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地下水开发环境地质效应

临汾地下水开发环境地质效应

一、Environment Geological Effec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Linfen(论文文献综述)

韩双宝,李甫成,王赛,李海学,袁磊,刘景涛,申豪勇,张学庆,李长青,吴玺,马涛,魏世博,赵敏敏[1](2021)在《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文中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上中下游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水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黄河流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饮水安全状况。黄河流域年度地下水资源量393.55亿m3,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7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81.91亿m3,占比超过20%;黄河流域地下水质量以Ⅰ~Ⅳ类为主,劣质地下水主要受总硬度、硫酸盐、铁、溶解性总固体等天然原生组分影响,砷、氟、硒、碘等原生组分超标是流域部分地区地下水饮水安全的主要威胁;2020年与2019年同期相比,黄河流域地下水位呈上游稳定、中游局部上升、下游下降的态势,主要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态基本稳定。针对黄河源区、宁蒙河套平原等重点区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开展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及重点地区水平衡分析等工作建议。

张韧[2](2021)在《滏阳河流域邯郸段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更新能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了解地下水水循环模式和可更新能力,对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至关重要。论文对位于邯郸地区的滏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化学分析和可更新能力评价,本文设计以三线图、schoeller法以及Gibbs图和离子比例图、稳定同位素等方法联合分析滏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和水化学特征;以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分别评价浅层地下水第Ⅰ含水岩组与第Ⅱ含水岩组的可更新能力,使用地下水年龄和更新速率两个指标共同评价。首先,结合常规离子水化学试验数据,分析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演化过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浅层地下水离子主要来源为岩盐与碳酸盐岩溶解,径流排泄过程中则主要受到蒸发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是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评价的前提和必要验证条件。其次,本论文通过稳定同位素试验,结合以往资料验证流域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与补给途径,兼与常规离子分析结果相互印证,对流域浅层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循环模式取得更加深入的认识。最后,分别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对浅层地下水第Ⅰ含水岩组与第Ⅱ含水岩组可更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沿径流方向更新能力降低,局部地区受开采活动等影响,更新能力变化明显。根据本次评价结果,对流域浅层地下水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童超[3](2020)在《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GDP作为核心经济指标,未体现资源环境因素的不足日益凸显。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陆续启动绿色GDP研究和实践,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绿色GDP探索一度进入低谷。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社会各界对绿色GDP的数据需求越来越迫切。2015年,环保部宣布重启绿色GDP研究,称为绿色GDP2.0。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多数研究侧重于技术评估层面,缺乏经济理论和核算理论支持,也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导致核算结果不可加、不可比,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里,按照绿色GDP研究范式,保持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学本色,体现资源耗减、环境污染和环境改善等因素,构建指数并进行估价,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计算出全省和各市绿色GDP。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1.0和2.0研究存在的不足,根据核算理论,结合当前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提出理论框架的前提假设:污染物产生的同时即由企业自行无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比较明确投入产出关系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主要做法是:1.拓展核算范围,虚拟一个资源环境部门;2.重构投入产出关系,将资源耗减和公共环保支出视为该部门的投入,将环境污染视为负产出;3.考虑环境改善产出,将其作为一项因子体现在环境污染指数中;4.将资源和污染物价格作为内生变量,克服价格外生给定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重构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构建统一的物量核算单元——资源耗减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主要做法:1.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生态足迹方法的范围,解决现有方法难以度量矿产资源耗减的不足,将核算范围拓展到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以生态足迹为同度量因素,结合山西省涉及的主要资源类型,构建资源耗减指数。2.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和产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经验判断与熵值法等方法为25种环境污染物赋权,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改善因素,以造林面积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构建环境改善因子,构建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三是重构绿色GDP的价值量核算方法。主要做法是:1.根据能源距离函数和拉格朗日原理,推导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作为一项新的投入,与资本、劳动和产出等指标共同纳入超越对数能源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资源耗减指数的影子价格。2.根据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与利润函数的对偶性,推导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将环境污染指数和工业总产值作为负产出和正产出,纳入二次型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环境污染指数的影子价格。3.直接求解出的影子价格是在最优化条件下的价格,本文根据非效率因素对其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进行调整,得出可以直接用于调整GDP的实际价格。四是基于山西省数据,运用重构的核算框架和方法进行山西省绿色GDP的实证探索。从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山西省自然资源、环境污染、造林、工业生产和效益等数据,计算山西省资源、环境物量指数及其实际价格,并进一步计算2004-2017年山西省及各市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结合整理搜集的公共环保投入,核算山西省及各市2004-2017年绿色GDP数据。经与相关研究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本文计算的物量指数、实际价格以及绿色GDP,能够体现生态环境政策变化,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山西省绿色发展成果。本文创新点: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框架,与之前研究相比,本文核算框架改进之处是:引入负产出概念、重构投入和产出指标、符合投入产出一致性等核算原则,从流量角度进行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核算,可以得出一个有减有加,体现环境治理效果的绿色GDP指标。二是将指数方法引入绿色GDP的物量核算,与现有框架中碎片化的分项进行物量核算相比,将指数用于物量核算是统一的核算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核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核算范围全面且易于拓展,新的资源和污染物类型可以很方便的纳入指数。三是将距离函数引入绿色GDP核算并进行统一估价,采用能源距离函数求解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采用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求解污染物影子价格。影子价格优点是能够体现资源和环境服务稀缺性,方向性距离函数适用于解决负产出问题,因此,本文核算方法和核算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四是数据创新,1.本文整理长达14个年度的省级与市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506种产品),并以此为基础计算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包括10种资源和25种污染物,核算范围明显比当前相关研究更加全面;2.本文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经梳理国内公开发表的绿色核算和资源影子价格等相关研究,其数据均由包含非采矿业产值的企业层面产值数据汇总得出,暂未发现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进行资源耗减和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采用企业的采矿业产值,而非采矿企业总产值,可以更准确度量采矿业产出和核算资源价值;3.本文各指标均由相同的企业数据汇总得出,提升估价和核算的准确性。

纪晓东[4](2020)在《沁水盆地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优质能源,其市场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加大煤层气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资源压力与能源供需矛盾,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降低煤矿事故频发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尚处于煤层气大规模开发的初级阶段,伴随着大规模的煤层气开采,安全事故、环境污染、防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各方参与度不够等一系列社会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制约着煤层气产业持续、稳定、绿色发展。鉴于此,本文以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区为例,对其引发的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以期为其它区块降低煤层气开发带来的社会生态环境风险提供借鉴意义。首先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险环境的稳定性、致险因子的危险性、承险体的脆弱性及险情的损失性对该区块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将三角模糊数、ISM的可达矩阵算法、非线性Hebbian学习算法引入模糊认知图模型中,最后运用改进的WTFCM模型对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区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ISM的可达矩阵算法计算指标节点间是否存在关系,使得关系矩阵的获取更为客观,并弥补了传统模糊认知图模型只考虑了指标间直接关系的缺陷;以三角模糊数法建立关联矩阵,有效的降低了模糊认知图模型中关联矩阵的获取难度;运用非线性Hebbian学习算法对关联矩阵进行训练优化,使得风险评价结果更为准确。(2)指标影响度数值表明:生产机械化程度、机械设备可靠性、组织监管力度、政策法规的落实程度与环保投资占比易对其它指标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其中环保投资占比最易对其它指标产生影响;指标被影响度数值表明:煤层气资源暴露程度、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大气主要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经济损失比、人员伤亡率易受到其它指标影响,其中大气主要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最易受到其它指标影响;指标中心度数值表明:机械设备可靠性、组织监管力度、政策法规的落实程度、煤层气资源暴露程度与环保投资占比对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极为重要,其中环保投资占比最为重要。(3)煤层气开发前期,指标人员风险防范能力、技术人员操作合格率对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影响最为显着,煤层气开发企业应当注重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培训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准;煤层气开发中期指标环保责任执行率、大气主要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植被覆盖率对社会生态环境风险作用加剧;煤层气开发后期大气主要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作用远超于其它指标,是预防管理的重点。(4)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值为0.6984,故该地区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3级(中),属于可控范围;此外指标大气主要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地下水主要污染因子评价标准指数、技术人员操作合格率、植被覆盖率对该地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影响较大,其中大气主要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影响最为显着。通过本文研究可知,从灾害系统角度出发,运用改进的WTFCM模型进行仿真评价是科学合理的,该模型能够帮助煤层气开发企业对社会生态环境风险及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更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及认知能力,提高决策决断的准确性,并为其他区块煤层气开发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张质坚[5](2019)在《中煤一勘局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受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球矿业复苏势头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勘查形势步入明显下行通道,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国有地勘单位正面临矿业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影响。如何在上级战略管控和保增长压力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可持续的企业发展规划,对国有地勘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煤地第一勘探局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有事业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出资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并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事企分体运行的央企,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及发展规划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国有地勘单位内外部环境及一勘局公司的发展现状,主要按照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和SWOT分析,进一步明确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制定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并提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若干保障措施,促进公司能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一勘局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拓展机会较多,战略选择以市场渗透战略和多元运作战略为方向。公司2019-2023年的规划目标是:聚焦“三商”定位,推动“两转三走”,实施“四地两运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高效的产业新格局;2019-2023年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8%,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0%,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系统中上水平,其中3-5项核心专业优势达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领先、行业先进水平。

张磊[6](2019)在《清至民国临汾水利与地方社会》文中指出临汾因“滨临汾河”得名,是华夏文明与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山西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从10万年前襄汾丁村人的“择丘陵而居”,到明初洪洞县大规模的政策性移民,都与临汾水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临汾水利的开发起步较早,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可追溯至唐宋,元明时期一直有所发展。迨至清代,政府在地方上虽设置了水利职官,但多属兼衔性质,临汾水利呈现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特征。这一时期,虽然官方在水利事务管理中呈现真空状态,但民间的水利自治组织在地方水利事务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内部流行的水册,凝结着农民的智慧与行为逻辑。组织之外,不同利益群体围绕水利展开合作与博弈。至民国时期,晋系军阀阎锡山通过行政手段介入临汾地方水利事务,对地方水利事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促使临汾水利事业走向近代化;另一方面,由于官方的强势干预,基层水利自治组织与官方的互动时有发生,导致了水利纠纷的迭发。全文首先是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综述等。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临汾地区水利开发的环境特征与历史特征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以清代临汾地区水利职官为切入点,探讨官方、民间与士绅在水利事务之中的互动关系;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民国时期临汾水利事业的近代化历程与社会治理;第四部分为余论,通过分析清与民国时期临汾水利的发展演变及区域差异,进一步理解国家与社会在地方水利事务之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后果。对于山西地区而言,临汾地区的水利研究有其典型意义。论文通过对清至民国临汾水利与地方社会的研究,充分证明临汾水利近代化之历程,并比较得出清与民国在临汾地方水政、水务管理及水利纠纷处理方式等方面的区别。通过对该地区水利事业的相关探讨,希望对水利事业发展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王昌明[7](2019)在《山西吕梁黄土滑坡成灾模式及降雨预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全市大部分地区被不同厚度的黄土所覆盖,丘陵沟壑纵横,境内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尤其以黄土滑坡为主。根据调查显示,吕梁市共发生黄土滑坡221例,其中小型黄土滑坡172处,中型黄土滑坡36处,大型黄土滑坡13处,没有特大型及巨型滑坡,区内潜在的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触发因素以及如何预警成为各相关部门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丰富的黄土滑坡调查数据,查明了吕梁市滑坡的位置、数量、类型等,分析了滑坡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了研究区黄土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在此基础上,为有效地制定单体滑坡防治政策,进一步总结典型黄土滑坡类型,开展典型黄土滑坡主控因子及成灾模式分析,基于非饱和土理论,以前期降雨量、当日降雨量为参数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程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以计算结果为依据构建黄土滑坡预警模型,为黄土滑坡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得到如下结论:(1)研究区滑坡具有分布广、数量多、不均匀性等特征,其中以柳林县、交口县居多。在空间上分布具有沿不同地貌、褶皱断块具有分区性;灾害点沿公路、铁路以及河流线性分布明显;灾害点局部集中分布等特征。在时间上每年68月为滑坡发生高发期,尤其以降雨集中的78月居多,约占灾害总数的75%。(2)滑坡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高程8001300m、坡度525°、阳坡坡向、凹形坡、黄土梁岇区范围内,滑坡尤为发育。滑坡与地层岩性、植被指数、人类工程活动也有较好对应关系。(3)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程度分为四级: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以及不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占吕梁市总面积的23.26%,包含滑坡灾害点115个,占灾害总比例的51.8%,中易发区占吕梁市总面积的21.74%,包含滑坡灾害点85个占灾害总比例的38.28%,低易发区占吕梁市面积的44.42%,包含滑坡灾害点数20个占灾害比例的9%,不易发区占吕梁市面积10.58%,包含滑坡点1个占灾害比例0.45%。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面积占吕梁市总面积的45%,两区灾害点数占总灾害点数的90.08%,说明易发性分区结构合理。(4)将吕梁市黄土滑坡分为Q3单一层内滑动、Q3-Q2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动以及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动三类。其中单一层内滑动的滑坡主要与自身坡高坡度有关,坡体越高、坡度越大灾害越易于发生,暴雨常常是这类滑坡的主导因素。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常常形成在基岩产状平缓的高陡斜坡部位,具有滑动势能大、滑速低、滑距小的特点,暴雨常常是诱发这类滑坡的主导因素。Q3-Q2接触面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坡大多具有坡度较陡、坡高高的特征,暴雨与工程活动常常为引起此类滑坡发生的诱发因子。(5)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滑坡的演化过程、成灾模式以及主控因素,表明研究区黄土滑坡是在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耦合作用下形成的。(6)以堡只村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主控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前期降雨量-降雨量的黄土边坡预警模型,并以滑坡滑动的降雨数据及近年来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一致,具有一定适用性。

侯彦良[8](2018)在《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工业化大规模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对资源高强度的开发,一大批依托资源禀赋的资源型城市相继兴起,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己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着特点。这些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以后,由于粗放的增长模式,发展观念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和资源相关的财税制度建设不足等诸多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可被开采的资源日趋衰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支柱产业逐渐衰退,再加上资源型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竞争环境的恶化,资源型城市生产难以继续,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资源城市陷入锁定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煤炭型资源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源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锁定突破影响因素以及城市解锁路径。文章在对资源型城市概念、衡量尺度和分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煤炭型城市的锁定效应。首先,分析了煤炭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锁定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进行探究,总结了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城市锁定的突破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文章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对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包括解锁能力的综合评价以及解锁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各项统计检验。接下来,文章根据煤炭型城市的锁定特征、产生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对城市解锁路径进行设计,主要是从功能锁定、技术锁定、产业锁定以及制度锁定四个方面进行。最后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对山西省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进行案例分析。本文构建了有关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系统地提出了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突破的路径设计,从学理上揭示了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形成、规避和解锁三大机制,对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解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总结如下:(1)煤炭型城市锁定特征研究。根据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炼了煤炭型城市锁定特征,包括城市功能锁定、城市技术锁定、城市产业结构锁定以及城市制度锁定。研究发现,煤炭型城市以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功能逐步趋向于为煤矿产业“服务”,形成了单一且不健全的城市功能现状;煤炭型城市科研经费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传统技术一旦投入使用,通过持续获得收益逐步占领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限制新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城市陷入技术锁定状态;在煤炭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据了很大比重,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一头沉”式的产业结构受多种条件制约,接续产业发展缓慢,致使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另外,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价格失衡等问题使煤炭型城市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陷入畸形发展的轨道。(2)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分析。主要从资源、技术、产业、人力和制度五个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发现,路径依赖是煤炭型城市陷入锁定状态的根本原因,基于自然资源禀赋驱动、传统企业带动所形成的资源型城市通常具有路径依赖特性,认为煤炭型城市由于路径依赖特性最终陷入锁定效应的发展路径,最终煤炭型城市会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路径依赖—寻求惯例—惯性—加剧锁定。(3)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影响锁定突破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因素、政府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经济外向度。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25个煤炭型城市的综合解锁能力进行测算,发现大部分城市突破锁定能力较低,且城市之间解锁能力差异较大;另外,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对城市解锁能力的具体作用,发现技术投入、政府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对城市解锁能力的影响最为显着,经济外向度的影响比较小。(4)煤炭型城市解锁路径设计。煤炭型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功能、技术、产业以及制度方面解锁,其中,城市功能解锁是方向和动机,技术解锁是支撑和手段,产业解锁是驱动和目标,制度解锁是干预和保障,通过路径选择推进城市转型的进程,实现煤炭型城市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5)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案例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0个煤炭型城市的解锁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具体解锁路径。该论文有图21幅,表17个,参考文献157篇。

肖勇[9](2018)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是我国西北内陆盆地生产、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持脆弱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维持地下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对于促进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柴达木盆地南缘诺木洪河流域与格尔木河流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分析了盆地地下水补给和循环特征,建立了典型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模拟了地下水循环对盆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起源于不同古气候及现代气候条件下的周缘山系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山前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为现代干热气候环境下补给的现代水,细土平原地下水主要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由冷湿向干热转变过程中补给的古水,盐沼平原卤水为地质历史时期盆地西部抬升东迁的古水,盆地现代盐湖表面卤水为现代水补给支持,浅层晶间卤水在洪水期接受部分现代地表水的入渗补给。盆地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受到地质沉积、含水层岩性结构、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两个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均具有干旱内陆典型特征,地下水自冲洪积扇接受补给后向下游径流,水化学在矿物溶解/沉淀、阳离子交替吸附及其逆反应、蒸发浓缩等作用控制下,由HCO3·Cl-Ca·Mg·Na型淡水逐渐演化Cl-Na或Cl-Mg型卤水。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导致诺木洪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弧形隆起构造阻挡了诺木洪冲洪积扇地下水的轴向流动,导致潜水主径流方向发生偏转,溢出带泉水多为经深循环形成的上升泉,水化学演化受到脱硫酸作用影响而缺失SO4型地下水。绿洲带是盆地地下水循环的积极响应带,其排泄水量在流域地下水排泄总量中占比超过80%,盐湖是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极弱响应带,其排泄水量占比不足1%。盆地增温2.21℃会导致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30%以上,地下水位上升,溢出带位置向上游移动近5km,泉排泄量增加52%以上,蒸发和向湖排泄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地下水扩采会对地下水造成负效应,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溢出带位置下移、天然排泄量减小。开采量扩大至2.93×108 m3·a-1时,气候变暖产生的正效应与扩采造成的负效应基本抵消,扩采不会造成格尔木河流域下游绿洲带退化。

王鸣宇[10](2016)在《衡水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地面沉降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扩张,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地增加,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华北平原地区主要的灾害之一。本论文以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衡水地区作为研究区,对该区的地面沉降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用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了该区的地下水水流场,对该区地面沉降未来时段的发展进行了预测。通过在实验室内对研究区所取的土样进行一系列土工试验测试,了解不同深度土层相对应的物理参数、力学参数等特征;对所收集到的研究区钻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研究区第四系地层划分了四层含水层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利用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软件对研究区建立了地下水概念模型。与此同时,从研究区的钻孔资料中整理统计出GMS中sub模块所需的参数,并对研究区的前期最低水位进行了相关的处理,成功建立了衡水地区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同时,采用试估-校正法,通过已知的地下水流等值线、典型观测孔水位等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的校正,使得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参数、源汇项等更加符合实际。本论文除了用GMS软件来预测衡水地区地面沉降之外,还通过分析研究区水位埋深与累积沉降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回归模型,用回归模型来分析和预测衡水地区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通过对二者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二者的结果较为接近,认为预测的结果是较为理想的。通过预测结果得出,衡水地区沉降中心位于桃园区;同时,预测得出的数据也为研究区地面沉降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二、Environment Geological Effec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Linfe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vironment Geological Effec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Linfen(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生态环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2.1 水文地质条件
    2.2 地下水资源分区
    2.3 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2.3.1 地下水位变化
        2.3.2 地下水降落漏斗
3 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3.1 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
    3.2 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储变量
    3.3 地下水质量与饮水安全
        3.3.1 地下水质量评价
        3.3.2 饮水安全
    3.4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及历史变化
4 不同区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1 黄河源区
        4.1.1 冰川退缩
        4.1.2 冻土退化
    4.2 宁蒙河套平原
        4.2.1 湿地生态退化
        4.2.2 土地盐碱化
        4.2.3 天然劣质水广泛分布
    4.3 黄河中游
        4.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4.3.2 汾渭盆地岩溶大泉衰减
        4.3.3 汾河流域水环境污染
    4.4 黄河下游
        4.4.1 悬河稳定性及滩地安全
        4.4.2 三角洲生态系统退化
5 讨论与建议
6 结论

(2)滏阳河流域邯郸段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更新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评价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评价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气象条件
    2.3 地质条件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2 含水层分布条件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采集位置及方法
    3.2 样品测试结果
第4章 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
    4.1 水化学类型划分
    4.2 水化学异常分析
    4.3 水化学演化特征
    4.4 水环境同位素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5.1 ~3H同位素测定潜水年龄
        5.1.1 氚测浅层地下水年龄模型
        5.1.2 大气降水氚数据恢复
        5.1.3 评价区地下水年龄计算
    5.2 ~(14)C同位素测定浅层地下水承压水年龄
    5.3 地下水更新速率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可更新性评价
    6.1 水文地质概况
        6.1.1 模拟区范围
        6.1.2 模拟区含水层结构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2.1 数学模型
        6.2.2 模型建立过程
    6.3 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6.4 评价区地下水流系统
        6.4.1 评价区地下水系统划分
        6.4.2 地下水年龄的数值模拟求解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与展望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与参加工作项目

(3)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GDP定义和核算思路
        2.1.1 定义
        2.1.2 货币化核算思路
        2.1.3 非货币化核算思路
        2.1.4 各国核算研究与实践
    2.2 资源耗减核算研究
        2.2.1 资源耗减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2.2 资源耗减估价
    2.3 环境降级核算研究
        2.3.1 环境污染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3.2 环境降级估价
        2.3.3 环境改善核算
    2.4 环境保护支出核算研究
    2.5 文献评述
        2.5.1 核算理论评述
        2.5.2 核算方法评述
        2.5.3 核算数据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3.2 SEEA核算体系
    3.3 弱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福利经济学理论
    3.5 外部性理论
    3.6 边际成本理论
    3.7 小结
第4章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重构
    4.1 绿色GDP定义和相关界定
        4.1.1 绿色GDP定义和公式
        4.1.2 绿色GDP核算原则和时空界定
    4.2 绿色GDP核算框架重构
        4.2.1 SNA和 SEEA局限性
        4.2.2 拓展生产范围
        4.2.3 虚拟资源环境部门
        4.2.4 纳入环境改善因素
        4.2.5 引入负价值概念
        4.2.6 重构投入和产出关系
        4.2.7 改进的绿色GDP核算框架
    4.3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4.3.1 资源耗减投入
        4.3.2 公共环保投入
        4.3.3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负产出
        4.3.4 GDP和各科目的逻辑自洽性
        4.3.5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
    4.4 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重构
        4.4.1 指数在绿色GDP核算中的适用性
        4.4.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4.4.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4.4.4 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4.5 绿色GDP价值量核算方法重构
        4.5.1 构建估价机制
        4.5.2 引入距离函数
        4.5.3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
        4.5.4 求解影子价格
    4.6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构建
    5.1 研究地区概况与数据
        5.1.1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概况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代表性、匹配性和全面性
    5.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5.2.1 资源耗减核算对象和范围
        5.2.2 资源耗减指数计算公式
        5.2.3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耗减指数
    5.3 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5.3.1 环境污染核算对象和范围
        5.3.2 环境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5.3.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5.3.4 环境污染指数权重计算
        5.3.5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估价
    6.1 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1.1 生产可能性集和能源距离函数
        6.1.2 指标选择、创新和描述性分析
        6.1.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1.4 影子价格求解
    6.2 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2.1 环境生产技术和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
        6.2.2 指标、方向向量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6.2.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2.4 影子价格求解
    6.3 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调整
        6.3.1 基于非效率因素调整的原理和方法概述
        6.3.2 基于价格指数和增加值率调整的方法概述
        6.3.3 经调整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实际价格
    6.4 小结
第7章 山西省绿色GDP核算与分析
    7.1 绿色GDP各调整项目核算与分析
        7.1.1 资源耗减投入核算与分析
        7.1.2 公共环保投入核算与分析
        7.1.3 环境污染负产出核算与分析
        7.1.4 调整项目合计与分析
    7.2 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1 山西省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2 山西省各市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1 研究结论
        8.1.2 政策建议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造林面积
    附录2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沁水盆地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灾害系统理论
    2.2 风险评价理论
    2.3 模糊集理论
        2.3.1 模糊集合
        2.3.2 模糊关系
    2.4 模糊认知图理论
        2.4.1 模糊认知图基本概念
        2.4.2 WTFCM结构与推理机制
        2.4.3 非线性Hebbian学习规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概况及现状分析
    3.1 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概况
        3.1.1 煤层气开发项目概况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生态环境概况
        3.1.4 社会环境概况
    3.2 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2.1 土地利用影响
        3.2.2 土壤影响
        3.2.3 植被影响
        3.2.4 水资源影响
        3.2.5 大气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操作原则
        4.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2 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2.1 孕险环境的稳定性
        4.2.2 致险因子的危险性
        4.2.3 承险体的脆弱性
        4.2.4 险情的损失性
    4.3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4 基于三角模糊数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5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TFCM的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5.1 基于WTFCM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节点初始状态值的确定
        5.1.2 基于可达矩阵的指标节点相关性确定
        5.1.3 WTFCM模型确立
        5.1.4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关联矩阵确定
        5.1.5 风险评价及分级
    5.2 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初始状态值的确定
        5.2.2 基于可达矩阵的指标节点相关性确定
        5.2.3 WTFCM 模型确立
        5.2.4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关联矩阵确定
        5.2.5 风险评价及分级
        5.2.6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6.1 加大组织监管力度,落实相关政策法规
    6.2 明确阶段防控任务,强化风险防控效果
        6.2.1 煤层气开发前期阶段防控
        6.2.2 煤层气开发中期阶段防控
        6.2.3 煤层气开发后期阶段防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煤一勘局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企业发展规划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及其流程
        2.1.1 战略管理概述
        2.1.2 战略管理流程
    2.2 战略规划相关分析方案
        2.2.1 PEST分析理论
        2.2.2 SWOT分析理论
        2.2.3 五力模型分析
    2.3 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2.3.1 企业发展战略形态
        2.3.2 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3 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原则
3 一勘局公司发展规划现状分析
    3.1 一勘局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资源状况
        3.1.3 人员结构情况
    3.2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现状
        3.2.1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3.2.2 公司“十三五”规划简况
        3.2.3 公司“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3.2.4 公司原有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3.3 公司外部环境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分析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4 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3.4.1 国内地质勘查队伍发展现状
        3.4.2 地质勘查业投入现状
        3.4.3 地质勘查业发展前景
        3.4.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5 公司发展规划SWOT分析
        3.5.1 优势
        3.5.2 劣势
        3.5.3 机会
        3.5.4 威胁
        3.5.5 SWOT组合战略规划
        3.5.6 SWOT战略规划方向建议
4 一勘局公司发展规划制定
    4.1 发展规划定位
    4.2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4.3 规划总体目标
    4.4 产业发展规划
        4.4.1 产业布局方向
        4.4.2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4.5 科技发展规划
        4.5.1 规划目标
        4.5.2 重点工作
    4.6 安全生产规划
        4.6.1 规划目标
        4.6.2 重点工作
    4.7 市场开拓规划
        4.7.1 市场区域布局
        4.7.2 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4.7.3 市场产业定位
    4.8 人力资源规划
        4.8.1 规划目标
        4.8.2 重点工作
        4.8.3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5 一勘局公司发展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5.2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5.3 探索投融资平台建设
    5.4 全面深化改革改制
    5.5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5.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清至民国临汾水利与地方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时空界定
        (二)“水利近代化”
第一章 区域环境与水利初创
    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地形地貌
        (二)地质情况
        (三)气候与水系
        (四)农作物种类
    二、清以前临汾水利事业的考察
第二章 清代临汾水利事业与社会互动
    一、清代地方的水利职官与水利建设
        (一)水利职官
        (二)水利建设
    二、“官督民办”下的水利自治组织
        (一)组织结构
        (二)水务管理
        (三)奖惩条例
        (四)祭祀事宜
    三、活跃在临汾水利事务中的“地方精英”
        (一)知府与知县的参与
        (二)士绅与地方水利
    四、“龙母传说”的变迁与水利纠纷
第三章 民国临汾水利的近代化与社会治理
    一、民国时期的地方水政
    二、临汾水利组织的变与不变
        (一)政府对水利组织的权力渗透
        (二)士绅在水利组织中的作用
    三、近代化进程中的临汾水利
        (一)机器引灌
        (二)水利勘测
    四、权力介入、水利纠纷及解决途径
        (一)村庄间的水利纠纷
        (二)县际关系中的水利纠纷
余论 临汾水利的发展演变及区域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山西吕梁黄土滑坡成灾模式及降雨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现状
        1.2.2 山西黄土滑坡分类与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1.2.3 滑坡降雨预警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人类工程活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黄土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
    3.1 概述
    3.2 黄土滑坡发育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2.1 空间分布特征
        3.2.2 时间分布规律
    3.3 易发性评价指标选取与分级
        3.3.1 高程
        3.3.2 坡度
        3.3.3 坡向
        3.3.4 坡体形态
        3.3.5 起伏度
        3.3.6 地貌
        3.3.7 植被指数
        3.3.8 地层岩性
        3.3.9 人类工程活动
    3.4 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
    3.5 易发性评价模型与方法
        3.5.1 信息量法
        3.5.2 Logistic回归
        3.5.3 信息量与逻辑斯回归耦合模型
    3.6 易发性区划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土滑坡主控因子及成灾模式
    4.1 概述
    4.2 典型黄土滑坡类型与主控因子分析
    4.3 典型滑坡成灾模式分析
        4.3.1 Q_3 单一黄土层内滑动
        4.3.2 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动
        4.3.3 Q-3-Q_2 接触面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非饱和土理论构建滑坡降雨预警模型
    5.1 概述
    5.2 模型构建思路
    5.3 非饱和降雨入渗原理
    5.4 数值计算的条件设定
    5.5 降雨预警模型的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堡只村黄土滑坡降雨预警应用与分析
    6.1 概述
    6.2 监测数据分析
    6.3 预警模型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锁定特征
    3.1 煤炭型城市的空间分布
    3.2 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
    3.3 煤炭型城市发展的锁定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与突破路径
    4.1 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
    4.2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影响因素
    4.3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博弈分析
    4.4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路径分析
    4.5 煤炭型城市解锁目标设定
    4.6 本章小结
5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的实证分析
    5.1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综合评价
    5.2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3 锁定效应阻碍煤炭型城市经济转型
    5.4 本章小结
6 煤炭型城市解锁路径设计
    6.1 功能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2 技术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3 产业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4 制度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案例分析——以山西为例
    7.1 山西省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
    7.2 解锁能力综合评价
    7.3 解锁路径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盆地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
        1.2.2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1.2.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1.2.4 地下水循环研究方法
        1.2.5 研究区工作基础
    1.3 总体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总体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2.1 盆地构造演化史
        2.2.2 盆地盐湖的形成及演化
    2.3 地质与构造
        2.3.1 地层
        2.3.2 构造
    2.4 水文地质概况
        2.4.1 含水层结构及其特征
        2.4.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5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表水与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
        3.1.1 取样点布设
        3.1.2 样品的野外采集与实验室测试
    3.2 地表水与地下水化学特征
        3.2.1 TDS及主要离子浓度分布特征
        3.2.2 水化学类型分布
    3.3 地下水化学控制机制
        3.3.1 Gibbs水化学形成机制
        3.3.2 主要离子比值关系
        3.3.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3.4 盐湖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3.4.1 盐湖水化学特征
        3.4.2 盐湖水化学成因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循环演化模式
    4.1 补给来源及补给环境识别
        4.1.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1.2 地下水补给来源与补给环境
    4.2 地下水年龄分布及径流特征
        4.2.1 地下水年龄估算方法
        4.2.2 地下水年龄分布及其指示
    4.3 地下水更新能力分析
        4.3.1 地下水更新速率计算方法
        4.3.2 地下水更新能力分析
    4.4 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
        4.4.1 诺木洪河流域
        4.4.2 格尔木河流域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模式模拟
    5.1 典型剖面选取
    5.2 概念模型
    5.3 模型求解及其求解软件的选择
        5.3.1 数学模型
        5.3.2 模拟软件选择
    5.4 数值模拟
        5.4.1 空间离散
        5.4.2 边界及源汇项处理
        5.4.3 参数的确定
        5.4.4 模型识别验证
    5.5 地下水流系统分布及其循环演化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6.1 地下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1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6.1.2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地下水循环特征
    6.2 地下水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6.2.1 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
        6.2.2 地下水扩采影响下的地下水循环特征
    6.3 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响应
    6.4 扩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循环特征变化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衡水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地面沉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2 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组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
        2.3.2 地下水循环特征
        2.3.3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2.4 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4.1 粘性土的物理性质
        2.4.2 粘性土的力学性质
    2.5 地面沉降
        2.5.1 地面沉降发展历程
        2.5.2 地面沉降机理
第三章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概念模型
    3.1 模型范围与边界
        3.1.1 模型范围
        3.1.2 模型边界
    3.2 模型结构
    3.3 水文地质参数及粘土力学参数
        3.3.1 渗透系数
        3.3.2 给水度和储水率
        3.3.3 粘土层的参数
    3.4 地下水系统源汇项
        3.4.1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
        3.4.2 田间灌溉入渗系数
        3.4.3 侧向流入(流出)量
        3.4.4 潜水蒸发系数
        3.4.5 人工开采量
第四章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数值模型
    4.1 数学模型
    4.2 模型软件选择
    4.3 模型参数处理
        4.3.1 空间剖分
        4.3.2 时间离散
        4.3.3 定解条件处理
        4.3.4 水文地质参数处理
        4.3.5 源汇项的处理
        4.3.6 粘土参数的处理
    4.4 模型识别验证
    4.5 地下水均衡分析
第五章 模型沉降预测
    5.1 沉降预测方法
        5.1.1 预测方法一
        5.1.2 预测方法二
    5.2 两种开采措施
        5.2.1 开采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5.2.2 开采条件有所减缓的条件下
    5.3 地面沉降预测结果
        5.3.1 开采方案一预测结果
        5.3.2 开采方法二预测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Environment Geological Effec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Linfen(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生态环境问题[J]. 韩双宝,李甫成,王赛,李海学,袁磊,刘景涛,申豪勇,张学庆,李长青,吴玺,马涛,魏世博,赵敏敏. 中国地质, 2021(04)
  • [2]滏阳河流域邯郸段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更新能力评价[D]. 张韧.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D]. 童超.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4]沁水盆地马必区块东区煤层气开发社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 纪晓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中煤一勘局公司2019-2023年发展规划研究[D]. 张质坚.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清至民国临汾水利与地方社会[D]. 张磊.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山西吕梁黄土滑坡成灾模式及降雨预警模型研究[D]. 王昌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D]. 侯彦良.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1)
  • [9]柴达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D]. 肖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10]衡水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地面沉降预测[D]. 王鸣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  ;  

临汾地下水开发环境地质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