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性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性,儒家,孟子,视域,美育,荀子,内圣外王。
心性论论文文献综述
何求是[1](2019)在《《比较视域中的美育哲学——现代民主教育思想与中国心性论美育传统的会通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视域中的美育哲学——现代民主教育思想与中国心性论美育传统的会通研究》一书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现代民主教育思想与中国心性论美育传统的会通研究"(ELA140378)的研究成果,全书以如何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开展审美教育为论旨,在中西比较的视(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李健芸[2](2019)在《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先尽其心而后知性",他认为"尽心"是"知性"实现之后达到的效果,而"知性"则是在格物穷理的工夫过程中对"性"的彻底把握。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性"作为心灵活动的本质应然倾向,是"尽心"要实现的具体内容;其次,"知性"的"性"在根本上是普遍的本质应然倾向在人与物身上的具体呈现,但这只有经由格物穷理的过程,才能真实而具体地由心灵所把握,而这就是"尽心"的达成;最后,对"性"(也即"理")的真实把握必然"不容已"地带出对本质应然倾向的落实,故而"尽心"既是知得尽,又是行得尽,"尽心"的达成因而实现了知与行的真正统一。(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韩强[3](2019)在《二程的理本体与心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的心体用论,为朱熹的"心统性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中江[4](2019)在《心性论的多元性与孟、荀“心性论”描述的非单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人心都具有复杂性而不是单一的存在。孟子和荀子一正一反的主要设定,只是强调了人性、人心的一个方面。由于人性、人心的其他层面是无法否定的,结果就是孟子和荀子在主要的一种设定之下,实际上还用不同方式设定了人性、人心的另一个层面。这从他们人性论的基调上看似乎有矛盾,但从客观事实上看却并非如此。孟子和荀子都在性善论、性恶论的基调、主调之下,同时承认了人性、人心中还有与之不同的另外的方面,承认心性具有二重性。(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王觅泉[5](2019)在《重提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先秦思孟学派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和枢纽的地位。牟宗叁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参照下,清楚地揭示了儒家心性论中所蕴含的道德主体性观念,但他同时也难免将康德的那种先验思维和话语移植到儒家心性论中来。然而,心性论诠释中的先验话语应当受到经验话语的限制,理解儒学心性论应当是理解其形上学及宇宙论的基础,而不应该反过来,首先根据某种形上学或宇宙论立场来定位儒学所论之心性,赋予后者以先验的或超越的性质,忽视它们在经验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来源和运作方式。自然主义在当今世界哲坛风头正劲,儒家心性论研究也有必要采纳自然主义进路,破除人—动物、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生物性—道德性等二元论,重视人之心性的发展性与复杂性。将儒家心性论自然化,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王龙[6](2019)在《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契细致考察了中国传统心性论思想。冯契认为,"心"指心灵,即人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性"指人的本性、本质,包括天性和德性,人性是由天性发展为德性再复归自然,天性与德性融为一体的过程,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性全面发展,劳动实践起连接心与性的桥梁作用。(本文来源于《镇江高专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维中[7](2019)在《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而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真法界",禅宗的心性本体为"自心"。而法相唯识宗则持心体与理体两分的立场,其心体即阿赖耶识本体内含的无漏种子是连接心体与理体的媒介。上述四宗的心性本体都具有实体化倾向——将心性本体当作确定的、真实的存在,但与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的西方哲学,迥然不同。"心"既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之所以"生起""存在"的最终根据。因此,隋唐佛教诸宗所确立的心性本体便一身兼二任,既是"人本"和修行意义上的本体,也是现象世界的本体。(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9年03期)
肖俊毅[8](2019)在《儒家法先王思想的心性论指向——以《四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儒家法先王思想被学界定义为一种政治思想,这种认识忽视了心性之学在儒家思想中的根源性地位,割裂了"内圣外王"的整体结构。儒家法先王思想在本质上属于心性之学的范畴,先王是道德圣王,因其心性的至诚至善从而与天命相贯通,一切个体均可通过对先王德性生命的效法逐步臻至天人合一之境。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延展至政治哲学领域,法先王要求统治者如先王一般,"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将自我之仁心推及万民,与民同乐,保民而王。(本文来源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国雨[9](2019)在《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心性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吕楠楠[10](2019)在《试析心性论的哲学观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是本体,一切皆由心生,只有尽心知性涵养本心,才能心以成性,尽心成仁。但性毕竟无形影,只是心中之理,唯有求理于心才能觉识本心。况心性本净,心性本觉,常常须默然反己直指本心,唯通过独化与自悟才能通达心灵的玄冥之境,做到天人合一。若专注于文字或外物,只能迷头认影,丢失真我。(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心性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先尽其心而后知性",他认为"尽心"是"知性"实现之后达到的效果,而"知性"则是在格物穷理的工夫过程中对"性"的彻底把握。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性"作为心灵活动的本质应然倾向,是"尽心"要实现的具体内容;其次,"知性"的"性"在根本上是普遍的本质应然倾向在人与物身上的具体呈现,但这只有经由格物穷理的过程,才能真实而具体地由心灵所把握,而这就是"尽心"的达成;最后,对"性"(也即"理")的真实把握必然"不容已"地带出对本质应然倾向的落实,故而"尽心"既是知得尽,又是行得尽,"尽心"的达成因而实现了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性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何求是.《比较视域中的美育哲学——现代民主教育思想与中国心性论美育传统的会通研究》评介[J].美育学刊.2019
[2].李健芸.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诠释中的心性论问题[J].船山学刊.2019
[3].韩强.二程的理本体与心性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王中江.心性论的多元性与孟、荀“心性论”描述的非单一性[J].船山学刊.2019
[5].王觅泉.重提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J].管子学刊.2019
[6].王龙.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J].镇江高专学报.2019
[7].杨维中.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而上特征[J].哲学分析.2019
[8].肖俊毅.儒家法先王思想的心性论指向——以《四书》为中心的考察[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9].王国雨.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心性论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9
[10].吕楠楠.试析心性论的哲学观意义[J].文化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