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涵结构论文和设计-李占先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涵结构,该箱涵结构包括:多个箱涵,多个箱涵并排地设置在路面的下方,以对路面进行支撑;多个连接组件,每相邻的两个箱涵之间设有一个连接组件以将相邻的两个箱涵进行连接;多个隔振组件,相邻的两个箱涵交接位置的上方设有一个隔振组件,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传递给位于隔振组件下方的两个箱涵。本实用新型的箱涵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相邻的两个箱涵连接处的上方地基沉降不同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箱涵(10),多个所述箱涵(10)并排地设置在路面的下方,以对路面进行支撑;多个连接组件(20),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之间设有一个所述连接组件(20)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进行连接;多个隔振组件(30),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交接位置的上方设有一个所述隔振组件(30),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传递给位于所述隔振组件(30)下方的两个所述箱涵(10)。

设计方案

1.一种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箱涵(10),多个所述箱涵(10)并排地设置在路面的下方,以对路面进行支撑;

多个连接组件(20),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之间设有一个所述连接组件(20)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进行连接;

多个隔振组件(30),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交接位置的上方设有一个所述隔振组件(30),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传递给位于所述隔振组件(30)下方的两个所述箱涵(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0)包括:

多个连接件(21),多个所述连接件(21)均布在所述箱涵(10)的侧面;

其中,所述连接件(21)的两端分别插入到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的侧面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箱涵(10)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1)为锚杆,所述箱涵(10)的侧面设有多个预埋孔,所述锚杆插设在所述预埋孔内以与所述箱涵(10)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组件(30)包括:

第一隔振板(31)和第二隔振板(32),所述第一隔振板(31)与所述第二隔振板(32)之间设有缓冲组件(33);

其中,所述第一隔振板(31)位于所述第二隔振板(32)的上方,所述第一隔振板(31)通过所述缓冲组件(33)将路面压力传递给所述第二隔振板(32),以通过所述第二隔振板(32)将所述路面压力传递给位于所述隔振组件(30)下方的两个所述箱涵(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33)包括:

多个缓冲件(331),多个所述缓冲件(331)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振板(31)和所述第二隔振板(3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331)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振板(32)上,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二隔振板(32)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隔振板(31)上,所述弹性件为压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331)还包括:

橡胶柱,所述橡胶柱插设在所述弹性件内,所述橡胶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振板(32)连接,所述弹性件沿所述橡胶柱的延伸方向进行伸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箱涵(10)包括:

一个中箱涵(11)和两个边箱涵(12),两个所述边箱涵(12)分别设置在所述中箱涵(11)的两侧;所述边箱涵(12)通过所述连接组件(20)与所述中箱涵(11)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箱涵(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部(111),所述边箱涵(12)靠近所述中箱涵(11)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部(121),所述边箱涵(12)通过所述第二定位部(121)与所述中箱涵(11)的所述第一定位部(111)配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箱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11)为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插设在所述定位凹槽内以将所述边箱涵(12)和所述中箱涵(11)定位在一起。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箱涵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国家都把箱涵预制化作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箱涵预制化也是施工工厂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工程质量和修建速度、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因此,开展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预制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要和必要,预制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技术效益同样明显:可大幅度地缩短工期;箱涵的工厂化预制保证和提高了结构的质量指标,如强度、耐久性以及防腐蚀、防水等性能;消除了现场浇筑混凝上的诸多弊病;提高了地下工程工厂化施工的技术水平,为施工的标准化、模式化提供了条件;尤其改善了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环境;降低了成本,符合现代绿色环保的要求,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从国内外预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看,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预制技术主要是从两方面开展的:一是部分预制技术;二是全部预制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盾构法修建的工程中,其中盾构隧道就是装配式衬砌的典型代表。国外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预制技术方面发展较快,混凝上预制技术亦被广泛应用在明挖法的隧道结构中。

从国内隧道与地下工程预制技术发展来看,预制技术主要应用在盾构法修建的工程中,一般为圆形结构,在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中也有应用实例,但装配式结构的研究、应用的实例并不多。

此外,不同的箱涵在相互连接时,其连接处受到剪力较大,从而造成相邻的两个箱涵的连接处容易出现沉降不同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涵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相邻的两个箱涵连接处的上方地基沉降不同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涵结构,包括:多个箱涵,多个箱涵并排地设置在路面的下方,以对路面进行支撑;多个连接组件,每相邻的两个箱涵之间设有一个连接组件以将相邻的两个箱涵进行连接;多个隔振组件,相邻的两个箱涵交接位置的上方设有一个隔振组件,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传递给位于隔振组件下方的两个箱涵。

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均布在箱涵的侧面;其中,连接件的两端分别插入到相邻的两个箱涵的侧面以将相邻的两个箱涵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锚杆,箱涵的侧面设有多个预埋孔,锚杆插设在预埋孔内以与箱涵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隔振组件包括:第一隔振板和第二隔振板,第一隔振板与第二隔振板之间设有缓冲组件;其中,第一隔振板位于第二隔振板的上方,第一隔振板通过缓冲组件将路面压力传递给第二隔振板,以通过第二隔振板将路面压力传递给位于隔振组件下方的两个箱涵上。

进一步地,缓冲组件包括:多个缓冲件,多个缓冲件间隔地设置在第一隔振板和第二隔振板之间。

进一步地,缓冲件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第二隔振板上,弹性件远离第二隔振板的一端抵接在第一隔振板上,弹性件为压簧。

进一步地,缓冲件还包括:橡胶柱,橡胶柱插设在弹性件内,橡胶柱的一端与第二隔振板连接,弹性件沿橡胶柱的延伸方向进行伸缩。

进一步地,多个箱涵包括:一个中箱涵和两个边箱涵,两个边箱涵分别设置在中箱涵的两侧;边箱涵通过连接组件与中箱涵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中箱涵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部,边箱涵靠近中箱涵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部,边箱涵通过第二定位部与中箱涵的第一定位部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定位部为定位凸起,第二定位部为定位凹槽,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凹槽内以将边箱涵和中箱涵定位在一起。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箱涵结构应用在隧道的施工中,该箱涵结构包括多个箱涵,多个箱涵并排地设置在一起,以组成支撑结构,多个箱涵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多个箱涵中相邻的两个箱涵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进行连接,以将多个箱涵组成一个整体,在相邻的两个箱涵交接位置的上方还设有隔振组件,隔振组件能够同时覆盖相邻的两个箱涵,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均匀的传递给相邻的两个箱涵,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箱涵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相邻的两个箱涵连接处的上方地基沉降不同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箱涵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箱涵结构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箱涵结构的隔振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箱涵;11、中箱涵;111、第一定位部;12、边箱涵;121、第二定位部;20、连接组件;21、连接件;30、隔振组件;31、第一隔振板;32、第二隔振板;33、缓冲组件;331、缓冲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涵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3,包括:多个箱涵10,多个箱涵10并排地设置在路面的下方,以对路面进行支撑;多个连接组件20,每相邻的两个箱涵10之间设有一个连接组件20以将相邻的两个箱涵10进行连接;多个隔振组件30,相邻的两个箱涵10交接位置的上方设有一个隔振组件30,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传递给隔振组件30下方的两个箱涵10。

本实用新型的箱涵结构应用在隧道的施工中,该箱涵结构包括多个箱涵10,多个箱涵10并排地设置在一起,以组成支撑结构,多个箱涵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多个箱涵中相邻的两个箱涵之间通过连接组件20进行连接,以将多个箱涵组成一个整体,在相邻的两个箱涵交接位置的上方还设有隔振组件30,隔振组件30能够同时覆盖相邻的两个箱涵10,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均匀的传递给相邻的两个箱涵,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箱涵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相邻的两个箱涵连接处的上方地基沉降不同的问题。

连接组件20包括:多个连接件21,多个连接件21均布在箱涵10的侧面;其中,连接件21的两端分别插入到相邻的两个箱涵10的侧面以将相邻的两个箱涵10进行连接。连接件21为锚杆,箱涵10的侧面设有多个预埋孔,锚杆插设在预埋孔内以与箱涵10进行连接。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20包括多个连接件21,多个连接件21沿水平和竖直方向间隔地设置在箱涵的侧面,连接件21的两端分别插设在两个箱涵的侧面上,以将两个箱涵进行连接。连接件优选为锚杆,锚杆可以预埋在相邻的两个箱涵的其中一个的侧面,在安装时将带有锚杆的一侧与另一个箱涵侧面进行连接固定;此外,锚杆还能够根据箱涵侧面的厚度进行调节。

隔振组件30包括:第一隔振板31和第二隔振板32,第一隔振板31与第二隔振板32之间设有缓冲组件33;其中,第一隔振板31位于第二隔振板32的上方,第一隔振板31通过缓冲组件33将路面压力传递给第二隔振板32,以通过第二隔振板32将路面压力传递给位于隔振组件30下方的两个箱涵10上。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隔振组件30包括第一隔振板31和第二隔振板32,第一隔振板31和第二隔振板32采用钢板制成,缓冲组件33设置在两个隔振板之间,起到缓冲作用。

缓冲组件33包括:多个缓冲件331,多个缓冲件331间隔地设置在第一隔振板31和第二隔振板32之间。缓冲件331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第二隔振板32上,弹性件远离第二隔振板32的一端抵接在第一隔振板31上,弹性件为压簧。缓冲件331还包括:橡胶柱,橡胶柱插设在弹性件内,橡胶柱的一端与第二隔振板32连接,弹性件沿橡胶柱的延伸方向进行伸缩。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缓冲组件33包括多个缓冲件331,相邻的两个缓冲件331之间具有间隙,缓冲件331包括弹性件,优选地,弹性件采用压簧,在压簧的内圈设置有橡胶柱,橡胶柱的高度低于压簧的敢赌,压簧套设在橡胶柱的外侧,以同时对第一隔振板31和第二隔振板32形成缓冲作用。

多个箱涵10包括:一个中箱涵11和两个边箱涵12,两个边箱涵12分别设置在中箱涵11的两侧;边箱涵12通过连接组件20与中箱涵11进行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箱涵结构包括一个中箱涵11和两个边箱涵12,中箱涵11为矩形形状,边箱涵12为直角三角形形状。边箱涵12的直角边与中箱涵11的侧面进行连接,边箱涵的斜边为弧形,中箱涵的底边为弧形。

中箱涵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部111,边箱涵12靠近中箱涵11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部121,边箱涵12通过第二定位部121与中箱涵11的第一定位部111配合连接。第一定位部111为定位凸起,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凹槽,定位凸起插设在定位凹槽内以将边箱涵12和中箱涵11定位在一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预制好的箱梁在施工现场进行拼装,在箱涵的连接面上设有定位组件,其中中箱涵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为半球形,与中箱涵的侧面相对的边向涵的侧面设有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为空心的半球形,中箱涵的定位凸起插入到边向涵的定位凹槽内以进行定位。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箱涵结构应用在隧道的施工中,该箱涵结构包括多个箱涵10,多个箱涵10并排地设置在一起,以组成支撑结构,多个箱涵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多个箱涵中相邻的两个箱涵之间通过连接组件20进行连接,以将多个箱涵组成一个整体,在相邻的两个箱涵交接位置的上方还设有隔振组件30,隔振组件30能够同时覆盖相邻的两个箱涵10,以将路面上的压力同时均匀的传递给相邻的两个箱涵,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箱涵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相邻的两个箱涵连接处的上方地基沉降不同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箱涵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3465.0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8(济南)

授权编号:CN209816689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E01F5/00

专利分类号:E01F5/00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奥体西路2666号铁建大厦A座

发明人:李占先;王焕;宋德果;赵海涛;陈爽;高始军;刘磊

第一发明人:李占先

当前权利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韩建伟;谭玲玲

代理机构:112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箱涵结构论文和设计-李占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