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善治论文-侯卓,黄家强

环境善治论文-侯卓,黄家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善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税法,财政自主,环境善治,法域协调

环境善治论文文献综述

侯卓,黄家强[1](2019)在《财政自主与环境善治:环境税法实施中的法域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表现为环境善治的塑造过程,离不开政策理性设计和环境合作共治的善政引导。环境税是国家创新环境政策和重构环境伙伴关系的制度产物,其实效效果取决于税制的科学设计、税权的自主实施和税政的环境优化。我国环境税法设计以践行税收法定和地方自主双重原则为出发点,赋予了地方较大的征管自主权和完全的收益自主权,但在后续实施阶段,存在着如何将地方的财政自主权力与环境善治目标严密契合的问题。以地方的现实运作来看,一方面地方在具体税额确定、环保标准设定以及应税污染物项目数增加等方面享有自主决定权,但该项权力行使要么处于静默状态,要么潜藏隐性风险。如在具体税额确定问题上,一些地方根据本地实际要么对特定污染物加以从重征收,要么实行区域内分类、分档征收,要么采取渐进性加重征收的模式,难以规避地方之间的邻避政策效应。另一方面,环境税收入全部归属地方,但大部分省级政府仍保留一定的环境税收入,呈现出倾斜共享、平均分配以及纯地方所有叁种收入划分模式,而且现有的环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本文认为,良好的环境税制度应秉承"环境善治"而非"财政增收"的立税初心,遵从环境税的税收机理和税权效能。高效的环境税实施机制应协调好"规制自主"与"财政自主"的功能向度,处理好"地方自主"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促成自主权能充分的地方与监管协调有力的中央的合作治理。优质的环境税外联环境应明确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促成整体税制的生态化转型,在法域范围内实现财税体制与生态体制二元改革的协同化和整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王芳,邓玲[2](2018)在《自治式共治: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M社区的实践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社区环境治理议题是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双重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基于上海市M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自治式共治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居民自治、社会参与、企业履责和政府嵌入四个要素。居民自治是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一定的制度载体开展环境自治行动;社会参与是外来社会力量以组织动员、业务指导等方式参与社区环境治理;企业履责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履行保护社区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政府嵌入则是政府以嵌入治理的方式,对社区环境治理走向进行引导和干预。自治式共治是多重力量在实践中不断互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理合力,推动了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叁部门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何泽玉,邢丽荣[3](2018)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环境善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分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环境善治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可以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环境善治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张诚,姚志友[4](2018)在《农民环境权与乡村环境善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农民环境权是农民维护环境权益的重要载体和依据。保障农民环境权、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实现乡村环境善治的关键在于农民的广泛参与,落实农民环境权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乡村环境正面临着治理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环境权的缺失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乡村环境立法缺失、环境权内容不完善、农民环境权意识不足、环境维权渠道不畅通等。对此,要从宪法上明确环境权,从教育上宣扬农民环境权,从政策上体现农民环境权,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环境权,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文化、组织、财政、税收、技术等配套措施的实施,推动农民环境权从理想走向实践。(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沈费伟,刘祖云[5](2016)在《合作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善治的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治理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已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关键。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源于缺乏整体性的合作治理机制和长期规划,具体表现为:政府层面的角色错位和配套措施滞后、社会层面的力量薄弱和资源有限以及市场层面的企业自利性侵害环境公益性。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可以尝试应用合作治理理论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的合作治理模式,以追求主体共存、生态共享、利益共荣为价值目标,最终取得生态环境善治的最佳绩效。(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6年08期)

沈费伟,刘祖云[6](2016)在《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倡导的五位一体重大战略的突出矛盾,也是学术界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法,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认为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造成了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实困境。分析发现:正是政府层面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监管职责;企业层面重视经济利润,轻视社会责任;农民层面重视生计诉求、轻视安全需求;城市层面突破政府管制,转嫁污染成本;环保组织力量资源有限,难以提供环保功能以及科研院校重视环保技术研发,轻视科技推广,才导致了现阶段农村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因此,只有明确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好各自的环保功能,真正构建起农村环境的共同治理体系,才能克服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博弈状态,进而实现农村环境善治的目标。研究结论表明:农村环境善治的内涵体现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参与、共同治理乡村环境问题.其主要特征为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其实质是在乡村环境治理中,构建起强国家和强社会的"双强"模式。通过构建这种"双强"模式使国家与社会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达成利益均衡共识,彼此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乡村环境的善治之道,以此彻底改变现在的乡村污染面貌,最终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倡导的生态良好农村战略构想。(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5期)

蔡新华,郭舒[7](2015)在《哪些城市走向环境善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眼 长叁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群,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对较大。近年来,长叁角各城市政府在城市绿色发展和环境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治理的绩效如何成为公众热切关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5-08-03)

丁文广,禹怀亮[8](2015)在《基于环境善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有效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何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本文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环境善治是生物多样性破坏区域恢复和保护的有效模式,并进一步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创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主流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创新和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传统生态自然观是环境善治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期刊2015年05期)

李姣[9](2014)在《环境善治:面向公共生态福祉的政府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最具影响和权威的全球评估项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指出,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误区,人类对生态服务需求的增加与自然资源的枯竭化及环境恶化,形成了显着的矛盾。对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4-10-21)

冯俏[10](2014)在《中职院校班级环境善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难题,能否能够准确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机制,是中职院校班级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优化班级环境,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制定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分析当前班级环境优化在中等职业院校的现状并探索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其必要性,将善治管理的新理念引入中等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对改善班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汽车技工学校为例,通过对叁个班级问卷调查,对学生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查阅中外期刊文献并结合观察法、访谈法及个案分析法,结合中等职业院校实际情况,从影响班级环境的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存在中职院校班级环境中的问题:学校重招生工作,轻内涵建设;重就业安置,轻教学质量;学生管理部制度和班主任管理制度不完善;班主任管理班级方式不合理;教师教学模式太单一;学生自卑心理凸显,社会适应偏弱;学习能力欠缺,逆反心理严重;生理心理反差,交往行为从众,进一步明晰了班级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本文重点将善治理论的十因素分为个体认知(责任、廉洁、参与、回应、法治)和制度规范(合法、公正、透明、有效、稳定),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达到班级环境优化的总体目标,在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上探究班级善治的途径和方法:学校模式改革善治化;职业素质教育平台有效化;学生管理部制度和班主任管理制度合理化;学校专项资金管理透明化;班主任工作善治化;教师德育工作有效化;学生自我评价和职业定位合理化;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责任化;人际关系持合理回应化。从而有利于中职班级建设和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技能塑造和社会适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10-01)

环境善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议题是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双重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基于上海市M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自治式共治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居民自治、社会参与、企业履责和政府嵌入四个要素。居民自治是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一定的制度载体开展环境自治行动;社会参与是外来社会力量以组织动员、业务指导等方式参与社区环境治理;企业履责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履行保护社区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政府嵌入则是政府以嵌入治理的方式,对社区环境治理走向进行引导和干预。自治式共治是多重力量在实践中不断互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理合力,推动了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善治论文参考文献

[1].侯卓,黄家强.财政自主与环境善治:环境税法实施中的法域协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2].王芳,邓玲.自治式共治: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M社区的实践经验[J].中国第叁部门研究.2018

[3].何泽玉,邢丽荣.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环境善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

[4].张诚,姚志友.农民环境权与乡村环境善治[J].长白学刊.2018

[5].沈费伟,刘祖云.合作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善治的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6

[6].沈费伟,刘祖云.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

[7].蔡新华,郭舒.哪些城市走向环境善治?[N].中国环境报.2015

[8].丁文广,禹怀亮.基于环境善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有效途径[J].环境保护.2015

[9].李姣.环境善治:面向公共生态福祉的政府选择[N].光明日报.2014

[10].冯俏.中职院校班级环境善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标签:;  ;  ;  ;  

环境善治论文-侯卓,黄家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