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斌1庄渊辉1庄韬光1吴和明2
(1福建省泉州预备役高炮团卫生队362000;2福建省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362000)
慢性疲劳综合征(又称CFS)是一种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下机体出现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突出表现,以疲劳、低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1]。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性疲劳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2]。笔者在中医整体理论指导下,运用走排罐及整脊手法治疗CFS,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源于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来我队门诊患者40例,年龄30-68岁,男28例,女12例。
1.2诊断标准[1]
根据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诊断标准。(1)不明原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持续6个月以上,充分休息后症状不缓解,活动水平较健康时下降50%。(2)同时具有下列症状中的4条或4条以上,持续存在6个月或6个月以上:①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②咽喉炎;③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④肌痛;⑤多发性非关节炎性关节疼痛;⑥新出现的头痛;⑦睡眠障碍;⑧劳累后持续不适
排除下述慢性疲劳:①原发病的原因可以解释的慢性疲劳;②临床诊断明确,但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治疗困难的一些疾病持续存在而引起的慢性疲劳。
2治疗方法
2.1走排罐法:患者裸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嘱其放松伸长颈项,医者立于侧后方,先在患者项背、肩胛骨脊柱旁两侧肌肉涂上少许液体石蜡油,术者用大鱼际推擦颈腰背部,手法渗透有力,至肌肉温热,后选择适号玻璃罐进行走罐法,刮拭经络督脉风府—身柱,胆经风池—肩井,膀胱经天柱—膈俞。颈部自上而下,肩部由内向外,用力均匀,反复刮走10~15次,至皮肤潮红,大部分患者会呈现鲜红色、暗红色或紫色的痧斑,用闪火法拔罐,沿患者脊柱两侧从颈椎到骶椎密排群拔,留罐5min。以上治法每隔5d1次,6次为1个疗程。
2.2整脊法:①低头摇正法:术者一手轻托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前后摇动2~3下,待患者放松,再用力加压闪动,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弹响“咯嗒”声即告整复。②抱颈膝顶法:患者端坐,两手十指交叉合抱于颈项部,术者后站其身后,用双手从患者两腋下穿过并握住患者两腕部,提起一膝顶于患者胸椎棘突上,嘱患者深呼吸数次,缓缓扳抵,待患者充分放松,在呼气之末,以暴发寸力膝及双手协同扳顶,当听及关节弹响,说明复位成功。③腰部斜扳:患者侧卧,在下侧的上肢抱头,下肢自然伸直,在上侧的下肢自然屈髋屈膝,使脊柱略呈一弧形,术者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先用前后摇晃使患者躯干放松,两手同时用力反向扳动,可有“喀”声,示意手法成功。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目前CFS尚没有统一的疗效标准,参照相关文献[3]拟定以下标准。痊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2/3;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或无改善。
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
3.2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2个疗程结束3个月后判定疗效。治愈34例占85%,显效4例占10%,有效2例占5%,无效0,总有效率100%。
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未见异常,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
4讨论
背部走排罐及整脊手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⑴拔罐理论:拔罐疗法是中医治病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走罐所产生的温热和负压作用可使人体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毛细血管破裂,产生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而溶血释放的的组胺、5—羟色胺、神经递质随体液流至全身刺激各个器官,以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走罐能拉长肌肉,增加血液灌流量,增加机体痛阈、耐痛阈,从而使肌肉得到放松,疲劳得到缓解,走拨排罐使机体在自我调整中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⑵脊柱相关疾病。由于脊柱肌力不平衡而致脊柱力学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直接或间接刺激、压迫至其周围的血管、脊髓和植物神经等,引起相应的内脏和其它器官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难经本义》指出“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素问?风论》“天地风寒之邪,袭中人身,背先受之,流入藏腑,则藏腑中邪而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阳引阴……阴病治阳”,背俞穴多用于治疗五脏病,多用于治疗慢性病、久病、虚证。所以李东垣说:“收治风寒之邪者,取背部俞穴而治之”。
⑶经络理论与神经调节论。经络是通道,“内属腑脏,外络肢节”。人体背部主要经脉是督脉与足太阳经。脏腑通过足太阳经的背俞穴和夹脊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通过背部脊柱两侧拨罐可调整多种内脏功能紊乱。解剖学表明,背部区域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密切联系,其深层就是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节,联络着体表与内脏。拔罐效应可以兴奋不同的神经纤维,产生多种生物电活动,一方面将冲动传至中枢的不同水平,经整合后再沿下行纤维传出,调节相关内脏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反射弧而发挥调节作用。在这一系列的电活动传导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等,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来实现的[4]。
⑷气街理论。《灵枢?卫气》记载:故气在头者,止于脑。气在胸者,止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头,与承山、踝上以下。因气街横贯脏腑经络,横分头、胸、腹、背、胫的网络状分布特点,因此,从整个脊柱两侧拨罐,从头项、胸椎、腰椎复位入手,可治疗各相关部位疾病。
⑸脏腑相关论。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此系统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属整体生命机能的体现,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化生和充养,如《灵枢?本神》“肝藏血,血摄魂,脾藏营,营摄意,心藏脉,脉摄神,肺藏气,气摄魄,肾藏精,精摄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CFS的临床表现为中医之气滞、气郁、气虚等,日久则血瘀、血虚、阴虚,最终伤及五脏,表现为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究其根本皆与气机不畅有关。韦贵康教授将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归纳为“六不通”[5]:不正不通、不顺不通、不松不通、不动不通、不调不通、不荣不通,其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以通为用,认为“正则通”“顺则通”“松则通”“动则通”“调则通”“荣则通”,通达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本症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运用经络理论,结合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物学、脊柱相关疾病学,运用背部走排罐法及整脊手法,既有效解除脊柱两旁肌肉紧张、劳损,又恢复脊柱小关节结构,可以使督脉顺畅,脏腑气机条达,机体内脏,各系统及众多器官的功能均得到调节,气血运行正常,四肢百骸得到营养濡润而不复疲劳。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说明走排罐及整脊手法是一种安全、简便、管用的自然疗法。
参考文献
[1]陈国廉.背部排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6):405-407.
[2]王天芳,张翠珍,刘雁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9,9(2):84-86.
[3]姚斐,纪清,赵毅,等.按压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1):819-820.
[4]王明杰,周学龙.韦贵康教授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J].广西中医药,2008,31(4):36-37.
[5]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