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垦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达拉特旗,农牧,鄱阳湖,土壤,集水区,水害。
土地垦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继辉,王克勤,赵洋毅,王帅兵,闵惠琳[1](2019)在《滇中重要水源区土地垦殖对集水区地表水质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探讨了土地垦殖对滇中重要水源区地表水水质特征的影响。【方法】2017年5-10月期间,以云南省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迤者小流域的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监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_4-N)、化学需氧量(COD)进行监测,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垦殖强度下集水区地表水水质特征。【结果】强度垦殖状态下混合集水区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极值差达到了轻度垦殖状态下林地集水区的6.79、4.29、4.88、2.39倍,土地垦殖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浓度的影响较大。极轻度垦殖状态的灰色关联序:TP(0.8266)>TN(0.7688)>COD(0.6684)>NH~+_4-N(0.6544);强度垦殖状态的灰色关联序:TN(0.8087)>TP(0.7981)>NH~+_4-N(0.7698)>COD(0.6758)。【结论】极轻度和强度垦殖状态下集水区的主要面源污染物为总磷(TP)和总氮(TN)。林地集水区满足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混合集水区满足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由此可得,地表水质状况与土地垦殖强度呈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怀萱[2](2019)在《土地垦殖行为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植被演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土地利用行为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物种入侵等影响导致湖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植被格局随之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演变。为了制定科学的湿地利用和保护策略,实现湿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定量掌握和研究湿地的现状和动态变化,而3S(GPS、GIS和RS)技术可以为湿地研究、合理评价湿地变化和预测未来湿地发展趋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本文选取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区,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连续的大范围的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宏观性,采用2013年和2017年两期的高分一号遥感数据,综合运用RS与GIS技术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信息,在波普特征分析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专家知识发现探索水体、泥滩、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等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为高分一号影像处理和湿地研究提供参考。全面、客观的反映了近五年土地垦殖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分析该研究区植被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合理开发鄱阳湖区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域内湿地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了65个样地实地调查其水陆交错带宽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人为干扰度、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垦殖土地距水陆交错带距离等指标,借助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鄱阳湖湿地水陆交错带现有主要植被进行汇总分类研究,将鄱阳湖地区水陆交错带现有植被配置分为了五类。然后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先对研究区域湿地周边开垦情况进行分析,再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植被的演替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排除人为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垦殖行为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植被演替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针对该研究区域近五年的土地垦殖行为对湿地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韩强强,王社教[3](2017)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清代的土地垦殖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历史文献并结合地名志资料,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复原出了内蒙古达拉特旗清代较高分辨率的土地垦殖时空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土地垦殖进程的诸因素。结果表明:1)清初至道光七年(1827),由于清初的蒙汉隔离政策,康熙西征路线及其造成的物资需求和达拉特旗北部商业发达的原因,达拉特旗垦殖处于私垦阶段,垦殖的重点为北部沿黄河地区。2)道光八年(1828)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内部叛乱的扰乱、内地人口剧增的现实以及蒙地办公经费的紧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达拉特旗垦殖进入民垦合法阶段,垦殖的重点转移到东北部沿河地区。3)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宣统叁年(1911),主要由于清末赔教款造成的财政危机,最终使得达拉特旗垦殖步入官垦阶段,垦殖的重点回到北部沿黄河地区,并且南部土山丘陵也成为垦殖的次重点地区。(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2期)
张佳楠[4](2016)在《黄河叁角洲垦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河叁角洲垦殖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MX1:2年苜蓿+1年(大豆+小麦)轮作+2年(小麦+玉米)轮作,MX2:3年苜蓿+2年(小麦+玉米)轮作,MX3:3年苜蓿+1年玉米+1年苜蓿,MX4:5年苜蓿地、H:槐树林地,对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碳氮含量及碳氮存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X4和H两个样地0-20 cm的容重均大于MX3;MX3、MX4、H样地同层之间土壤机械组成均差异显着(P<0.05);5种土地利用方式中,MX3样地的土壤p H值为最大;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春季取样中MX1样地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0.27 mg.kg-1),速效钾含量最低(49.45 mg.kg-1),MX2速效钾含量达到最高(417.68 mg.kg-1),而秋季取样中,MX4样地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0.30 mg.kg-1),MX2样地速效钾含量最低(61.02 mg.kg-1),而MX1速效钾含量最高(436.18 mg.kg-1)。2、槐树林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14.52 g.kg-1)和全氮含量(1.89 mg.g-1)为最高,其他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最大者均为MX2。5种土地利用方式中,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为MX2>H>MX4>MX3>MX1,有机碳储量最大者MX2样地(4030.26 g.m-2)是最小者MX1(1763.98 g.m-2)的2.28倍,且各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显着(P﹤0.05),氮储量变化规律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一致,全氮储量最大者MX2(532.14 g.m-2)样地约是最小者MX1(272.08 g.m-2)的1.96倍。3、MX2样地即3年苜蓿+2年(小麦+玉米)轮作和槐树林地是增加土壤碳氮储量较好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结果可以给黄河叁角洲近年来较频繁的苜蓿与农作物轮作的耕作模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20)
王晗[5](2016)在《1644-1949年毛乌素沙地南缘水利灌溉和土地垦殖过程研究——以定边县八里河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至民国毛乌素沙地南缘典型水利灌溉区的成因与特定的地貌类型、土壤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水利灌区的形成过程中,生产方式因地理环境的变化、移民规模的变化而有所变动,随之,农牧边界地带逐渐向北移动。此外,在当地社会各阶层的介入下,长期引浑淤灌,改造位处城川和安边之间的近五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沙荒碱地,提高土地质量,适度的农业技术的抉择并未带来农业生产的衰退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反而对于沙地的扩大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辛德勇[6](2015)在《西汉文武两帝时期的河患与秦至西汉初年黄河中游的土地垦殖》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谭其骧的创见与相关学术背景1955年5月,谭其骧以"黄河与运河的变迁"为题目,在中国地理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做了一次报告,指出历史时期黄河决徙频仍,主要是流域内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所致。几年以后,至1961年5月,谭氏在复旦大学的科学报告会上又做了一次重要讲演,进一步阐(本文来源于《北京论坛(201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 缔造和平之路的历史责任与多元记忆专场论文及摘要集》期刊2015-11-06)
王晗[7](2014)在《清代蒙陕农牧交错带土地垦殖过程研究——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明清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迁,学术界曾对于沙漠化的成因和人类在沙漠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并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其中,人类活动被视为引起农牧交错带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田野考察、发掘民间文献,分析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代表的蒙陕农牧交错带边外垦殖和环境变化过程,对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加以细致考察与反思,认为清代以来,人类作为自然—社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相当积极地参与了环境变化过程。此一阶段的人类活动(边外垦殖为主),促成了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也推进了土地沙化的进程。(本文来源于《明清论丛》期刊2014年02期)
刘慧杰[8](2014)在《明代北直隶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初,由于战争灾害等原因的影响,北直隶地区出现了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情况。明政府为了保持赋役的征收,调整人口布局,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垦田现象。北直隶地区作为明初重要的移民迁入区,接收了来自山西、湖广等地移民,这就为北直隶地区的土地垦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不仅如此,明政府迁都北平之后,大量的军队驻守在此,继续执行明初的军屯政策,为明初北直隶地区的土地开垦做出了贡献。明政府为了保障垦荒的顺利进行,政府不仅从法律上承认了垦荒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又辅以资助农具耕牛、推迟起科等扶持政策,并将垦荒视为地方官员的一项政绩,作为其升迁的一种考量,从而更加推动了荒地的开垦。洪武、永乐时期的土地垦殖基本上是一种复原性的垦殖,土壤肥沃之地基本上已被开垦无遗。到了明代中后期,土地垦殖活动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一方面随着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河道的疏通,以及对一些盐碱地的改良,开发了一些明前期未被开垦的土地,使可利用的土地增多;另一方面,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许多农民背井离乡,逃亡他地,土地抛荒较多,再加上军屯的破坏,土地大量荒芜,因而,政府又把一些精力放在对抛荒土地的复垦上面,复荒和复垦交替进行。总之,明代北直隶地区的土地垦殖虽然在一些地方因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度出现萎缩的局面,但大部分地区在明代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并且为以后的人们进一步的垦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清朝的土地开发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5-01)
张青瑶,王社教[9](2014)在《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垦殖过程总体分为明末清初的土地抛荒期,清初至乾隆时期的土地复垦期以及乾隆以后土地垦殖的下降期。区域内耕地集中于忻定盆地和大同盆地,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晋北高原区等地耕地比例较低。讨论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垦殖问题,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罗建国[10](2014)在《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垦殖的扩大》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有较大的增长,但这一个增长并不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改进方面,而是通过土地垦殖,也即耕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的,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农业人口有较大的增长。为此,笔者以河湟和宁夏为重点,来做一些考察。(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4年05期)
土地垦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土地利用行为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物种入侵等影响导致湖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植被格局随之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演变。为了制定科学的湿地利用和保护策略,实现湿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定量掌握和研究湿地的现状和动态变化,而3S(GPS、GIS和RS)技术可以为湿地研究、合理评价湿地变化和预测未来湿地发展趋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本文选取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区,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连续的大范围的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宏观性,采用2013年和2017年两期的高分一号遥感数据,综合运用RS与GIS技术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信息,在波普特征分析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专家知识发现探索水体、泥滩、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等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为高分一号影像处理和湿地研究提供参考。全面、客观的反映了近五年土地垦殖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分析该研究区植被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合理开发鄱阳湖区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域内湿地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了65个样地实地调查其水陆交错带宽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人为干扰度、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垦殖土地距水陆交错带距离等指标,借助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鄱阳湖湿地水陆交错带现有主要植被进行汇总分类研究,将鄱阳湖地区水陆交错带现有植被配置分为了五类。然后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先对研究区域湿地周边开垦情况进行分析,再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植被的演替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排除人为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垦殖行为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植被演替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针对该研究区域近五年的土地垦殖行为对湿地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垦殖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继辉,王克勤,赵洋毅,王帅兵,闵惠琳.滇中重要水源区土地垦殖对集水区地表水质特征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黄怀萱.土地垦殖行为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植被演替的影响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3].韩强强,王社教.内蒙古达拉特旗清代的土地垦殖过程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
[4].张佳楠.黄河叁角洲垦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
[5].王晗.1644-1949年毛乌素沙地南缘水利灌溉和土地垦殖过程研究——以定边县八里河灌区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6
[6].辛德勇.西汉文武两帝时期的河患与秦至西汉初年黄河中游的土地垦殖[C].北京论坛(201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缔造和平之路的历史责任与多元记忆专场论文及摘要集.2015
[7].王晗.清代蒙陕农牧交错带土地垦殖过程研究——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例[J].明清论丛.2014
[8].刘慧杰.明代北直隶地区土地垦殖研究[D].郑州大学.2014
[9].张青瑶,王社教.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罗建国.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垦殖的扩大[J].学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