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终末期肾衰前后狼疮活动性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蕾蕾[1](2021)在《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oll样受体(TLR7/9)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α等实验室指标、补体、免疫球蛋白、SLE-DA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健脾滋肾法治疗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各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探析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深入学习,探讨相关指标TLR7/9、IFN-α等与SLE发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并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脾肾亏虚与SLE发生发展间的联系,为本方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TLR7/9、IFN-α等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从我院体检中心选取20名健康查体者,均女性,与SLE组60名女性患者,对比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和SLE组的血清TLR7/9、IFN-α等指标的水平,两组的炎症指标CRP、ESR,安全性指标血常规RBC、PLT、WBC、HGB,免疫学指标Ig A、Ig G、Ig M、C3、C4、抗C1q抗体,24小时Pro、尿β2-MG均由检验中心的全自动生化仪来完成检测。2.2.2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实验室指标等的影响选取安徽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予羟氯喹+泼尼松口服),治疗组30例(对照组基础上加健脾滋肾方口服治疗)。两组均在一般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参与此次研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LR7/9、IFN-α、免疫学指标、炎症指标、安全性指标、SLE-DAI、焦虑抑郁评分、SF-36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变化情况及两组间进行治疗后对比。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 TLR7、TLR9、IFN-α等指标与SLE发病机制及活动性密切相关;3.1.2脾肾不足是SLE重要的病因病机,健脾滋肾法是治疗SLE的中医重要方法;3.2临床研究结果3.2.1 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TLR7/9、IFN-α、IL-6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清TLR7/9、IFN-α、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RBC、WBC、PLT、HGB)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组RBC、WBC、PLT、HGB指标均明显偏低(P<0.01)。3.2.3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两组相比,SLE组抗C1q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C3、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2.4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24h Pro、尿β2-MG的比较与健康组比较,SLE患者组的24h Pro、尿β2-MG明显偏高(P<0.01)。3.2.5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免疫学指标、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Ig A、Ig G、Ig M、CRP、ESR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6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AS、SDS评分,SF-36积分的比较两组对比,SLE组的SAS、SDS评分均显着高于健康组(P<0.01),SLE患者组SF-36各项目积分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3.2.7 SLE组患者血清TLR7/9、IL-6、IFN-α指标水平与其他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SLE组患者血清中TLR7/9、IFN-α、IL-6水平均与C3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P<0.05),TLR7/9与C4呈负相关,TLR7、TLR9与抗C1q抗体呈正相关(P<0.05),IL-6、IFN-α与抗C1q抗体无相关性。(2)SLE患者TLR7/9的水平与24h Pro、β2-MG呈负相关(P<0.01或P<0.05),IL-6、IFN-α水平与24h Pro、β2-MG无明显相关性。(3)SLE患者血清中TLR7/9、IFN-α、IL-6水平均与CRP、Ig A和Ig G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Ig M无明显相关,TLR7/9与ESR呈正相关(P<0.05或P<0.01),IFN-α与ESR无明显相关。(4)SLE患者血清中TLR7/9的表达水平均与IL-6呈正相关,(P<0.01),血清TLR7与TLR9、IFN-α、IL-6呈正相关(P<0.01或P<0.05),血清TLR9与IFN-α无明显相关性。3.2.8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健脾滋肾法对于治疗SLE有着显着的疗效。两组指标在治疗前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单纯的西药对照组和中西药联合的治疗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上升。研究指标TLR7/9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疾病活动指标如ESR、CRP、抗C1q抗体和C3、C4、RBC、WBC、HGB、PLT等经治疗后均有显着的减低或升高,同时还明显降低了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如24h Pro、β2-MG的水平,以及细胞因子IFN-α等的水平。健脾滋肾方的治疗组在减少SF-36各项目的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积分等方面是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的,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以上结果证明健脾滋肾法可明显缓解SLE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情绪等,且无明显副作用。4结论4.1 SLE的疾病进展与血清中TLR7/9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治疗后两组的指标水平显着降低。4.2治疗组和对照组中相关指标:WBC、RBC、HGB、PLT、C3、C4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的TLR7/9、IFN-α、IL-6、ESR、CRP、Ig A、Ig G、Ig M、抗C1q抗体、β2-MG及24h Pro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表明治疗组在减少疾病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4.3健脾滋肾法是治疗SLE的重要方法,在改善患者低补体血症,血三系减少,以及早期肾损害出现的蛋白尿等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着效果,表明中医的健脾滋肾这一治法相对于西医治疗具有优越性。4.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较,中医相关症候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的SLE-DA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以及SF-36各项目的积分两组治疗后均有减低,但是治疗组改善评分的作用更显着,说明健脾滋肾法在改善患者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是更优越的。
朱俊[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王馨仪[3](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与药物、临床指标(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结缔组织疾病并同意行T-SPOT检测的1123例患者临床资料。2、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患者(LTBI/SLE)40例,随机抽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潜伏结核感染(Non-LTBI/SLE)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间的差异。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TB/SLE)10例,随机抽取未发生活动性结核的狼疮患者(Non-TB/SLE)2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血清,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4+T、CD8+T、CD19+B、NK细胞、IL-2、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水平的差异。4、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发生活动性结核(TB/CTD)的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TB/SLE)的10例患者进行比较,采集患者血清,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4+T、CD8+T、CD19+B、NK细胞、IL-2、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1、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及不同性别的潜伏结核感染率有差异,其中血管炎潜伏结核感染率最高为48.72%,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率为13.42%。男性潜伏结核感染率高于女性(31.09%VS 18.22%)。2、1123例结缔组织病患者有23例患者发生活动性结核,其中2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有10例发生活动性结核,发生率3.36%(10/298)。其他结缔组织病有13例发生活动性结核,其中系统性血管炎发生率最高,为12.82%(5/39),其次贝赫切特综合征(BD)发生率3.92%(2/51),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率1.40%(4/285),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UCTD/MCTD)发生率0.61%(1/163),干燥综合征(PSS)发生率1.92%(1/52)。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性结核病灶以肺结核最多见(70%)。活动性结核发病者女性为主,男女比例5:18;平均年龄为46.5岁,与1123例患者年龄无差异。3、在LTBI/SLE与Non-LTBI/SLE两组中,Non-LTBI/SLE组较LTBI/SLE组血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在Non-LTBI/SLE和LTBI/SLE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4、在TB/SLE与Non-TB/SLE两组中,TB/SLE组激素平均日剂量大于15mg人数更多,有6人(6/10),Non-TB/SLE组仅4人(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SLE组较Non-TB/SLE组血红蛋白水平、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血沉、IL-6、IL-10及IFN-γ更高。两组在免疫抑制剂种类以及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IL-4,、IL-17及TNF-α均无显着差异。5、在TB/SLE及TB/CTD两组中,SLE/TB组与CTD/TB组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46),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的均为女性,结缔组织疾病中男女比例5:8,而年龄、疾病诊断年龄、病程、激素使用剂量、免疫抑制、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方面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TB/SLE组与TB/CTD组相比,TB/SLE组补体水平、CD4+T细胞及TNF-α低于TB/CTD组,IgG及IFN-γ水平高于TB/C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IL-4、IL-6、IL-10及IL-17在两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不同结缔组织疾病的潜伏结核感染率有差异,血管炎最高;性别在结缔组织疾病的潜伏结核感染率中有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率为13.42%,活动性结核发生率为3.36%。2、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潜伏结核感染与用药情况、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无关。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可能与激素平均日剂量有关,而与免疫抑制剂种类及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无关,平均激素日剂量大于15mg可能是其危险因素。4、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可能与血红蛋白、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IL-6及IL-10水平有关。
张龙飞[4](2020)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致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例分析,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患者的患病特点、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表现及诊断治疗,以增强临床医师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的认识及重视,提高其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率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患者的患病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表现及诊断、治疗等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口干、眼干、夜尿增多伴乏力、低热8个月,发现血肌酐升高5天入院,入院前5天查尿素7.06mmol/L、血肌酐140umol/L、血钾2.48mmol/L、血氯122.4mmol/L、血二氧化碳结合力(TCO2)11.7mmol/L、阴离子间隙(AG)11.9mmol/L、尿PH7.0、尿蛋白1+,CT提示双肾微小结石,入院后检测血抗SSA、抗SSB抗体阳性;下唇腺活检示干燥综合征,Chisholm分级Ⅳ级;肾脏组织病理表现为间质多灶状纤维化伴单个核细胞(以浆细胞为主)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多灶状萎缩,部分管腔代偿性扩张,大部分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节段性增生,免疫荧光示Ig G、Ig A、C3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沉积;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给予患者甲泼尼龙联合羟氯喹治疗,同时积极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处理,患者血肌酐一定程度下降,低钾血症及酸中毒被纠正后出院。患者出院后对其随访6月余,醋酸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血肌酐波动于99.89-115.46umol/L,多次查血钾、血氯、TCO2等均在正常范围,故患者最终诊断:1.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双肾微小结石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多见且以女性为主,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小管酸中毒和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具体可表现为正常阴离子间隙性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乏力、泌尿系结石、多饮、多尿、夜尿增多等,除此之外蛋白尿和血肌酐升高者在初诊患者中也较多见。p SS肾损害病理特点主要为肾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不同程度呈多灶状浸润,造成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破坏和肾间质纤维化,病理类型以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或合并肾小球病变最常见,肾小球病变以系膜区不同程度增生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免疫荧光主要为Ig G、Ig A、C3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沉积为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的治疗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大部分患者治疗后肾小管酸中毒和低钾血症可被纠正,肾功能可一定程度得到恢复且可长期保持稳定,也有患者对其治疗不敏感,逐渐发展至不可逆性肾损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避免发生不可逆性肾损害的重要举措。
翟修文[5](2019)在《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易感性及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易感性、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通过DNA测序对543名狼疮性肾炎患者及19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FcγRIIB-I232T基因分型。(2)收集患者肾活检前病史资料及临床检验结果、病理数据。统计分析FcγRIIB-I232T基因分型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1)狼疮性肾炎患者543例,其中CC基因型50例,占8.84%,TT/CT基因型492例,占90.96%;健康志愿者196例,其中CC基因型8例,占4.08%,TT/CT基因型188例,占91.75%,有显着差异(p=0.022);(2)FcγRIIB-I232T CC基因型患者比TT/CT基因型病情更为活动,主要表现在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伴膜性病变型发生率高(p?<0.005,OR=4.03,95%CI1.865-9.709),病理评分急性指数高(CC:8.6±0.829 vs TT/CT:7±0.229,p=0.042),系统性红斑狼疮DAI2K评分>12分比率高(CC:80.12%vs TT/CT:40.47%,p=0.035,OR=6,95%CI1.14-31.565),尿NAG酶升高(CC:45.51%vs TT/CT:18.72%,p=0.047,OR=3.169,95%CI1.045-12.536),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CC:20%vs TT/CT:4.649%,p=0.03,OR=12.364,95%CI2.277-67.144),dsDNA阳性比率高(CC:43.39%vs TT/CT:18.90%,p<0.005,OR=3.28,95%CI1.825-5.896),补体C3下降比率高(CC:98.18%vs TT/CT:86.29%,p=0.011,OR=8.578,95%CI1.17-62.907),ACL阳性比率高(CC:30.91%vs TT/CT:6.32%,p<0.005,OR=6.624,95%CI3.41-12.867)。结论:(1)FcγRIIB-I232T CC基因型为狼疮性肾炎的易感基因;(2)携带FcγRIIB-I232T CC基因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病情更为活动,相比于非纯合子患者,肾脏、血液和免疫系统损害更为严重。
陶颖[6](2019)在《补体与狼疮性肾炎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补体水平的狼疮性肾炎患者4年后的预后差异,以此探讨补体与狼疮性肾炎(LN)的预后相关性,为LN病情活动监测及预后提供新的证据。研究方法 对2014年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追踪研究,筛选出年龄18-60岁、尿蛋白阳性的LN患者60例,分为补体降低组和补体正常组,分别记录为降低组A-2014和正常组B-2014;继续随访至2017年,可得到补体降低组A-2017和补体正常组B-2017,继续追踪至2018年,分别为补体降低组A-2018、补体正常组B-2018。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1.将各年份补体降低组和补体正常组进行对比;2.将补体降低组2014年、2017年、2018年两两对比;3.将补体正常组患者2014年、2017年、2018年两两对比。研究结果 1.①补体降低组A-2014和补体正常组B-2014对比:两组患者的补体 C3(0.748±0.110 vs l.010±0.224 p<0.05)、补体 C4(0.174±0.057 vs 0.235±0.114 p<0.05)有统计学差异;但性别、年龄、发病年龄、UREA、CRE、ALB及尿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补体降低组A-2017和补体正常组B-2017对比:补体 C3 有统计学差异(0.787±0.175 vs 0.989±0.211 p<0.05);补体 C4、ALB、UREA、CRE、尿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③补体降低组A-2018和正常组B-2018对比:补体 C3(0.756±0.180 vs 0.927±0.233 p<0.05)、尿蛋白(0.897±0.573 vs 0.444±0.525 p<0.05)有统计学差异;补体 C4、UREA、CRE、ALB均无统计学差异。2.补体降低组各年份随访资料对比:三组各指标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3.补体正常组各年份随访资料分析结果:①正常组B-2014与B-2017 仅尿蛋白有统计学差异(0.926±0.600 vs 0.370±0.376 p<0.05),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0.05);②正常组B-2014与B-2018补体C4(0.235±0.114 vs 0.163±0.599 p<0.05)、尿蛋白(0.926±0.600 vs 0.444±0.525 p<0.05)有统计学差异,补体C3、UREA、CRE、ALB无统计学差异,③正常组B-2017与B-2018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相比于补体降低的患者,补体正常的患者尿蛋白指标随治疗时间逐渐好转,即补体正常患者肾功能预后较补体降低的患者好,补体可以作为预测LN预后的指标,补体降低者肾功能预后较差。
林诚[7](2019)在《狼疮性肾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狼疮性肾炎是SLE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超过60%的患者。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脏组织病理学发现。由于肾活检的侵入性特征和并发症,开发新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脏病理学是非常迫切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共招募了77例经活检证实的活动性LN患者,61例活动的非狼疮性肾炎的SLE患者,75例非活动性的SLE患者和28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在上述受试者的尿液样品和血清中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尿液中活化的白细胞粘附分子(ALCAM),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Galectin-3binding protein)以及血清中可溶性Axl蛋白水平。此外,所有病人的肾脏组织病理学均由经验丰富的肾脏病理学家审查评分。我们通过尿肌酐将尿ALCAM以及Gal-3水平标准化。针对疾病活动中的LN患者,所有的样本均在病人进行肾穿活检的当天统一收集。结果:我们发现3种蛋白分子均可以作为狼疮性肾炎优秀的生物标志物。相较于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抗ds DNA,C3,C4,ALCAM,Gal-3与s Axl在区分活动性狼疮性肾炎与健康人或处于非活动期的病人上均有着更加优异的诊断效能,它们的变化均可以体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同时,我们发现尿ALCAM水平可以反映病人肾脏的损伤情况并区分膜型与增殖型两种不同的狼疮性肾炎。提示我们ALCAM可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担任着特殊的角色,进一步研究ALCAM的生物学功能或许能帮助我们寻找到它与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联系,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疾病,以及作为可能的治疗靶点作铺垫。结论:因此,我们重点探索了ALCAM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免疫组化,小干扰RNA敲低基因的表达以及流式细胞技术研究发现,ALCAM在肾脏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功能,因此我们认为ALCAM可能参与了狼疮性肾炎发病过程,包括免疫细胞的浸润与迁移等。ALCAM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生物标志物,也是我们研究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可能的靶点,证明这个猜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杨淑芬[8](2017)在《新疆地区Ig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IgA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探讨Ig A肾病临床与病理的异质性;通过探索iTRAQ标记与Label free在Ig 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优化尿液蛋白质组学实验方案;通过i TRAQ标记后,应用液质联用、数据库检索,比较维吾尔族与汉族健康人群尿液蛋白质组谱图探讨种族间差异尿液蛋白质;比较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与Ig A肾病患者的尿液蛋白质组,探讨新疆地区IgA肾病尿液相关差异蛋白质谱,应用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理解Ig A肾病发病机制;通过对四种尿液差异蛋白的验证,筛选新疆地区IgA肾病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方法:1)回顾性分析新疆地区354例维吾尔族、汉族肾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 A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比较维吾尔族、汉族IgA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表现的异同,以及维吾尔族、汉族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与病理表现内在联系的不一致性,以及通过对临床干预治疗后效果不佳,并重复肾活检的22例维吾尔族患者临床指标、病理指标与肾脏存活的分析,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干预治疗效果及转归,再次了解IgA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表现的不一致性;2)通过iTRAQ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与Label free非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在IgA肾病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比较二者的优缺点,优化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方案,依据研究目的不同选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3)本研以新疆地区经肾活检确诊的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人群、IgA肾病患者尿液为研究对象,采用联合白蛋白/IgG抗体清除和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标记的二维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尿液蛋白质组学检测方法,建立新疆地区Ig AN尿液蛋白质图谱分析方法,进行种族及疾病差异尿蛋白质组分析,获取差异表达蛋白,对鉴定蛋白和差异蛋白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寻找肾脏种族间与疾病间的尿液差异蛋白质组的富集蛋白,将筛选到的健康人群与IgA肾病间的差异尿蛋白定义为新疆维吾尔族Ig A肾病相关差异蛋白,探讨新疆地区IgA肾病相关尿蛋白质谱;将6例维吾尔族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原发性IgA患者、6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6例健康对照者的尿液,依据IgA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差异蛋白富集的情况,筛选出四种尿液差异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法验证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新疆地区诊断IgA肾病的尿液候选生物标志物。结果:1)汉族、维吾尔族Ig A肾病临床、病理特点,总结提示维吾尔族IgA肾病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二者无特殊不同,但在病理表现方面维吾尔族IgA肾病患者在内皮细胞增生、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血管病变方面较汉族患者更重。通过对22例维吾尔族患者重复肾活检后相关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分析,发现新疆地区的Ig A肾病的维吾尔族患者两次肾活检前后除较少患者病理指标发生进展,小管-间质病变、球形硬化比例、小动脉病变外,无显着转型;2)iTRAQ和Label free研究了Ig A肾病尿液蛋白组学,在技术重复变异和生物学个体变异等方面,iTRAQ能检测到更多的蛋白、技术重复较好,依据实验目的,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对寻找新疆地区Ig A肾病的尿液蛋白质组无创生物标志物更合适,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新疆地区IgA肾病的尿液蛋白质组学谱图优化实验方案;3)维吾尔族Ig A肾病尿蛋白质组经过液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蛋白640种,其中差异蛋白219种,通过IPA功能分析发现,急性应激反应和NO相关通路功能下调,维生素C抗氧化通路功能上调,通路变化反映肾脏功能处理失代偿状态。通过功能分析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和脂质代谢异常、凝血系统功能障碍、补体系统激活在维吾尔族Ig A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与上述通路发现一致,其中ADIPOQ、ICAM1、SERPINC-1、TIMP1可以作为备选蛋白进行进一步功能验证和分析。在差异尿液蛋白质中遴选出四个候选的生物标志物,并对四个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验证,它们分别是参与炎症反应的ADIPOQ、肾小管间质损伤ADIPOQ和ICAM1、参与影响凝血过程的SERPINC-1以及影响细胞外基质的形成的TIMP1。通过Westen-bolt验证对四个遴选出的候选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验证,提示ADIPOQ和TIMP1的AUC面积提示这两种生物标志物诊断价值较高,可能可以作为诊断Ig AN的候选无创生物标志物。结论:本文首次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维吾尔族、汉族尿液蛋白质的种族差异;首次研究了维吾尔族IgAN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尿液差异蛋白质组。通过维吾尔族IgA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无确定内在联系,表现出异质性,迫切需要寻找能够代替有创肾活检的无创生物指标,而优化后的iTRAQ标记定量尿蛋白质组的差异蛋白组分析对新疆维吾尔族Ig A肾病寻找无创尿液生物标志物成为可能,而差异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功能分析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和脂质代谢异常、凝血系统功能障碍、补体系统激活在维吾尔族Ig A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ADIPOQ和TIMP1A可能可以作为诊断Ig AN的候选无创生物标志物,尿液蛋白质谱在不同IgA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指标间,通过检测尿液差异蛋白来判断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肾小球硬化病变程度等,为诊断、评价IgA肾病,寻找新的无创生物学标记物成为可能,以期将来以尿液蛋白质组学分析替代有创的肾活检穿刺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李淑欢[9](2016)在《胸腺肽辅助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患儿的临床特征;观察胸腺肽辅助助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1997年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标准和狼疮肾炎诊断标准,收集2011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住院的4例接受胸腺肽辅助治疗的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患儿,分析并比较4例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患儿使用胸腺肽前,后的临床表现、疾病活动性、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的变化及疾病转归。结果:1)1号病人在使用胸腺肽前已有3年病程,主要表现为眼睑水肿,ANA1:640,ds-DNA10.7IU/ml,C3、C4低下,ALB25.2g/L,24小时尿蛋白3.15g,肾活检示病理类型为IV-G,曾予以美卓乐(甲泼尼龙片)及环磷酰胺治疗,效果不佳,后予以调整治疗方案为美卓乐(甲泼尼龙片)及他克莫司(又名FK506),并加用胸腺肽辅助治疗;经治疗,患儿临床表现好转,眼睑水肿消失,SLEDAI下降为4分,尿蛋白转阴,免疫功能提高,病情完全缓解。2)2号病人在使用胸腺肽前有1年病程,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和高血压,C3、C4低下,ALB29.3g/L,24小时尿蛋白4.09g,肾活检示病理类型为Ⅲ型,曾予以美卓乐(甲泼尼龙片)及骁悉(吗替麦考酚酯),仍有大量蛋白尿及水肿,后予以整治疗方案为阿赛松(曲安西龙片)、他克莫司(又名FK506)及纷乐(羟氯喹片),并加用胸腺肽辅助治疗;经治疗,患儿下肢水肿消失,SLEDAI下降为2分,尿蛋白下降为630mg/24h,免疫功能提高,病情部分缓解。3)3号病人在使用胸腺肽前有5年病程,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和高血压,ds-DNA11.21IU/ml,24小时尿蛋白2.76g,肾活检示病理类型为IV型,曾予以美卓乐(甲泼尼龙片)、爱若华(来氟米特片)、反应停(沙利度胺片),效果欠佳,后予以整治疗方案为美卓乐(甲泼尼龙片)、爱若华(来氟米特片)及他克莫司(又名FK506),并加用胸腺肽辅助治疗;经治疗,患儿全身水肿消失,SLEDAI下降为2分,尿蛋白转阴,免疫功能提高,病情完全分缓解。4)4号病人在使用胸腺肽前有2年病程,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和高血压,ds-DNA11.21IU/ml,24小时尿蛋白1g,肾活检示病理类型为Ⅲ+IV型,曾予以美卓乐(甲泼尼龙片)、骁悉(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予以整治疗方案为美卓乐(甲泼尼龙片)及他克莫司(又名FK506),并加用胸腺肽辅助治疗;经治疗,患儿红斑消失,SLEDAI下降为2分,尿蛋白转阴,免疫功能提高,病情完全分缓解。结论:1.胸腺肽辅助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实验室指标;可以有助于激素顺利减量。2.胸腺肽辅助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是安全的。3.本研究因样本量较少,尚须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栾奕,陈健鹏,李金生[10](2014)在《肾活检病理参数对狼疮性肾炎患儿生存率和肾脏存活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儿童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肾活检(肾穿)病理参数对患者生存率(SR)和肾脏存活率(RSR)的影响。方法对67例做肾活检的儿童LN患者进行随访,按WHO关于LN的病理分型进行分类。用Kaplan-Maier曲线计算SR和RSR。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肾穿病理参数对SR和RSR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 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儿童LN患者不同病理组间患者SR和RSR的有显着性差异。多变量Cox逐步回归分析,CI指数>3对RSR的影响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透析和肾移植的发展,直接死于肾衰竭的患者比例越来越少,儿童LN慢性肾衰竭后依靠透析生存良好。肾脏的慢性指数是RSR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终末期肾衰前后狼疮活动性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终末期肾衰前后狼疮活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索引 |
前言 |
理论探析 |
1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LR7、TLR9 的相关性 |
2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与细胞因子IFN-α、IL-6 的相关性 |
3 TLR7、TLR9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
4 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 |
5.健脾滋肾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治则 |
6.小结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LR7、TLR9、IFN-α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治疗方案 |
1.4 安全性观察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LR7、TLR9、IFN-α、IL-6 指标的变化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4、抗C1q抗体的变化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小时Pro、尿β2-MG的变化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RBC、WBC、HGB、PLT)的变化 |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免疫学指标(CRP、ESR、Ig A、Ig G、Ig M)的变化 |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 SF-36 评分比较 |
2.10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 |
2 健脾滋肾方组成和现代药理 |
3 课题研究指标选定的根据和意义 |
3.1 TLR7和TLR9 |
3.2 细胞因子IFN-α和IL-6 |
3.3 抗C1q抗体、补体C3、C4 |
3.4 炎症指标CRP,ESR |
3.5 血常规 |
3.6 24h Pro及β2-MG |
3.7 SLEDAI评分 |
3.8 SF-36 量表 |
4 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相关指标和临床疗效影响 |
5 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外周血TLR7、TLR9 指标的可能影响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 SLE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研究方法 |
2.2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前准备 |
2.2.2 实验对象 |
2.2.3 观察项目 |
2.2.4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5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SLE潜伏结核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潜伏结核感染率 |
3.1.2 潜伏结核影响因素 |
3.2 SLE活动性结核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活动性结核发生率及一般情况 |
3.2.2 药物与活动性结核 |
3.2.3 常见实验室检查与活动性结核 |
3.2.4 淋巴细胞与活动性结核 |
3.2.5 Th1/Th2/Th17 细胞因子与活动性结核 |
第4章 讨论 |
4.1 SLE潜伏结核感染及相关因素 |
4.2 SLE发生活动性结核的相关因素 |
4.2.1 药物 |
4.2.2 炎症指标、血红蛋白及补体水平 |
4.2.3 淋巴细胞 |
4.2.4 细胞因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致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病例简介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易感性及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系狼疮性肾炎及狼疮性肾炎 |
1.1.1 狼疮性肾炎流行病学 |
1.1.2 狼疮性肾炎病因学 |
1.1.3 狼疮性肾炎病理及临床表现 |
1.1.4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
1.2 基因多态性 |
1.3 FC受体 |
1.3.1 Fc受体分类 |
1.3.2 Fc受体功能 |
1.3.3 FcγRIIB-I232T功能 |
1.3.4 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 |
1.3.5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FcγRIIB定义及功能 |
2.2 FcγRIIB-I232T基因多态性概况 |
2.3 FcγRIIB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2.4 FcγRIIB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
2.5 FcγRIIB基因多态性与抗基底膜肾病(GBM) |
2.6 小结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病人来源 |
3.1.1 入组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基因组DNA提取 |
3.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
3.2.2 步骤与方法 |
3.3 SAGER法检测FcγRIIB-I232T基因分型 |
3.3.1 SNP检测引物信息 |
3.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3.3 模板 |
3.3.4 检验体系 |
3.4 临床资料采集 |
3.4.1 SLE诊断标准 |
3.4.2 SLE-DAI2K评分标准 |
3.4.3 狼疮性肾炎病理学分型 |
3.4.4 狼疮性肾炎肾活检标本活动性和慢性化评分 |
3.4.5 狼疮性肾炎肾脏损伤标志物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狼疮性肾炎患者及对照组一般情况 |
4.2 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易感性分析 |
4.3 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临床表型分析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5.2 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 |
5.2.1 血液系统破坏 |
5.2.2 免疫系统激活 |
5.2.3 肾脏受累 |
5.2.4 肾脏病理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作者介绍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REFERENCES |
(6)补体与狼疮性肾炎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1 狼疮性肾炎的简介 |
1.2 补体的简介 |
1.3 补体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 |
2.3 研究内容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补体降低组和补体正常组在各年份的对比 |
3.2 补体降低组各年份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3.3 补体正常-各年份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狼疮性肾炎预后相关因素综述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狼疮性肾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尿液ALCAM作为狼疮肾炎新的生物标志物 |
前言 |
第一小节 实验设计 |
1.1 内容简述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二小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1.4 尿液中ALCAM的水平在活动性狼疮肾炎组中明显升高 |
1.5 尿液中 ALCAM 的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和病人临床参数相关性分析 |
1.6 尿液ALCAM可以作为作为肾功能的指标 |
讨论 |
第二部分 sAxl作为狼疮肾炎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小节 实验设计 |
2.1 内容简述 |
2.2 所用器材与实验试剂 |
第二小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 血清sAxl作为诊断狼疮性肾炎的生物标志物 |
2.4 血清sAx1 作为疾病活动的生物标志物 |
2.5 血清sAxl可以检测肾功能的指标 |
2.6 血清sAx1 水平不能反映肾脏的损伤情况 |
讨论 |
第三部分 G3BP作为狼疮肾炎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小节 样本的收集,实验设计和方法 |
第二小节 实验结果 |
3.2 尿液中 G3BP 水平在狼疮肾炎患者中明显上升 |
3.3 尿液 G3BP 水平在临床信息相关性分析 |
3.4 G3BP可以作为反映肾脏的功能的标志物 |
讨论 |
第四部分 ALCAM 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ALCAM 在狼疮性肾炎病人切片中的表达 |
4.1 实验材料与器材 |
4.2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验证ALCAM在巨噬细胞里的表达情况及其功能 |
4.4 实验设计 |
4.4.1 实验材料与器材 |
4.4.2 实验技术原理 |
4.5 实验结果 |
4.5.1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 细胞表达ALCAM |
4.5.2 ALCAM影响细胞增殖 |
4.5.3 ALCAM影响T细胞的活化 |
4.5.4 ALCAM影响巨噬细胞的迁移 |
4.5.5 ALCAM影响巨噬细胞的凋亡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成果 |
(8)新疆地区Ig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IgA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资料及随访变量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TRAQ标记与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在Ig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学中的探索 |
1 Label-Free技术在Ig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的研究 |
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步骤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2 iTRAQ技术在Ig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地区Ig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
1 新疆地区IgA肾病尿液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
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试验方法 |
1.1.3 实验步骤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新疆地区IgA肾病尿液差异蛋白验证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液蛋白质组学在肾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胸腺肽辅助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肾活检病理参数对狼疮性肾炎患儿生存率和肾脏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病例分组 |
1.3 肾脏组织学检查 |
1.4 治疗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肾活检参数对生存率的影响 |
2.2 SR和RSR |
2.3 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终末期肾衰前后狼疮活动性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D]. 陈蕾蕾.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D]. 王馨仪. 南昌大学, 2020(08)
- [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致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张龙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FcγRIIB-I232T与狼疮性肾炎易感性及活动性之间的关系[D]. 翟修文. 东南大学, 2019(05)
- [6]补体与狼疮性肾炎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D]. 陶颖. 厦门大学, 2019(01)
- [7]狼疮性肾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D]. 林诚.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8]新疆地区IgA肾病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D]. 杨淑芬.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2)
- [9]胸腺肽辅助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D]. 李淑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肾活检病理参数对狼疮性肾炎患儿生存率和肾脏存活率的影响[J]. 栾奕,陈健鹏,李金生.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