼属(Moxostoma robustum)构成1支,胭脂鱼属(M yxocyprinus)、长背亚口鱼属(Cycleptus elongatus)和牛胭脂鱼属(Ictiobus)构成另1分支。3)自然选择检验显示,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到负选择的作用。4)胭脂鱼属和牛胭脂鱼属的分歧时间最短(大约3.725百万年),颈棱亚口鱼属和长背亚口鱼属的分歧时间最长(大约5.375百万年)。(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1年04期)
孙玉华[3](2006)在《亚口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PCR方法得到了亚口鱼科7个代表属种核DNA 18S-ITS1-5.8S部分序列。以中国胭脂鱼为中心,比较了18S-ITS1-5.8S部分序列变异情况,并以此序列为分子标记,进行了亚口鱼科鱼类系统关系研究。中国胭脂鱼与大口胭脂鱼成对遗传距离为12.3%,与短鼻胭脂鱼成对遗传距离为22.0%。大口胭脂鱼与中国胭脂鱼的ITS1区域长度明显比其它5种鱼大,分别为289、285bp。(本文来源于《水利渔业》期刊2006年04期)
孙玉华,谢从新,刘思阳[4](2006)在《亚口鱼科鱼类核DNA 18S-ITS1-5.8S序列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胭脂鱼,Cycleptinae亚科,Myxocyprinus属,是亚口鱼科鱼类在亚洲大陆唯一分布的单型属、种[1],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闽江流域。由于人类的破坏,目前中国胭脂鱼野生种群近于灭绝,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由于中国胭脂鱼的(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孙玉华,刘思阳,余其兴[5](2004)在《亚口鱼科线粒体DNA差异及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淡水鱼类,呈泛北极(holarctic)分布。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全球范围内共14属,约80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中、北美洲,约有13属75种;仅有少数分布在亚洲,即分布于西伯利亚的Catostomus Catostomus以及分布于我国的中国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亚口鱼科鱼类在美洲是优势群体,约占鱼类总体的7%,物种数仅次于鲤科及Percidae,在地(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期刊2004-09-01)
孙玉华[6](2004)在《中国胭脂鱼遗传多样性及亚口鱼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淡水鱼类,呈泛北极(holarctic)分布。全球范围内共14属,约80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约有13属75种;仅有少数分布在亚洲,即分布于西伯利亚的Catostmus catostomus以及我国的Myxocyprinus asiaticus。中国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亚口鱼科在亚洲大陆分布的唯一单型属、种,主要生活于我国长江的干支流和附属湖泊以及闽江流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胭脂鱼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濒危等级:易危。围绕这一珍稀物种,主要进行了叁个方面的研究:一,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RFLP)、随机扩增长度多态性(RAPD)、微卫星标记(SSR)、DNA直接测序(DNA sequencing)等分子检测技术,分别在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层次上分析了中国胭脂鱼长江中上游四个采样群体(宜宾,万州,宜昌,武汉)的遗传多样性,并且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二,分别以核DNA和线粒体DNA的18S-ITS1-5.8S序列片段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亚口鱼科鱼类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并比较了中国胭脂鱼与亚口鱼科代表属种的分子变异模式。叁,据化石证据、地球地质演化等最新进展,结合以上分子标记,进行了亚口鱼科鱼类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在对中国胭脂鱼进行保护和人工繁殖工作中,调查其种群遗传结构是十分重要和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层次上分析了中国胭脂鱼长江中上游四个采样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分化。在RAPD分析中,对约80个RAPD引物进行了筛选扩增,仅有3个引物的扩增带型具多态性。中国胭脂鱼宜昌江段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9274,武汉江段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931,群体之间遗传相似度为0.900。在线粒体ND-5/6基因(NADH dehydrogenase)的PCR-RFLP分析中,12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只检测出了2种单倍型(haplotype),基因型间的核苷酸序列歧化距离为0.23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4。PCR-RFLP及RAPD分析共同揭示:长江中游宜昌和武汉江段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且两江段群体之间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对长江中上游四个群体70尾中国胭脂鱼线粒体DNA的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了测序,序列长度约为920bp。分析表明,其平均碱基组成具有与其它鱼类D-Loop相似的碱基组成特点:平均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21.55C: 28.94T:犯.09A:17.42G)。控制区序列共观察到223(约为23.45%)多态位点,由此定义了39个单倍型。D一Loop序列间基于Jukes一Cantor距离测度得到的成对序列距离变异范围在0.000一0.167之间,平均为0.052。平均核普酸多样性是0.052士0.025,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58士0.012。我们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四个群体进行了分子变异分析 (analysis or moleculary而ation),揭示其遗传变异主要是来源于群体之间(占60.29%),群体内的变异较少(占39.71%)。成对Fst值提示中国胭脂鱼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特别是宜宾江段群体与其它群体之间分化显着。我们还用微卫星标记初步调查了以上4个群体%尾中国胭脂鱼的群体遗传结构,筛选的3个微卫星位点分析的结果与D一Loop测序分析类似。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初步结论:由于小群体的遗传漂变,遗传结构易受各种随机事件的影响,中国胭脂鱼种群结构较为单一;不同江段群体具有适应当地水文特点的基因库,加之生境的片段化造成相互之间基因交流的机会较少,长江不同江段群体之间已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我们用PCR方法得到了亚口鱼科17个代表属种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和核DNA的185一ITSI一5.85部分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对比以分析其遗传变异模式。从细胞色素b基因成对序列变异来看,种间核昔酸变异的范围较大,变异率从最小的Thoburnia rkothoeca和Catostomus macroc人eilus之间(2.60%)到最大的Cyc妙tuselongates和人勿工ostoma anisurum之间(19.10%)。中国胭脂鱼与亚口鱼科其它属种之间核普酸的差异总体来说较大。其中与Ictiobus cyPrinellus之间核普酸差异最小 (共38个核营酸替代,其中转换32个,颠换6个),与均夕entelium nigricans之IbJ核普酸差异最大(共55个核普酸替代,其中转换47个,颠换8个)。从6属7种亚口鱼的185一ITsl一5.85部分序列的变异模式来看,185一5.85序列较为保守,而ITsl长度变化较大,主要是存在较大片段的缺失。ITSI区长度变异范围很大,在从玖{ostoma robustom最短仅53bP,在Ictiobus呷rinellus最长达289bP。Ictiobus心尹rinellus和入为优o。岁rinus asiaticu、的ITSI区域明显比其它属种长些,分别为289饰和285 bp。以非加权对组算术平均法(UPGMA)及最大简约数法(MP)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提示:中国胭脂鱼与CyclePtus etong以tus是并系关系。这与H翻s (2001)等基于125和165川NA基因研究的结果相同,而与Smith(1990)基于化石、生活史和形态等证据研究的结果不同(认为中国胭脂鱼与仰‘7ePtus elongatus是单系类群)。Tho石urnia rko功oeea和功夕entelium nigrieans是复系类群,关系较远。Thoburnia rkothoeca和Catostominae亚科中的Catostomin(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4-05-01)
亚口鱼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遗传变异及亚口鱼(Catostomidae fish)的分子系统学,测定了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5条亚口鱼科鱼类的相应序列一并分析。结果如下:1)共获得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1144 bp的一致序列,叁条序列完全相同,无变异位点。2)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颈棱亚口鱼属(Xyrauchen texanus)和吸口鱼属(Moxostoma robustum)构成1支,胭脂鱼属(M yxocyprinus)、长背亚口鱼属(Cycleptus elongatus)和牛胭脂鱼属(Ictiobus)构成另1分支。3)自然选择检验显示,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到负选择的作用。4)胭脂鱼属和牛胭脂鱼属的分歧时间最短(大约3.725百万年),颈棱亚口鱼属和长背亚口鱼属的分歧时间最长(大约5.375百万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口鱼科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丽.基于线粒体序列分析长江刀鲚胭脂鱼的遗传结构及鳀科亚口鱼科的系统进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张丽丽,万全,程起群.胭脂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测定及亚口鱼科系统进化分析[J].淡水渔业.2011
[3].孙玉华.亚口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J].水利渔业.2006
[4].孙玉华,谢从新,刘思阳.亚口鱼科鱼类核DNA18S-ITS1-5.8S序列比较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06
[5].孙玉华,刘思阳,余其兴.亚口鱼科线粒体DNA差异及系统进化关系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2004
[6].孙玉华.中国胭脂鱼遗传多样性及亚口鱼科分子系统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