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块体非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块体,模型,对偶,锯齿,研究进展,韧性。
基块体非晶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罗成,吴修德[1](2019)在《块体非晶合金的断裂韧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是反映塑性和强度好坏的综合指标。韧性作为非晶合金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描述非晶合金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非晶合金断裂韧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归纳了影响断裂韧性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李剑斌,李宏伟,马林,陶聪,李宁[2](2019)在《Fe基块体非晶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Fe基块体非晶合金由于具有优良的性能且铁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Fe基块体较差的非晶形成能力阻碍了其走向工业化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本文归纳了目前Fe基块体非晶合金在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各制备工艺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当前制备Fe基块体非晶合金的情况,期望为制备Fe基块体非晶合金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9年10期)
石永相,施冬梅,李文钊,余志统,尚春明[3](2019)在《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JH-2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的进行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药型罩的爆炸成形及侵彻仿真研究,首要就是建立其材料模型。本文结合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计算得到了材料的JH-2模型参数,研究确定了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JH-2模型。为了验证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JH-2模型的准确性,采用Autodyn建立了平板撞击试验有限元模型,模拟了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材料在高压、高应变率等环境条件下的变形过程,仿真计算得到的靶板背面自由面粒子速度与试验结果相比,速度平均偏差均在3%以内,表明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JH-2模型能很好的描述该材料在大变形、高应变率、高压等环境条件下的力学行为,验证了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JH-2模型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9期)
孙琳琳,乔勋,党波,张宁,王逸飞[4](2019)在《加热方式对Zr_(48)Cu_(36)Ag_8Al_8块体非晶合金晶化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了Zr_(48)Cu_(36)Ag_8Al_8块体非晶合金,并利用同步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对其晶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曲线进行分析,根据Kissinger方程计算获得的Zr_(48)Cu_(36)Ag_8Al_8非晶合金的晶化激活能约为239 k J/mol;而根据经典JMA模型,通过对在过冷液相区内不同温度(703~743 K)的等温DSC曲线进行计算获得的等温晶化激活能为341 k J/mol,造成的差异主要归因于高温区与低温区晶化机制的差异。此外,通过对比晶化产物的组织相貌,还发现不同加热方式组织的生长速率的控制方式不同。(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王舸,蒋博宇,周秉文,张兴国[5](2019)在《Cu-Zr-Al-Y块体非晶合金复相材料的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铜模喷铸法和等温退火热处理,制备具有不同晶化程度的(Cu_(47)Zr_(45)Al)8)_(98.5)Y_(1.5)块体非晶基复相材料(BMGCs),研究了其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增加,(Cu_(47)Zr_(45)Al)8)_(98.5)Y_(1.5)非晶基复相材料的晶化分数(V_f)上升,相转变进程为:非晶→非晶+Cu_(10)Zr_7→非晶+Cu_(10)Zr_7+AlCu_2Zr+Al_2Zr。晶化过程中结晶相的析出强化作用能明显提高合金的显微硬度,760K退火20min后合金最大硬度(HV)可达691。合金断裂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680K等温退火后合金断裂强度达到最高,为1 950MPa。断口SEM显示随着热处理温度提高,非晶基复相材料断裂模式由韧-脆混合断裂模式向解理脆性断裂模式转变。试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控制退火温度、退火时间等参数对Cu基块体非晶基复相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调控。(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8期)
马国芝,刘兵,黄万淇,陈鼎[6](2019)在《Cu_(46)Zr_(46)Al_8块体非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加热和等温加热条件下,对Cu_(46)Zr_(46)Al_8块体非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连续加热条件下,非晶合金具有与升温速度相关的非常明显的动力学特征。利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得到的晶化激活能Ex和Ep分别为(355±10)kJ/mol和(403±10)kJ/mol。借助Johnson-Mehl-Avrami (JMA)模型,通过求解等温晶化过程的Avrami指数和局部Avrami指数揭示了非晶合金的晶化机制。这一晶化机制在其晶化激活能与晶化体积分数的关系中得到验证。等温晶化动力学研究表明,Cu_(46)Zr_(46)Al_8块体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的晶化为初级晶体相的长大和二级晶化相的形核、长大的共同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6期)
赵晨光,赵新,李炳,杨珂,孔一龙[7](2019)在《适于制备不同形状大尺寸块体非晶合金的模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制备块体非晶所用铜模只能用来制备一种固定形状的块体非晶,要制备不同形状的块体非晶,必须要加工不同的铜模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制备不同形状大尺寸块体非晶合金的模具。新设计的铜模由冷却部分和成型部分组成,制备不同形状、尺寸的非晶合金时,只需更换带有相应型腔的内模,插入盛有镓铟合金的外模即可,使得冷却部分只需一次性投入,避免了制备不同形状、尺寸非晶合金需要加工不同铜模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廖振龙[8](2019)在《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磨性能是材料在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为了促进非晶合金在结构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以Zr基块体非晶合金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合金成分、结构以及对偶件形状参数等条件对Zr基块体非晶合金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的影响。首先,研究了合金成分对Zr基非晶合金干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的影响。Zr_(55)Al_(10)Ni_5Cu_(30)、Zr_(53)Al_(16)Co_(23.25)Ag_(7.75)、Zr_(53)Al_(16)Co_(31)和Zr_(53)Al_(16)Co_(26)Pt_5块体非晶合金的比磨损速率在14.25-18×10~(-8) mm~3·mm~(-1)·N~(-1)之间变化,摩擦系数约为0.6-0.7,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不同合金成分的Zr基非晶合金具有不同的硬度和泊松比,其耐磨性受到硬度和韧性协同作用影响。此外,实验研究发现Pd基、Fe基、Ti基、Hf基、Zr基和Mg基等非晶合金的耐磨性与硬度和泊松比存在相关性,硬度和泊松比越高,非晶合金的耐磨性越好。其次,研究了对偶件尺寸对Zr_(55)Al_(10)Ni_5Cu_(30)块体非晶合金的微刮擦行为及机理的影响。随着对偶件尺寸从毫米级别减小到微米级别,Zr_(55)Al_(10)Ni_5Cu_(30)块体非晶合金在微刮擦条件下的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并没有出现干摩擦条件下的氧化磨损现象。Zr_(55)Al_(10)Ni_5Cu_(30)块体非晶合金的应力分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非晶合金在低应力条件下的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样品表面,刮擦损伤主要受塑性变形控制;在高应力条件下,应力集中则主要分布在距离样品表面一定深度的亚表层区域,此时其刮擦行为则主要以剪切带和微裂纹的形核与扩展为主。最后,采用真空热处理获得不同退火态的Zr_(55)Al_(10)Ni_5Cu_(30)合金样品,研究合金结构对Zr基非晶合金干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Zr_(55)Al_(10)Ni_5Cu_(30)合金的比磨损速率降低,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共同控制。真空退火处理降低了Zr_(55)Al_(10)Ni_5Cu_(30)合金在摩擦过程中的抗氧化性,退火温度越高,合金样品在摩擦过程中的氧化现象越明显。非晶合金的硬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非晶合金出现晶化现象时硬度显着提高,这与摩擦过程表面生成更多的高硬度的氧化物有关。综上所述,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比磨损速率主要是硬度和泊松比协同作用的结果,其磨损失效方式与磨痕的应力分布状态密切相关,并且可以通过非晶合金的结构驰豫和结晶来进一步增强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耐磨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期刊2019-06-01)
平志海[9](2019)在《非晶合金的形变机理研究及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块体非晶合金被首次发现以来,就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备受青睐。非晶合金这特有的性能来源其与生俱来的原子结构: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然而大部分的非晶合金都有较差的室温塑性,即较脆,这一缺陷也极大地制约了此类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时至今日,对非晶合金微观结构的探索和塑性流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尽管已经提出众多结构模型和塑性流变理论,但还没有一个理论或模型能完整诠释非晶合金在其服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学、物理及化学行为。本文一方面,基于经典的BDT逾渗理论和已有的非晶合金塑性流变理论模型,提出了以非晶合金为逾渗体系的新的非晶合金塑性屈服逾渗模型,对非晶合金的屈服行为进行了微观研究。另一方面,从非晶合金拉伸和压缩的宏观断裂特性出发,分析了不同屈服准则在非晶合金拉压实验过程中的适用性。另外,研制了一些新颖块体非晶合金。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首先介绍了非晶合金的研究历程、性能和应用,以及重要的结构模型等;其次详细地分析了非晶合金中两种重要的流变现象和相关流变理论模型与逾渗理论;最后建立了一个新的非晶合金屈服的逾渗模型,并细致研究了非晶合金韧脆转变的临界现象。2)以非晶领域内的自由体积理论、STZ理论和流变单元理论为基础,基于经典的BDT逾渗理论,建立了非晶合金塑性屈服的逾渗模型,并提出几个有意义的微观结构参数。3)研究中发现,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与其内部的结构“缺陷”——流变单元的尺寸和分布有关。通过对94种不同体系不同成分的非晶合金进行韧脆转变机理研究,发现同一体系的非晶合金,其内部的流变单元尺寸受合金成分内主要占比的元素影响。还发现非晶合金的韧脆转变阈值(φSC~0.515)与其塑性屈服的临界约化自由体积x~0.024类似,都是非晶合金的固有性质。4)非晶合金的剪切断裂的拉压不对称性源于其独特的微观原子结构,但利用改进后的Mohr-Coulomb(M-C)准则、Drucker-Prager(D-P)准则和新发展的椭圆准则却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独特现象。将改进后的叁种准则所计算的预测值与拉压实验的实验值比较,发现单轴压应力作用下,D-P准则更适用作为非晶合金的屈服准则;单轴拉应力作用下,椭圆准则更适用。5)成功研制了 Cu45Zr55-xAlx(x=5、6、7、8、9和10 at.%)块体非晶合金系,最大非晶临界直径不低于8 mm。(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梦园[10](2019)在《氢对锆基块体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结构中存在许多松散的原子团簇和自由体积,可提供潜在的氢占位与扩散通道,是一类潜在储氢、透氢材料,而在实际应用时除考虑上述性能外,还需关注不同氢含量下的非晶合金力学性能,但目前针对该方向仍缺少足够的实验数据与机制研究。另外,氢也可以作为一种探针用于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和本质的研究。因此,氢与非晶合金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非晶合金领域的又一研究方向。本文以Zr基块体非晶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氢氩等离子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不同氢含量的Zr_(55)Cu_(30)Al_(10)Ni_5、Zr_(64)Cu_(24)Al_(12)和Zr_(66)Cu_(22)Al_(12)叁种典型块体非晶合金,系统研究了氢对Zr基块体非晶合金微观结构、纳米压痕变形行为、室温与高温压缩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含氢合金仍能保持完全非晶态结构,并且氢的添加使Zr_(55)Cu_(30)Al_(10)Ni_5块体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宽度增加6℃。(2)氢的添加使Zr基块体非晶合金维氏硬度明显下降,压痕周围剪切带增多;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纳米压痕硬度与弹性模量也随着氢含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不同氢含量的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纳米压痕载荷-位移曲线加载部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锯齿流变现象,随着氢含量的增多,曲线上台阶数目减少、宽度降低,锯齿流变现象逐渐减弱,从剪切带形成过程的角度,此影响与加载速率增加的压入过程影响等效;不同氢含量的Zr基块体非晶合金均表现出了室温蠕变现象,而且蠕变位移和蠕变应力指数均随着氢含量的增多而增大;氢的添加使Zr基块体非晶合金纳米压痕加载阶段与保载阶段的激活能、剪切转变区体积以及所含原子数等内部流变单元参数均增加,表明氢的添加使非晶合金内部更加“活跃”,促进剪切带的孕育与增殖,塑性变形更加容易进行;此外,Zr含量的增加会促进这种氢致软化行为的进行,而组元数的增加则会使其延缓。(3)随氢含量的增多,Zr_(55)Cu_(30)Al_(10)Ni_5块体非晶合金室温塑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压缩锯齿流变中的应力降幅也随之逐渐趋于稳定在较小范围值内,相对应的断口形貌中的脉络状花纹分布逐渐紧密,侧面剪切带也随之增多,且相互交割、分支、阻止现象明显增多。(4)Zr_(55)Cu_(30)Al_(10)Ni_5块体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的热变形行为对氢含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在0.017wt.%氢含量时,氢能够使合金的流变应力显着降低,而当氢含量超过0.017wt.%时,流变应力反而增大,是由于非晶合金局部晶化,产生纳米晶所导致的。(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5)
基块体非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Fe基块体非晶合金由于具有优良的性能且铁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Fe基块体较差的非晶形成能力阻碍了其走向工业化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本文归纳了目前Fe基块体非晶合金在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各制备工艺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当前制备Fe基块体非晶合金的情况,期望为制备Fe基块体非晶合金提供一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块体非晶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罗成,吴修德.块体非晶合金的断裂韧性[J].内江科技.2019
[2].李剑斌,李宏伟,马林,陶聪,李宁.Fe基块体非晶合金制备工艺的研究概况[J].铸造.2019
[3].石永相,施冬梅,李文钊,余志统,尚春明.ZrCuNiAlAg块体非晶合金JH-2模型研究[J].爆炸与冲击.2019
[4].孙琳琳,乔勋,党波,张宁,王逸飞.加热方式对Zr_(48)Cu_(36)Ag_8Al_8块体非晶合金晶化机制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5].王舸,蒋博宇,周秉文,张兴国.Cu-Zr-Al-Y块体非晶合金复相材料的力学性能[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6].马国芝,刘兵,黄万淇,陈鼎.Cu_(46)Zr_(46)Al_8块体非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7].赵晨光,赵新,李炳,杨珂,孔一龙.适于制备不同形状大尺寸块体非晶合金的模具[J].铸造技术.2019
[8].廖振龙.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研究[D].福建工程学院.2019
[9].平志海.非晶合金的形变机理研究及Cu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D].湘潭大学.2019
[10].何梦园.氢对锆基块体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D].沈阳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